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屈原的代表作《离骚》体制宏大,结构绵密。但是,长期以来,人们读《离骚》总觉得它反反复复,脉络难辨。当然,今天人们对《离骚》的结构线索已经有了一个大致清楚的认识,但这种认识大多仍然停留在弄清这首诗的抒情内容的阶段,而对《离骚》的结构作为一种形式要素的艺术功能,似乎还有待进一步深入的研究。  相似文献   

2.
《离骚》求女喻意何在?古今注家说法很多,影响较大的有四种,即求贤君、求贤臣、求通君侧之人和求志同道合之人。由于求女在《离骚》里的地位非常重要,整个后半篇即以此为线索展开,而且对求女喻意的理解也直接影响到对《离骚》主旨和艺术构思的分析,因此,笔者认为对这一问题做深入讨论是很有必要的。  相似文献   

3.
抒情长诗《离骚》是屈原的代表作。它“百世无匹”,影响后来的文学“乃甚或在三百篇以上”(鲁迅:《汉文学史纲要》)。因而后人评说《离骚》,历久不衰。如果自西汉淮南王刘安奉武帝诏命作《离骚传》算起,至今已有二千多年的历史。总观这漫长的评说历史,对《离骚》的思想内容、艺术形式、创作方法等等无不涉及,尤其是对思想内容和语言方面的  相似文献   

4.
诗人屈原的一生,是悲剧的一生。《离骚》,则是他悲剧生涯和悲剧精神的艺术再现,是中国文学史上彪炳千古、罕有伦媲的伟大悲剧抒情诗。《离骚》的悲剧特质,早就为人注意。司马迁读之,曾呜咽慨涕,“悲其志”①。严羽也说:“读《骚》之久,方识真味。须歌之抑扬,涕泪满襟,然后为识《离骚》”②,乃强调要把《离骚》当作悲剧作品来欣赏“妙悟”。外国学者也把《离骚》、《九章》等直名为“中国的悲歌”③。因此,从悲剧美学的角度来欣赏、研讨《离骚》,则更有利于把握作品的精神实质和魅力所在。  相似文献   

5.
《离骚》发展了《诗经》“比兴”手法,“比”、“兴”合二为一,融合诗人主体情感和品格,形成具有审美价值和艺术情趣的象征性意象系统。《离骚》“比”、“兴”合流是一种必然的历史趋势。  相似文献   

6.
《离骚》既给我们提供了一个领略楚国瑰奇神秘的巫卜文化的机会,也充分展现出屈原那完全不受羁绊的富有创造性的艺术想像力。可以说,"凭心而言,不遵矩度",正是屈原理想追求最自我的体现。而这一切恰恰反映了屈原生活的时代——楚国的政治现实和民俗风情。因此,可以这样认为,屈原生活的时代和当时的民俗风情在一定程度上决定和影响着《离骚》艺术风格的形成,而《离骚》的艺术风格又反过来促进和影响了中国文学中浪漫主义文学的发展。  相似文献   

7.
《离骚》达到“化境”:主体、客体和艺术形式三者水乳交融,最能传达屈原的具体验;《离骚》的“香草美人”意象并非简单的象征,“香草美人”和其它意象构成意境,传达出正在出演悲剧的大志士的真体验;《离骚》役使神祗灵物的幻想,并非由“浪漫主义手法”炮制,而正是屈原真体验的本身。  相似文献   

8.
现有的文学史都讲《离骚》是我国文学浪漫主义的源头,就是说《离骚》是诗人屈原最早自觉地运用浪漫主义的写作方法所创造的文学作品。这个观点在楚辞学界众口一词,早已定巘。但是,人们忽视了《离骚》超现实的浪漫主义艺术表现来源于诗人对“梦”的描述。最早提出《离骚》写梦的是清代学者吴世尚,他说:“‘耿吾既得此中正’,乃入梦之始,其  相似文献   

9.
《离骚》是中华民族琳琅满目的文学长廊里一座嵌满瑰宝的丰碑。其熠熠闪耀的光华,照亮着后世无数文学艺术的珍品。诚如鲁迅所说“《离骚》之出,其沾溉文林”,“极广远”。它不仅对后世诗词歌赋有影响,对小说、戏剧也同样如此。只要我们研究一下《聊斋》的艺术源流,便可发现,《离骚》对小说《聊斋》就有着相当深刻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屈骚探幽》(赵逸夫著,甘肃人民出版社,lops年5月出版》是一部从文艺学、美学和阐释学角度研究屈原代表作《离骚》的力作,“全书分三编,上编解决《离骚》的创作环境、背景及内容、艺术鉴赏等方面的一些问题。中编论《离骚》创作中对以前诗歌和楚国民歌在形式、情调、风格、表现手段等方面的继承与创新的关系,也探讨了楚国的音乐、美术、舞蹈及文风对屈原抒情诗特别是对《离骚》的影响。下编对《离骚》作了新注新译,有些需要重点加以辨析考证的问题,另为《辨证》,列于《新注》之后。”《见《前言》,从总体上说本书前两编属宏观研究…  相似文献   

11.
屈原的《离骚》是我国第一首自传体抒情长诗。它是诗人爱国情怀和不幸遭遇的写照,是饱蘸血和泪的一曲壮烈的悲歌。诗中展现出雄奇瑰丽的缤纷世界,奔涌着深厚浓烈的思想情感,其景动人心魄,其情感人肺腑,具有强烈的艺术魅力和极高的审美价值。近年来,有的专家学者提出了楚骚美学系统之说,如果这可以成立的话,那么《离骚》诗篇就是其中一颗熠熠发光、璀灿无比的明珠。现在,已经出现了一些从美学理论的角度,分析、鉴赏《离骚》的论著,谈到了诸如《离骚》的崇高美、悲剧美、形象美等方面的灼见。本文则试图从意境美的角度对《离骚》进行一些探索。  相似文献   

