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陇中地区“水碗立箸诧冲气”的疗病方式属禳除术的一种。在“水碗立箸诧冲气”仪式中,执行者主要使用水碗、筷子等器物,采用吐唾等行为,以及选取十字路口等场所,仪式中所使用的器物、采用的手段,以及所选择的场所等,都蕴含着特定的民俗意象。文章通过对该仪式所蕴含的民俗意象的分析,可以看出“水碗立箸诧冲气”具有人事性和生活化、多重时空层叠整合和混融杂糅、普遍现实基础等特征。    相似文献   

2.
在陇中地区,养蜂具有悠久的历史,蜂蜜和蜂蜡等蜂产品是当地有名的特产。长期以来,陇中养蜂人采用残忍的"一锅煮"方式割取蜂蜜,求食求物的需要与杀生的罪孽感出现冲突,养蜂人便用蜂蜡制作蜡烛敬神祭祖来进行自我心理安慰。"用物"是指人类利用甚至杀戮或食用动物,类似于"一锅煮"割蜜的残酷现象在"用物"过程中经常出现,出现一种伦理困境。应该确立反残酷的基本理念,禁止虐食、虐杀、虐取、虐玩、虐养行为,赋予"用物"最低限度福利。要坚持人文精神,对中国传统饮食文化予以扬弃,并汲取西方动物福利观念中的精髓。  相似文献   

3.
文化人类学视野下的甘肃陇中汉族民间信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如果用文化人类学的视角观照民间信仰,就会发现在多神信仰中处于主导地位的是强烈的崇拜意识。与民间信仰相关的民间仪式满足了广大民众的社会需要,民间信仰也成为建立在现实秩序基础之上的一个象征体系。民间信仰不仅是一种民俗现象,而且也是对民间社会的象征性表述。  相似文献   

4.
陕西眉户剧《张连卖布》传入陇中(甘肃中部)地区后,创作者及表演者对其内容进行延伸增减,融入了当地特定民俗文化因子,发展成为陇中小戏的代表作品。陇中小戏《张连卖布》运用民间说唱形式描绘了一幅清末民国期间陇中地区风俗画卷,涉及民俗事象丰富多彩。其中妇女骑驴出行、抽水烟、看秦腔、拜干亲、对神发誓等民俗事象已在拙文《陇中小戏〈张连卖布〉蕴含民俗事象摭要》一文进行了论述,现将其所涉及的吸鸦片、逛庙会、看秦腔、过年节、拴娃娃与摸子等民俗事象予以补述。   相似文献   

5.
丧葬活动中包含着丰富的礼仪,这些丧葬礼仪和意识之间的关系是复杂的。在甘肃陇中地区的丧葬习俗中,现代性的丧葬礼仪程序不多,却保留着丰富的传统丧葬礼仪。在该地区形式多样的丧葬礼仪背后潜藏着人们的几种意识,这些意识包括灵魂意识、亲情意识、恐惧意识和狂欢意识。丧葬活动中的这种礼仪和意识之间的关系,在民俗学和民间文化研究中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6.
吉文 《山西老年》2011,(6):29-29
4月10日上午,在太原汾河景区湿地公园两不同区域,来自太原市民间两个人数不等的保护态自愿者组织在这里举行了放生和放飞活动。据位徐女士介绍,他们都是热心生态保护的自愿每年都要组织几次这样的活动。大家自愿参与有什么具体要求,利用双休日聚到一起,有钱出有车出车、有力出力,从市场上买来各种鱼苗、小鳅、小鸟等进行集中放生和放飞。没有什么所图是把这一来之不易的湿地保护好。一位王先生"我们这个组织人比较少,能力也有限,只想通过一举动不断增强广大市民珍惜生命、爱护鸟类护生态的意识,只要大家行动起来,就一定能把们的家园建设好。"  相似文献   

7.
“陇首”由地理方位之名,经过汉代文人创作,以及由民歌进入乐府的过程,形成了以悲凉为特质的文学意象。南朝边塞、赠答、征戍、闺怨等主题诗中,多涉及陇首意象,这与南朝诗人对北方“陇首”一带的想象性构建密不可分,是南朝文学对唐代边塞诗意象群形成作出的贡献。  相似文献   

8.
一群体型庞大的牦牛正在荒野里寻找青草,突然几只同样在觅食的狼出现在不远处。领头的牦牛第一个发现了危险,它迅速做出反应,带领牛群奔跑起来。狼见状,同样奔跑起来,跟随牦牛寸步不离……终于有—头体。弱的牦牛掉队了,  相似文献   

