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丧葬仪式作为人类共有的风俗习惯,它既是生存环境所造就的文化现象,又是宗教观念的文化行为。吐蕃王朝时期佛教没有传入之前,苯教为理论根基的丧葬习俗在藏区广为流传。苯教对各种丧葬习俗进行诠释,逐渐纳入到苯教的理论体系当中,致使藏区的每种丧葬习俗均趋向复杂化和规范化。佛教传入以后,丧葬仪式发生了巨变,尤其是理论根基的变化导致丧葬仪式发生变化,并逐渐与苯教理论体系影响下的丧葬习俗拉开了距离。  相似文献   

2.
丧葬礼仪是人类最后的通过仪式与重要的文化现象。元谋凉山乡彝族的丧葬礼仪过程既表达出对已逝者的安抚与哀悼,同时也表现出生者在丧葬仪式中对待死亡的一种调侃、戏谑、娱乐的态度。这种在丧葬仪式中呈现出来的调侃、戏谑的态度可以填补因亲人逝去而带来的巨大心灵空白。本文试图说明元谋凉山乡彝族在丧礼仪式过程中,通过戏谑、娱乐的方式来调适生与死、自我与他者之间的关系及对待生死的乐观态度。  相似文献   

3.
地处滇东北的昭通市苗族,其丧葬礼仪有显在的族别特征,表现在横式挺尸、指路仪式、出巡、谢孝等环节。这些具有特征性的丧葬仪式具有很强的符号功能,具体表现在具有民族文化教育功能、情感抚慰功能以及强化民族认同等三方面。  相似文献   

4.
本文主要运用维克多·特纳和阿诺尔德·范热内普对仪式研究的理论与方法,对云南哈尼族支系之一的豪尼人丧葬仪式进行人类学解读.豪尼人作为参与的主体,在丧葬仪式的语境下通过系列象征性意义的仪式操作建构出了宏大的灵魂世界.通过这些仪式镜像,有利于作为“他者”的我们在现代视角下正确看待豪尼人的人生观.  相似文献   

5.
王莹 《理论界》2009,(1):138-139
丧葬仪式是一个民族或社会文明程度的指示荆,也是文化传统的集中体现.古代希腊人达到的高度的城邦文明同样也体现在丧葬仪式上.他们不惧怕死亡,而把死亡当多另外一种生存的方式.他们重视丧葬礼仪,以为只要妥善安置死者生者才能得到安宁.这一切都是他们热爱生活、积极向上、向往和平、崇尚自然的文化的体现.  相似文献   

6.
温静 《殷都学刊》2023,(4):72-82
从古王国开始,家庭成员开始出现在官员陵墓祭堂的浮雕壁画与铭文中。本研究以浮雕和壁画对家庭成员的描绘为线索,探讨墓主人的子女和兄弟姐妹等亲属在丧葬供奉中的地位和作用,并结合相关文献,评述古王国时期的家庭丧葬供奉制度。在家庭丧葬供奉体系中,儿子最为重要,他们除了提供供品,还可以为墓主人举行丧葬仪式。自第五王朝起,家庭供奉逐渐与卡祭司制度和土地继承制度相结合。“丧葬庄园的兄弟”头衔的设立将非家庭成员纳入家庭丧葬供奉体系,是古王国独有的制度性尝试。图像与文本两方面的分析表明,古埃及人在祭堂中描绘了家庭丧葬供奉的理想模式,但在实践层面,他们并没有拘泥于此,而是根据家庭情况和自身利益进行灵活安排,这也是古埃及家庭丧葬供奉制度的特点。  相似文献   

7.
彝族史诗的演述在祭祖丧葬等祭祀仪式上由毕摩吟诵,在节庆婚礼等礼俗场域由歌手演唱,毕摩和歌手演唱的音乐调式和氛围都因为仪式语境的不同而有区别。毕摩对史诗的创编是极其有限的,受制于仪式的程序和内容,以娱神和祖先为主;歌手则可以展示自己的才艺,歌手的演唱往往是群体性的合唱或对唱,娱乐为主。  相似文献   

8.
贵阳市布依族这一族群社会中,宗族(宗法)观念促使产生了许多习俗传统,这些习俗传统则由一定程序的仪式来建构,而建构传统习俗仪式程序的内容,便是各种不同形式和内容的歌种.布依族节日节庆、喜宴场合中的走素访友的拦门仪式、酒宴仪式、送客仪式、男女青年对歌择偶的传统习俗与拦路(酒歌、敬酒歌、送客歌)、情歌、叙事歌、便形成建构关系;祭礼仪式、丧葬仪与祭祀歌、丧葬歌形成建构关系.传统习俗文化中的仪式程序(形式)和不同类型的歌唱(内容)便构建成贵阳市布依族民间歌唱文化.  相似文献   

9.
秦弋然 《天府新论》2020,(2):144-151
《百丈清规证义记》作为清代对《敕修百丈清规》进行补充说明的禅宗清规,在住持迁化后的丧葬活动中表现出免除仪式环节、缩小仪式规模、紧密仪式时间、减省仪式人员和降低仪式要求五个特点,而这些特点在实际上也反映出清代禅宗寺院住持神圣性下降、僧人世俗性增强、禅宗本身缺乏吸引力的衰微转向。  相似文献   

10.
丧葬仪式是死者与生者之间的终极交流与灵魂对话,也是幻想冥界与人间二元世界中情感的阴阳交流。文章以人类学的“深描”和影视人类学的视角记录这样一个纳西族传统的火葬过程,论述了丧葬仪式象征中的认知与存在所蕴含的社会风俗、习惯特点,认为对死者的处理仪式具有表现信仰和慰藉生者的作用,具有鲜明的纳西族特色和一定的文化研究价值。  相似文献   

