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从近年考古材料看古蜀史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一方的水土,养育了一方的人民。一方的人民创造出了一方的文化。一方的文化与外界不断的接触、了解、交流、融合,创造出了新的地方文化。这地方文化,垂之久远,生生不息。这就形成了这方人民特殊的气质、精神、以及这一方的物质文化,形成了一种生命力极强的“根”。  相似文献   

2.
从考古材料看白族的起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云南洱海的新石器文化是以稻作为主的定居文化,继之的青铜文化则可分为农业文化与畜牧文化,青铜时代的农业文化与新石器文化有承继的关系,创造上述文化的是"昆明之属"这一古老族群。唐初,该族群在汉文化冲击下,因内部发展不平衡而分为"白蛮"与"乌蛮"。自南诏统一该区,区内多元部族开始了一体化进程,最终形成了一个新的民族———白族。  相似文献   

3.
从将近二十多年三峡地区文物考古发掘的资料分析、归纳三峡古代移民的历史,结合文献材料阐述了古代移民的原因及特点,特别是联系三峡工程与三峡移民实践,阐释了古今移民的区别与当代移民的创新,从而总结出人类发展史就是一部移民史.  相似文献   

4.
辽代契丹族的饮酒习俗很多,有礼仪饮酒、喜庆饮酒、祭祀饮酒、奖罚饮酒等,契丹族对酒的生产与管理有着独特的方式,契丹族的饮酒用品同草原游牧生活息息相关,考古发掘的辽代墓葬中发现随葬有各类酒器,辽代壁画中多描绘有饮酒的场面,辽代酒文化已经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  相似文献   

5.
巴文化的主体性是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尤其是在众说纷纭的时期,解决这一个问题有它更重要的价值,能够为巴文化的深入研究提供一条通达的道路。目前对巴文化的生体性有以下几种说法,1、周源说;2、楚源说;3、土源说。我们先不盲目倾同其中的任何一说,而是立足于古代文化遗物和现实生活中的实例,进行有比较的、有继承性的研究。  相似文献   

6.
从考古发现材料看三国时期的蜀汉货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经过东汉末年黄巾起义的冲击和继之而来的大大小小军阀混战以后,魏、蜀、吴三国鼎立,由统一发展为相对稳定的分裂割据。这种情况,表现在货币形式上,完全改变了东汉王朝统治时期的单一状态,各国不同,品类繁多。正如有人所说,其中“蜀钱是问题的核心,复杂得难解难分”,至今争论仍然很激烈。解放以来,特别是最近十年,地下实物出土渐广,不少重要材料为前人所未见,且大都经过正式发掘清理,其科学性远非昔日以真伪相参  相似文献   

7.
从辽诗及北宋使辽诗看辽代社会张国庆公元10世纪初至12世纪初,契丹人建立的辽王朝统治中国北部长达二百余年。在先进的中原汉族文化影响下,有辽一代亦涌现出不少契丹族(包括辽地汉族)诗人,他(她)们以自己家乡的“事”、“物”为题材,吟诗赋词,产生了不少好的...  相似文献   

8.
道、儒、释三教伦理观念的结构-功能互补性,乃是“三教合一”之最重要根源。三教在人生观、审美观、生命价值观、修身论、伦理理想等各方面,都存在着互不可代的重要互补关系,这就是儒、释、道相黜相成而共同成为中国传统文化支柱的思想基础。只有从儒、道、释伦理的结构互补性,分析三教思想的各自结构,才能在三教关系研究中,得出合乎历史逻辑和思想本质的结论。尤其从道教伦理的历史变迁进程考察三教伦理的互补结构,可以论证三教合一的思想结构根源  相似文献   

9.
世界上任何一件事物的发生与发展,一般都经历了由简单到复杂,由初级到高级的发展过程。道路的形成和发展亦是如此。从现有的考古资料来看,早在商周之前,作为原始的古代通道——褒斜道即为人类所利用。一九八○年在汉中地区南郑县梁山发现的旧石器时代遗址的石器,经学者研究认定,与我省兰田及山西的匼河,丁村等地的旧石器在造型和制作两个方面有较多的相似之处。把“梁山旧石器可划属于华北‘大石片砍砸器——三棱尖状器  相似文献   

10.
道教是以“得道成仙”为基本信仰的中国传统宗教,其奉为最高宗旨的“道”至今都是越南文化中最具有象征性和影响力的符号之一.从时间上看,道教在创立之初就传入越南,从民间传播到上层社会,19世纪又逐渐回归民间,形成了漫长的传播史.从传播途径上看,早期道教先从陆路(云南或广西)进入越南,后来在东晋时,孙恩、卢循起义又通过海路将天师道传入越南.金元时创立的全真道在明末清初南下传教的过程中,又通过多条线路进入越南.中国道教与越南道教形成了源流关系.道教在跨文化、跨民族、跨宗教向越南传播中形成了如下特点:神灵信仰是道教在越南传播的主要象征符号;道教经常与佛教相伴而行;道教神灵与越南民间信仰相混杂,衍化出一些具有越南民族文化特色的新道派,其中影响最大的就是母道教与高台教;劝善书是道教在越南传递教理教义和对民众进行道德教化的一种方式,在维系越南社会结构和文化系统的动态平衡方面发挥着一定作用.  相似文献   