9.
10.
中日民间关系中存在着一个有意思的现象,即双方在地理和文化上都非常接近,在经贸和人员往来上也十分密切;而从另一个角度看,双方民众彼此在心理上却存在着巨大的陌生感,这种陌生远远超过双方各自对西方的了解。这似乎是有悖常理的现象。本文将就中日民间关系中存在的矛盾进行描述和分析,并就中日民间关系的发展做出评价。  相似文献   

11.
在文道关系上,朱熹针对此前的“文以明道”、“文以贯道”的主流观点,提出了“文从道中流出”的新文道观。两种命题字面差异不大,实质却大异其趣。“文从道中流出”更加坚定地站在道理的立场,更加强调文道的一体性,说到底是“理一分殊”哲学思想在文学领域中的反映。它是理学的扩展,对文学有压抑,但从某个角度来说又对散文学有所提升。这种在理论上十分完满、周延而不免矛盾的文道范式的出现,是传统文道理论的一个重要绾结。  相似文献   

12.
权利归属不同,投资主体不明确导致我国古建筑保护利用困难重重,本文从产权形式,资金来源,管理结构,保护目标的实现程度来寻找适合泉州古建筑物的投资保护模式的因素。如何用,怎么用,才能使其延年益寿,达到古建筑保护和旅游利用最好的一个结合点。  相似文献   

13.
中朝作为友好邻邦,不同时期表现为不同阶段的历史特征。中国对朝政策一直以来维持着一种战略平衡的关系。但随着中国全球战略利益的要求,中朝之间这种地区利益的关系与中国的全球利益发生冲撞。中国今后的对朝政策面临着逐步调整的战略必要。历史的相似性、安全上的依赖性、经济贸易的现实性,要求中国在对朝政策上,具有不同于他国的目标与路径。  相似文献   

14.
发展生产、促进经济是重要的,但让物质生产与精神安适同步,即让民俗主体获得精神上的安顿更是第一重要的。克服民俗保护中的“术”性,以更高的智慧即老子大道无为自然的精神让民俗主体“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才是可持续的出路。或者说,在“后文明”的层面维护民俗的心脏,让它有自主心跳,变静态断片式保护为动态“民俗场”的整体性保护,才是民俗可持续存在的根本。  相似文献   

15.
略论中国古诗词中“水”与“愁”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该文着重分析了中国古代诗词中"水"与"愁"的关系,从意象(水)与内容(愁)的完美结合上,简略地论述了形式对内容的表达有着不可忽视的制约作用。无论是写作还是欣赏文学作品,其内容形式的贴切与否都是非常重要的。  相似文献   

16.
由“端午节申遗”谈我国传统文化的流失与保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5年10月,由韩国申报的“江陵端午祭”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正式确定为“人类传说及无形遗传著作”。一度沸沸扬扬的中韩端午节“申遗”之争告终,留给中国人的是一连串关于保护传统文化的反思。由于传统节日是传统文化的代表,是传统文化的结晶和载体,也是无形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因此,更容易在淡化的过程中丧失。所以,维护传统节日是中华民族确认自己的文化身份的需要,是文化自觉的表现。本文从“端午节申遗”出发,探讨了我国传统节日日渐淡化的原因,并由此引中,探讨传统文化的流失,最后,对于如何继承、保护传统文化提出一些看法和举措。  相似文献   

17.
为了打破“缅甸困境”,美国将对缅政策由孤立与制裁调整为接触与制裁并重的两手政策。新政策开启了两国高层接触的大门,两国关系将从僵持与对抗时代进入缓和与对话的新时代。但美缅两国间的固有矛盾并未解决,美国也不会放弃对缅甸的制裁,两国关系很难根本改观。美缅关系的变化有可能对中缅关系造成不利影响,但不会使中缅友好关系发生根本变化。  相似文献   

18.
从历史观的差异考察中蒙关系中的文化冲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中蒙关系中,双方经济关系的发展与其政治互信却呈现二种反比例增长的趋势,双方历史观的差异就是这种政治互信缺乏的一个例证,而中蒙历史观存在差异的根本原因在于双方文化的差异性.中国的文化是一种天下主义主导的文化,而蒙古文化是一种民族主义主导的文化.不仅如此,由于受到历史和地缘的影响,蒙古国文化中存在一种强烈的不安全感.文化冲突凸显了政治互信在中蒙关系中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9.
佚名 《百姓生活》2010,(8):19-19
那天他的心情很好,老总通知他的策划方案通过了,客户还要和他签署下一套产品的策划协议。为此老总特意批了他3天的假期。让他彻底放松一下。这是他连续奋战几天的成果。他有点喜不自禁,下班后同事嚷着让他请客,他欣然应允。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