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元代的农业技术教育也叫社学,它是农桑与教化的统一体,也是元代科学技术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的创建大大加强了对广大农民的封建教化及科学技术的教育,对元代社会的进步和经济的发展发挥了积极的作用。本文仅就元代的农业技术教育,即社学的有关问题进行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2.
杨震 《理论界》2013,(3):69-71
中部传统农区农民,在为"自己和自己人"提供食品时,采取了一种生产方式,否则采取另一种方式。文章从农民的职业压力、职业动力和职业价值观方面,探讨农民职业行为中两种方式产生的社会心理基础和文化基础:小农意识与市场化农业、特殊主义与现代职业精神、愚昧落后与积极进取。而后阐述了农民现代性与农业现代化、农民市民化的关系,并从农民教育、农民组织和农村社区建设方面,提出了增强农民现代性措施。  相似文献   

3.
农民是城镇化的主体,搞好新型职业农民教育,培育新型职业农民,提升职业农民素质,是提升城镇化质量的根本和关键。在新型城镇化进程中,由于职业农民具有进城与留村两个去向,职业农民教育具有二重性特征,因此,新型职业农民教育应该包括对进城农民的职业教育和留村农民的职业教育双重任务。其中,进城职业农民教育需要在以下五个方面构筑教育体系:教育观念的创新、教育资金的投入、教育平台的建设、教育内容的设置和教育管理的强化;而留村职业农民的培育则应从以下方面入手:完善新型职业农民教育体系、充分发挥农业协会和农业合作组织的作用、加大政策支持和立法力度、提高各级政府对新型职业农民教育的重视程度,以及加大对新型职业农民教育培训的投入力度。  相似文献   

4.
社学在1841年1849年广州地区人民抗英斗争中起着什么作用,它的性质是否起了变化,这是在广东历史学会1960年年会上被提出来讨论的一个问题。在讨论中逐渐形成了二种不同的意见:一种意见认为,这个时期广东人民的反侵略反投降斗争,主要是以农民为主体的广大爱国群众的自发斗争;社学自始至终没有改变其维护封建统治秩序的反动本质,社学在抗英斗争中,反对外部敌人仅是幌子,而反对内部“敌人”是它主要的目的。一种意见认为,社学的性质起了变化,即由原来的“兴学育材”的封建教育组织,变为反抗外国侵略者的武装组织,并在抗英斗争中起了组织领导作用。  相似文献   

5.
"建设高等教育强国、办人民满意的高等教育"是中华民族在实现伟大"中国梦"进程中赋予大学的使命责任。首先,要求所培养的人才不仅具备"三心四能",而且还能实现"五个结合",即社会担当与健全人格结合、职业操守与专业能力结合、人文情怀与科学精神结合、历史眼光与全球视野结合、创新精神与批判思维结合。其次,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是实现大学"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与创新"四大功能的核心和关键。再次,坚守"教师主体,学生中心"的现代教育理念是培养高素质复合型应用人才的重要前提。要确立"教师主体"地位,就必须从战略高度重视并采取积极措施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包括转变观念、改进作风、彰显教师个性、加强教育培养、加大人才引进力度方面。实践"学生中心"的教育理念,重点要抓好两个关键环节,一是通过实施专业核心课程制度和推行课程实施大纲制度来建立高水平的课程体系;二是营造良好的育人环境。  相似文献   

6.
要真正弄清什么是"后现代主义",首先必须弄清"现代"和"现代主义"这两个概念。"现代"首先是一种认知范式,它以"进步"为核心,体现了资产阶级的价值观念,作为历史分期的"现代"只不过是这种认知范式的应用,因而学术界对其开端和终点都有不同的定位。"现代主义"是指以"审美现代性"对资产阶级"市侩现代性"进行反思和批判的社会文化现象,后现代主义是在作为一种认知范式的"现代",以及作为一种文化现象的"现代主义"丧失其对资本主义的批判性后,在思想文化领域颠覆资本主义神话的一种新的尝试。  相似文献   

