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政治信任的结构序列及其现实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解释现代公共生活建构中的政治信任悖论,需要分析政治信任的结构。根据科学哲学关于科学研究纲领硬核与保护带的方法论,政治信任结构可分为硬核与保护带两部分。政治共同体、政治制度、政治价值属于政治信任的硬核,公共政策、政治组织和政治行动则属于保护带,它们在整个政治信任结构中的地位不同,发挥的功能也不相同,由此构成了政治信任的结构序列。政治信任的结构序列原理,对于中国执政党和政府提高政治不信任的修复能力,建构长期稳固的政治信任具有重要启示。  相似文献   

2.
论思想政治工作过程的结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周彩姣  林祥春 《云梦学刊》2001,22(4):107-109
思想政治工作过程有它特有的结构.思想政治工作过程的结构是一个由思想政治工作过程的基本要素、基本阶段和基本环节共同构成的立体动态结构.思想政治工作过程是一个由教育主体、教育客体、教育介体和教育环体四个基本要素相互联系、相互作用构成的有机系统.从一个完整的思想政治工作过程来看,它包括内化、外化和重新教育三个基本阶段.思想政治工作过程包括确定目标、促成转化和反馈控制三个基本环节.  相似文献   

3.
级差政治信任是中国变动社会中政治信任结构最典型的特质,体现在人群分布、地域布局等方面,具有坚韧性和稳定性.级差政治信任形成的根源主要包括传统政治文化浸润中民众的清官情节、压力型体制下的政治形象塑造差异、权能结构配置中的政治接触差异和政治传播中的资源占有差异.如果政治信任级差“鸿沟”过大,会滋生相应的社会政治风险,导致政治信任整体恶化,影响社会秩序,增加治理成本等.  相似文献   

4.
思想政治教育信任是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在接受思想政治教育客体某种属性的同时预期其能满足自身发展以适应社会发展需要而信赖思想政治教育客体的一种价值关系,它的结构可以分为双向人际信任、要素信任等.思想政治教育信任具有简化思想政治教育复杂化的功能.建构思想政治教育信任关系的基本路径是增强教育者及教育各要素的可信性.  相似文献   

5.
思想政治教育学基本范畴的逻辑结构试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卢岚  陈敏  徐志远 《江汉论坛》2005,2(2):129-132
本文对思想政治教育学基本范畴的逻辑结构作了尝试性探讨,认为思想政治教育学基本范畴的逻辑结构,是一个由相互联系、相互作用,从简单到复杂、从抽象到具体的起点范畴、中心范畴、中介范畴、成果范畴和终点范畴构成的立体动态结构。  相似文献   

6.
当代中国政治道德价值是国家、社会和个人利益的有机统一,是道德历史、道德现状和道德未来发展的有机统一,是道德情感、道德追求和道德责任的有机统一。当代中国政治道德价值由最高价值、核心价值和基本价值构成,是一个有机联系的整体。最高价值是指引,核心价值是宗旨,基本价值是支撑,共同构成了当代中国政治道德的价值体系。实现当代中国政治道德价值,是国家、社会和每一个中国人的道德责任,应进一步深化以人为本的理念,促进社会公正建设,同时积极弘扬个体的道德自觉。  相似文献   

7.
政治信任——民众对于政治系统运行能够产生与其预期相一致结果的信心——被认为是联结普通公民与政治系统的重要途径。本研究根据2011年五大城市的抽样问卷调查结果,运用因子分析、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的方法,验证制度主义因素与社会文化因素在政治信任建构中的作用。研究发现以制度绩效为核心的制度主义因素以及以威权主义、社会信任为基础的社会文化因素同时在中国城市人的政治信任建构中发生作用。而基于国家与社会的二元结构以及政治系统信托者积极行为的社会参与对于政治信任的支撑力是微乎其微的。  相似文献   

8.
政治和谐是一个政治美学的新概念.它不是一个现实概念,而是理论概念,是一种"思维构成物".作为概念的政治和谐与和谐政治观念不同,其需要具备概念的可理解性、真实性、正当性和内在逻辑性.因此,对于政治和谐的概念分析是一种综合描述、表达和规范统一的政治哲学任务.本文拟从政治和谐的主体之维、属性之维、范畴之维、动力之维和标准之维等五个"维品"分析政治和谐概念的基本结构,以期能够较为合理地界定政治和谐.  相似文献   

9.
政治取向是指政治主体通过特定方式的政治社会化而形成的关于政治系统的认识、情感、价值、信念、态度等心理结构及其特征,它属于政治文化的范畴。一个人的基本政治取向与政治观之间存在着密切的互动,构成了政治观的形成、发展和变化的心理条件,对政治观的稳定产生重要影响。当代大学生作为青少年中的特殊群体和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他们的政治素质如何,  相似文献   

10.
政治发展观是邓小平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当代中国政治发展问题上,邓小平提出了一系列真知灼见,构成一个内容丰富、结构严谨的体系。本文从政治发展动力论、政治发展目标论、政治发展评价论、政治发展过程论等方面论述了邓小平的政治发展观。  相似文献   

