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孙子兵法》云:决定胜负有五个因素,其中“道”为首,在“道”之外,兵法中强调更多的是“术”。“道”是原理规律,“术”是对策手段。企业做品牌同样如此,在品牌运作过程中,不仅要熟悉各种推动市场管理方法的“道”,更要深入了解消费心理、服务客户真正理念的“术”,从而达到“道”统“术”,以“术”促“道”和“道术合一”。  相似文献   

2.
《金陵瞭望》2011,(11):49-50
为深入开展创先争优活动.我们在全系统组织开展了“红盾服务创业示范岗”、“红盾消费维权示范岗”、“红盾品牌培育示范岗”、“红盾强农惠农示范岗”活动,取得了良好成效.我们的做法是:  相似文献   

3.
学术研究应遵循“道、学、术三位一体”的整体思路控制。所谓“道”理 ,即是对—门学科赖以存在的科学的“基本原理”系统的体认 ;“学”理 ,即是对这门学科之所以能够被称之为科学的“基础理论”系统的体认 ;而“术”理 ,则是对这门学科所具有的科学的“操作理论”系统的体认 ,此三者“三位一体”层递循环不可分割。《文心雕龙》研究中存在着对《文心雕龙》文本“道”理、“学”理、“术”理切割体认的弊端。现将对“自然之道”、“道之文”、“幽赞神明”等几处核心思想的“道”理、“学”理、“术”理的三位一体的质疑梳理 ,从而为当前处于“解难爬坡”[1 ] 进展维艰阶段的《文心雕龙》研究引发出一隅新的研讨空间。  相似文献   

4.
兵器打嘴仗     
刘代领 《今日南国》2013,(10):50-50
◆刀对枪说:“人在江湖漂,谁能不挨刀?” 枪回答:“人在世上混,最怕中黑枪!” ◆矛对盾说:“先有矛,后有盾,论资排辈,知道不?” 盾回答:“张扬啥?俺就是专门对付你的。”  相似文献   

5.
老子的道论和亚里士多德的“四因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老子和亚里士多德在活动年代、思想流传的形式上相似,道的规定性和“四因说”的规定性相当。老子的道论的理论性质大约相当于亚里士的德的“四因说”,但在某些方面又与“四因说”有重大区别。在对道的规定性的表达方式上,则和《金刚经》相似,体现了东方人共同的思维特征。  相似文献   

6.
现行中学语文课本(以下简称“课本”)的文言课文中,有两处出现“步走”这一词语:一处是高中一册《赤壁之战》:“操引军从华容通步走,……”(着重号为笔者所加,下同)另一处是高中二册《鸿门宴》:“沛公则置车骑,脱身独骑,与樊哙、夏候婴、靳强、纪信等四人持剑盾步走,从郦山卞,道芷阳间行。”  相似文献   

7.
“道”与“术”在先秦是公共概念。在汉初学术融合的环境下,司马迁通过对道、术概念区别运用表现出:儒家体现了对道的整体性与客观性的全面把握,而道家的术只是对道的片面把握。没有把握道之全面性与价值性的术只是权谋的策略。道还表现出浓郁的价值追求,这使得道的本质可以被个体人所把握与担当。对道的新认识是司马迁儒道融合而归宿儒家的重要思想起点。  相似文献   

8.
《墨经》中说:止有三义。《经上51》曰:“止,以久也”;《经上99》曰:“止,因以别道”。因以别道所阐述的就是“止”的逻辑内涵。  相似文献   

9.
“道治文化”是指与礼治、法治文化相并列的道家政治文化,是对道家“道法自然”的政治价值观及其清静自治的政治行为方式的新概括;“道治文化”的宗旨是自然主义,其内在的机制是无为和自治,有“依道治国”和“以道治国”两种类型,二者是体与用、“道”与“术”的关系。  相似文献   

10.
《老子》的道德思路是:因社会生活的失序即德的问题引发对道的思考;从道中寻找社会之德的根基,道的天性是“自然”,故人类社会的伦理规范或“德”就是“无为”;要体悟自然之道,达到无为之德,需要认识到道与世俗价值观念的相反性,即“反”,同时要做到“返”,即放下对社会所提倡的价值规范的操持,剥离社会习俗的痕迹,回复到一种无欲无知的纯朴。当然,老子论道既因德起,其目的也还是落实于德。  相似文献   

11.
清代考据学的基本信念是“道在六经”,方法则为“由训诂以通义理”,即以语言文字的释义以通达“六经之道”。章学诚与清代考据学的分歧主要是在语言观方面,一方面章学诚认为,“言与意”有时而背离,“通其辞”之外还必须“通作者之心志”;另一方面,章学诚认为六经语言的本性是象征性的,《易》之象和《诗》之比、兴“兼通六艺”,因此当“因象而求道”而非“因言而求道”。章学诚的语言观与历史上的道家、禅宗、心学的语言现存在着一定的思想脉络关系。  相似文献   

