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王立增 《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51(5):55-59
艳体乐府诗是指内容香软、风格艳丽的乐府诗。它的首次兴盛是在梁、陈至初唐时期。到了中晚唐,李贺、张祜、温庭筠、李商隐等人又大力写作艳体乐府诗,使艳体乐府诗复兴。其复兴的原因:一是补写六朝宫廷乐歌,一是模仿六朝乐府诗。中晚唐的艳体乐府诗基本上已不入乐,多是借南朝兴衰之史针贬现实。尽管他们四人都写艳体乐府诗,但在新旧题的运用和表现风格上有所不同。 相似文献
2.
庞天佑 《湛江师范学院学报》1999,(2)
汉魏乐府诗是汉魏时期的重要文学形式,其内容直接来自当时的现实生活,例如,汉魏乐府诗深刻揭露了这一时期的政治黑暗,生动反映了统治集团内部的斗争,形象地再现了统治阶级奢侈腐朽的生活,真实地描绘了人民的苦难,展示了社会生活和民情风俗的某些情况,反映出人们的人生观的某些侧面,提供了一些重要人物的生平行为与思想品格的某些有价值的材料,因此,汉魏乐府诗是研究这一时期历史的重要史料,具有重要史料价值。 相似文献
3.
李笙 《贵州民族学院学报》1988,(2)
汉魏六朝乐府诗是继诗经楚辞之后,闪烁在我国诗歌发展史上的又一颗璀灿夺目的艺术明珠,乐府诗在诗歌的表现形式及手法上比诗经楚辞有了较大的进步,对后代诗歌的发展和繁荣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其丰富优美的旋律奏出了上承诗经楚辞、下开唐诗宋词的辉煌乐章。在这个旋律中,乐府诗丰富多样、独具特色的修 相似文献
4.
曾超 《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30(5):45-49
仆固怀恩之乱,旧史多以为是因其与辛云京、李抱玉、骆奉先、鱼朝恩等人的矛盾和冲突,其实这是乱后唐代宗强化中央集权的产物,是唐室君臣的军将、蕃将恐惧症的重要表现,而仆固怀恩的特殊身份和地位则注定了他的悲剧性命运。 相似文献
5.
丁玲 《辽东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3(3):76-80
汉魏六朝散体赋中的乱辞承自屈原、宋玉作品,并在功能、形式、称名上有所变革,体现了诗、骚、赋三体之交融。在功能上,屈、宋作品之乱辞,并非皆为归总篇旨,汉魏六朝散体赋中的乱辞,亦除归总篇旨外,还有画龙点睛、提升境界等功能;在形式上,屈、宋作品乱辞非皆"变章乱节",汉魏六朝散体赋中的乱辞,则多采用与主体部分不同的骚体句,有的在句式和语言风格上还出现了新变;在称名上,汉魏六朝时期一些赋卒章有"歌曰"诗曰"辞曰"颂曰"已矣哉"等,与"乱曰"名异而实同。 相似文献
6.
彭铁翔 《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6,(6)
“天宝之乱”,指的就是安史之乱。 天宝十四年(公元755年)十一月,身兼平卢、范阳、河东三镇节度使的安禄山,以诛杨国忠为名,在范阳举兵反唐。很快河北沦陷,东都失守,潼关被占,唐玄宗携带杨贵妃及杨氏姐妹和几个大臣,在少数禁军的护卫下,仓皇南奔四川。太子李亨北逃朔方,在灵武即位称帝,是为肃宗,玄宗被曾为太上皇。安史之乱延续了八年之久,到代宗广德元年(公元763年)正月,史朝义兵败自杀,叛乱才算勉强平息。但从此以后,唐王朝每况愈下,国力逐渐衰微。 相似文献
7.
刘国石 《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1(2):63-68
七国、八王、安史三乱皆因地方势力过于膨胀,中央对其失控所致;地方官品行之优劣,对叛乱发生与否关系甚为重要。叛乱之结果及其影响,则与中央集权统治巩固与否有直接关系。或是迅速平定叛乱,中央集权因之而强固;或是延误平叛,导致割据;或是叛乱经久难平,直接影响王朝之命运。另外,叛乱如有少数民族成分参与,将增加其复杂性;而少数民族成分之参与与否又与统治集团民族政策直接关联。 相似文献
8.
陈瑞娟 《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9(4):293-295
沿用乐府古题进行创作是初盛唐乐府诗的一大特色,所借用的古题和作品的数量都十分可观。初盛唐诗人多沿用古乐府的本意,但在因袭中又有所革新,利用这种较为自由的诗体来表现其审美情趣和人格理想。在借鉴前代乐府诗的艺术方面,初盛唐文人有意恢复乐府诗的古貌,积极创作杂言乐府,吸收汉魏乐府的语言特点及民歌口语,并借鉴汉乐府的叙事手法和表现手段。 相似文献
9.
刘加夫 《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6):39-45
艳情是南朝文人乐府诗最重要的题材类型。经宋齐而至梁陈,艳情乐府诗创作进入繁盛期,由齐入梁的沈约和萧衍是这一进程的重要作家。南朝文人的艳情乐府诗根据表现侧重点的不同,可大致区分为两类:一类重在抒写独居女子的相思相怨、愁苦无聊之情;另一类重在描写青春少女的德音容色、姿态服饰之美。南朝艳曲新声的兴盛、文人生活方式和环境的变化、前代艳情乐府诗的影响,是南朝文人艳情乐府诗创作繁盛的原因。 相似文献
10.
