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选择政治文化的视角 ,重估 2 0世纪初新文学建设 ,有三种文学接受方式值得注意。一是新文学运动传递的信息 ,是发动者组织者的政治观念的文学显现 ;二是新文学的创作者和一般阅读者文学价值的寻找 ,在于政治与现实问题密切联系中的文学期待 ;三是新文学的生产者经营者经济利益与文学关系的调节 ,形成了一种特殊的文学接受形式 ,整合的政治经济驱动了文学的生产过程。由此 ,文学与政治不再是简单的五四启蒙者与接受者之间的被动关系 ,而是多重政治文化因素的互动和影响。新文学的发生发展将在大的文化语境中获得新阐释 ,呈现丰富现象和形态  相似文献   

2.
新中国成立以来,文学与政治的关系大致沿着从文学政治化到去政治化或非政治化,从去政治化到再政治化,从再政治化到泛政治化的路线进行。然而,学界在进行文学再政治化研究时,却基本忽略与搁置了文学究竟与何样政治有何样深层关联的问题。检视目前学界拿来作为文学再政治化知识建构前提和指归的政治,无外乎来自于两个系列:一种是事关政治实践性的政治学、政治科学;另一种则是各种主义性的文化政治、政治文化。那么以这两种政治为前提与指归进行文学再政治化的知识建构是否自然正当?文学又究竟该面对何样政治并与何样政治在何样层面上融通呢?  相似文献   

3.
文学政治学作为研究文学政治的学科,主要包括四组相对应的概念,分别是:文学政治与政治文学、作家政治与政治作家、文本政治与政治文本、接受政治与政治接受,由此构成了文学政治学的概念体系。  相似文献   

4.
多元文化主义的核心内涵是承认文化多样性所产生的差异,并承诺差异之间的平等性。政治文化认同是内化于心的、对文化和政治传统的固有信念与身份定位。多元文化主义常常被认为会削弱政治文化认同并造成社会的分裂与动荡。本文结合美国社会的经验,阐明由多元文化主义所培育出的宽容开放的政治文化氛围,非但不会成为凝聚人们爱国力量的障碍和阻力,反而会加强人们的认同感,尤其是对政治文化的认同。  相似文献   

5.
1910年代初《盛京时报》的连载小说呈现了东北文学的新空间,营造了欧美国家的叙事空间并使之日常生活化,这使得当时的东北文学奉献出中、西两个文学空间.西式空间中有中式空间的叠合,中西文化元素在这一空间中交汇并且提供给文学创作以广阔的、超越现实社会的活动空间.借助西式空间,呈现了西方文化的观念层、制度层以及器物层的内容,曲折地表现出对近代资本主义社会制度、文化观念的接受,但叙事细节仍有众多的中国尤其东北地区的元素,透露出其东北文化背景.而在中式空间里,则显示了中国社会内生性的变化,主要是婚恋观念和社会阶层观念的变化.与此相关,叙事追求上也发生了视角、语言等方面的丰富的变化.这一文学空间为当时向现代性发展的东北文学提供了宽阔的场域.  相似文献   

6.
对民营企业政治行为进行文化哲学视角的解读,可以从更深层次上揭示其本质和优化的路径。中国传统文化在其向现代文化转型的过程中,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文化模式,也形成了浙江的亚文化模式,造就了浙江民营企业政治行为的双重属性。民营企业政治行为要进一步优化和提升,依赖于文化转型的推动。通过文化转型,在非理性和理性的统一中,弘扬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权利意识和契约精神,把民营企业的政治行为纳入理性化的轨道;在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的统一中,完善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规范体系,把民营企业的政治行为纳入制度化的轨道;在个体理性和公共理性的统一中,构建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政治架构,把民营企业的政治行为纳入公正化的轨道,构成了民营企业政治行为优化和提升的根本途径。  相似文献   

7.
中国的内陆型文化与西方海洋型文化导致了它们与协商民主价值之间的融合与背离。在中国漫长的封建社会中,民众在政治体系中始终处于附属地位;西方政治思想则始终体现出政治对人类生活的重要意义。中国传统文化奉行人性善的理论;在西方则是人性本恶和趋利避害占主流地位;中国传统政治文化中积蓄了统一、尚同的思维惯式,而西方更崇尚竞争。协商民主价值原则在当代中国政治语境中的构建,体现出中西方政治文化比较中的兼容并蓄特征。要通过构建协商主体的独立政治人格,保证政治参与的民主性,注重对公民公共理念的培养,增强政治体系的包容性,在公共理性基础上实现协商民主的合作功能。  相似文献   

8.
台湾乡土文学虽受大陆五四新文学影响而发端发展,但置于台湾文学场域中,关于其内涵的具体论述又与大陆乡土文学迥然不同.台湾学界对这一概念的理论想象和形构一直处于"流变"的状态中,其价值指向不断"增殖"并充满意识形态的迷思.台湾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发生的乡土文学论争提出的一系列议题,特别是参与者对乡土文学内涵的思考为乡土文学的理论建构提供了一定的想象和观照空间.在这一特定历史境域及文化语境中形构的乡土文学概念以及由此生成的乡土意识,一定程度上塑造了台湾乡土文学特定的指涉和品格,同时也持续不断地影响着具体的创作与实践.  相似文献   