11.
包括丘词在内的全真道教词 ,长期以来没有引起人们应有的关注 ,在文学史、诗歌史、词史中也没有它们的一席之地 ,根据相关文献资料 ,对丘处机道教词所表现的苦修进行了较为全面的考察 ,认为其词作主要表现了全真道内修心性、外修真功等宗教思想 ,其外修真功部分主要反映了丘氏的交游和斋醮活动。表现丘氏苦修的词作反映了全真道森严的教制教规  相似文献   

12.
胡琳 《宿州学院学报》2007,22(2):51-52,86
辽代的历史与佛教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在辽代现存文献中,有很多都是碑铭文、造寺建塔等的题记,这里面绝大部分的内容都和辽代的佛教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反映了佛教在辽代社会中的真实面貌。在这些文献中,我们可以看出,辽代的佛教更加注重宗教性的一面,宣扬因果循环、关心生死问题、劝导人们潜心皈依佛教等形式方面的问题,有着明显的世俗化倾向。而对于佛教的理论以及内心体验方面的关注则相对较少,这是辽代佛教的一个重要特点。  相似文献   

13.
14.
唐朝时期,民间佛事活动异常兴盛,这必然会造成各种佛经在民间大规模的流通和使用。笔者以敦煌唐人写经题记为基础,再结合笔记小说等材料,对唐朝时期民间所使用佛经的产生及其流通过程进行了初步的分类和探讨。  相似文献   

15.
汉制形成及其与六国文化的传承、演变关系是秦汉史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日益丰富的考古资料业已表明,在社会文化、风俗领域,汉制其实多沿袭传统楚文化的内容。具体到丧葬礼俗而言,汉人便吸取了楚国礼制中独有的偶鼎制度作为丧葬明器的制作范式之一,同时多采用战国楚地盛行的绞衾仪式敛葬死者,与玉衣制度形成等级差别。在棺椁的层数与营造方式上,汉人亦借鉴楚地的多重棺椁制度及椁箱分室系统来标示身份的高低。由此表明,汉王朝实则已将传统楚制纳入到国家礼制的建设层面,由此尝试构建新的社会等级物化标识。另一方面,近来在湖北云梦睡虎地出土的西汉初年"葬律简"上亦有关于上述丧葬礼俗的约束条款,可见汉人又是以法律条文的形式来确保传统礼制的遵守和推行,这无疑是考察中国上古社会从礼制走向法治的一个重要窗口。  相似文献   

16.
从三峡考古看巴人的生活习俗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根据三峡地区与巴文化有关的考古发现,再从这些资料中分析巴人生活习俗有几大特点:巴人生活的生态环境良好;早期巴人的主要生活用具是陶器,陶器不但种类很多,并且多圜底器,圜底器一直贯穿巴人生活的始终;巴人以稻米、鱼类和其它动植物为重要的食物来源;食盐在巴人生活中具有重要的经济地位;巴文化遗存多在水边或水边台地上,反映了巴人临水而居的居住特点和建筑方式。  相似文献   

17.
20 0 1年 4月至 1 0月 ,辽宁省考古队在阜新县关山挖掘了九座辽墓 ,出土了六方辽代后族墓志铭。考之辽史及出土墓志铭 ,可较详实确切地看到辽代后族的历史活动及对阜新的影响 ,有些方面甚至可以补证、修订辽史。  相似文献   

18.
在中国古代社会,人们对已婚女性有着诸多的要求和规范,达到这种要求和规范的,即成为“贤妇”。这种对已婚女性的要求和规范,反映古代社会中的“贤妇观”。时代不同,人们的贤妇观也不尽相同。本文主要从辽代石刻出发,尤其是以墓志铭为中心,来具体探究辽代社会中的贤妇观。通过这些石刻资料,我们可以认识到,辽朝时期的贤妇观主要体现在女性的侍养舅姑尽妇道、辅助其夫尽妻道、生育子嗣尽人道以及治理内务尽才干等方面。  相似文献   

19.
语码系统是一种寄生于整个社团之上的社会存在物,是一种超越个体的整体性存在。本文基于语码系统的社会流传的研究,通过分析内定同时性关联发育模式和外定同时性关联发育模式,以及内定和外定同时性关联形成的二联体再整合探讨了语码系统的社会流传对习得的影响。通过研究得出一个重要的结论是身教的不可替代性。身教法是习得的基础,而言传教学法是学得的教学形式。  相似文献   

20.
辽朝道教的史实,由于诸书所记极少,考古发掘资料所示也几乎没有,其研究颇难于进行。本文是这一工作的一个尝试。从《陷北记》切入,爬梳有关史料,逐步作出论证,以见当时道士、道观、道院、道教的存在,既有一定的直接“指称”的记载,又有一定的非直接“指称”的记载,足以初步显示出和烘托出当时道教的多侧面的形象,显示出和烘托出唐朝结束后道教及其文化氛围在我国东北、北部、西北诸地区曾经怎样延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