7.
破解高职“专升本”教育困境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十年的高职"专升本"教育实践显现出升本走向、考试导向和后续影响等诸多问题,这些问题的根源在于我国高教总体上缺乏职业教育本科。发展高层次职业技术教育是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是学生个体成长发展的需要,符合国际教育发展的趋势。对已有的普通本科院校进行改造,将办学条件优越的高职院校升格为职业技术本科院校是破解高职"专升本"教育困境的基本途径。  相似文献   

8.
在城乡统筹条件下通过营造良好的基本环境、强化有效的教育手段和激发主体能动性,促进农民转变因袭传统、知足常乐、因循守旧、农民"身份化"等旧观念,逐步确立和强化创新、变通、进取、自主等现代思想意识,有助于真正实现以工促农、以城带乡、以工业化和城市化带动农业和农村现代化,从而有力地推动"新农村快车"提速。  相似文献   

9.
"文"与"质"是中国古典美学中的一对独特的基础的审美范畴。"文"与"质"的最初形态是各自独立的,"文"、"质"对举始于孔子。我们只有深入地了解"文"与"质"概念的形成过程,才能比较全面地理解它们各自的多重含义,才能客观地认识它们在对举时的双重意义,同时也可避免对于文质概念理解的局限。  相似文献   

10.
通过对康奈尔大学"康奈尔计划"的背景分析,凸显了美国大学在办学实践中的务实和多元融合精神。通过对"5+9"课程模式,即5类通识课程和9类职业课程以及独特的必修课程选择等描述,重点剖析了"康奈尔计划"中自由教育与实用教育的统一、通用课程与学科平等性的统一及其所体现的民主化与社会化精神。并从普通与高职两类院校学生素质缺失等方面深刻阐述了"康奈尔计划"对于当代大学定位及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的重要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11.
在社会现代化过程中,软实力越来越成为衡量某一群体或个体素质提升的重要指标。探索农民的软实力及提升方式,有助于转变"三农"问题的解决思维,有助于完成传统农民向现代农民的转化。农民的软实力是由国家软实力引申而来的,它包括农民个体的价值判断力、技能掌控力和思维辨别力。这些方面的提升需要通过提高农民的思想素质、文化素质和技能素质等途径来实现。  相似文献   

12.
李小平 《云梦学刊》2010,31(4):135-137
在古汉语中,表示"吞咽食物、饮料"义,秦汉由"食"和"饭"等词承担。"食"和"饭"兼有名词和动词二种语法功能,先秦至汉魏六朝"食"的动词用法超过了名词,元代以后随着"吃"出现频率的增加,在通俗文献中"食"、"饭"主要用作名词。"吃"和"喫"是两个词,"吃"表"口吃"义,"喫"表"吞咽食物、饮料"义,魏晋出现混用,后归于一字。从晚唐五代起,"吃"在白话文中开始取代"食"和"饭"的这一用法。  相似文献   

13.
在现代汉语中,"出乎意料"与"出乎意外"的意义用法基本一致,而且在绝大多数情况下两者可以互换。但是在现代汉语中"出乎意外"的使用频率却远低于"出乎意料"。在人民网检索"出乎意料"获得用例2830个,检索"出乎意外"获得用例264个。  相似文献   

14.
八月中旬,广东历史学会在南海县西樵山再次举行了鸦片战争期间广州地区社学的性质与作用问题的讨论会。在讨論会上,有人认为过去讨论中关于社学的性质问题的提法,不够明确,因此发生概念上的分歧,使讨论遇到一些概念上的困难。最好具体探讨鸦片战争期间的社学是控制在谁手里的;它是一个什么样的组织;在历史上起了什么作用等三个问题。在讨论过程中,与会者都试图根据《矛盾論》的原理来解决社学的性质问题,并一致认为这个时期的社  相似文献   

