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词义的研究是属于语义学范围。词义,也称作词的语义,在语义学中具有重要的地位,构成语义学研究的基本内容。 本文是对比藏语和汉语的词义,讨论的对象是现代藏语拉萨话和现代汉语普遍话的常用词的词义差异。 从一个民族语言的词汇系统来说,各个词的语义关系,存在着依存性、相关性和制约性,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从某一个词的语义内部聚合结构来说,除单义词外,凡包含若干义项的词,其义项关系也具有依存性,相关性和制约性,也是一个有机整体。而词的义项聚合是受到一定民族语言整体词义系统性的制约的;该民族语言整体词义系统性的特点,又往往可以在词的义项和义项聚合中显示出来。所以,本文在探讨藏语和汉语词义差异问题时,是从词的义项以及义项聚合入手的,以求通过对一些词的义项和义项  相似文献   

2.
明宏 《理论界》2008,(10):138-139
传统的语义学认为语言符号是任意的,多义词各个义项之间没有联系。本文以认知语言学为理论指导,根据Lakoff和Johnson等学者关于隐喻的研究,分析并探讨了词义拓展现象,提出多义现象是隐喻认知的产物,是具有相互联系意义的语言现象。  相似文献   

3.
20世纪,西方哲学开始了"语言的转向"."语言的转向"在20世纪初由分析哲学的研究为肇端.分析哲学对语言意义和语言结构研究的许多理论已成为语言学中语义学、语用学和句法学的重要内容或哲学基础.正因为分析哲学对语言学的巨大影响,现代语言学才能在20世纪迅猛发展.  相似文献   

4.
语言逻辑视域中的戴维森意义理论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塔尔斯基真理形式语义学的重大意义,在于对传统的真理问题提出了一个内容上恰当、形式上正确的定义性说明,戴维森纲领则是利用这一成果刻画自然语言意义这一根本性语义学问题的创造性构想.文章从语言逻辑的视角分析了戴维森纲领,探究了戴维森意义理论在语言哲学、认识论和实践理性研究方面的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5.
语言转向之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语言转向"的核心意义在于坚持哲学之为概念考察,以抵抗把哲学转变为伪实证科学的倾向.然而,这一努力被广泛理解为应将哲学问题视作语言问题,引使人们把哲学混淆于语言学和语义学.本文通过明确哲学的反身性质,划清哲学和语言学、语义学的界限.  相似文献   

6.
弗雷格被公认为是现代逻辑和语言哲学的创始人。指出弗雷格的意义和指称论是理解语言哲学、语义学和语用学中涉及这对范畴的基础,进而探讨其意义与指称论对语言学研究的启示。  相似文献   

7.
意义问题是二十世纪语言哲学探讨的核心问题。哲学家们在“意义”研究方面,至少提出了五种著名的理论:指称论、观念论、功用论、行为论和语义论。情境语义学也把意义问题作为自身理论研究的核心问题。但不同于以往的意义研究,情境语义学提出了一种新的意义理论———意义的关系理论。这种新的意义理论,极大地丰富和拓展了语言哲学的意义研究,有力地推进了意义问题研究的历史进程。  相似文献   

8.
徐陶 《兰州学刊》2009,(2):85-88
指称问题是语言哲学中的一个重要专题,也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它常常跟形而上学、逻辑哲学、语言学等其他领域的问题相联系,就是在语言哲学内部,它也是跟语义学的意义理论紧密联系的。哲学家弗雷格、罗素、斯特劳森和克里普克的指称理论具有很大的代表性。对于指称问题的自然化理解是指称理论研究的另外一个途径。  相似文献   

9.
蔡曙山 《学术界》2006,(4):20-39
20世纪西方哲学经历了分析哲学到语言哲学再到心智哲学的发展。所有的这一切变革,都发生在其语言基础上。语言转向有双重含义,第一种含义是20世纪初发生的从自然语言到理想语言的转向,其结果是分析哲学的诞生;第二种含义是战后发生的从理想语言回归于自然语言的转向,其结果是语言哲学的诞生。20世纪中叶以后,语言哲学成为西方哲学的主流。语言哲学的三大研究领域是语形学、语义学和语用学。20世纪最后20年,在认知科学的影响下,西方哲学又发生了从语言向心智的转变。我们要充分重视哲学的语言转向及其语言基础和研究方法的变革,吸收其合理因素,用以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  相似文献   

10.
语言学和哲学之间的关系源远流长。语言学研究的对象是语言,哲学研究的对象是概念,因为语言与概念之间的关系最为密切,所以语言学和哲学之间具有天然的密不可分的关系。分析哲学中关于意义问题的探讨与研究对语义学的影响是广泛深远的。可以说,语义的研究在20世纪后半期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并取得较大成就的原因,在很大程度上是受到20世纪分析哲学发展的深刻影响。  相似文献   

11.
本文从哲学、语义学和语用学三方面对语言表达式的涵义和指称的相互关系作了探讨。认为任一语言表达式都同时具有涵义和指称 ,两者相互决定。本文还认为语言表达式存在三个意义层次 ,并引用大量指称用法的中文例子 ,以揭示三层次意义之间的关系 ,从而比较了语义学、语用学两种意义研究方法解释力的强弱  相似文献   

