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香港平稳过渡、顺利回归的事实,证明了邓小平同志“一国两制”政治方略的成功。而这一方略获得成功的重要原因之一,就在于它符合中国传统政治文化(PoliticalCulture)的基本精神。中国传统政治文化具有追求统一的强大内驱力。对“根”的高度认同,对列祖列宗的虔诚敬仰,对血缘关系的自然依赖,对乡土的无限眷恋,对祖国的深厚情怀,以文化认同作为区分民族的最高尺度等传统政治文化特质,在结晶成中华民族‘呐聚核”的同时,将国家统一、民族统一、政治统一和文化统一,内化为整个民族的一种超越群体意识的心理定势。对统一的追求,成…  相似文献   

2.
试论“东北流亡文学”的独立体系和结构形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在对东北现代文学研究的历史与现状分析的基础上,探讨了“十四年东北流亡文学”的独立体系和结构形态。东北现代文学由“启蒙文学”、“反日文学”和“变革文学”组成,井以“反日文学”为主。“反日文学”又呈现出关内“流亡文学”和关外“沦陷区文学”两种形态。“东北流亡文学”形成群体在1936—1938年,到了40年代又明显地分化为香港桂林的“东北作家群”和延安的“东北作家群”两部分。“东北流亡文学”是一个完整的结构,具有系统的整体性、层次的转折性和自身调节性等三个特征。  相似文献   

3.
区分两个群体的政治文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政治文化是政治学研究中的一个重要领域,由于国家与社会在组织、机制上的分离,现实政治生活中形成了具有不同政治文化特征的两个群体——政治决策集团和政治外围集团。这两个群体对作为一般对象的国家和政治系统,以及这个系统的输入对象、输出对象、对象自身四方面在认知、情感和评价上均有不同的表现。本文从个体具有理性的前提出发,对这两个群体的政治文化进行了比较研究。  相似文献   

4.
选择政治文化的视角 ,重估 2 0世纪初新文学建设 ,有三种文学接受方式值得注意。一是新文学运动传递的信息 ,是发动者组织者的政治观念的文学显现 ;二是新文学的创作者和一般阅读者文学价值的寻找 ,在于政治与现实问题密切联系中的文学期待 ;三是新文学的生产者经营者经济利益与文学关系的调节 ,形成了一种特殊的文学接受形式 ,整合的政治经济驱动了文学的生产过程。由此 ,文学与政治不再是简单的五四启蒙者与接受者之间的被动关系 ,而是多重政治文化因素的互动和影响。新文学的发生发展将在大的文化语境中获得新阐释 ,呈现丰富现象和形态  相似文献   

5.
“道治”是与“礼治”、“法治”相对的范畴,是对道家政治哲学的新概括,它揭示了道家思想的政治哲学性质。“道法自然”是“道治”政治哲学的核心,代表着中国古代的自由理念,也是中国古代民主观念的萌芽;“清静自治”是“道治”政治哲学的特征,无为和自治是其内在机制,“依道治国”和“以道治国”是其两种形态,二者之间体现为体与用、“道”与“术”的关系。  相似文献   

6.
“文化”意义的《文心雕龙》和对它的“文化”审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所谓艺术生产就是作家、艺术家把自己的种种心理、意念(理想、愿望、知觉、情趣、美感、想象等),通过各种形式,采用各种手段,变成可供人感知的物化、象征化或符号化的具象。作者的心理、意念不能脱离民族、社会、时代文化的制约,他的产品也就具有了一定的文化意义。文艺是典型的文化事象,古往今来一切文艺作品都深蕴着文化内容。而阐发人们对文艺认识的理论著作则能体现出一定理论形态的,较为系统的文化观念。《文心雕龙》在今天看来并非纯文学理论著作,它的理论所涉及的范围比我们现在所说的“文学”要宽泛  相似文献   

7.
论中国古代的“九品文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九品文化”是中国古代历史上一个特有的文化现象,几乎无处不在。以“九”为模式的文化源远流长.大量史料说明,“九品文化”发端于远古夏禹时代.“九州”的划分不仅仅是地理概念,也使“九”深深植根于华夏民族思想意识中。班固以九品叙录古人,陈群立九品官人法,“九品模式”开始形成强大的辐射力,影响涉及中国古代文化、文学、政治等各个层面,形成了中国古代以“九”为大.以“九”为最的“九品文化”。  相似文献   