11.
当前大学生的政治信任,呈现出复杂多元的状况,在不同领域不同方面的信任程度存在明显差异。总体的状况是,高信任与高不信任共存,大学生对中央政府、政府的经济社会发展能力信任度高,对抽象问题的回答总体较为积极,但在基层政府及其官员、对政府自身管理水平和具体政务等方面,则表达了相当程度的不信任。对政府的信任超过了对政府官员的信任,对法律维护社会公正方面给予了较高的信任。大学生的政治信任状况,受家庭背景、个体状况和传媒等多方面影响。  相似文献   

12.
目前中国政治信任的问题不在于政治信任度低,而在于政治信任度下降。中国特殊的政治体制导致“信任下降”很难被“容忍”,这主要基于三点原因:“良性”政府的预设导致民众对政府高期望;唯一执政党的制度导致对执政党高要求;信任与政权稳定紧密相连的传统导致政府对民众高敏感。在实践中,我国政治信任表现为:信任政治目标与不信任政治过程并存;信任高层与不信任基层并存;短期事件围观与长期信任影响并存。政治不信任会导致怀疑、冷漠、恐慌、嘲讽、愤怒一系列后果。为了推动政治信任建设,政府和民众要共同努力,实现从人格信任向制度信任的转变。  相似文献   

13.
政治秩序的运行与维持必须要有相应的社会基础。社会资本中的信任、规范与组织网络三要素构成了理解政治秩序运行与维持的社会基础重要视角,它们可能是政治秩序运行与维持的有效政治资源;政治秩序的内在要求也决定了社会资本培育的向度。  相似文献   

14.
政治文化最早出现在比较政治学领域,美国政治学家阿尔蒙德最先使用这一概念.我国对政治文化的研究始于20世纪80年代.由于政治文化自身模式和结构的复杂性,20多年来对政治文化的内涵和结构并未达成共识.西方学者偏重于从单个民族和政治体系的心理层次来论述,国内学者则从"实体形态"和"观念形态"来论述政治文化的内涵和结构.政治文化应是一个"整合的政治文化"而非单个民族以及政治心理体系,且也不是一个涵盖"实体形态"和"观念观念"的结合体,其结构由政治心理、政治思想、政治价值观和政治意识形态构成.  相似文献   

15.
政治参与是现代政治学研究的一个重要范畴。普遍而平等的政治参与既是现代国家追求的理想,也是各国法律规定的公民应该充分享有的基本社会权利。然而,形式上的平等与现实生活中的不平等构成了现代民主政治的一大困惑。从政治资源的构成、资源分配不均匀的原因及趋向、各资源因素对政治参与的影响及互动关系的分析,说明政治资源分配和运用方面的差异是造成政治参与不平等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6.
在我国政治信任结构存在典型的“央强地弱”的差序性样态背景下,本文使用“协商民主与选举民主调查”数据对农村居民对乡镇政府信任的影响因素进行考察。以主观绩效和社会信任作为主要预测变量,以居民对乡镇政府的信任程度作为因变量进行回归分析,分析结果表明:主观绩效和社会信任对乡镇政府的政治信任均存在显著的正向影响,且主观绩效的影响大于社会信任;而对于社会信任来说,普遍信任因子对乡镇政府政治信任的影响力要大于特殊信任。这些发现显示,目前乡镇政府提高民众对治理绩效的评价是获得政治信任的主要方式,但营造和谐互信的社会氛围也有助于提高民众的政治信任。  相似文献   

17.
政治信任研究兴起的学理基础与社会背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作为一个独立知识领域的政治信任研究兴起于1970年代.政治信任研究以政治学及其他学科相关理论为基础,而世界各国出现的政治信任危机则从另一个方面推动了人们从学理上深刻思考政治信任及相关问题.  相似文献   

18.
国家和政府的力量与权威就在于它拥有了公民的政治信任.考察一个社会的政治信任度可以从功能替代品、行为指标、言辞指标等三种指标体系来诊断.借助于这三种指标体系对勃列日涅夫时期苏联政治信任状况的考察,可以发现苏联社会是一个政治信任缺失的病态社会.虽然勃列日涅夫时期的苏联以稳定著称,但是由于苏联社会政治信任的缺失,这种稳定只能称得上是一种假稳定.  相似文献   

19.
政治认同是由政治认知、政治情感、政治意向等心理因素的统合而结成的整体政治心理结构.就静态层面而言,政治认同生成机制的结构因素由利益诱导、政治规训、社会参照构成,利益诱导是政治认同生成机制的基本动力;政治规训是政治认同生成机制的控制力量;社会参照是政治认同生成机制的社会尺度.就动态层面而言,政治认同生成机制的运作过程包括服从、理解、信仰三个阶段,政治成员的政治心理经由被动的、功利的服从发展为主动的、自愿的赞同,最终形成对于政治系统的坚定的政治信仰.  相似文献   

20.
鉴于新时代政治建警的大趋势,警民信任关系研究有必要突出警民间的政治信任问题。从政治信任生成机制中的信任主体、信任客体与信任环境三要素来考察,警民政治信任问题主要集中在人民群众对警察的政治期待、警察对于人民群众的政治可信性以及警民政治信任的环境等方面。围绕以上问题,提升警民政治信任,应该在激发人民群众对警察的政治兴趣、稳定和培树人民群众对警察的政治预期、政治信心以及习惯性思维偏好上下功夫;在塑造警察政治能力、展现警察政治友爱和坚守警察正直属性上苦练内功;改善警民政治信任大环境,优化治安、法治和涉警舆情氛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