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历史走到今天,社会主义已经不再是马克思恩格斯在书本上论说的理论,不再是在现实中徘徊的“幽灵”,而是活生生的社会现实.列宁是第一个使科学社会主义从理论实现为现实的人,十月革命开辟了现实的社会主义的真实发展历史.而毛泽东则是第一个让中国人在社会主义的道路上站立起来的人,社会主义是中国近代社会发展的历史选择.但是,使中国的社会主义真正在大踏步发展物质生产基础上向前走的,却是今天邓小平的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在这里,本文试图对现实的社会主义发生和中国社会主义实践的前期探索进行一些历史反思和深层哲学研讨,以作为我们今天深刻地理解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伟大历史意义的理论逻辑前提.  相似文献   

2.
现实社会主义国家 ,无论是前苏联、东欧还是中国、越南 ,以及其他一切社会主义国家 ,都不是马克思、恩格斯所设想的作为资本主义制度替代物的形式出现的 ,而恰好是资本主义发展极不充分的结果。因此 ,现实社会主义国家要真正实现马克思、恩格斯所主张的社会主义的价值 ,紧迫任务就不是追求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的公有化改造 ,而应充分利用一切能促进生产力发展的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 ,其中也包括私有制 ,加快社会经济的发展 ,以构建未来共产义大厦的稳固基础。  相似文献   

3.
社会主义公有制是社会主义的核心制度和经济基础。随着社会主义实践的进展,对社会主义公有制的认识也经历了一个不断深化的过程。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条件下,充分认识社会主义公有制的内涵,反思社会主义公有制的历史实践,是社会主义改革事业能够顺利进行、不走弯路的重要前提保障。 一、社会主义公有制的历史构想及实践反思 “社会主义公有制”这一概念的提出源于对资本主义私有制的批判。传统社会主义理论认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根本特征是其生产资料的资本主义私人占有性质。这一性质决定了资本生产剩余价值的本性,即资本所有…  相似文献   

4.
蒲鲁东主张通过消灭货币,保留小私有制和商品生产与流通的途径实现社会主义。马克思指出这是空想,并从哲学与经济学的结合上批判了蒲鲁东的货币哲学。在实践社会主义的历史进程中,列宁的货币观发生了重大变化,最为典型的就是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消灭货币,转变到“新经济政策”的以商品生产和货币交换为主要杠杆。货币在中国社会主义建设中的经历就更为坎坷曲折。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应当进一步健康发挥货币的经济和社会功能。  相似文献   

5.
冯天瑜认为,将周秦之际至清中叶的两千多年中国社会称之“封建社会”,曾被视为“马克思主义史学”结论,并长期得以沿用;然而,认真研读马、恩论著,尤其是马克思晚年的民族学笔记,便会发现,这种看法其实是一种误解。将秦汉至明清称“封建社会”的泛化封建观,是与马克思、恩格斯的封建社会原论相悖的。陈启云认为,传统中国究竟是属于“封建型”抑或是“大一统”、“专制”、“独裁”型,如果从“范畴理论”而言,这两者是绝不相容的;但从“历史事实”而言,这两者却常常是并存的——有时是先后轮转(如春秋—战国—秦汉—魏晋),多数情况下是同时并存(如西周、战国、秦汉、隋唐、辽金元)。张国刚认为,我们在看到历史的差异性和各自特色的同时,也要认识到人类历史发展中的同一性,所以,关于历史阶段划分,既可以用唯物史观的标准,把中国的中世纪叫做封建社会;也可以按照生产力发展水平,用上古、中古、近代来划分;还可以用时序如史前、族邦、皇权、共和等概念来划分历史阶段,使国内外学者能够在学术上做到沟通和理解。许苏民认为,冯天瑜提出的关于自秦迄清中国社会的性质是“宗法地主专制社会”或“地主社会”的观点是值得商榷的,根据马克思主义的政治与经济之统一的标准,自秦迄清中国社会性质实际上是皇权官僚专制社会。  相似文献   

6.
19世纪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曾赋予社会主义以全新的价值构成要素和合理的价值排列次序。20世纪伴随着社会主义从理论到实践的历史性飞跃,也同时出现了社会主义价值结构的移位现象。面向21世纪的社会主义仍然面临着价值观重建的抉择。从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创立到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立,不仅意味着社会主义在观念上的现代转型,而且意味着社会主义在实践上的时空延展。  相似文献   

7.
迄今为止,社会主义运动经历了完成制度改造的社会革命、由革命到执政的转换、现代社会的治理的历史进程.与之相适应的是:与革命相契合的民主、以国家为重心的民主以及社会民主逐渐凸显的民主.在这个进程中,民主与集中的关系和侧重点也是不同的.与革命契合的民主集中制,强调集中是矛盾的主要方面;适应执政转换的民主集中制必须转变过分集中的倾向;在现代社会的治理中,应更进一步消解权威,走向“自由人的联合体”的社会民主.  相似文献   

8.
多元文化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世界范围看,文化的存在状态表现为多元化。然而,在人类文化的早期,这种多元文化基本上是以文化的孤立存在为前提,资本主义文化为消除文化之间联系的障碍做出了实质性贡献。中国具有多元文化共存的传统,当代中国文化仍然呈现出了多元发展的格局,这个格局是中西文化不断交流撞击的结果。中西文化相互碰撞向精神文明建设提出挑战  相似文献   

9.
創作方法是美学中一个非常复杂的問題。本文作为粗糙的讀书札記,許多論点只具有初步探討的提綱性貭。一第一个問題:什么是創作方法,它包括些什么內容? 不进行艺术創作,就沒有也不需要有甚么創作方法。可见,創作方法构成艺术家之所以为艺术家特征所在。艺术家的全部財富,他的世界观、阶級立场、社会政治思想直到他的生活經历、习慣爱好、个性特点,都无不直接間接地体现在或折射到他的創作方  相似文献   

