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孔孟荀的诚信思想比较及其启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唐贤秋 《唐都学刊》2005,21(2):38-43
孔孟荀是春秋战国时期儒家的三个重要代表人物。作为儒家的代表,他们的诚信思想体现出了儒家思想的共同特征。但孔孟荀又是生活在春秋战国时期不同阶段的代表,不同历史阶段下的具体历史特点又决定了孔孟荀的诚信思想呈现出一定的差异性。孔孟荀的诚信思想无论是从思想内容上,还是从积极入世的社会责任感上,都留给当代人以深刻启示。  相似文献   

2.
儒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体,而民本思想则是儒家政治思想方面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内容。民本思想始于殷周之际,成熟于春秋战国时期。对先秦儒家民本思想的研究,不仅有助于我们了解中国儒家民本思想的发展历史,而且对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也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就先...  相似文献   

3.
《孔学堂》2015,(3)
最素朴的思维方式可以说是前逻辑或原逻辑,预设着一个民族逻辑思想的发展方向。先秦时代具有丰富的素朴辩证法思想,辩证思维已然成为了先秦诸子自觉或不自觉地用来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一种思维方式。从先秦名学的角度看,先秦时期辩证思维对先秦名学的影响,主要体现在诸子在对名实关系的探讨中,认识到了"名"本身蕴含着的矛盾对立面的关系、名与实的运动变化性以及在新的条件下原有的名实对应关系会发生改变等情况,这些都蕴涵着辩证思维的精神。以先秦儒家为例,探讨先秦时期辩证思维对先秦名学的影响,不仅有利于展现先秦时期逻辑思想发生、发展的全过程,而且对先秦时期逻辑思想的拓展和深化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4.
阎静 《求是学刊》2016,(4):150-157
孔子所作《春秋》是中国史学上第一部私人历史撰述,它的问世不仅直接推动了先秦史学的发展,同时也成为最早的史学评论对象之一,带动了先秦时期史学批评的发展。无论是史学领域中《左传》、《公羊传》、《穀梁传》以及《战国策》从不同的角度关注和评论《春秋》,还是思想领域中孟子、荀子等诸子评《春秋》,《春秋》已成为先秦学人史学评论的焦点,呈现出一部史书与一个时代史学批评发展的密切关联。揭示这一关联,不仅是探讨中国古代史学批评早期阶段发展的一种规律性现象,也是对孔子《春秋》史学价值的一种再认识。  相似文献   

5.
荀子是中国先秦时期的儒家大师,也是先秦诸子文化的集大成者.荀子对中国传统文化产生有深刻影响,要言之,可分"继往"与"开来"两方面."继往"角度说,荀子在诸子中突出的批判继承了先秦学术;从"开来"角度言,荀子奠定了中国传统政治思想的发展方向,并影响了中国传统儒家学术的发展.  相似文献   

6.
李波 《创新》2018,(2):80-86
先秦儒家的乐论思想最为丰富,而作为先秦儒家的集大成者,荀子音乐批评思想的丰富性则更为显著.荀子对孔子雅郑音乐观念的继承和发展完善了礼乐治世的儒家音乐观念,而他对墨子"非乐"思想的针对性批判则进一步凸显了儒家乐教的文化价值与意义.特别是荀子在一定程度上注意从音乐本身的角度对音乐体裁、经典音乐作品和音乐风格以及现实音乐生活进行批评等更显示出了先秦音乐批评的发展.经过后世儒家特别是汉儒的大力推崇,荀子音乐批评思想影响深远,奠定了中国传统音乐批评的基本样态.  相似文献   

7.
中国科研诚信所面临的问题和对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张立 《社科纵横》2008,23(10):52-53
当前中国科技界出现的学术不端行为使得科研诚信问题成为科学界的关键词和社会关注的焦点,严重影响着中国科技发展的声誉和质量,制约着中国创新型国家建设的步伐.科技的复杂性、科学功能的膨胀、传统文化的功利主义取向以及科研软环境存在的问题构成了中国科研诚信问题产生的主要因素;注重诚信教育、完善诚信制度、优化科技软环境、加强法律效力、强化社会监督功能是解决中国科研诚信问题的可行性途径.  相似文献   