11.
丧葬礼仪是人生的最后一项礼仪,是各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藏族与傣族在丧葬习俗方面有较大的比较价值,就相同点而言,有临终仪式的相同;丧葬形式上也具有很大的相似性。就不同点而言,有奠仪式存在着一定的差异;两个民族在丧葬形式的具体操作上也存在一些差异;两民族在对待死亡的态度上存在差异。藏族与傣族在丧葬习俗方面存在异同的原因如下:藏族与傣族在丧葬习俗上造成差异的应该是两族不同的生死观;原始宗教对两个民族的影响程度不同;佛教的传入与地理环境影响了两个民族的丧葬习俗。  相似文献   

12.
刘永连 《人文杂志》2001,(6):129-133
本文撷取了突厥丧葬风俗中祭帐即绕帐走马剺面、置尸马上火化和火化后待时而葬三种重要仪式和制度,从民俗学的角度分别深入剖析,分析其内涵、作用和意义.祭帐仪式中关于走马剺面的人数、程序等问题,学术界至今存在着错误的理解和认识;置尸马上这一极其重要的火化仪式,包含了送魂这一深刻的文化内涵;待时而葬中以草木枯荣为时间标准,则突出表现了突厥丧葬文化的民族特色.  相似文献   

13.
从文学人类学角度探析《红楼梦》中的仪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海丽 《学术探索》2007,16(4):128-132
仪式理论是文学人类学研究的重要范畴,对于揭密文学之魅具有重要意义。本文拟从文学人类学的角度,通过总结《红楼梦》中的五种仪式即通过仪式、超自然能力仪式、丧葬仪式、替罪羊仪式、祭祀仪式,并分析其内在依据,将仪式理论与文学叙事结合起来,以探讨《红楼梦》中的文化内涵及其价值。  相似文献   

14.
本文通过对马达加斯加Famadihana仪式进行溯源、解析,针对二次葬究竟是南岛语族独有的文化现象还是全世界范围内普遍存在的丧葬方式这一问题,做出了自己的分析与设想.同时,鉴于该传统文化与现代人类生活结合与碰撞现状,本文对该仪式的功能及存在价值也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5.
社会变迁带动了文化的变迁,这种变迁因社会环境的不同而呈现不同的特点。在移民搬迁中,由于人口的流动导致乡土社会中的互助基础渐趋薄弱,移民搬迁与农村空心化共同构筑了传统风俗文化维系的双重困境。在此背景下,作为常规行动的传统丧葬仪式发生了改变,丧葬的紧迫性、公共性催生了刚性的市场需求,多重因素相互交织产生了非常规行动——"仪式经济"。这种非常规行动通过例行化的逻辑产生新的风俗,从而完成了常规行动与非常规行动的交替过程,实现了传统风俗到新风俗的文化变迁。  相似文献   

16.
天葬新议     
<正> 天葬,是我国藏族人民中一种特殊的丧葬仪式,在青海各地藏族中也普遍流行。藏人风习,人死无棺椁殓埋之俗,其丧葬有天葬、水葬、土葬、金葬、火葬之分,而弃尸于山野,任飞鸟食其肉者,谓之天葬。大凡风俗,总是递相延传。  相似文献   

17.
杨爱国 《文史哲》2011,(4):86-91
东汉时期的早期道教对死亡采取了自然主义的态度,以解除文、道符、升仙图像等方式积极参与了当时的丧葬活动,这些活动丰富了丧葬礼俗的内容,给人们一种新的心理安慰方式,扩大了道教在社会上的影响。因此,东汉时期道教与丧葬礼俗关系的研究不容忽视。  相似文献   

18.
死亡与中国的丧葬文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丧葬文化是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之一,它与民族的宗教观念、灵魂观念等紧密相关。中国的丧葬文化大体遵循着“生死如一”、“聚族而葬”和神人相通三个原则。多种多样的丧葬形式和礼仪与我国各民族的生活条件以及早期的图腾崇拜有关。中国传统文化在丧葬文化中有直接的体现,像天人合一、等级观念、人生观等等。因此,我们对丧葬文化的多面性作用应有一个客观评判  相似文献   

19.
土默特蒙古族婚俗与丧葬,和其他盟旗一样,有其一定的地区特色。现代土默特蒙古人的的婚丧习惯,虽然已经发生了许多变化,但在许多方面都还保留着本民族的传统形式。现在根据调查访问所得,扼要地介绍一下土默特婚俗与丧葬的概况。 一、婚俗 求亲定亲 按照土默特蒙古人的婚姻习惯,男女青年在订婚之前,通常由男女双方的父母主持其事。男方家托媒人到女方家求亲,如果女方家同意,媒人回报男方家,然后双方即可定亲,并举行“下定仪式”。“下定仪式”可分两个仪程,首先由男方家老媒人坐上马  相似文献   

20.
天一阁藏明钞本《天圣令》中保存有《丧葬令》一卷,为唐令的复原和唐宋丧葬制度的研究提供了重要史料。在已经复原唐《丧葬令》的基础上,既修正了个人校勘复原中的一些错误和疏漏,也对其中一些条目如丧事奏闻吊赠、明器、纛、外官殡殓调度、敛服、卤簿、赠官、谥号等的文字内容、标点断句问题提出进一步的补充和商榷,以求对唐《丧葬令》的原貌作出更准确的推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