9.
人类历史上究竟有多少经典被毁于天灾人祸,这无疑是一个千古不解之谜.可以肯定的是,历史上大多数优秀著作,都已悄然沉没于岁月的烟尘里.西方学者凯利(Stuart Kelly)在<失落的书>中指出:"书籍遗失并非异常之事,整部文学史也是文学作品遗失的历史.[1]现在所说的西方正典都是"碰巧"传下来的,它们幸运地浮出了遗失文献的海面.  相似文献   

10.
姚文放 《求是学刊》2013,40(3):108-113
一、表征性解释的释义①所谓表征性解释(symptomatic interpretation),是乔纳森.卡勒在《文学理论》一书中讨论文学研究与文化研究的关系时提出的,与之相对应的概念是鉴赏性解释(appreciative interpretation)。②在卡勒看来,文学研究向文化研究转化的一个突出标志就是对于作品的解读方法  相似文献   

11.
政治文化和政治发展之间联系紧密,相互制约。现代性的政治文化有利于政治发展,而守旧落后的政治文化则阻碍政治发展。"九一一事件"发生后,美国以反恐的名义和北约盟军一道出兵阿富汗,暂时打垮了塔利班政权。尽管阿富汗在美国等西方国家的支持下建立了民主政府,但却仍然是一个政治不稳定、经济畸形发展的国家。本文探究政治文化和政治发展之间的互动关系,从政治文化的维度分析阻碍后塔利班时代阿富汗政治发展的原因。  相似文献   

12.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校园体育文化建设是培养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重要手段,与思想政治教育具有内在的一致性.校园体育文化建设对学生身心健康的发展、健全人格的培养、学生的成长成才有重要作用.高校要从顶层设计、课堂主渠道、体育竞赛、体育特色品牌活动等方面积极探索,实现校园体育文化建设与思政教育的深度融合,发挥校园体育文化在塑造培养担当复兴大任的新时代青年方面的助推作用.  相似文献   

13.
王云芳 《社科纵横》2010,25(7):111-113
新世纪以来,冯骥才创作了大量散文,主要包括文化考察类和游记类两种.前者直观而鲜明,后者则寄寓深远,它们彰显出冯骥才强烈的文化忧患意识与启蒙精神,以不同方式折射出冯骥才近年来的文化主张,而有的放矢的现实指向则使其超越了以往文化散文的弊端.对于散文创作,冯骥才主张文无定法,他自由穿越各文体间的藩篱,其艺术家的自我身份亦时时"越位".画家所特有的学识、对色彩的敏感与发现以及自由浪漫的灵魂都为其散文带来了新鲜的审美因素.文化启蒙与文学审美的和谐变奏使其散文具备了很高的文学价值.  相似文献   

14.
15.
贯彻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建立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需要了解目标人群--农民的群体特征对制度设计的影响.通过对黑龙江省四个市县484份问卷的调查分析,得出结论:黑龙江省农村地区对社会养老保险需求强烈,参加社会养老保险已成为列于"增加农民收入"之后.农民最想解决的现实问题;农民的个人特征(年龄、学历)、家庭特征(人均纯收入)、生产特征(承包土地面积)等群体特征的差异对农村养老保险制度的设计及实施影响显著,应该列入制度改革的考量范畴;农民养老观念已经开始由"家庭养老"向"社会养老"转变,政府机构的引导与宣传是影响农民参保意愿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6.
陈德玺 《阅江学刊》2011,(2):138-143
文化的“世界性”与“民族性”论题凸显了民族文化的焦虑,“资本”开创的时代,“不断变革”、“不停的动荡”、“不安定和变动”是其主要特征。我们需要重新审视和思考自己的存在方式、生活样式。文化的“世界性”的前提是“民族性”,文化的“世界性”与“民族性”应在“交往”中不断建构。  相似文献   

17.
中医药传统文化是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孕育和发展的,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之一.中医药院校作为培养社会主义国家建设者和接班人的主要阵地,探索把中医药文化融入药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有着显著的时代意义和现实意义.药学院结合专业特点,依托课堂主渠道,以校园文化建设为载体,在实践中探索中医药文化融入药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培养广大药学生的文化自信.  相似文献   

18.
葛华 《探求》2011,(3):63-69,73
代表区域文化形象、体现区域文化竞争力、引领文化产业发展的区域文化品牌是打造品牌城市、提升城市形象、推动城市发展的重要途径和战略举措。广州市荔湾区近年来一直致力于培育西关文化品牌,发展特色文化,本文结合荔湾区的实践,提出地方政府在推进区域文化品牌建设方面要重视区域文化品牌建设,凸显地方特色,创新体制机制,强化区域协同。  相似文献   

19.
20世纪后半叶以来,女娲神话作为文化遗产在“神话主义”的逻辑下被政治性运用与重述。在文化遗产评选与保护过程中,女娲的遗迹得到重建,女娲的民间信仰活动得以恢复。女娲在现代国家文化语境下获得了新身份,被重述为文化英雄和人文始祖。同时,围绕女娲神话遗产开展的庙会、旅游、公祭活动,使女娲神话重新整合为当代公共文化。  相似文献   

20.
民族文化是民族的灵魂。文化生产力具有强大的力量,能够促进民族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西北少数民族的经济社会发展,必须依靠文化生产力。东乡族具有深厚的羊文化传统积淀,传承创新羊文化,发展羊文化产业,是东乡族群众脱贫致富的文化资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