12.
现代语言学研究越来越多地趋向于与哲学相结合。语言学利用语义学和语用学研究言语在不同语境下的含义及其运用,结合哲学中的逻辑概念逐渐发展为语言哲学。维特根斯坦作为语言哲学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和语言转折的开拓者,把认识论考察的主体从私有的自我扩展为公共的作为人类总体的形而上学的我,从传统的个人经验和思维推进到人类语言的水平和层面,提出认识的界限就是语言的界限,认识论的基本问题就是关于语言的意义以及怎样理解的语言问题。从哲学观上说,他把语言哲学归结为语言分析活动,把语言的表述与哲学思维相结合,使语言与哲学之间的联系更加密切,开拓了语言哲学研究的新领域。  相似文献   

13.
在语言哲学中,占有统治地位的指称观念与纯粹语义学的指称观念是对立的。所谓的传统指称观念,也可以称之为形而上学指称观念,其核心是认定指称性语言表达意指语言外世界中的对象。江怡教授认为《语言.意义.指称——自主的意义与实在》一书误读了语言哲学传统,那是因为传统的指称观念并不是书中所说的形而上学指称观念,而多少接近于纯粹语义学指称观念。但是,实际上分析哲学传统的主流倾向是肯定形而上学指称观念的,这个观念过去一直主导着语言与世界关系的讨论。  相似文献   

14.
<正> 语义学semantics是语言学中一个部门。语言学作为一门科学产生较晚,一般说在十九世纪;而语义学产生更晚,在二十世纪初。如语义学的名著奥金格登、瑞恰兹合著的《意义的意义》,出版于一九二三年。卡尔纳普《语义学导论》出版于一九四二年。我国汉朝有字义、训诂和章句的研究,也就是语义学研究的内容之一。但范围较窄,只  相似文献   

15.
语言意义对于语言之根本性,是不言而喻的。正因为这个缘故,语言意义问题成为语言研究的焦点。语义学在语言学中占居着中心地位。本文参考了语义学研究的现有成果,从语义学的角度,试图对中西语言作一比较。 从语义学角度出发,语言意义研究的范围十分广泛。这里着眼于从文化层面对中西语言进行比较,因此把语义学比较限制在三个问题上:语言意义的时间性、语言意义的获得和语言意义的文化特征。  相似文献   

16.
西方哲学研究的汉语化是汉语哲学的一个重要方面。西方哲学汉语化主要有三条途径:其一是用汉语讲西方哲学;其二是汉语语境下中西哲学的互释;其三是以汉语为哲学语言,对普遍的哲学问题给出新回答。前两条途径是汉语哲学的重要基础,但原创性不足。第三条途径是西方哲学汉语化的指向,也是汉语哲学的宗旨。  相似文献   

17.
逻辑与形而上学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王路 《文史哲》2004,1(1):87-92
亚里士多德逻辑的核心是"S是P"这种句式,他的形而上学的核心是"是本身",因此,逻辑和形而上学是相通的。其间,"是"与"真"的联系至关重要。现代逻辑语义学的核心概念是"真",语言哲学的核心概念也是真,因此,现在逻辑语义学与语言哲学也是相通的。运用不同的逻辑方法得出不同的结果,但都显示了逻辑与形而上学的密切关系。逻辑与形而上学的关系,或者说,逻辑与哲学的关系,是理解西方哲学的一个重要环节。  相似文献   

18.
从认知科学的角度重新审视20世纪下半叶以来西方哲学的发展,我们认为参与人类心智探秘的语言哲学具有三种意义:形成句法学、语义学和语用学研究人类语言和心智的三分框架;形成主体-语言-世界三元结构世界观;语言哲学的发展催生了认知科学。20世纪70年代中期认知科学诞生以后,心智哲学已经取代语言哲学成为西方哲学的主流。心智哲学也具有三重含义:完成了哲学的认知转向;形成了心智-语言-世界新的三元结构世界观;开创了以经验为基础的、以综合方法为特征的哲学发展的新时代。心智哲学和体验哲学具有与以往的哲学完全不同的特征。随着认知科学的发展,一个学科综合交叉、知识综合创新、人才全面发展的新时代必将到来。  相似文献   

19.
形式语义学的主要理论有蒙太格语法、广义量词理论、话语表述理论、情境语义学和类型逻辑语法,这些理论基于各自不同的侧重对自然语言语义展开了研究.从形式语义学角度分析汉语语义,汉语灵活语序的语义问题以及汉语句法和语义的关系等问题是值得关注的.  相似文献   

20.
一、迫近词义本质的文化研究新范式在古代,以认读为基本目的的语言研究对汉语词语意义的古今变化积累了无比丰富的知识。在结构观统领下的时代,人们对汉语词语的内部结构方式与外部组织形式,又进行了史无前例的精深研究,构词法中的主谓、动宾、偏正、动补,或对词素结合规律名名、动动、形名、动名的划分,足以令人眼花缭乱。而构形法中对内部形态、外部形态的区分与描述,又使得词形的奥秘,得到了几乎无以复加的揭示。但随着时间的流逝,人们又发现,对词语的理性认识远未结束。且不说现有的研究向西方语言理论认同的前提是否靠得住,也不说其结论的价值幅射面有多广,它起码给后人留下了关于词语认知上的两个大疑点:1.词义的这些属性是不是它的根本属性,人们对词义的理性认识是到此基本满足还是远远不够? 2.在词语表现出来的这些现有特征的背后,还有没有更为根本的因素在制约着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