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有别于马克思,桑巴特并未沿着美国何时或如何才能转为社会主义的惯常路径,而是反其道提出了"为什么美国没有社会主义"这一百多年来在学界经久不衰且极具历史意涵的宏大命题,形成了所谓"美国例外论"。桑巴特的解说和阐发不仅使其在资本主义研究系谱中占据一席,从而与马克思、韦伯、熊彼特和托尼相提并论,而且对于时人站在今天看待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之间的互动关系,保持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亦不无借鉴与裨益之处。  相似文献   

2.
在对资本主义的反思与批判中,形成了两条路径:马克思所开辟的政治经济学批判路径和韦伯所开辟的价值伦理批判路径。在韦伯和桑巴特研究的基础上,舍勒对资本主义社会的精神病症进行了深刻剖析,指出了资本主义社会价值失序的陌化状态,而这根源于现时代的资本主义精神——逐利欲望。舍勒试图以爱的共同体精神取代资本主义秩序之法统、构建先知的基督教社会主义以拯救资本主义社会危机。虽然舍勒对资本主义的拯救依然陷入了精神救赎或宗教救赎的窠臼,但他对资本主义精神陌化现状的分析和对一种全新精神气质的寻求,不仅极具启发意义,而且也是对马克思解放道路的有益补充。  相似文献   

3.
关于巴甫洛夫(И.П.Павлсв)的两种信号系统学说,我们通常都注意到:第二信号系统是动物发展到人的阶段上神经活动机构所发生的一种特别的“附加物”,它是被社会生活条件所制约的生理机能,具有极其鲜明的社会本质;而对于第一信号系统则多注意到它是人与动物共同具有的现实的信号系统,也看到动物的第一信号系统与人的第二信号系统的质的区别;却少有从人的高级神经活动  相似文献   

4.
列宁说:“辩证法是一种学说,它研究对立面怎样才能够同一,是怎样(怎样成为)同一的——在什么条件下它们是同一的,是相互转化的,——为什么人的头脑不应该把这些对立面当做僵死的、凝固的东西,而应该当做活生生的、有条件的、活动的、互相转化的东西。”(《列宁全集》第38卷第111页)本文拟就列宁提出的辩证同一问题,谈谈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5.
在相当发展的原始社会里,介于氏族和家族之间,还可能存在一种血缘亲族公社组织。马克思主义创始人早就注意到了这种社会组织形态。如马克思在其关于民族学的笔记中就摘述了介于氏族(clan)和家族(family)之间的关于“组合家族”(joint family)的材料①。 恩格斯在论述古代德意志人的土地制度时指出:“至于他们的经济单位是氏族,还是家  相似文献   

6.
长期以来,人们已习惯于一种观点,即认为共产主义分为两个阶段:共产主义第一阶段(或称共产主义初级阶段)和共产主义高级阶段。共产主义第一阶段叫做社会主义社会,共产主义高级阶段叫做共产主义社会。笔者认为,这种把社会主义社会仅仅当作共产主义社会形态的一个阶段的观点,无论是从理论上,还是从社会主义运动的实践上来看,都是不可取的。社会主义社会具有其独立形态性,它与共产主义社会是有着质的区别的两种不同社会形态。本文拟从以下  相似文献   

7.
<正> (一)商品经济一般不是社会主义的对立物.1、商品经济作为社会经济运动形式不是社会经济制度本身,作为商品经济一般不是商品经济特殊.但商品经济一般必须通过商品经济特殊来体现(共性寓于个性之中)人类社会五种经济制度与三种经济形式不是一种对应关系,商品经济既可以和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相联系,又可以和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相联系,所有制关系和商品关系不是取代关系,而是结合关系.没有这种结合,所有制关系既不能实现也不能发展.  相似文献   

8.
本体论缺失:实践唯物主义研究内部分歧探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实践唯物主义研究的势头减弱源于本体论的缺失所导致的内部争论。实践唯物主义的本体论应是实践本体论。马克思关于把事物、现实和感性当做人的感性活动、当做实践去理解 ,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实践是整个现存感性世界的非常深刻的基础的论断 ,实际上已建立起了实践本体论。以实践本体论为理论核心 ,实践唯物主义就可以对坚持自然本体论的辩证唯物主义、坚持社会 (生产 )关系本体论的历史唯物主义和坚持 (人的 )理想本体论的实践人道主义展开评价和批评  相似文献   

9.
知识分子在中国古代社会结构中是一个举足重轻的社会阶层。一切社会结构的重要变化都要在他们的思想观念中作出反映,这种反映又在相当程度上标示出社会结构变化可能的前景。明末清初是中国封建社会后期重要的大变动时代,我们注意到,这一时代的中国知识分子流露出一种深切的道德沉沦感。 (一) 万历时期曾出任礼部尚书的于慎行就是这样一位忧心忡忡的人士,他对在朝士大夫  相似文献   

