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2012年8月24-26日由中国哲学史学会、吉林大学哲学社会学院、吉林大学哲学基础理论研究中心共同举办的"当代中国哲学史研究"研讨会在我校召开。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吉林省社会科学院、清华大学、北京大学、武汉大学、复旦大学、中山大学、山东大学、华东师范大学、东北师范大学、上海师范大学、  相似文献   

2.
宋先生,我刊自1999年开辟“中青年专家网页”专栏,对部分中青年专家就治学道路、治学成就与治学体悟等方面进行访谈,至今已连续进行了二年多。在您之前,我们历史学科访谈的对象都是上海地区的,您是第一位上海之外、又是身处社会科学研究中枢——中国社会科学院的中青年专家,相信从您开始逐渐外延,必将有更精采的场景。是否先介绍一下您是怎么起步走上学术之路的7 好的。我出生于苏州,中学时就喜欢书法丹青治印,每天蒙蒙亮就起床习法书,临摹古帖范本,或仿刻汉印,画点山水花乌画,星期天总要逛逛“文育山房”古旧书店,用小…  相似文献   

3.
追求有思想的学术王元化,许纪霖许:由您主编的、上海远东出版社出版的《学术集林》目前已经出了4卷,据说卷5、6也已编好,年底可望面世。据我所知,《学术集林》以其严谨的治学风格和厚实的学术底蕴在海内外学界得到了广泛的好评。作为主编,您是以一种什么样的关怀...  相似文献   

4.
王教授,20世纪80年代中期可谓是您学术发展的第一阶段,在此阶段您似乎对诗化哲学比较留意,实际上诗化哲学在解决人生关怀问题上有过分理想化之嫌,您能谈谈当时在这方面的考虑吗? 80年代中期我写了一本《艺术本体论》,其根本出发点是追问艺术何为?艺术对人有何意义?  相似文献   

5.
陈教授,您是教育界著名的中青年学者。我们想首先请您谈谈你的治学背景与学术传承。我是“文革”结束后第一批考入大学的,当时受“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的影响,选择了化学专业。本科毕业时,由于很偶然的原因,改考教育学研究生。我的学术研究受两批老师的影响。一批是我的研究生导师,他们是我国教育理论界两位著名的大师:原华东师范大学校长刘佛年和翟藻奎教授。很有意思的是,刘佛年早年学的是物理学,曾翻译过爱因斯坦的相对况这两位导师以5台学严谨、见解独到,在我国教育理论界享有盛誉。我的另一批老师是我国的中学校长…  相似文献   

6.
从传统理解现代 以现代解释传统——景海峰教授访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景老师,您是如何开始研究哲学的?能否简单谈一下您的治学经历?●好的。我是1978年考入北京大学哲学系的,当时对哲学并无特别兴趣,或者说根本不知道哲学为何物。那是一个特殊的年代,所以“入门”也很特殊,不像现在。那时的哲学系只有一个专业,偏重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其相关的课程占了一半以上;其他如西方哲学、中国哲学、逻辑、自然科学基础、伦理学、美学等,加起来大概只有一半。所以,本科的四年教育算是“启蒙”,刚刚摸了一点门径。大三后,我选了汤一介老师的“魏晋玄学专题”、“道教史”,和张岱年先生的“中国哲学史史料学”等课,对中…  相似文献   

7.
戴逸 《河北学刊》2008,28(3):251-254
一、戴先生,您好。非常感谢您在生病住院期间接受我们的采访。您主持编修的大型史书《清史》是当代中国的一项标志性学术文化工程,引起了国内外的广泛关注。我们首先想了解的是您个人的清史研究。您什么时间开始研究清代历史,有着怎样的治学经验?我从事清史研究,实际上是出于两  相似文献   

8.
傅璇琮先生作为当代学者的杰出代表和中国古代文学研究领域的学科带头人,在数十年的学术研究中形成了具有时代特色与学术个性的思想体系,其来源,一是以丹纳《艺术哲学》和勃兰兑斯《十九世纪文学主流》为代表的西方文学理论与文学史观;二是中国传统治学方法,尤其是以王国维、闻一多、陈寅恪为代表的前辈学术大师的启示。其学术思想体系一是以历史文化的综合研究为主体的方法论,二是关于古典文学研究总体设想的学科论,三是关于研究者自身素养及治学态度的主体论。  相似文献   

9.
1997年10月25日,上海市哲学学会、上海市伦理学研究会、学术月刊社和上海财经大学经济人文研究所在上海财经大学联合召开了“当代市场经济中的经济哲学学术研讨会”.复旦大学、交通大学、华东师范大学、上海社科院等14所高等院校和研究机构的50余位专家学者参加了会议.这次研讨会是在上海学术界多次就经济哲学问题进行研讨的基础上,更深入的一次学术讨论.  相似文献   

10.
问 :克剑先生 ,我受《北京大学研究生学刊》的委托对您作学术访谈。我想从这样一个话题谈起 :从您的《自选集》的目录看 ,您把您的有代表性的著述分作“中学”、“西学”、“马学”、“困思”等篇 ,依我看 ,这样分篇本身就体现了一种治学风格。您是否可以先就您的这一治学格局说说您的治学动机?答 :简括地说 ,我选择治学这条路 ,首先是为着自己心灵的安顿 ,此外 ,也对民族的学术命运有一份承诺。我想在一百多年来西学东渐的背景下 ,以自己的方式 ,以一个中国学人的姿态 ,对纠结中的民族文化出路和世界文化危机问题作点有价值、有担当的思考…  相似文献   

