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46 毫秒
1.
陈炎认为,放眼西方美学史的整体演变过程会发现,席勒的<素朴的诗和感伤的诗>更为集中地体现席勒美学思想的时代感与现代性.前所未有的历史感、鲜明的现代性特征、深刻的哲学意味,足以使<素朴的诗和感伤的诗>被载入西方美学的学术史册.刘士林认为,对<审美教育书简>仔细解读,不难发现他在许多方面都突破了康德的体系与原则,表达出了美学史上前所未有的"思想"与"智慧".席勒美学思想的全部精髓即在于"人是审美教育的产物",这个天才思想与光辉预言,直接指向了人的自由生存与全面发展的最高理想目标.  相似文献   

2.
陈炎认为,放眼西方美学史的整体演变过程会发现,席勒的《素朴的诗和感伤的诗》更为集中地体现席勒美学思想的时代感与现代性。前所未有的历史感、鲜明的现代性特征、深刻的哲学意味,足以使《素朴的诗和感伤的诗》被载入西方美学的学术史册。刘士林认为,对《审美教育书简》仔细解读,不难发现他在许多方面都突破了康德的体系与原则,表达出了美学史上前所未有的“思想”与“智慧”。席勒美学思想的全部精髓即在于“人是审美教育的产物”,这个天才思想与光辉预言,直接指向了人的自由生存与全面发展的最高理想目标。  相似文献   

3.
席勒的《论素朴的诗与感伤的诗》以素朴的诗与感伤的诗的对立统一辩证发展观为指导,建构了西方美学史上最为独特的文学类型论。它根据素朴诗人的创作方法一致与感伤诗人的创作方法不同,把素朴的诗作为文学的一个大类,与感伤的诗相对立;再把感伤的诗分为讽刺诗、哀歌诗两小类,又把讽刺诗划分为激情的讽刺诗和嬉戏的讽刺诗,而把哀歌诗划分为狭义的哀歌和广义的牧歌。席勒的这种文学类型论在西方美学史和文学史上是空前绝后的。它的意义在于,这种分类的依据不仅仅是文学作品的客观条件,更主要的是诗人(文学家)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的态度及其创作方法,突出了文学艺术的人性、主体性、创造性。尽管席勒的文学类型论并没有成为文学史的共识,但是,它却给文学类型论打开了更加广阔的实践本体论的发展空间。  相似文献   

4.
<死水>是闻一多先生的代表作.读<死水>,只有纠当时人不重其思想内涵之偏(<死水>是一首愤激的爱国诗);也纠闻先生辩解自己"没有技巧"之偏(<死水>贯彻了诗人"音乐美"、"建筑美"、"绘画美"的诗歌主张),才能真正领会<死水>的审美价值.在借鉴西方诗歌绘画理论的同时,闻先生又提倡恢复"对旧文学信仰"及中国古典诗画意境之传统,因而在重新审视"五四"新文化运动的成绩及局限(全盘西化而导致传统文化断裂的今天,闻先生的主张更见其卓越之处.  相似文献   

5.
"尽善尽美"是孔子在<论语·八佾>里评论<韶>乐时提出的一条重要审美标准,但它不仅是一个针对特定审美对象的范畴,而且是中国古典美学的核心精神之一.尽善尽美的美学内涵非常丰厚,它从一开始就与和、教化、人格修养等结下了不解之缘,特别强调美与社会和谐、道德教化、人格修养的相互促进作用.它既是对孔子以前中国古典美学思想的集中概括,也深远地影响了后世美学思想和艺术表现的发展,是中国古典美学发展的内在要求.  相似文献   

6.
"清"在<文心雕龙>中被大量引用.它既是文学构成性的概念,又是文学审美性的概念,这种交叉使"清"作为文学理论概念在<文心雕龙>中得以首次确立.这种确立与"清"所表征的审美趣味、美学理想和玄风荡拂的六朝思想文化以及刘勰原道宗经的传统儒家文化精神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7.
欧阳修<戏答元珍>一诗广被人口,而两人的相识时地和交往经过却鲜有人道及.周必大刻本<送丁元珍峡州判官>认为两人的相识时地为景祐元年(1034)的京师.依苏轼<书欧阳公黄牛庙诗后>转述欧公晚年之语,两人本为"同年"进士,相识更在景祐元年之前.本文经考证认为,<送丁元珍峡州判官>诗题有误,此诗实则是送朱处仁的.苏轼此文可证欧公晚年记忆之误.两人在景祐三年十月末始相识,地点在峡州夷陵县.  相似文献   

8.
"思无邪"别解及孔子的论《诗》系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论语>中孔子讲"<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从汉代到现代,学术界对其中"思无邪"一语解释纷纭,因而也就妨碍了对孔子<诗>论的理解.正确理解<鲁颂·駉篇>"思无邪"的原意,结合孔子论述<诗经>的系统和春秋时期研究<诗经>的总体趋势,孔子说<诗经>"思无邪",是说<诗经>给人们在现实生活中提供了广阔的应用手段,而这一点又进一步证明了孔子论<诗>系统的纲领是普及文化,运用<诗>提高"人"的精神.  相似文献   

