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李静 《民族研究》2007,3(6):22-32
民族交往伴随着民族共同体变迁与发展的整个进程,是构成民族关系的重要内容,民族关系也是通过民族交往具体实现与体现的.本文从阐释交往、民族交往出发,论述了作为人类普遍心理与行为的民族交往及其对社会结构变迁的意义,认为民族的交往内驱力、民族交往认知、民族交往情感、民族交往意识,以及民族交往行为是构成民族交往心理的基本要素.  相似文献   

2.
在深刻内涵方面,民族交往是民族关系的交际形式,强调交往的强度与广度;民族交流是民族关系的交际内容,强调交流的精度与深度;民族交融是民族关系的交际效果,强调交融的效度与限度。在结构样态方面,有本体结构、外延结构和总体结构之分。其中,民族交往、民族交流、民族交融间的协同与共生形成了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系统的本体结构;空间、经济、文化、社会、心理等方面全方位嵌入的联结与整合形成了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系统的外延结构;以习近平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重要思想为统领的“1+2+3+4+5”上下贯通的衔接与联动形成了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系统的总体结构。在理论特质方面,主要包含整体性、动态性、开放性和层次性等四个方面,这为更好地促进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实践提供理论支撑。  相似文献   

3.
化隆地区多元民族类型和多种宗教信仰决定了当地民族关系的历史复杂性;当地的多民族杂居特点是我国青藏高原地区民族杂居形态的一个缩影,将化隆县作为一个多民族聚居区民族交往的调查研究个案,有助于我们比较准确地把握青藏地区民族交往的特点与规律.  相似文献   

4.
研究民族之间的心理距离,必须深入考察多民族地区不同民族社会文化交往状况,从而发掘影响民族正常交往的隐性因子.在民族众多的西宁市,不同民族在交往中仍然存在远近不等的民族心理距离,其产生的原因主要是民族文化特别是宗教信仰的差异及人们对他民族文化认知的偏差,同时这种现象也是多民族地区多元文化相互调适中的必然现象.当前,和谐与发展是多民族地区的主题,消除民族交往中的“民族心理距离”,加强民族之间的对话与交流就显得十分重要.  相似文献   

5.
民族矛盾是民族关系的基本层面.民族交往中的民族矛盾是民族关系状态的重要方面.调节民族矛盾是促进民族交往、实现民族关系和谐、促进民族发展的需要.  相似文献   

6.
民族关系本质特征——民族关系理论研究之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民族关系是在人们的交往联系中,不仅具有社会性,而且具有民族性的社会关系.民族关系的核心涉及民族的地位和待遇、权力和利益、意识和感情.平等、团结、互助、和谐是我国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本质特征.  相似文献   

7.
田钒平 《民族学刊》2020,11(4):13-26, 120-121
在中华民族“多元一体”背景下,加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必然要求。而通过科学立法建立完备的法律规范体系,则是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根本前提。当前我国的民族法律规范体系虽已基本建成,但仍存在一些法律原则的表达不够严谨、法律概念的界定不够准确、法律规则的内容不够明晰和完整、规范体系的结构不够完备和和谐等缺陷和不足,难以满足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和生态建设中通过法治方式有效协调民族关系,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需要。这就要求立法者应遵循《立法法》确定的科学立法的形式合理性和实质合理性的要求,妥善处理法律规范体系与现实需要的适应性和可执行性,由此才能为通过法治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奠定坚实的制度基础。从科学立法与依法立法、民主立法的关系来看,遵循依法立法,是保障法的形式合理性的前提;坚持民主立法,则是保障法的实质合理性的根基。为提升立法的科学品质,必须健全违宪审查机制、协商民主机制和立法理论形成机制,确保依法立法、民主立法原则的有效落实。  相似文献   

8.
民族关系问题简论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民族关系问题是指一个民族共同体内部与外部或多个民族共同体之间交往时因涉及民族利益或民族权益而产生的矛盾或不和谐问题.它涉及一个民族共同体根本利益或权益,带有全民族性质,是民族共同体内部与外部或多个民族共同体之间为了各自的民族利益或权益而进行的关系协调的反映,实际上是民族交往中的利益矛盾或权益分配不协调.民族利益或权益的非均衡和谐是民族关系问题产生的根源,其实质是包含民族利益或权益在内的民族文化失衡.解决我国当前民族关系问题中的非和谐因素应着重做好三方面的工作.  相似文献   

9.
民族关系构成方式——民族关系理论研究之一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民族交往是民族关系的构成方式.民族交往是指民族与民族之间的接触、交流和往来以及族际关系的协调,即指民族联系中的互动和民族关系的整合过程,也就是民族生存和民族发展的一种方式.  相似文献   

10.
赵心宪 《民族学刊》2021,12(3):29-36, 97
马克思主义的“交往”范畴,立足于哲学人类学思维范式的应用,重视日常生活化“接地气”的交往功能。“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理论的落脚点在“交”,即“相互交汇,有所接触”的“交往”。这样通过“民族群体间的交往交流交融”日常生活的应用理解,阐释“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概念的核心要义及其逻辑起点。风俗习惯在人们社会交往活动过程中产生与传承,直接影响着人们日常生活的交往活动。重庆国家级民俗类非遗的秀山花灯,当代以来舞台化精品打造历史经验收获不少,但我们可能更应注意的是其民间交往功能存在的问题,政府主导的秀山花灯春节“跳花灯”习俗活动,成为本地“加强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民间文化交往功能重要载体,有助于美丽乡村公共文化建设愿景的达成。  相似文献   