10.
建设社会主义的精神文明,是一项长期的任务,需要做大量细致复杂的工作。下面,我想谈谈历史在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中的作用。 我们中国人一向是重视历史的。我国历史资料的丰富和完整,在世界各国中是罕有其匹的。我国  相似文献   

11.
视角的调整——关于政治经济学社会主义部分研究的反思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对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的研究,原先就是从方法论的探讨入手的。现在我的反思自然也应该以此为起点。本文所要谈的,均属这一范围。一、在坚持从“目的论”和“发生论”两个方面的统一上观察社会主义经济的前提下,改变过去片面强调“目的论”方面的情况,更多地注意“发生论”方面。“目的论”(Teleology)和“发生论”(Genetics)是两个哲学概念,原来的含义是对于宇宙间的万事万物和它们之间的关系之所以呈现为现在这样一种状况与格局的两种不同的观点、不同的解释。  相似文献   

12.
王彬 《人文杂志》2007,90(5):66-73
在法律解释的语境中,解释学转向使解释从人文科学的方法论转变为意义的创生方式,使对立法者原意的历史追寻成为虚无飘渺的幻相,然而,相对主义的历史解释又遭遇到严格法治主义的质疑,从而使历史解释处于客观主义和相对主义的夹缝中。立足于法律解释学的本体论立场,历史解释中的历史是效果历史,历史解释中的解释为独断型解释,历史解释的目的在于通过对立法历史的批判性运用,探究立法过程中规范价值的当下意义。尽管,历史解释作为一种法律解释方法,是出于对民主价值的维护和立法者权威的尊重,然而,通过对民主命题进行重新解读,我们可以为动态性的历史解释进行辩护。  相似文献   

13.
历史的多元形态与文艺表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陆贵山 《社会科学》2005,3(7):103-106
在全球化背景下,中国社会的结构转型、生产方式的内在变革以及人们在政治经济和社会文化资本占有方面的多层分化,引发了“历史话语权”、“历史表述权”的调整和重新配置。在新的形势下,如何看待中国当下文艺的历史意识,成为文艺研究者与创作者需要反思的新课题。有鉴于此,本刊邀请了五位当代文艺思潮的理论研究者从不同角度审视了中国当下文艺的历史意识,希望能引起读者的注意并有所反馈,以便我们组织更深入的讨论。  相似文献   

14.
本文论述了在文艺人才的成长过程中,创作方法的选择、继承和创造的问题,特别强调世界观与创作方法的相互作用、创作方法选择的重要性,对创作方法进行借鉴和改造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15.
当代经典问题与多元视角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经典作品和雅文学一直被界说为文学的基本外延,正是它们集中体现着文学内涵,即所谓“文学性”。但在当代社会,这种文学观已越来越受到挑战,尤其是文学经典已经受到质疑。在西方的女权主义、后殖民主义看来,大学课堂上的经典作品,绝大部分都是一些死去的、欧洲的、白人的、男性的作品,文学经典只不过是权力话语的建构。在中国的大学和中学里,情况也同样如此,但显得更复杂一些。所以,一切文学经典必须经受文化研究的批评和检讨。文化研究对于推动文学经典问题的深入讨论是有积极意义的。文化研究在西方一直发挥着某种解放政治的功能。近几十年…  相似文献   

16.
民族文化观是人们对一个民族包括自身民族与他民族文化的观念、态度和价值取向。中华民族的多元文化观产生于多元的文化起源,形成于多民族长期的接触与交往。在我们大力倡导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今天,多元民族文化观对于加强我国各民族间的文化交流与互动,促进各民族文化和谐发展,改善民族关系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7.
社会主义行政文化的反思与建构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行政文化作为行政体系的深层结构,重在培育和建设,现从三个方面加以论述,首先,行政文化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化,有特殊的功能;其次,由于受社会经济、政治的影响,行政体制、行政实践的制约,我国社会主义行政文化建构过程中遇到很多阻碍,面临很多挑战,值得我们反思;再次"三个代表"思想的提出为新形势下社会主义行政文化的建构提供了新的依据,明确了服务于民的宗旨。  相似文献   

18.
黑龙江流域黑土带以广袤肥沃而著称于世。清末以来,经过一个多世纪的垦殖,实现了从"北大荒"到"北大仓"的历史巨变,已建设成为我国重要的商品粮基地。但是,百余年来的黑土带垦殖也付出了沉重的生态环境代价,出现了土壤肥力下降、土壤侵蚀严重等问题,甚至部分地区已面临荒漠化危机。这种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的"资源依赖型"土地垦殖模式必须摈弃,基于生态环境保护的可持续发展的开发模式,才是区域土地开发的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19.
全球化与社会主义的历史命运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邹永图 《学术研究》2000,26(3):44-48
“全球化”是社会发展自然历史过程的一种现象。“经济全球化”具有两重性。资本主义提倡的全球化实质是世界的资本主义化,而社会主义提倡的全球化最终是人类的解放和实现世界的共产主义。我们正在面临“全球化”带来的机遇与挑战,应当提高自觉性。  相似文献   

20.
现代化与社会主义的历史命运李仁世界经济一体化,高科技革命,改革开放,和平与发展,构成了当代世界性的潮流。与此同时,苏联的解体,东欧的剧变,是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史上最有影响的事件。世界正经历着冷战结束后的巨大变革。然而,就在世界格局发生新的调整之时,中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