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浅论中国古代谋略文化陈立明中国古代哲学以对社会伦理问题的关注和深刻的辩证思维方式,赋予传统文化以注重功利实用的特点,这种实用功利性集中体现在古代谋略文化中。作为一种重要的文化现象,古代谋略文化具有自己的价值尺度、伦理判断准则和逻辑思维方式,对社会生活...  相似文献   

2.
植基于中国哲学的古代谋略,由于完满地达成了哲理与实践、得之于己与用之于世之间的结合,一方面推进了哲学对现实的影响,使哲学观点借助事例和经验教训渗透到民众的人生态度之中;另一方面又以丰富的实践事例为哲学的发展提供了资料素材。古代谋略在解决人间难题方面的...  相似文献   

3.
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与中国哲学的两种传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哲学存在着古代传统与现代传统。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哲学传统的结合,应当并且必须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方面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哲学古代传统建立联系,另一方面则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参与建构中国哲学现代传统。只有这样,马克思主义哲学才能进入到中国哲学传统中去,而成为中国哲学的有机组成部分。只有当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哲学有了共同的传统后,才能真正实现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毛泽东所说的"从孔夫子到孙中山",实已隐然涉及到中国哲学的两种传统问题。  相似文献   

4.
中国古代哲学与中国传统文化是何关系?换言之,中国古代哲学在传统文化中居于什么地位?产生了什么影响?这不仅关系到对中国古代哲学的价值评判问题,而且关系到对整个中国传统文化的评价,以及对传统文化和现代化关系的思考。因此,值得认真探讨。  相似文献   

5.
在毛泽东军事辫证法的形成过程中,中国传统文化提供了充足的思想资源与养料.毛泽东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吸收利用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1)对中国古代兵书中朴素军事辩证法思想的直接汲取和利用;(2)对中国古代典籍中具有谋略意味的朴素辩证法思想中的合理因素进行改造、利用;(3)对记载于史籍的有关中国古代战争史上的战争谋略和智慧进行摄取并加以灵活运用;(4)对中国古代文艺作品、历史典故、民谚俗语、棋艺戏曲中的生活智慧加以提炼萃取,并用于对军事辩证法思想的阐释与说明.正是注重汲取中国传统智慧,从而使毛泽东军事辩证法具有中国特点和中国气派.  相似文献   

6.
冯契的哲学运思经验启发我们,做中国哲学需要真切可感的说理语言。哲学是穷理之学,它的语言应该是说理语言。然而,理智并非"干燥的光",哲学运思活动的展开需要情感的推动,它的语言又应该是可感的。有感之思的起点是真切感受到真正的哲学问题。可感的语言与生活世界血脉相连,从思想传统获得滋养。传统哲学话语的阐发"既是中国传统哲学现代转换的必要环节,也是中国哲学走向世界的必由之路"。沿用古代哲学语汇,可以接续我们身在其中的传统,从中国深厚的哲学传统中汲取解决具体哲学问题的概念工具和理论智慧。运用这样的概念工具,思考者比较容易有亲切的体会和情感上的认同。另一方面,传统概念又需要加以改造才能有效还治当下生活世界。  相似文献   

7.
中国古代哲学是海峡两岸的学者共同感兴趣的研究课题。台湾学者研究中国古代哲学的成果,愈来愈受到大陆学者的关注。人们看到,台湾学者研究中国古代哲学,不仅范围较为宽广,而且具有相当的深度,发表了一系列专著和大量论文。在研究和发掘古代传统哲学方面,台湾学者作了不少努力。  相似文献   

8.
战略管理理论作为管理学的一个重要范畴,是西方文化背景下的产物。中国古代谋略观基本上还未介入这一理论的发展之中。由于当代战略管理实践中的一些失败,表明西方文化在该领域某些方面具有局限性,由此才有了探讨中国古代谋略观现代价值的可能性。这也表明:跨文化分析是未来战略管理研究的一个基本方法。中国古代谋略观的现代价值实际体观在对当代战略管理理论的充实、修正和创新之中。  相似文献   

9.
中国传统哲学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过程中是不可不面对的对象,中国哲学是理解中国人的一面镜子,并且是了解中国人内在精神世界的可经验对象。同时,源远流长的中国古代哲学传统,中国古代哲学的基本立场、中国哲学的本体观念及确立本体观念的方法论原则、中国哲学人性论思想等诸多方面或与马克思主义哲学具有很高的契合,或可为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提供有益资源。  相似文献   

10.
一、中国古代哲学研究需要一种“范式”的转型 李重(西安交通大学哲学系2005级博士研究生,以下简称“李”):张教授.您好!近年来您一直在进行中国古代身体哲学的研究,并且自2005年始陆续发表了一系列研究论文.诸如《作为“身体哲学”的中国古代哲学》《中国古代宇宙论的身体性》《中国古代伦理学的身体性》《中国古代宗教观的身体性》《作为“身体哲学”的中国哲学的历史》,  相似文献   