8.
一经典性的文学理论口号和科学的文学理论体系的产生,除了作者的本身素质涵养之外,还受制于如下几个条件。其一是文学构成因素的整合效应,其二是现实社会制度及政治氛围的需求,其三是文化传统提供的基础条件。三者缺一不可。其中又以文化传统流程中所提供的条件为根本。“文以载道”这一经典性文论口号的提出,是儒家文化发展流程在唐宋时代特定政治氛围的涵养之下,广大知识分子群体的文化心态的集中外显形式。  相似文献   

9.
本文以中西方文学观念流变为参照系,探讨了“创作”语义的演变、观念的变革和文学“创作”的本质和实现手段的历史形态。文章认为,在中国古代,“创作”一词用于文治武功、政教法制,而文学则从属于先验理念和封建道德的使命,指称文学写作是近代才被认可的;比较而言,西方古代文学现念上的清规戒律不多,到了文艺复兴时代已经以“创造”的理论解释文艺的“摹仿说”,近代崇尚的文学艺术的“创作”,是对古希腊“创作”观念的升华和对希伯来“神创论”的改造。在人类历史上,文学“创作”的具象经历了神话、诗歌中的自然山川和小说中的世俗社会、人物形象等三种意象形态。在文学“创作”中,语言既是工具和手段,又凝聚成“创作”意义、具象赖以存在的艺术形式。  相似文献   

10.
桑影影 《学习与探索》2022,(10):184-189
在国家形态构成的过程之中,文化精神传统始终是作为不可或缺的基础性因素而存在的。马修·阿诺德的文化理论阐释了文化精神传统在国家建构过程中所占据的核心地位。中国作为一个“文明型国家”,因其独特的地域与文化特征,在国家形态的建构过程中展现出独特的文化精神传统,即“天人合一,和而不同”的观念。“天人合一,和而不同”作为我国文化精神传统的核心,其哲学内核与文化内涵都有着极为深厚的思想意蕴。这一文化精神传统对树立我国在当代发展中的道路自信与文化自信,破除西方话语对当代中国所进行的单向度阐释,为中国话语体系的建立与崛起也提供了相应的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11.
进入21世纪以来,美国政治文化转型态势日益明显,其基本路径是从“共识政治”向“对抗政治”的转变。特朗普就任美国总统,推动了这一转型进程的加速发展;根本原因在于,他与所有其他美国总统不同,从未放弃总统竞选期间的分裂性逻辑,使既已存在的“冷内战”全面升温。自特朗普当选美国总统以来,美国政治文化转型的加速态势主要体现为三个方面:以政党极化甚至相互仇视为特征的政党对立,以少数族裔总体支持民主党、白人总体支持共和党为特征的族裔对立,和以城市支持民主党、乡村支持共和党为特征的城乡对立。拜登当选并执政某种程度上降低了“冷内战”的温度,并可能使“共识政治”得以复苏;但迄今为止美国仍未找到摆脱政党对立、族裔对立和城乡对立等“冷内战”的有效途径。美国政治文化的当代转型仍是个长期和缓慢的过程,且充满高度不确定性。  相似文献   

12.
“为政治”与“逃逸政治”:“公众化写作”与“个体化写作”——对“十七年文学”两种创作现象的解读赵海彦一、公众化写作:文学直接“为政治”的真义十七年文学,是通常所谓“中国当代文学”的第一个时期。其显明的时代特征是“为政治”。这主要表现于两个方面:一是总...  相似文献   

13.
一、文化时代概观古往今来,任何文化现象、文化意识、文化形态,都具有时代性,都是受一定的社会制度、经济体制和一定的科学技术发展水平的制约的。从“大文化”即广义的文化意识说,自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在中国实行改革开放以来,现代中国的改革开放与现代世界纵横交错的影响,形成了当今中国的文化时代特征. 特征一:全面提高人的精神文化素质的时代中国的改革开放,经济体制、生产体制的变革与进步使很多固定的“古老”关系以及与之相适应的被推崇的观念和见解都发生了变化.新的生产方  相似文献   