11.
综合、创新和不倦的探索——访张华夏教授本刊记者哲生记者(下称记):张华夏先生,您是我们广东省的一位知名哲学教授,您能不能谈一谈您的治学经历以及您未来的打算呢?张华夏(下称张):我出生于1933年1月,1950年就读于中山大学经济系,1957年在上海...  相似文献   

12.
学与术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具有不同的含义,它们经历了一个统一——分离——合并的过程,它们之间相互联系,紧密结合.尊学是西方治学之道,它造就了西方学术的繁荣;重术是中国治学之本,某些方面它不利于科学的发展.中西方治学取向之差异在于双方哲学基础、思维方式与研究目的的不同.重术轻学源于中国实用主义文化,借鉴西方经验,学术并重是中国治学取向的应然追求.  相似文献   

13.
<正>2017年4月2日,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中国哲学史学会主办,伊川县人民政府承办的首届"二程与宋明理学"学术研讨会在河南伊川举行。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哲学史学会、中华文化促进会、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山大学、复旦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厦门大学、河南大学等研究机构、高校和学术期刊的近70位专家学者出席了研讨会。研讨会开幕式由中共伊川县委常委、宣传部长王延岭主持,伊川县委书记李新红和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所副所长崔唯航分别致辞。华东师范大学教授朱杰人、中国社  相似文献   

14.
哲学研究范式蕴涵着哲学运思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哲学研究范式的转换体现着哲学研究的立场、观点和方法的变革。马克思所实现的哲学变革本身就是哲学研究的创新范式。反思当代中国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范式的继承和创新,合理对待学科与学术、问题与意识、规范与自由、文本与精髓、心性与治学的关系,是我们从事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应有的自觉意识。  相似文献   

15.
孔令仁 《文史哲》2001,(6):99-104
西南联大、清华大学、北京大学聚集了一批大师级的学者,他们不仅在专业研究领域以造诣精深而享有盛誉,而且在日常事务不经意之中显现出仁厚长者的风范。梅贻琦、冯友兰、吴晗、金岳霖、陈岱荪、沈从文、邵循正等学术大师,或处世以身作则,或治学别出心裁,或授课妙趣横生,或生活不拘小节,或待人宽缓仁爱,令后学晚辈如沐春风,获益无穷。  相似文献   

16.
由清华大学主办的第13届国际逻辑学、方法论和科学哲学大会8月在北京举行,这是该大会自1960年在美国召开以来,近半个世纪首次由亚太地区国家举办。国际逻辑学、方法论和科学哲学大会是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下属历史与科学哲学联盟(IUHPS)及逻辑学、方法论与科学哲学分会(DLMPS)主办的最高级别的国际学术大会,  相似文献   

17.
刘大椿教授,江西于都人,1944年5月30日出生于贵州安顺。博士生导师:现任自然辩证法教育与普及工作委员会副主任委员,科学技术哲学史专业委员会常务副主任委员,中国STS研究委员会委员,兼任中国管理科学院科学技术社会学研究所副所长、浙江大学哲学社会学系教授。专攻科学哲学、科学方法论和STS(科学、技术、社会)研究。有十数种学术专著与译著。本刊记者(以下简称问):刘先生,据说您大学是学数学的,现在却转而研究哲学社会科学。您是怎么跨越数学与哲学之间的鸿沟的?刘教授(以下简称“答”):平心而论,我算不上哲学的专家…  相似文献   

18.
0华教授,您是国内著名的经济学专家,您在对世界经济、国际经济和中国经济进行深入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系列富有原创性的见解.在经济学界尤其是世界经济学界激起了强烈的反响。我想,您在学术上的成功与您的治学背景和学术传承是紧密相关的,能否请您首先就这方面的情况作一介绍。@我出生于1950年11月,由于是小月生,因而直到1958年满8周岁那一年才正式上学。当时正值人民公社化和“大跃进”,我们做少年儿童的没有资格参加大炼钢铁,只能捡些“废铜烂铁”来支援经济“大跃进”。1964年我考入上海市向明中学,在那所…  相似文献   

19.
○石教授 ,我阅读过您的很多研究论文和著作 ,也听过您在不同场合为不同对象作的学术讲演 ,从中感受到 ,您非常注重研究成果的长期学术价值和社会影响 ,非经深思熟虑不轻易作出自己的判断 ,力求著述的科学性、思想性和应用性 ,并特别注重逻辑推演上的思维个性、语言的洗炼和文化穿透力。我想 ,您的这种学术风格和思维个性的形成 ,可能与您的治学背景和学术传承有一定的关系 ,您认为这一判断准确吗 ?●上述评价有些过誉。风格上的特点也是见仁见智的 ,很难作价值衡定。但后一判断是有道理的。从我自己的成长历程来看 ,在攻读硕士、博士学位阶…  相似文献   

20.
○苏教授,据我了解已有数十家报刊杂志和电视台对您进行采访报道,可见您的研究成果已成了社会的热点。今天我访谈的重点是学术方面,与以往有所不同。能否谈谈您是怎样迈入学术道路的,在学术成长中受哪些学者的影响最大?●好的。我于1973年在上海南市一中毕业,然后去江西婺源插队,五年后于1978年考入华东师范大学,在那里度过七年的大学和研究生生活。那时涉猎的东西很杂,从马思经典到卢梭著作,从乾嘉学派到年鉴学派。自大学三年级开始,我把主要精力放在中国近代史的学习上。记得写的第一篇史学论文是《中国共产党为什么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