11.
郭荣丽 《北方论丛》2007,(5):114-117
徐复观作为现代新儒家在20世纪下半叶的重要代表,他的文化哲学思想涉及了文化的本质,文化的共性与个性,文化的中与西,文化的层次及文化的古今等方面。他沉入到文化的海洋中挖掘出中国文化的独特价值,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文化哲学思想,这对当代新儒学的发展,对当今中国文化的构建都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2.
“民本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宝库中重要的思想资源,内容十分丰富,在历史上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在当代,“以人为本”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治国理念,是我国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根本指导原则。辨别“民本思想”和“以人为本”的内涵,进而揭示出二者之间的联系与区别,可为更好地把握和坚持“以人为本”这一理念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3.
张再林  张兵 《河北学刊》2012,32(2):19-24
近代中国哲学的"发声"困难,导源于以西方的逻辑范畴来衡量中国的传统思想,并形成了用西方话语讲述中国故事的流行做法,由此所得之"中国哲学",名虽在而"神"已失。在今天的世界话语体系中,中国哲学得以"发声",一个重要的前提是中国古代的话语须具有可传达性、可公度性。吴光明"身体思维"的确立以及故事式表达的推出,使中国哲学原话语的可传达性、可理解性成为可能,对于形成中国哲学自身独特的现代话语系统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4.
中日两国在史学发展的历程中,都出现过强劲的疑古思潮。中国自古史学遗产丰厚,疑古思想的发展也源远流长,至清代乾嘉时期,有崔述撰著《考信录》,学术成就粲然,对近代日本和中国的疑古学者都产生很大影响。日本明治维新时期,引进德国兰克的客观主义史学理念,结合中国传入的考据学方法,形成一股近代化的疑古思潮,发展至20世纪20~30年代,形成津田左右吉的"日本神代史抹杀论",中国在同一时期则出现顾颉刚为代表的古史辨派,引发一场学术论辩。由于中日两国具体国情、文化背景和国际政治形势的转变,日本的疑古思潮取得最终胜利,而中国的疑古思潮则被排斥、抑制而失败。分析这种截然不同的后果,可以得出必须清算"二重证据法"给历史学界造成的不良影响、必须确立历史学以求真、求是为第一准则等学术启示。  相似文献   

15.
傅有德 《文史哲》2003,11(2):109-114
犹太哲学既不同于西方的理性主义哲学 ,也不同于中国古代的直觉主义哲学。它代表了一种新型的思维方式 ,是一条介于东方哲学与西方哲学之间的“亦东亦西”的思想之路。犹太哲学不仅在形式上利用西方哲学的理性主义思维方式来解释自己的传统 ,而且做到了在内容上与西方哲学的融合与统一。犹太哲学对中国哲学的意义在于 ,它认定了中国现代哲学发展的方向 ,表明中西哲学会通的道路是可行的 ;中国现代哲学没有做到在形式和内容两个方面与西方哲学的真正融合 ,犹太哲学为未来提供了一个可供参考的范例 ;作为一种宗教哲学 ,犹太哲学提醒未来的中国哲学应关注宗教信仰因素。  相似文献   

16.
90年来借鉴西学研究中国哲学史的做法是可取的,现在应对中哲史研究作再开拓:除了继续从子书,还应从经书,小学书,古代注疏中找材料,形成语言哲学的新路.本文通过举例,围绕名、字书、注疏体裁相关内容,具体阐述了中国古代语言哲学问题.  相似文献   

17.
中国哲学直觉论思想的形成与发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直觉是一种不借助于名言的直接把握对象本质的非逻辑的创造性思雏形式.中国哲学蕴藏有丰富的直觉思想资料.本文对中国古代道家、佛家、儒家和现代哲学中有代表性的直觉的思想作了疏理与阐释,力图有益于吸取其精华.以利于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建构.  相似文献   

18.
徽派建筑设计中生态观探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生态从概念上来说,是个舶来品,它是人类面对日益恶化的自然环境所提出的重要课题,然而生态思想却是早已有之,作为中国古代社会最经典的建筑文化的代表,徽派建筑设计在选址、规划、装饰、材料使用等方面都完美地遵循了中国古代哲学中的生态思想,真正做到了天人合一,它在提供给我们中国古代生态建筑典范的同时,对我们当下的生态文明有着极其重要的借鉴价值。  相似文献   

19.
形态、问题与思潮:20世纪中国哲学研究的方法论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着重从方法论上对20世纪中国哲学的形态、问题与思潮进行了探讨与思考,指出20世纪中国哲学是中国哲学的现代形态的发生发展过程,这一过程包括了不同层次的哲学问题,环绕这些问题形成了不同层面的哲学思潮及其互动。以问题为中心,以思潮为线索,可以较好地把握20世纪中国哲学之网,深入展开20世纪中国哲学的研究。  相似文献   

20.
董淮平 《北方论丛》2007,(5):99-103
在孙中山先生庞大而复杂的思想体系中,其对中华传统文化的认同大体可通过三个层面得以展示:一是对于中华民族历史文化的定位;二是对于中国古代政治哲学的首肯;三是对于中华传统道义价值的体认。孙中山对中华传统文化之认同,不仅仅出于对中华民族悠久历史文明热爱的情感,更是回应民族生存危机的策略表达。他将传统的"宗族"组织架构、"忠"之准则、"王道"观念等等,通过切合时局的新内涵的灌注,转换成有助于推动现代国家建设的积极因素。孙中山思考问题时的"西方"与"中国"双重知识谱系的作用,使之有能力去完成将现代化理念楔入中华传统符码的转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