14.
中共十八大政治报告将文化软实力建设提高到执政党首要任务之一的高度,显示出文化在强国进程中的重要性.文学在文化的框架下,通过公共空间形成了意识形态功能并在政治文化社会化的进程中具有重要的文化软实力作用.不同于以国家机器为代表的硬权力,文学在文化中的软权力是通过文学虚构性与象征性手法,将现实生活中的人写进虚拟的文学世界里,再通过文学作品来反观人类历史和展望未来,进而对和谐社会的建设形成一种巨大的推动作用的.相对于国家机器的硬实力,以文学为代表的软实力因其文艺美学的特征而乐于为全体社会成员所接受,因而这种实力又被称之为“社会的大气层”或“社会的黏合剂”.文学的政治功能通过学科跨界阐释得以增强,这是因为文学除了文艺美学的价值以外,还具有其必然的政治性功能,因而在文学全球化的浪潮中文化强国就不仅要接受外域的先进思想,而且也要使中国的文学事业走出国门,从而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打下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15.
战后政治中的“亚洲意识”[日]若宫启文在冷战结束和亚洲经济以惊人的速度发展背景下,现在日本与亚洲的关系正处在重大的转折点,日本政治追求与“新亚洲时代”相适应,本文正是以此为前提,希望能考察一下日本政治如何逐步确立亚洲意识。日本不仅就民族性和地域性是亚...  相似文献   

16.
论“寻根文学”对现实主义的拓展○锁晓梅“寻根文学”这一创作流派伴随我国八十年代中期兴起的“文化热”而出现。文化意识的觉醒和“寻根文学”的出现,体现了文学的成熟和对文化的多方位选择。“寻根派”作家从文化心理结构的视角审视历史、观察现实,洞悉和透视负荷着...  相似文献   

17.
在我国的数字文化中,“九”是极数。它以谐音的表意方式传达着永久和永恒的终极企盼。而我们的先民向来是以“九”为大,以“九”为最的。由此而形成的“九品”文学观念,也是我国中古文学艺术的创造主体所特有的。“九品”观念发端于远古夏禹时代。它首先是一个地理概念,那便是“九州”的划分。由此,“九”这一极数深深植根于华夏民族的思想意识之中。周代的文明礼乐踵其步武,使其得到了进一步的强化。于是,东汉学者班固以九品叙录古人,三国时代曹魏学者陈群因之而确立九品官人法。“九品”开始形成强大的辐射力,影响所及,包括我国中古文化的各个层面,其中以文学最为突出  相似文献   

18.
中国与日本一衣带水,文化上一脉相承。日本的相当多的传统文化艺术大多源自中国。然而在文化观念上却显示出两国的解释学差异。中国人最注重“道”而不轻言“道”。中国文化中的“道”更为沉重,更为超越,更为终极,是一个深层次的概念。而在日本文化中,音乐、书法乃至武术进击等都常以“道”名之,蕴涵着幽闲古雅的温柔之美,但缺乏一种撼动人心的气质和精神禀赋。造成这种差异的深刻原因在于中日两国不同的民族思维方式和精神追求  相似文献   

19.
本文从一个新角度,从历史的深层的意义探索了共和国文学五十年的得失与规律性的东西。文章以“人学”作为线索,认为由五四运动所萌发的“人的文学”意识在其发展过程中分离的三条渠道流动着:即文学中的人性和人道意识,阶级的意识和民族的意识,而这三种意识原本是相通互补的,可是在特定历史背景下,阶级斗争意识遮蔽了其他。文章不同意“文革”前十七年文学中没有人学意识的提法,认为在十七年文学中也有一条或隐或现的人学脉流;对新时期文学,文章认为它经历了三次人的发现,而不是通常所说的一次:第一次是人的尊严和价值的觉醒,第二次是对国民性、民族性和人自身的审视,第三次则是面对市场经济冲击下的人生存价值的失落与寻求。客体的祥和的文化生态环境,主体的充沛的人文意识,这两者对发展文学缺一不可。  相似文献   

20.
首先应该谈谈政治文化这一概念.政治文化是一般文化的特定形态,而对什么是文化这个问题,历来存在着不同观点,达使我们难以弄清政治文化的特点.某些学者认为,社会上只存在着3种文化:科学文化、艺术文化和道德文化.按照这种观点就没有政治文化的一席之地.另一些学者认为文化就是社会的精神生活.按照这种说法,属于政治文化的就只有政治学说、思想、观点、知识、利益、信念等,而没有政治设置、政治关系以及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