11.
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是必然的趋势,在2014年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也对民族交往交流交融进行了相关论述,指明了我国民族工作的正确道路。在此基础上,本文对民族交往交流交融进行深入解读,发现其更深层的含义,即人员交往、思想交流、文化交融,同时结合了当前形势及相关理论,进行探析。  相似文献   

12.
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是必然的趋势,在2014年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也对民族交往交流交融进行了相关论述,指明了我国民族工作的正确道路。在此基础上,本文对民族交往交流交融进行深入解读,发现其更深层的含义,即人员交往、思想交流、文化交融,同时结合了当前形势及相关理论,进行探析。  相似文献   

13.
蛇图腾·三月三·崖棺葬蓝多民农历三月三日,我国一些民族和地区的人民进行祭祀活动,但其形式和内容各异。北京旧俗在当日始办三天庙会,相传是西王母娘娘寿辰所举行的蟠桃圣会①。上林县壮族却是“蛇图腾”的祭祀日。它源于一口神秘的“崖棺葬”。梁庭望教授在他所著的...  相似文献   

14.
中国古代北方民族,迄唐、宋为止,东胡系与突厥系居地接壤,交错分布,因此杂居、融合是常见的历史现象,尤其是东胡系民族走出兴安岭向西迁徙,成为我国北方民族历史上具有规律性重复性的一个历史景观。但是,关于通古斯系民族,按传统看法,由于有一个南北绵延数千里的天然屏障兴安岭的横亘,它除了与南面的中原王朝和东邻的高丽王朝交往甚多以外,与其西部的大漠南北草原部族,则大有“老死不相往来”之相。事实上,通古斯系民族向西迁徙也是很常见的历史事实。本文认为辽金时期迄13世纪初,在蒙古草原活跃的著名的篾儿乞部人在族源上应包含有众多的西迁人之后裔。  相似文献   

15.
“个人交往”是民族关系研究的一个重要维度,通过对个人交往情况的定量与定性研究,可发现交友关系与民族关系之问的某种联系和内在逻辑性:即通过分析藏、汉群众在居住、学校、工作、消费、娱乐活动、宗教活动和自发活动中的个人交往情况,透视西藏地区汉藏民族关系的基础和主旋律。文章即立足于将民族关系回归于社会经济发展中最基础、最必要的个人交往,通过研究交友情况以及人们在交往背后的利益和情感交换,呈现西藏民族交往和民族关系的真实状态。  相似文献   

16.
改革开放以来的城市化进程打破了社区民族关系既有的状态和格局,呈现出新的特征.根据不同的标准,社区中的民族关系可以划分出多种类型.依据社区中民族结构的差别和族体间互动形态上的不同,可以分为一元主导型、两元共存型、多元制衡型:依据社区中民族间交往的范围或层次,可以分为有限交往型、无限交往型.多样化的民族关系类型是当前中国民族地区一种实际状态.  相似文献   

17.
各族群众互嵌式发展是党和国家为促进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不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而提出的重大创新举措,是对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的深刻认识和全面把握。各族群众互嵌式发展是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具体实践形式,而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又促进和发展了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构建。本文以甘肃省积石山保安族东乡族撒拉族自治县大河家镇这一多民族聚居区为例,厘清大河家镇各民族互嵌式格局的历史演进,阐明大河家镇各民族互嵌式发展的主要内容及现实意义,在此基础上为进一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生活范本。  相似文献   

18.
本文从我国学界关于民族社会学的学科归属问题的已有讨论入手,分析了民族社会学学科定位成为问题的原因,检讨民族社会学的学科定位和内涵,以及当前应当具有的学术担当.文章认为:目前我国主流社会和政府部门高度关注民族问题,学者应当在调整和改善我国民族/族群关系方面发挥更大作用.民族社会学特殊的学科位置决定其学术担当:从社会学的民族/族群研究角度来看,这个学科应当在问题意识以及社会学研究方法和理论在少数民族社会中的适用性方面为社会学界提供线索和思路;从广义民族学的角度来看,这个学科的贡献在于规范的社会科学方法在民族/族群研究中的应用.“加强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推动建立各民族相互嵌入式的社会结构和社区环境”,对民族研究提出了新的课题和任务,民族社会学的重要性更加突出.  相似文献   

19.
生产力发展是交往的基础.民族平等和经济进步是族群婚姻互动的前提.文章运用交往与民族融合的理论,分析贺州各民族、族群交往及婚姻互动的演变过程.认为族群交往与婚姻互动是由族群内部产生的、源于族群本身内力推动的、自然的、自觉的演进过程.这个过程,离不开中国共产党的民族平等政策和地方各级党政干部的正确引导、推动.族群关系融洽,离不开交往与接触,而婚姻互动又是交往与接触的必然结果.这一结果反过来促进各民族、族群间的融合.  相似文献   

20.
发展是巩固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前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中 ,“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这一条对巩固社会主义的民族关系具有指导意义。马克思、恩格斯曾讲 :“各民族之间的相互关系取决于每一个民族的生产力、分工和内部交往的发展程度。”这是马克思主义创始人对民族关系和生产力之间关系的经典表述 ,体现了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 ,也决定包括民族关系在内的全部社会关系。基于这一原理 ,巩固和发展我国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根本之点在于发展生产力。社会主义的平等、团结、互助关系既是我国现阶段民族关系的性质 ,也是我国民族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