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接受者的问题上,西方马克思主义者们在审美话语中向人们指示了一条通向美好彼岸的救赎之路.应当批判地看待他们关于接受者个性和主体性的论调,因为他们的努力并不能轻易地恢复完整的人性,毋宁说只是提供了主体性的乌托邦.  相似文献   

2.
西方马克思主义对历史活动中人的主体性的关注,实际上是一种非常强烈的人文关怀。它从一定程度上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精神实质,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它对我们研究、分析当代资本主义和我国社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与形而上学意义上的"审美超越"有所不同,马尔库塞对于"审美救赎"的构想有其具体的实践层面的现实可行性。借助于现象学的启发,马尔库塞为马克思意义上的"劳动"重新确立了本体地位,即作为具体实践的"劳动/做"能够呈现"人的本质"。但在发达工业社会条件下,"异化劳动"已经演变成了人对于"技术理性"的自觉顺从——"单向度"的"精神异化",政治革命实践由此转向了"灵魂"的"自我救赎",而观念化的"审美"所确立的只是无可"超越"的乌托邦。马尔库塞认为,处于"高/低"两种感性极点之间的本能的"消遣/游戏"冲动可以成为"人的全面解放"的真正出路,作为"自觉自为的劳动"而产生出来的"对象化"的产品——创造性的"艺术",即是人的本真形态的实践显现。  相似文献   

4.
通过分析王国维的文学批评实践,指出王国维的文艺批评中不但包含"审美超越"品质,更包含"审美救赎"维度."审美超越"和"审美救赎"的关系具体体现为:"审美超越"是进入"审美救赎"的必要条件,"审美救赎"是审美超越的必由之路.解读王国维文学批评的审美"超越"和"救赎"品质,旨在为反思当前文艺学界"审美意识形态"的论争提供一个思考的切入点.  相似文献   

5.
在西方文论中,主体性是一个重要概念,但是在浪漫主义兴起之前,"模仿说"一直占主导地位,致使主体性处于缺失状态。浪漫主义兴起后,主体性第一次被提高到如此显赫的位置。浪漫主义主体性研究的重点是情感、天才和想象。这种研究既有历史进步性,又有不可避免的缺陷。  相似文献   

6.
在文化工业的快速扩张下,艺术与日常生活之间的距离逐渐消弭,其审美救赎的价值与功能亦渐成乌托邦想象.电影作为现代艺术形式,具有最突出的现代性特征——它既是现代技术与工业程序的见证,又是美与艺术的现代/后现代体现.悖论、对立与自反在各种形态的影像中不断彰显,更凸显了艺术救赎的乌托邦性质.  相似文献   

7.
西方马克思主义文论对中国新时期文论的影响冯宪光关键词西方马克思主义,中国新时期文论,人道主义,现代主义,艺术生产论,文化学阐释中国新时期文论开拓了一个新的天地,呈现出与前新时期文论的不同面貌。造就这种局面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这里有在改革开放以后社会现实...  相似文献   

8.
本文阐明了马克思主义主体性原则的内涵和外延,从历史哲学的视角分析了其合理性与科学性,最后表明了其哲学意义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9.
就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主体性问题,学术界已有不少深入探讨,笔者试图对此作进一步思考。本文从讨论主体性、主体间性和共同主体性入手,就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主体性理所蕴含的内在要义进行分析,最后就如何实现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主体性提出若干实现原则。  相似文献   

10.
但丁·罗塞蒂是19世纪英国维多利亚中期重要的诗人兼画家。本文试从当时英国社会的历史语境、罗塞蒂家庭成长环境、意大利诗人但丁的思想的影响以及宗教救赎情结,来分析罗塞蒂女性审美救赎观的形成。  相似文献   

11.
马尔库塞批判了正统马克思主义美学将艺术内容与形式割裂开来、将内容凌驾于形式之上的美学方法。他认为艺术的价值存在于"审美形式"——即形式和内容相结合的整体中,不过最终落脚点在政治的"审美的社会政治理论"观点深具梦幻的乌托邦性质。  相似文献   

12.
主体的残缺——浅析西方传统文论中的主体性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学是人学,对文学中的主体性问题的探讨由来已久。但无论是从内容,即文学的真实性问题,还是从形式,即传统的文学语言观的角度来探析这一问题,我们将发现,在西方传统文学理论中,主体的存在是残缺的、不完整的。  相似文献   