9.
论《易传》之“象”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文章在对<老子>、<庄子>所论"象"范畴描述的基础上,集中对<易传>中的"象"范畴加以分析.指出<易传>中"象"与其对应的物之间并没有必然的联系,主要是模拟象征天地万物变化的卦象,这在某种程度上具有审美意义,但还不是完整意义上的审美形象.因此<易传>中的"象"在由哲学范畴向美学范畴转化的中期到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0.
通过核对<全唐诗>及<<全唐诗>补编>,发现黄震云先生<<全唐诗>补遗>中所补之唐五代诗存在问题较多,尤以"新见作者26人"为甚,是近年来学界较大规模的唐诗误辑工作.  相似文献   

11.
在历代治诗、论诗者当中,有不少人对<君子偕老>、<鹑之奔奔>、<墙有茨>、<南山>、<敝笱>、<载驱>六诗的诗义执直接或间接刺宣姜或文姜"淫乱"之说.其实,宣姜、文姜的所谓"淫乱"是事出有因,如果我们从春秋齐国的特殊文化背景去考察,最后得知,宣姜、文姜的行为不属个人淫乱,而是一种大众化的社会行为.之所以<诗经>六诗的诗义探究者们冠以"宣姜文姜淫乱"的恶名,是历代治诗方法的错位和儒家伦理思想影响所致.  相似文献   

12.
以西方文化的总体历史为背景对<等待戈多>进行文本分析,认为<等待戈多>表现的是西方人在后上帝时代的精神处境.<等待戈多>显示出西方人重建有意义的宇宙秩序的努力.在上帝死后而新的超越理想尚未建立之前,<等待戈多>是西方人的宿命和使命.  相似文献   

13.
严复在全面译介西方学术思想的同时,又从中国固有的文化资源中寻找与之相通的思想元素,由此他的<老子评点>提出了老子解释史上前所未有的新说,认为<老子>有民主与科学的思想,与西方近代以来的政治、哲学思想相通.同时又据西方社会的现实指出文明发展到一定阶段,也会走向其反面,给人类带来严重的祸难,故他的思想中又出现从尊崇西方思想转而回归中国传统文化的倾向.这种融通中西的思路,在今天看来仍有一定的价值.  相似文献   

14.
清代戏剧理论家李渔的服装审美思想是值得重视的,他的这些思想集中保存在<闲情偶寄>中.李渔就妇女的穿着打扮提出"洁"、"雅"、"宜"原则,并且对传统的黑色作了美学分析,甚至对妇女首饰佩带等提出了自己的美学思想.  相似文献   

15.
本文把<卷耳>放在<周南>所有十一篇作品的总体特点上分析,从语言形式、诗篇结构、写作手法等角度说明诗中"我"指称为男子,在此基础上,对<卷耳>主题给予新的解读,得出和传统文学批评截然不同的审美经验.  相似文献   

16.
(一) 最早在文学领域使用“现实主义”一词的,一般认为是德国诗人席勒。他在1795年写的《论素朴的诗和感伤的诗》一文中,把诗分为素朴的和感伤的两种,前者摹仿现实,后者表现理想;前者是古典主义,后者是浪漫主义。席勒按其本性是倾向于表现理想或观念的,他用“现实主义”就是为了同理想主义对立。  相似文献   

17.
言语教育:孔子的施教目的与教学实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论语>为研究资料,着重对孔子实施言语教育的目的和教学实践作了考察,认为培养"君子儒"与合格的"为政"人才是孔子实施言语教育的基本目的,而以<诗>为教材,以"雅言"为教学语言,贯彻一系列的言语原则,以及言教与身教兼顾等,则是孔子在言语教学中的主要实践活动.  相似文献   

18.
本文从翻译美学的视点出发,对唐代诗人李白<早发白帝城>一诗的六首不同英译诗进行比较和分析,在赞赏译作的艺术成就的同时也对某些诗句的译法提出了不同的审美见解.  相似文献   

19.
<诗>纬以阴阳五行说<诗>,并形成了三期、四始、五际、六情、十二律等一套特异的解<诗>理论,这是它与汉代正统<诗>学的相异之处.而<诗>纬对诗的本质、诗之用等方面的认识,包括它对于<诗>篇的具体阐释,又与汉代正统<诗>学多相通之处,对传统诗学的构建作出了自己的贡献.它与汉代<诗>学的关系,尤其是与齐诗的关系,也有必要重新认识.  相似文献   

20.
根据中宣部、教育部"2005方案",普通高校"两课"改称"思想政治理论课",新课程设置为本科4门必修课<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和<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并开设"形势与政策"课;新课程的设置为加强和改进民族院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要在教学实践中去认真把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