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41 毫秒
1.
自利和利他是市场经济发展中最深厚的人性根源。人的生存发展需要和市场经济的交换、竞争特征,使追求自利成为市场经济的内在动力,但经济行为主体在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同时又必须以利他为前提。利他不但是一种经济行为,而且是一种价值追求。在市场经济实践中,要达到自利和利他的平衡,互利双赢是基本的经济伦理基础。  相似文献   

2.
市场经济下的法制与道德──新政治人的“经济政治学”分析陈云引言:在开始本文之前,我想纠正一种流行的说法:人性恶是法治的依据,人性善是德治的依据──这是不科学的。人性本没有善恶,善恶之分是社会对人的行为的评价──而这些行为的出发点是什么,这才是问题的关...  相似文献   

3.
阐述了市场经济是德治经济,分析了我国经济行为中的道德现状,指出"信誉是生产力",我国经济的成功点是德治经济,失败点是道德缺失,必须炼内功、守规则、重诚信,才能在世界经济全球化中获得更大发展。  相似文献   

4.
现代市场经济是诚信经济,诚信是现代市场经济发展的道德基础、内在动力和可靠保证.信用缺失已经成为制约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羁绊,因此,加强我国信用建设刻不容缓.笔者认为,应坚持以德治国与依法治国相结合的原则,德法并举,统一发挥他们在社会信用体系建设中的作用.一方面,实施德治,培育人们自觉地恪守和践行诚信原则的观念意识;另一方面,厉行法治,完善法制建设,为信用体系建设提供坚实的法制保障.  相似文献   

5.
西方及现代法治思想都建基于对人性的不信任之上,我国悠久的人治传统的病根是否就是人性善?厉行法治是否就该倡导人性恶呢?以史为鉴,先秦法家学派的思想基础正是人性恶,但它却是一种实质上的人治理论。由此可见,人性善、恶之于人治、法治只是理论上的逻辑前提,倡导法治,不应人为地贬低人性,排斥德治。历史证明,一个真正的法治社会必定也是一个德治社会。  相似文献   

6.
人性善恶的话题是古今中外学术争论的焦点。历史文明的差异,导致中西方形成了不同的人性观和权力观。而“性善论”与“性恶论”思想在各国政治实践的不断碰撞,一次次印证着人性善恶与权力运用的紧密关联性。市场经济条件下,官员的权力滥用和腐败现象日益高发,因此在权力规范的问题上应综合考虑性善论与性恶论的合理之处,既要对人性之善充满信心,更要警惕人性之恶,将德治与法治结合,编织制约权力腐败的制度之笼。  相似文献   

7.
道德资本在市场经济的发展过程中对经济增长的作用日趋重要,基本层次的道德资本是道德的制度化,高层次的道德资本是市场经济主体的内在伦理品质,德福一统是道德资本经济价值观的核心内容。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建设一种德福一统新型经济价值观和经济伦理秩序,拥有道德资本的企业和个人将获得更多的收益;反之,德福分裂的经济价值观必然阻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8.
论先秦儒家政治伦理思想的人性预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皮伟兵 《云梦学刊》2007,28(5):58-60
先秦儒家的政治伦理是以仁政、德治为价值指向的。因此,提倡“仁”,强调“礼”,追求德治和等级秩序和谐的先秦儒家,势必要寻找一个合理而有力的人性依据。人皆向善的人性预设,就不可避免地成为其政治伦理思想的人性根基。  相似文献   

9.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道德建设对我国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起价值导向、行为规范和精神激励的作用,是实现我国经济活动有效性和利润最大化的有效保障机制,是当前我国经济、政治和文化建设的一种内在的、必然的要求。  相似文献   

10.
“德治”是儒家管理思想的核心和最典型特征。“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既是儒家德治思想的出发点,又是它的主要内容。儒家“德治”管理思想建立在民本主义思想基础之上。儒家“以德为先”的思想,与党中央确立的“以德治国”的方略是内在统一的,研究这一思想对当前社会发展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1.
江泽民关于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并举的重要思想是对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的丰富和发展 ,是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规律性认识的升华。德法并举治国模式的选择对小康社会的治理来说 ,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与实践意义。德法并举是当前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内在需要 ;是加强我党自身建设的需要 ;是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需要。为此 ,要加强对法治与德治自身及二者并举这一重大现实与历史课题的研究 ,为建立、发展、完善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法律体系和道德体系献计献策。  相似文献   