10.
日本的教育     
要论证教育同经济之间的关系并非易事,但是,由于晚近人们注意到了我国与日本的工业竞争,因而这一问题经常被提及。日本强大的出口能力已悄悄地不仅在经济方面,而且在社会和文化方面构成了一种巨大的挑战。这种新的竞争产生了一种困惑:不是对我们的大部分制度(诸如管理、工业关系和教育)进行改革,以力图调整  相似文献   

11.
科学社会主义:人类社会发展的价值趋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为一种社会形态,从根本上说,社会主义是一种价值取向,即一种价值追求。科学社会主义作为社会主义的一种科学形态,是科学与价值、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统一,它所确定的价值取向——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整个人类的解放,是一种科学的价值取向。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和整个人类的解放作为科学社会主义的根本价值取向,不仅将成为各种社会主义的最终价值取向,也必将成为整个人类社会(包括资本主义社会)发展的价值趋向,这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  相似文献   

12.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立足基本国情,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巩固和完善社会主义制度,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离不开广大人民群众的参与,只有广大人民群众把自己当做社会的主人,牢固树立在市场经济、民主政治、精神文明、和谐社会建设中人民主体的地位,才能最终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  相似文献   

13.
戈尔巴乔夫注意到了发生在英、法和德国的资产阶级革命的一个特点,即革命改造在这些国家彻底完成之前要经过某些阶段。俐如,法国在1789—1794年的大革命之后,又发生了三次革命(1830年、1848年和1871年的革命)。戈尔巴乔夫提出问题说:“社会主义这个负有实现比资本主义更深刻的经济、社会政治和精神方面的社会变革使命的社会,为什么不能发生某些革命性变  相似文献   

14.
一、社会主义企业公共关系定义、特征及职能公共关系(public Relation)是一个舶来词,简称“公关”或“PR”。公共关系是现代社会组织的一种管理活动或管理职能,其目的是协调与各种公众之间的关系。运用的手段是交流和沟通信息(主要通过报纸、广播、电视、招待会、参观、赞助等形式)。因此,社会主义企业的公共关系,就是在社会主义条件下,企业作为社会经济组织运用信息交流的手段使自己与公众相互了解、相互适应的一种管理活动或管理职能。  相似文献   

15.
马克思认为人类社会的发展存在着3种政治文明:臣民社会(古代社会)政治文明、市民社会(资本主义社会)政治文明以及公民社会(社会主义社会)政治文明。以市民社会政治文明摧毁臣民社会政治文明,以公民社会政治文明取代市民社会政治文明,这是人类社会政治文明发展的必然途径。  相似文献   

16.
马克思主义的社会生产力定义,是社会科学领域引人注目的理论问题。近年来我国理论界多有评论,其间在观点上不无歧异。但大体上是以马克思《资本论》“劳动过程的简单要素”和斯大林《联共(布)党史简明教程》“社会的生产力”要素的两种解释被大家当做通论的,即“三要素”论和“二要素”论。我们以为尚有可探讨之处。  相似文献   

17.
音近(同)义反(对)是汉语中的一种特殊现象。不少语言学家注意到了这一语言事实,如黄侃、黎锦熙、王力、陆宗达等。他们只是指出了这一语言现象的存在,并没有做详细的统计和分析。在此将所收集的具有音近(同)又反(对)这一特性的100多个词,分列为五种不同类型。  相似文献   

18.
(一) 祸国殃民“四人邦”出于篡党夺权的需要,“阶级斗争”、“全面专政”的口号喊得震天价响,但是,剥开画皮来看,他们完全是一伙“用市侩的观点歪曲马克思主义,口头上假意承认马克思主义而实际上卑鄙地背弃马克思主义的典型”。(列宁:《国家与革命》)他们利用手中掌握的宣传工具,大造反革命舆论,竭力抹煞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肆意歪曲社会主义社会同资本主义社会的本质区别,混淆两种社会制度根本对立的  相似文献   

19.
一、我国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规律是什么?这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必须首先弄清和回答的问题。中国社会主义社会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矛盾体,人们可以从不同的方面,运用不同的方法进行分析和研究,从而得出不同的结论。通过对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分析和研究,可以得出我国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运行的规律是又相适应(为主)又相矛盾(为次)的;通过对我国落后的生产力和众多的人口两  相似文献   

20.
尽管社会和谐是社会管理的共同目标,但是对于社会和谐的不同理解却会导致完全不同的社会管理观。现代主义把社会当做一部其行为可以被精确预测和控制的机器,把社会和谐理解为某种僵死的社会结构,从而形成了以"控制"为核心的社会管理观;后现代主义则把社会看作一种高度复杂的、非线性的和不可被精确预测的系统,把社会和谐理解为一种动态的自组织过程,从而倡导以"协调"为核心的社会管理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