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县域经济竞争力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金辉  钱焱  苗壮 《统计与决策》2006,(20):57-59
县域经济竞争力的提升必须建立在了解县域经济竞争力现状的基础之上,进而才能对其进行分析,得出其提升的有效方法。而要解决以上问题,需要一套科学合理的县域经济竞争力评价体系。通过运用这套评价体系,不仅可以正确评价县域经济竞争力的现状,而且通过评价分析可以得出提升县域  相似文献   

2.
安徽县域经济核心竞争力实证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提升核心竞争力是发展县域经济、实现“强县富民”战略的关键所在。通过核心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运用主成分分析、聚类分析方法对安徽61个县(市)的县域经济核心竞争力进行实证分析,得出核心竞争力综合得分排名和各分项得分排名。结果表明安徽各县(市)县域经济核心竞争力存在一定差异,但是整体差异度不高,并结合分析结果提出提升县域经济核心竞争力的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3.
浙江县域经济发达,县域经济在浙江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显著。本文在对县域经济竞争力的概念和内涵进行界定的基础上,构筑经济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应用主成分分析法对浙江省61个县(市)2007年和2010年的经济竞争力进行了评价分析,并提出了全力做强做大特色经济、全面提升产业集群层次、积极发展新型商贸市场等建议,提升台州市九县(市、区)的经济竞争力。  相似文献   

4.
《统计教育》2005,(1):64-64
第三届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评价结果揭晓,江苏江阴、常熟、张家港、昆山和福建晋江荣获前5名。全国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评价中心在中国县域经济研究所、经济日报《县域经济》周刊、中国区域经济学会等部门和有关专家学者的支持下,在各县、市、旗的积极配合下,以公开出版的统计资料为基础,再经资料的对比、核实、甄别,在前两届的基础上,完成了第三届全国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评价工作,评价出第三届中国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百强县(市)、第三届中国经济百强县(市)、第三届中国西部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百强县(市)、第三届中国西部百强县(市)、第三届中国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提升速度  相似文献   

5.
河北省县域经济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与评价方法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张丽  孙文生 《统计与决策》2005,(22):128-130
根据评价指标体系设计的基本原则,本文首先建立了河北省县域经济竞争力的评价指标体系,然后分别运用秩和比法和聚类分析方法进行实证研究.最后,针对实证研究结果,提出了一些提高河北省县城经济竞争力的对策.  相似文献   

6.
一、争创中国百强的背景 中国百强县排名自1991年由国家统计局发起,2000年后由中郡县域经济研究所、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评价中心组织评选的“全国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百强县(市)”。核心评价指标主要有8项:人口、国内生产总值、城镇化率、一般预算收入、人均GDP、农民人均收入、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GDP增长率。  相似文献   

7.
县域是宏观与微观的结合部、城市与农村的结合点,是统筹城乡发展的重要平台,县域经济是国民经济中最基础的行政区域经济,是农村经济向城市经济拓展与延伸的枢纽地带。壮大县域经济,完善县域功能,提升县域实力,是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的重大举措,是缩小城乡及区域发展差距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8.
基于模糊综合评价法的企业营销力测评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营销力是企业获得竞争优势的重要源动力。企业对自身营销力充分认识并且明确改进方向可以很好地提升其自身营销力,进而提升其营销竞争力。企业运用模糊综合评价方法可以有效地对其自身营销力进行测评,明确其努力的方向,进而可以有效得帮助企业提升其营销竞争力,获得市场竞争优势。  相似文献   

9.
双流县域经济综合实力连续17年位居全省“十强县”榜首,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全国百强排名由2006年的第43位跃升至第20位,实现历史性突破。  相似文献   

10.
文章针对传统主成分分析法在复杂系统高维指标评价中的局限性,首先建立了改进主成分分析模型,然后基于改进的模型构建了县域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最后,给出了该评价系统在我国不同县域竞争力综合评价中的应用实例.结果表明:该研究方法在我国县域竞争力分析评价中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1.
文化产业发展既是繁荣社会主义文化,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的需要,也是拉动经济发展的新的增长点,对于促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提升县域竞争力具有特殊意义。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新的发展阶段,大力发展文化产业,是促进经济增长的重要途径之一。蒙阴县地处沂蒙山区腹地,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  相似文献   

12.
<正>2022年,四川持续开展全国百强县百强区培育,县域经济综合实力显著提升,民生水平不断改善,为全省经济高质量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县域经济综合实力稳步提升经济发展稳中有进经经济济实实力力不不断断增增强强。183个县(市、区)中,经济总量过百亿元的有125个,占68.3%。其中,经济总量超过500亿元的有28个,较上年增加2个(广汉市、射洪市);经济总量超1000亿元的有11个;经济总量最高的武侯区达3629.3亿元。  相似文献   