孙巧云 《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31(1)
曹操与傅玄同为开一代风气之先者,但二者所处环境不同,各人经历不同,从而造就了各自不同的乐府诗风格.曹操乐府诗内容丰富、气魄宏大,情真、意浓;傅玄乐府诗内容贫瘠、气骨较弱,多教化. 相似文献
11.
叶桂桐 《鲁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22(2):63-67
沈约《宋书·乐志》收录了一些汉魏六朝时期的“声辞合写”的乐府古辞。所谓“声辞合写”就是将歌词与虚词(有声无义)以及音乐、舞蹈术语一起记录。原本是歌词用大字书写,“声辞”用小字书写;后来大小字不分,因此,无法解读,遂成千古之谜。另外,乐工在抄录时用了若干音同、音近的别字。现在这些乐府古辞大体上已经被解读出来,这就为汉语语音史研究,提供了非常珍贵的第一手语音资料。 相似文献
12.
朱义禄 《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1(2):7-11
汉魏之际是中国思想文化的重大转折时期。以中国文化核心的伦理思想而言 ,两汉的宗教道德为思辩的无为主义伦理学所替代。汉魏之际伦理思想由神学形态向思辩形态的变化 ,实质上是中国封建社会伦理思想由确定形态向强化形态嬗变的标志 相似文献
13.
刘加夫 《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2,47(3):38-42
南朝文人乐府诗的主题取向主要集中在怀人思乡、感伤衰亡及杀身卫国、孤高愤世等几个方面 ,虽大致没有超出前代乐府诗设定的范围 ,但表现形式更丰富多样 ,表现手法更细腻生动。南朝文人乐府诗对上述主题的表达 ,或情思哀伤 ,或意气风发 ,或感慨深沉 ,或语辞愤激 ,显示出极高的情感价值。相对来讲 ,同期文人徒诗则普遍缺乏激动人心的艺术感染力 ,二者恰成鲜明对照。这足以引起研究者的重视 相似文献
14.
南朝人刘勰与萧统对乐府的认识均持传统观念,目的均是 为针砭时弊,试图拨乱反正。但刘勰推崇先秦雅乐,贬责汉魏以下俗曲,主要受儒家诗乐理 论影响;萧统则强调乐府诗的艺术性,偏爱汉魏旧曲,希望通过乐府作品的选录来为文人创 作提供借鉴,指明方向。 相似文献
15.
魏晋时期,特殊的社会背景和地域关系形成了独具特色的颍川士林之风,概而言之,有六个方面:积极入世关注社会的政治态度;崇尚名节始终不渝的价值取向;上下求索追求贤能的探索精神;团结合作共赴时艰的奋斗精神;注重文事热心教育的文化传统;重视教化以德感人的教育方法 相似文献
16.
王盛婷 《西华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2):78-82
碑刻语料是汉魏六朝时期独具特色的文献材料,其中的委婉语料丰富,特色鲜明,对进一步研究这一时期的语言、文化、心理有重要的作用。本文考释其中有关"死亡"的同根委婉语。 相似文献
17.
杨鑫 《江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14,(3):97-103
幕府制度在汉末魏初之际发生了重要的变化。这个变化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其一,从幕府结构看,将军号的滥授使得依将军号而开府者的数量大量增加,开府这样一个用以表示被授予者可以参照三公府的制度来设置僚属的称号也出现了。同时,幕府中大量新的职位被创制出来。其中参军一职经历了由非正式到正式、由地位较低到地位较高的发展过程,日后构成了幕府的主体。其二,从幕府性质看,首先,幕府转变为承担谋议、监察等多项事务的机构;其次,幕府在官员仕途中的地位变得更为重要,经过幕职而迁转的官员数量有了明显的增加;最后,幕府中的僚属职位在一定程度上具有了标示其个人身份的意义,与其具体职责发生了一定的分离。 相似文献
18.
马丽娅 《淮海工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3,1(4):16-18
阐述了汉魏六朝以后俗赋的发展轨迹,认为唐代俗赋承继汉魏六朝俗赋,比较兴盛;宋元时期,随着通俗文学形式的多样化,俗赋又渐渐隐去;明清赋崇雅复古,俗赋成为别调,但源于魏晋的讽刺赋仍保留了俗赋的主要特征.在此基础上,指出俗赋在其发展过程中并没有消失,而是其"有机元素"被其它通俗文学吸收同化,并以其它通俗形式流传. 相似文献
19.
马丽娅 《淮海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1(4):16-18
阐述了汉魏六朝以后俗赋的发展轨迹,认为唐代俗赋承继汉魏六朝俗赋,比较兴盛;宋元时期,随着通俗文学形式的多样化,俗赋又渐渐隐去;明清赋崇雅复古,俗赋成为别调,但源于魏晋的讽刺赋仍保留了俗赋的主要特征。在此基础上,指出俗赋在其发展过程中并没有消失,而是其"有机元素"被其它通俗文学吸收同化,并以其它通俗形式流传。 相似文献
20.
刘亚男 《宁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32(2)
汉魏相和大曲中解是表示正曲段落或乐句的量词,并非具有特定音乐功能和内容的器乐插段;艳的位置都在大曲之前,不存在曲中用艳的情况;艳的风格特点与正曲的内容、风格相关联,并非一律音乐华丽婉转,舞姿艳丽优美,将此特点单一化、绝对化是望文生义的结果。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