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 近一个时期以来,对于文化重建呼声最响的新儒家学说,坚持认为由于近代西方价值观念的不断侵蚀和磨合,传统文化早已不能维持它的原来面目,主张儒家文化变迁应朝着最合理的方向发展,即实现儒家传统观念与价值的转化,并a自以为找到了能够实现这种转化的依据,即把儒家文化的传统主题“内圣外王”论,给予全新的诠释。他们认为内圣外王涵蕴着儒家精神的真谛,试图通过对儒家人文主义和道德理想主义的重新取向,把“仁”和“道”的思想精粹从儒家文化中剥离出来,赋予个人价值选择和道德自主的新含义,以期待“老内圣”开出“新外王”。  相似文献   

2.
后儒家:以现代化超越前现代——对石永之先生的回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石永之先生认为,后儒家试图用西方现代性的普遍主义观念应对后现代,这是一种误解。后儒家实际上是试图凭借以儒家仁爱观念为基础的普遍主义构架,消解以传统儒家孝悌观念为基础的特殊主义构架,克服前现代的传统儒家在伦理和政治领域内所产生的种种负面效应,最终使儒家文化能够经由创造性转化适应当前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历史需要。就此而言,后儒家不是"以现代性应对后现代",而是"以现代化超越前现代"。  相似文献   

3.
现代新儒家对中华民族精神内涵的认识是不尽相同的,但中华民族精神蕴含在中华儒家文化之中是其理论共识。儒家的"和谐"与"理性"、"内圣外王"之道、人文精神、"极高明而道中庸"及"心性之学"等,都是中华民族精神固有的内涵。现代新儒家致力于从儒家文化视角来解读中华民族精神,是有失公正性的,不加分析地全盘肯定儒家文化及其蕴含的民族精神,也是不符合历史辩证法的。现代新儒家力图从深层的精神内核来认识儒家文化和中华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自我认识过程的深化和发展,也是继续研究中华民族精神不可或缺的重要文化资源。  相似文献   

4.
传统的现代转化与其困顿──第三代新儒家思想论析李毅一、儒家传统与传统的现代转化儒学的现代化,可以说是现代新儒家几代人为之努力的使命。而儒家尽心立命的"内圣"之境,如何同世俗的科学民主融合贯通,始终又是现代新儒家必不可解的难题。"第三代人物"若使现代新...  相似文献   

5.
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幸福观思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中国传统文化的代表思想儒释道三家对于幸福的认知出发,论述了儒家"内圣外王"的幸福追求;道家"自然无为、返朴归真"的幸福境界和佛家"追求解脱"的幸福真谛,从而形成了具有民族特色的传统的幸福观。这些幸福观思想对于我们今天幸福观的重塑,树立科学的理想信念,不仅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而且也具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6.
儒家传统文化究竟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动力还是阻力,近年在学术界争论较大。儒家为主体的传统文化向近现代转型,可说始于戊戍维新的托古改制:之后洋务派又提出“中体西用”;五四后,出现了梁漱溟为早期代表的新儒家;与梁同辈的熊十力提出了“内圣外王”。50年代,现代新儒家的思想阵地主要转移到港  相似文献   

7.
以唐君毅、牟宗三、徐复观为代表的第二代现代新儒家,是现代新儒学的高峰。第二代新儒家承第一代之绪,将儒学的特质界定为"心性";同时,他们进一步追问心性如何接通现代性的问题,这是第二代新儒家的核心问题意识。对此问题,第二代现代新儒家的回应是:现代性的核心精神是主体性的确立,儒家的心性之维体现出道德的主体性;而心性作为道德的主体性,内在地要求自身长出知性的主体性(科学)与公共的主体性(民主),以使得道德的主体性能够合理而顺畅地确立。因此,第二代现代新儒家在儒学如何实现其现代性转化的论题上,展现出以道德主体性为基础、三种主体性相互动的思想取向。这是第二代新儒家的哲学贡献,但同时也遗留下有待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8.
忠恕是儒家的重要伦理范畴之一,核心含义为"尽己而推己",其关键是一"推"字。《大学》中"忠恕"思想的表现形态有宏观和微观两种。从宏观上看,《大学》中的"忠恕"思想表现为"修齐治平"这样一个"内圣外王"之道;从微观来看,"忠恕"思想则表现为"絜矩之道"。两种形态均体现了儒家"忠恕"思想尽己而推的推衍实质。  相似文献   