13.
浙江县城经济发展现状、问题及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县域经济是指县域范围内由各种经济成份有机构成的一种区域性经济.发展与壮大县域经济在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本文通过对浙江县域经济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的分析,提出了进一步促进浙江县域经济发展的对策思路.  相似文献   

14.
何颖洁 《统计与社会》2011,(5):10-11,26
从2001年开始,全国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评价中心和中郡县域经济研究所连续十一年对全国县域经济发展进行了综合评价。陕西自2007年连续3年,神木县、靖边县、府谷县分别进入全国百强,实现了陕西在全国百强县零的突破,且位次逐年前移。在2011年第十一届全国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评价中,神木县和府谷县分别以36位和69位的名次进入全国百强,位次前移8位和22位。陕西神木、府谷、靖边,吴起、志丹、定边、韩城、安塞、高陵,黄陵、子长、凤县入围西部百强,比上年增加一位。  相似文献   

15.
县域经济是构成国民经济的基本单元,事关经济社会发展的全局.党的十八大描绘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蓝图,建成小康社会,重点在县域,难点也在县域,没有县域的小康就没有全国的小康.自治区“8337”发展思路提出要“着力壮大县域经济”,发展县域经济、壮大县域实力已经越来越受到中央、自治区等各级政府的普遍重视.一、县域科学发展评价方法县域发展包括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建设五个方面,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兴国之要,发展仍然是解决所有问题的关键”,在当前县域科学发展中,处在第一位并且起关键作用的仍然是县域经济发展.  相似文献   

16.
壮大县域经济实力,增强县域经济活力和竞争力,是缩小陕西与发达地区差距、协调城乡发展、区域发展、解决“三农”问题和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支撑。党的十六大以来,陕西省省委、省政府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社会主义新农村为契机,积极引导扶持全省县域经济快速发展,全省县域经济发展成效显著,呈现出现加快发展、竞相发展的良好格局。但是同全国县域经济发展水平相比,陕西还有很大的差距,在全国连续多年的县域发展评价中陕西不仅无缘百强县,甚至进入200强的县也很少。  相似文献   

17.
云南红河州县域经济竞争力评价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根据2003年统计资料,选取了反映县域经济竞争力的15项指标,运用因子分析法对红河州13个县市的县域经济发展水平进行综合评价,用聚类分析法将红河州各县经济发展水平分为三种类型。通过对各县市的经济发展水平进行比较,提出红河州县域经济发展的对策。  相似文献   

18.
刘明 《统计与决策》2017,(15):120-124
文章在海洋经济综合竞争力内涵的基础上,深入分析影响我国海洋经济综合竞争力的主要因素,构建了包括海洋资源禀赋、海洋经济发展能力、地方宏观环境以及海洋环境保护能力4个二级指标的中国沿海地区海洋经济综合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运用所构建的指标体系、所确定的指标权重以及收集的数据,获得中国沿海地区海洋经济综合竞争力的排名以及提升沿海地区海洋经济综合竞争力的最重要因素.结果表明:中国沿海地区海洋经济综合竞争力整体上排位比较稳定,海洋经济综合竞争力由大到小依次为:广东、山东、浙江、福建、辽宁、上海、江苏、天津、海南、河北、广西.提升海洋经济综合竞争力的最主要因素是海洋经济规模、海洋产业生产能力和海洋科技实力.  相似文献   

19.
县域经济是国家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重要基础,其发展水平直接影响着我国绝大多数人口的就业和收入状况.近几年我国县域经济迅速发展,2002年全国县域经济的国内生产总值占全国GDP的比重为54.5%.但在新形势下,县域经济面临诸多困难和问题,发展县域经济必须采用新思路.  相似文献   

20.
河南省县市经济竞争力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河南省18个地市共包括108个县市,改革开放以来,河南省各县市的经济社会总体水平得到了一定提高,但河南经济总体竞争能力不强,省内各县市之间存在发展严重不平衡问题。由于县域经济在河南省经济体系中占有特殊重要的地位,它是城市经济与农村经济的结合部,是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重要基础。为了解决省内发展严重不平衡和总体竞争能力不强问题,必须在充分认识县市竞争力差异的基础上,发挥各自区域优势,促进全省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本文运用主成分分析方法对河南省县市竞争力评价,找出各县市经济竞争力水平差异,并通过聚类分析,将全省108个县市进行综合分类,提出促进河南省县域经济发展的对策思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