15.
试论“剩余价值”的实质性差异王孔琳马克思创立的剩余价值理论,揭开了资本主义历史时期无产阶级深受资本家剥削的秘密,阐明了资本主义发生、发展和灭亡的规律,为无产阶级推翻资本主义制度提供了理论武器。马克思的剩余价值理论是其经济理论、科社学说的基石。随着社会...  相似文献   

16.
"生本"教育是现代教育的代表。它一方面以尊重和突出对青少年生理和心理发育一般规律的科学关注,依靠学生的内部自然发展学生的学习天性,释放学生天然的学习知识的能量,形成良性的学生学习形态;另一方面",生本"理念引导教师,从传统语文教学的框架中解脱出来,将扎实的基础知识经验与多元的"生本"教育方式方法相结合,拓展了语文教育空间和知识含量,从而取得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成果的最大化。由于语文学科的特殊性,它还承载着小学生初始的审美价值、道德认知、汉文化语境等天然的训练功能,所以"生本"理念在课堂教学中的贯彻成为决定教育目标完成质量的关键。本文系统分析了"生本"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所发挥的作用,从前瞻性的教育理论素养与创新性教学实践相结合、平等的教学环境创设与良性的师生质疑碰撞相结合、丰富的教学方式与发散型思维点拨相结合三个方面论述了在小学课堂贯彻"生本"理念的途径,对小学语文教学研究具有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17.
对于人的"自由"、"自觉",马克思曾在人类学、社会学、哲学的三重关系中作了考察与论述。即作为"类存在"的人在"真正的生产"中得到规定的"自由"、"自觉";作为在生产发展不同阶段上出现的不同社会形态中实际实现的"自由"、"自觉";作为人对实践对象自身必然性的能动适应中获得的"自由"、"自觉"。三者分别揭示了"自由"、"自觉"的历史起点(历史根据)、历史形式和最高本质,既有联系亦有区别。同时也显示了"自由"、"自觉"的相互关系。马克思论阈中的"自由"、"自觉",始终处于具体历史的关系中;无条件地、不加分析地把"自由"、"自觉"当做人和审美的"本质",不仅倒置了第一性与第二性的关系,也将人和审美等同了起来,使其变成为非现实的知性抽象品,不是马克思的观点。  相似文献   

18.
中部传统农区农民,一般采取“好吃”和“健康”方式,为“自己和自己人”生产农产品;否则,为了“多赚钱”,通常不择手段!文章从农民的职业压力、职业动力和职业价值观方面,探讨农民职业行为中两种方式产生的社会心理基础和文化基础:小农意识与市场化农业、特殊主义与现代职业精神、愚昧保守与积极进取.而后阐述了农民现代性与农业现代化和农民市民化的关系,并从农民教育、农民组织和农村社区建设方面,提出增强农民现代性措施.  相似文献   

19.
我们通常对"实事求是"的理解是从主客体统一的角度出发,无法解决如何从"实事"中求"是"的问题,对于作为"是"的真理问题也远远未达到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思想水平;马克思主义哲学从"合规律性"和"合目的性"统一的实践以及实践的历史发展出发,去理解人的认识和真理问题。"求是"的认识活动同时作为改造"实事"的实践活动,是人类在"求是"的实践历史活动中不断与"是"接近的、辩证的发展过程。真理也并非是脱离人和历史的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永恒的,而应该加入价值和历史问题去考虑。  相似文献   

20.
陈跃华 《南方论刊》2011,(10):23-25
广东山区生态资源丰富,耕地面积少,但山地面积大,处于热带亚热带,气候温暖,雨量充沛,发展现代生态农业得天独厚,符合"绿色农业""生态农业"的基本要件。在发展现代生态农业的具体实践中,山区农民尤其是山区农村干部要树立新观念,发展项目要有新起点,在农业生产的全过程都要采用新方法,为现代生态农业服务的各个方面要建立健全完善的新组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