12.
《离骚》是《楚辞》中最瑰丽、最重要的一篇抒情长诗,被誉为《楚辞》之祖。而汉后诸籍,也常将《楚辞》径直称为“离骚”。历代研究者认为,此种现象为艺术上之假借。但笔者通过对《楚辞》的成书过程的考查和对有关历史资料的重新爬梳,认为“离骚”一词,不完全是用借代的手法以篇名来代指集名,而可能是一部真实存在之集名。且《楚辞》的形成,亦经历了一个复杂而漫长之过程,并在汉代逐步完成了由个人别集向地域流派总集的转变。极其可能的是,在汉初刘安时已经存在一部名日《离骚》的诗人别集,并一直沿用《离骚》之名,直至《楚辞》最后成形即刘向编辑《楚辞》。  相似文献   

13.
屈原的《离骚》是我国第一首自传体抒情长诗。它是诗人爱国情怀和不幸遭遇的写照,是饱蘸血和泪的一曲壮烈的悲歌。诗中展现出雄奇瑰丽的缤纷世界,奔涌着深厚浓烈的思想情感,其景动人心魄,其情感人肺腑,具有强烈的艺术魅力和极高的审美价值。近年来,有的专家学者提出了楚骚美学系统之说,如果这可以成立的话,那么《离骚》诗篇就是其中一颗熠熠发光、璀灿无比的明珠。现在,已经出现了一些从美学理论的角度,分析、鉴赏《离骚》的论著,谈到了诸如《离骚》的崇高美、悲剧美、形象美等方面的灼见。本文则试图从意境美的角度对《离骚》进行一些探索。  相似文献   

14.
屈原的《离骚》多层次多角度、循环往复式使用了“诉说与对话”的运思模式,在这种运思方式下,包容了抒情、叙事和议论等多种表现方式,构成了《离骚》一文独特的艺术结构方式;而这种运思方式又是诗人主体意识及其艺术个性的一次自然的外化,有着深层的社会、文化的基因,体现出一种独特的思维模式。  相似文献   

15.
<正> 作为千古奇文,《报任安书》是当之无愧的。鲁迅评《史记》曰“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①以为《史记》的史学成就和文学成就都是绝高的。而清代学者吴楚材评《报任安书》云:“此书反复曲折,首尾相续,叙事明白,豪气逼人。其感慨啸歌,大有燕赵烈士之风;忧愁幽思,则又直与《离骚》对垒,文情至此极矣。”②又以为《报任安书》取得了与《离骚》同样高的艺术成就。清人  相似文献   

16.
古代中国1、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易经》2、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大学》3、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孟子》4、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庄子》5、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离骚》6、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汉乐府·长歌行》7、天生我材必有用。——  相似文献   

17.
被后世人称颂为天下才子的屈原,写下了震古烁今,历史上最为有名的宏伟壮丽诗篇——《离骚》。主要内容是表现诗人蒙冤被疏以后蕴藏着深厚的爱国主义情感和为实现理想而宁死不屈的斗争精神。《离骚》中诗人提出美政的实质——"举贤授能"、"修明法度"。屈原希望楚国弃旧图新,开创一个圣明时代。同时描绘了神游太空的宏大场面,展现了一个极奇富有神秘色彩的幻想的世界。《离骚》对中国古代诗歌的伟大开拓和诗人在中国诗史上的伟大贡献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8.
关于屈原的戏曲作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早在宋元时代,就有取材于屈原故事的戏曲作品,如南戏有无名氏《屈大夫江潭行吟》,北杂剧有睢舜臣《楚大夫屈原投江》和吴仁卿《楚大夫屈原投江》,可惜都已失传,无从查考。明清戏曲家写的屈原戏更多,如传奇有张坚(约1681——1771)《怀沙记》和胡盍朋(1826——1866)《汨罗沙》,南杂剧有郑瑜(1612?——1667?)《汨沙江》、尤侗(1618——1704)《读离骚》和周乐清(1785——1854以后)《纫兰佩》,今都存于世。还有吕天成(1577?——1614?)《双栖记》,涂应乾(明末)《汨罗记》,袁于今(1592——1670)《汨罗记》、顾彩(1647?——1709)《楚辞谱》和无名氏《正则成仙》,大都失传。总之,从宋元到清明,出现了不少屈原戏。至于嵇永仁《续离骚》和吴藻《饮酒读骚图》两种杂剧,都不是直接写屈原的,而是比拟《离骚》,或者借读《离骚》,大发牢骚。由此可见屈原及其诗篇,对我国古代戏曲创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二千二百年前的战国时代,是我国历史上阶级斗争激烈搏斗的时代,是奴隶主贵族复辟奴隶制和新兴地主阶级反复辟的斗争进入决战阶段的时代。就在这个时代里,在文艺舞台上出现了一部光辉的作品——《离骚》。《离骚》是当时楚国社会的一个缩影,也是屈原这样一个法家人物政治思想观点的表露。今天,我们用马列主义的观点分析一下《离骚》和屈原,给它一个恰当的评价,这对于  相似文献   

20.
《离骚》用大量文墨写了各类香草,并且还多次提到"美人"或"美女"。《离骚》中充满灵性的香草象征着诗人美好的品质及诗人对美好品质的追求,而"美人"意象,不仅比喻君臣关系,也用来象征诗人对理想的炽热追求和追求失败的痛苦。香草美人意象的运用,使《离骚》不仅内涵丰富,而且也极富浪漫色彩。"香草美人"意象是屈原的艺术创新,这种创新实际上与楚国地理环境、楚国巫文化,以及庄子浪漫主义有着密切的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