12.
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可行么? 以公有制为主体的社会主义发展市场经济是可能的么?经济理论界长期存在两种截然相反看法:一种看法认为公有制与市场经济天然不可容。其理由是:市场经济是资本主义的专利品,即使“在市场经济前面加上“社会主义”几个字,也无济于事,除了起点掩人耳目的作用外,丝毫改变不了问题的实质”,“资本主义是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是非市场经济,我们没有必要去同西方争夺市场经济这一头衔”。另一种看法认为公有制与市场经济天然相容。“公有制和商品经济是同一生产关系的不同侧面,商品经济关系是公有制的内在属性和必然要  相似文献   

13.
德治作为中国共产党治国方略的一个方面,与“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中的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关系密切。德治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需要,德治水平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标志。在当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背景下,德治必须面对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的实践,迎接挑战,促进先进文化建设的发展。  相似文献   

14.
市场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与德治建设的思路和要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 ,解决市场运行中出现的一些负面效应 ,已逐渐被人们所重视。那么如何对市场经济可持续发展与德治建设提出新的要求。为此我们将从两方面进行分析和探讨 :一是从“以德治国”方略对市场经济可持续发展与德治建设的指导意义上 ,提出对人们利益观、价值观、道德观的规定和引导 ,并从集体主义道德原则在适应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需要上 ,提供具有精神动力支撑和道德调节的力量 ,从而为改变目前道德约束虚弱和无力的现状提供新的阐释和要求 ;二是把确立“道德责任法制化”作为德治建设的基本步骤 ,建立和完善以法律规范作为道德规范底线的市场约束机制 ,把提高国民整体道德认知水平作为发挥德治作用的基本条件 ,以民众对法律规范的自觉选择和对“行使自己的权利”感兴趣 ,作为加快国家法制现代化建设速度的道德基础。  相似文献   

15.
马克思认为,作为一种意识形态的道德,具体的社会经济关系构成了其客观基础,这无疑是正确而深邃的。这对正确认识道德的终极根源、基本问题,对正确认识道德在社会生活中的地位与功能,并在唯物史观的基础上建立科学的伦理学都具有重大意义。随着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人性历史性地生成,并成为道德发展的主体直接动力。群体利己、个人利他作为"人的依赖"状态下人性的内核导致了"依附型"道德;"物的依赖"时期的主观利己、客观利他的人性状态直接催生了现代性道德。现代性道德决不是一种完满的道德,人之个性自由发展的道德是其发展的方向。只有祛除深陷"经济人"与"道德人"范式而难以自拔的旧的人性窠臼,构建人性内在的良性张力,使主体真正发展为个体价值与社会价值和谐统一的"价值人",才能迎来人类道德理想的曙光。  相似文献   

16.
《理论界》2015,(8)
社会秩序与社会和谐密切相关。弄清社会秩序的基础,有助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本文在综合性善论和性恶论两种不同人性假设及其社会治理主张的基础上,概括出人性二元论,认为人性如同一张两歧图,明暗相交,善恶并存,社会行动者如何行动,受制于道德情操、社会规范和社会强制三种基本力量,因而提出"社会秩序三角"的概念。道德情操与德治紧密相连,社会规范和社会强制与法治息息相关,和谐社会的构建既需要借助个人道德情操的力量以实现自律,也需要借助社会规范和社会强制力量以实现他律,最终实现德治与法治的有机统一。  相似文献   

17.
《大学》十分透彻地陈述了人性的事实,揭示了人性的构成要素、层次及运动形态,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人性自律与道德自律的价值导向,这是中国十分宝贵的德治资源。  相似文献   

18.
经济分析法学对我国法治的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市场经济是法治经济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 ,法律应体现市场经济内在规律的要求。经济分析法学坚持效率应当被看作法律的基本价值 ,经济分析法学在中国发展的合理性和实践根据在于它符合市场经济内在规律的要求 ,因而经济分析法学对我国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法治建设具有参考价值和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9.
市场经济运行机制的实施,决非是一种单纯的经济行为,从社会发展的目标衡量,市场经济的实践是一项系统工程,是一种深刻的社会变革。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需要树立与之相适应的一系列新的社会、政治和文化观念,这样我们的实践目标才是真正自觉的。从这个意义上说,探讨当代中国市场经济运行的文化内涵,是中国改革开放历史实践的内在要求。  相似文献   

20.
价值规律与完全竞争理论分别是马克思和西方经济学对市场经济内在基本经济规律的内容所作的不同理论论述和机制描述,两种理论对同一规律的认识既有相同点,又存在根本的区别。因此比较两种理论可以提高我们对市场经济内在基本规律的认识,对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