8.
论儒家的诚信思想及其当代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臣申 《学术交流》2005,(12):18-21
作为儒家道德规范体系中的重要范畴,诚信主要用于调整平等的人伦关系和官民关系。在市场经济和民主政治取得主导地位的现时代,儒家的诚信思想对于我们加强公民道德建设和处理政府与公民的关系,有着重要的借鉴价值。  相似文献   

9.
诚信内涵研究综述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唐国战 《社科纵横》2005,20(4):145-146
诚信是现代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重要基础,加强诚信建设已得到了社会的广泛共识。深化对诚信内涵的认识是加强诚信教育和建设的基本前提。诚信的内涵可以从不同角度来认识,主要包括从中国古代传统伦理道德的角度和从现代社会发展的角度来认识,还可以从不同学科的角度来认识等。诚信的内涵应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  相似文献   

10.
利欲问题是先秦诸子论战中的重要论题。儒墨道法等派在此问题上各持已见,莫衷一是。其辩论深度与实在性,正是当时社会变革各种社会集团及个人之间利益相撞击较为深刻的反映。这场辩论虽然距今已经成为久远的历史,然而,重温先秦诸子们在利欲问题上的卓越见解,对进一步深入理解现实中的利欲问题,是十分有意义的。一、见利思义“见利思义”是先秦儒家学派的观点。利即利益、功利;义即儒家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的一种总的概括。儒家试图利用道德的功能作用来限制人对利益的欲望和追求。  相似文献   

11.
重建社会秩序的先秦思想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兴周 《社会》2006,26(5):171-189
社会秩序问题一直是社会学的中心问题,也是重要的中国现实问题。关于中国传统社会秩序思想的专门研究不多,分析层次不高,局限于儒家研究。本文选择结构主义方法论,以社会秩序建构的目标(个人和社会的关系)和途径(内在途径和外在途径)作为分析框架,发现社会秩序是先秦社会思想的主题,先秦思想界出现了孔孟、荀子、老庄、墨子、韩非、杨朱六大社会秩序观,这些重建社会秩序的社会思想对于当今社会有可以借鉴之处。  相似文献   

12.
儒家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主导性思想体系,其中蕴涵着丰富而深刻的和谐思想,这些思想作为一种理念和精神始终贯彻在社会发展中。构建和谐社会是我国社会发展在新时期的建设目标,其正在指导着中国的改革与发展。在我国社会经济迅速发展时期,充分发掘儒家和谐思想,对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启迪和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3.
义利问题是中国传统伦理思想的重要内容。而以孔子、孟子和苟子为代表的先秦儒家义利现则奠定了整个儒学乃至中国传统伦理文化义利思想的基础。在当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时代,历史地、全面地分析和看待先秦儒家义利观及其对现时代的正月两方面的影响,不仅有助于对祖国传统文化的进一步挖掘和研究,而且有助于树立适应时代要求的新的价值观念,促进“两个文明”建设。-.先秦儒家的义利观先秦儒家的义利观,是由孔子肇始,经盖、苟续成的。其所谓的“义”,是以宗法礼制或宗法伦理道德为基本内容的。其所谓的‘乔心则主要是抬物质利益或个人…  相似文献   

14.
先秦时期"愚民"的主要内涵,涉及知识、性情两个方面。就知识方面的"愚民"而言,先秦诸子普遍认为社会大众在是非辨别、利害判断方面存在愚昧无知的不足。"民愚"判断既是先秦诸子政教思想的社会基础,又是一种最早的国民性批判。性情方面的"愚民"则是先秦诸子理想社会状态中的民风民俗,蕴涵着先秦诸子对现实"狡诈奸猾"社会风气的强烈批判意识,不能简单地认为先秦诸子在具体政策措施层面提倡"愚民"、"反智"。探讨先秦诸子,尤其是几乎已成学界公论的法家"愚民"思想,应对研究者的价值立场和前提预设作一具体分析,反思"愚民"论的相对性和历史性。先秦诸子"愚民"论的话题,不仅关涉对先秦诸子思想内涵的重新认识,而且对于提升当代中国对于传统文化的自信心亦不无裨益。  相似文献   