13.
对理性的普遍坚信是20世纪人类乌托邦的核心。科技理性对人的精神空间的挤占,物质生活的富裕对人的诱惑,导致了人在精神上的危机甚至沦落。乌托邦的隐退展现在人们面前的是一幅贫乏的精神画面。在人类痛感精神家园失落的时代,布洛赫在"希望"的理念之上构建了他的乌托邦哲学。弗洛姆高举着"让人成为主人"的大旗,哈贝马斯则提出了交往范式,构建了他的交往社会的乌托邦。教育,因其表现着对"不在场"的未来价值理想的不懈追求,因而具有鲜明的乌托邦精神。  相似文献   

14.
主体性是价值的根本特性,从主体性着手是把握马克思主义价值思想的关键。由于价值主体无产阶级自身的历史发展性,由于各个民族、国家无产阶级的特殊性,由于无产阶级的根本利益、需要、素质和能力的历史发展性,因此,反映无产阶级根本利益和需要的马克思主义价值思想不可能是僵化、固定、单一、不变的,而必然具有鲜明的个性特色,具有多维性、多层次性,具有动态发展性。当然,肯定马克思主义价值思想的主体性特征,并不意味着排斥马克思主义价值一元论,或者说马克思主义价值理想不存在统一性,不需要或不可能实现统一。  相似文献   

15.
主体性是价值的根本特性,从主体性着手是把握马克思主义价值思想的关键。由于价值主体无产阶级自身的历史发展性,由于各个民族、国家无产阶级的特殊性,由于无产阶级的根本利益、需要、素质和能力的历史发展性,因此,反映无产阶级根本利益和需要的马克思主义价值思想不可能是僵化、固定、单一、不变的,而必然具有鲜明的个性特色,具有多维性、多层次性,具有动态发展性。当然,肯定马克思主义价值思想的主体性特征,并不意味着排斥马克思主义价值一元论,或者说马克思主义价值理想不存在统一性,不需要或不可能实现统一。  相似文献   

16.
审美现代性作为启蒙现代性的衍生物和对立面而存在。在中国现代文学发展历史上,启蒙现代性长期处于一种显性位置,而审美现代性则往往被遮蔽。五四散文以其个性体验的自我诉求、艺术表达的激情美感和散文文体的形式自由某种程度地张扬了甚至是弥补了五四新文学思想启蒙的现代性追求。  相似文献   

17.
中华民族主体性建设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内容,马克思主义对中华民族主体性重建有至关重要的作用.中华民族主体性在古代的强大是马克思主义主体性特征的中国历史呈现,中华民族主体性的近代困境是中国呼唤马克思主义主体性意识的客观原因,中华民族主体性的现代追寻是中国接纳马克思主义主体性精神的动力源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是中华民族主体性回归和振兴的伟大实践,新时代深化马克思主义主体性在中国的实践是中华民族主体性的伟大重建,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的实际相结合推动了中华民族主体性的回归、振兴和重建.新时代中国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需要继续运用马克思主义重建中华民族的主体性.  相似文献   

18.
马克思主义主体性的特征在于,遵循主体出发的原则,从主体的视角来认识世界和把握世界;用实践改造的原则,来揭示人的方式如何改造物的存在方式;依照人性发展的原则,揭示人性的发展与自然界、社会的发展的和谐一致。马克思的“三形态”理论在本质上也是关于人的主体性发展的三阶段说。马克思主义认为现实的主体有其自身的规定性:客观实在性、自觉意识性、社会历史性、主动创造性;人的主体性能自觉地认识、掌握和超越来自客体的制约性、主体的限定性。  相似文献   

19.
“主体性”是西方哲学发展史上的重要概念。主体性以“人”为认识主体,强调“我”的主体地位。19世纪末,哲学发生明显的转向,主体性被逐渐削弱。西方文论受到哲学思潮转向的影响,也从主体性文论转变为以主体间性和以他者为核心的文论。在哲学视域下梳理西方文论的转向,有助于对西方文论有更为全面的认识。  相似文献   

20.
近代启蒙运动本期望以理性代替神话继而肯定人的主体性,但却发展出成熟的工具理性和"合理化的社会",从而对个体形成宰制,造成了现代人的精神困境;西方的一些思想家希望通过"审美救赎"来摆脱困境,但审美救赎并没有抓住问题的根本,因而具有虚幻性、片段性,而缺乏普适性。从儒家的生存智慧中发掘思想资源,应该能够为现代人精神的救赎指明一条现实的通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