12.
对老子庄子之道的自为生机与自动运动过程的规律性进行了探讨。本于老庄道的“无之以为用”的前提,阐释道所以能自本自根,对天地人各界事物发生创化与消解作用,全在于自身是由内在的对待之反所致,即“反者道之动”,使万有事物因“势”运行。在“逝”中“自化”,当“自化”达于相当程度即“远”时,事物便走向反面,完成道的一个周行期。人应体道以生,执道而行,与道俱适,进入周行而运化的自然而然的自由境界。  相似文献   

13.
受到老子用以把握“成败存亡祸福古今之道”的史官理性的影响,庄子提出了以无为用、循虚因顺之主张,但其主张仅只是险难时世中个体迫不得已的避祸存身术,而不像在老子思想中那样,是人主为维护其家国利益所采取的政治谋术.  相似文献   

14.
当前高等教育国际化不仅成为世界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重要趋势,而且成为我国高等教育快速发展的必由之路。为此,要正确掌握高等教育西化的度,借鉴日本明治维新的教育西化经验。坚持“道”,学习“术”,“以道驭术”从而使我国的高等教育国际化与民族性更好的结合,促进其改革。  相似文献   

15.
对于《老子》,学术界的意见并不一致。有的认为《老子》就是一部哲学书;有的认为《老子》是治世的书,是君人南面之术;有的认为《老子》是言兵事、言诡计的书。以上看法各有自己的根据和道理。整个一部《老子》,一言以蔽之,言“道”与“德”。道为“本”,德为“用”。“道”就是永远具有“虚”、“无”性,故恒、常;“德”就是循“道”(循着道的法则)而发“用”。道的法则就是自然、无为,故老子追求自然与无为。  相似文献   

16.
2000年来,人们提及老子之道,都根据《道经》首二句“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为解,说老子之道玄虚微妙,不同世俗之政教经术之道,不可解说、不可名状,实为永恒不变、自然长生之道,此类解说与老子哲学思想的本旨实相抵牾。究其原由,皆因学者未悟“可道”、“可名”不当如字读。根据先秦文字书写特点及先秦文献文例,应读“可道”、“可名”为“何道”、“何名”。如此,则《老子》之语言较旧解为朴素,老子之哲学思想及命题较旧解也更为一贯。  相似文献   

17.
一在《韓非子》的《难一》和《难势》篇里,都介紹了楚人卖矛与盾的故事。《难一》篇說: “楚人有(?)盾与矛者,誉之曰: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其人弗能应也。”为什么“其人弗能应也”?韓非子在《难一》篇中評論說:“夫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这就是說,什么都穿不过的盾和什么都能穿得过的矛,这  相似文献   

18.
亚里士多德将形式与质料分离,最高的本原乃是无质料的纯形式,人对神只能是旁观的认知,道德无关于形而上学。儒家的最高本原之天则是理气一体,天气因变合因分化为万物而失道失序,天道则独存于人为性;人可据性理让万物复归于天道秩序,由此位天地、育万物、为天地之心,人世间的伦理实践同时即是天道流行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这里是“道-德的形而上学”。进一步,人性并非初生一受而终生不变,道-德也不仅仅限于善恶之际,而是更有因物因学以成性成德、成更高之善的自身生成,由此才能更好地成物以合天道,这是生成的“道-德的形而上学”。由此,“为政以德”构成了政治的基础与士的起源,是政治的“道-德的形而上学”。  相似文献   

19.
老庄道论的宇宙论内涵李霞关键词:道,本原,本质,本体,本因“道”是老庄哲学的最高和中心范畴,道论在老庄理论体系中处于核心地位。关于其宇宙论含义,学者们均释为宇宙之本,笔者很是赞同;而对此“本”的含义,又大多释为“本原”。笔者认为,此“本”不仅具有相对...  相似文献   

20.
《老子》之“道”作为宇宙的最高原理及终极存在,乃无形无象无限之大全;“言”因指涉经验世界而落于形迹。“言”之表达的有限性与“道”的无限性之间存在着距离与冲突。为了解决“道”与“言”之间的紧张,《老子》提出象征、“正言若反”等言说方式,以方式之改变来战胜“不可说”之困境。然此皆为“方便法门”,惟有于“无言”之静默中方能臻入“道”境。另外,《老子》之道言观对中国哲学、文学、艺术、思维方式、科学等均产生了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