15.
阮博 《创新》2015,(2):52-56,127
政务诚信是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和中国共产党主要领导人理论思考的重要内容。在马克思和恩格斯看来,阶级社会中的政务失信现象在资本主义社会达到极致和顶峰,只有到了共产主义社会,政务诚信才能完全实现。列宁在充分肯定政务诚信价值的基础上,对资本主义社会的政务失信现象进行了无情的揭露,同时他在领导苏俄政治建设过程中也很重视政务诚信建设。在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和领导中国政治建设的进程中,中国共产党的主要领导人都有着丰富的政务诚信思想。  相似文献   

16.
董根洪 《学术交流》2006,(12):26-30
先秦儒家与道家都提出了著名的社会和谐思想。儒家所持的是仁礼和谐型的社会和谐思想,而道家所持的是自然和谐型的社会和谐思想。在二者都追求和谐社会,都把统治者视为构建和谐社会的主要力量这一共同点之外,在关于和谐社会的性质、内容与走向和谐社会的基本途径等问题上表现出更多的不同点。相比较,儒家的社会和谐思想体现出更多的积极意义。尽管二者在关于“民主法治”“公平正义”等特征上与现代社会的和谐不同,但儒家和道家社会和谐思想中重视民心民意、重视经济利益关系的和谐、重视思想道德与制度关系的和谐等许多观点,对今天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依然具有重要的启迪意义。  相似文献   

17.
对会计行业诚信建设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华 《社科纵横》2005,20(6):190
诚信是市场经济的基石,也是会计机构和会计人员安身立命之本。但是,目前中国会计行业诚信严重缺失,已成为严重的社会问题。本文主要针对如何加强会计诚信建设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8.
法律诚信与道德诚信辨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道德诚信是指作为道德准则的诚信 ,要求人们言语真实、恪守诺言 ,强调的是行为人的操守和自律 ;而法律诚信作为一项法律原则 ,是指当代各国在法律上尤其是在私法上普遍规定的诚实信用原则 ,它强调的是规范与监督。违反道德而失信于人 ,可能会遭受舆论的谴责和良心的诘问。法律诚信和道德诚信并非同一范畴 ,研究分析诚信问题的时候不可简单地将二者混为一谈。我国市场经济中诚信缺失问题日益突出 ,道德诚信的基础不断被削弱。对诚信的期望已不能再仅停留在道德层面 ,而应该提升到法律层面去构想。解决诚信缺失问题的关键不是道德诚信的再教化 ,而是建立、健全一套市场经济法律规则 ,通过国家强制力来保证市场经济秩序 ,并进而建立起人们对法律诚信乃至法律的信仰。  相似文献   

19.
大学生诚信与大学生信用析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李文爽 《学术交流》2004,(11):186-188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完善,大学生诚信与大学生信用问题引起社会的关注。许多研究者都把二者当做同一概念来理解,实际上这是两个在内涵、历史形成和表现形式以及建立、维护和惩罚机制上都有着严格区别的概念。信用在本质上是一个经济范畴,诚信则是道德范畴。明确二者的联系和区别,对于促进大学生道德建设与信用建设,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20.
入世深化了中国的对外开放,同时也使中国社会的诚信缺失问题进一步暴露出来。文章通过对政府、企业和个人信用缺失的危害的分析,指出经济体制的转轨、市场经济的不健全、文化的转型、精神家园的迷失、制度的不完善等都对诚信缺失具有内在的、基础性的建构作用。为此,大力发展生产力、强化诚信教育、完善监督体系以及建构失信惩戒机制是当前进行诚信建设的必要选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