9.
迟成勇 《船山学刊》2016,(5):99-106
儒家"内圣外王"作为一种文化理念,经历了先秦儒学、汉唐经学、宋明儒学、清初实学、近代儒学及现当代新儒学的发展过程。儒家"内圣外王"内含道德修养的理想境界、经世致用的实践精神、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及仁政德治的治国方略等伦理精神意涵。结合时代精神,批判继承和创造性转化儒家"内圣外王"文化理念的合理性因素,对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启示意义:引导公民加强道德修养与法律修养,塑造既有道德素质又有法律素质的现代人格模式,为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提供人格健全的主体基础;与实现中国梦结合起来,在实现中国梦的伟大实践中修身立德与建功立业,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相似文献   

10.
儒家现代性的结构要素主要体现在:共同体精神、秩序精神、重商精神和市民精神等方面.这些精神能够促使儒家社会的现代工商伦理体系的形成.儒家现代化只能来自于自身的传统社会,在传统文化的自身更新、改造与儒家世界的现代社会建立过程中不能一味强调"模仿"西方,而是需要利用传统资源来确立和发展儒家世界的现代化.对于中国如何更新传统文化,建设文化中国,则是需要结合新旧、会通东西,并在此基础上推进中国文化生命的更新及其创造性的转化.同时,也要学习东亚现代化进程中儒家现代性的"更新与重建",共同形成儒家现代性的核心内容,彰显儒家现代性的优势.  相似文献   

11.
近年来,现代新儒家的研究在大陆经历了由兴起到发展的过程,并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学术界对现代新儒家的界定、现代新儒家的基本特征、牟宗三的“良知自我坎陷”说等问题展开了讨论,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但研究中尚有两个问题有待于澄清:一是对现代新儒家范围的界定分歧太大,二是对现代新儒家新之为新的意义探讨不足。鉴于此,我们认为应当将现代儒者、现代儒家、现代新儒家三个概念区别开来。现代新儒家新之为新的意义主要在于:1.它重新调整了传统儒家内圣外王的义理结构;2.在思维方式上,现代新儒家由传统儒家的“圆而神”的智慧,经消化西方哲学的“方以智”,重新达到新的“圆而神”;3.传统儒家只言心性之学,未明言道德的形上学,现代新儒家则明言之;4.传统儒家没有开出知性之独立系统、现代新儒家则开出之。  相似文献   

12.
<正> 为了实现“内圣外王”的现代联结,第二代现代新儒家的重镇牟宗三先生提出了“良知自我坎陷”(自我否定)说,且持之甚坚。认为此说是“不悖于往贤”而“有进于往贤”的,是反省到传统儒学“外王之直接形态”之不足而力图达成“外王之间接形态”,是就“如何顺吾之文化生命而转出科学与民主”作出的透彻说明。不少现代新儒家学者,特别是牟宗三的诸弟子,则簇拥备至,认为此说确实达成了传统“内圣”与现代“外王”的理论联结,解决了儒学第三期发展的时代课题。然而,透过牟宗三对“良知自我坎陷”说玄妙而繁复的论说,不难看出:它却是力图通过比传统儒学更为内在化的进路来达成“外王之间接形态”的。这就决定了它不仅不可能达成内圣外王的现代联结,而且只能是加剧传统内圣与现代外王的脱节与对立。  相似文献   

13.
高全喜 《天府新论》2017,(1):147-153
西方社会在进入现代化的进程中,经过伦理学的再造,开展出新的商业伦理,塑造和维系了西方商业社会及市场经济的有序运行。儒家为中国传统商业提供了伦理的德性基础,儒家传统商业伦理与现代西方商业伦理在某些层面也有着高度的契合性。但仅有古今中西维度的某些契合性,还无法构建一个独立自主的现代商业伦理。儒家必须应对现代性的挑战,将传统道德与法治社会相接榫,实现古典义利观到现代社会义利关系的转变,开展出适合现代商业社会价值取向的新的儒学伦理,并为通过制度约束公权力和通过法律规制商业社会提供理论和思想上的助力,实现儒家伦理在法治社会的现代转型  相似文献   

14.
大多数现代新儒家未能全面认识到西方自由民主缺乏普适性,导致其过去近百年来选择了“内圣外王”的错误研究路径.在批判西方民主理论基础之上提出来的容错性民主,将“委托试错权、保护政治精英的试错权和履行批评与自我批评、修正错误的义务”视为民主的核心,而不是西方自由民主强调的多党竞选.以容错性民主为标准,通过挖掘儒家君子的道德内涵,便可初步实现传统儒学与民主之间的融通.具体地说,就新外王而言,“批评与自我批评”是政治精英需要履行的义务;就新内圣而言,“公开自我批评”的精神和行为是一种美德,符合儒家对君子的道德要求.容错性民主理论的提出,修正了现代新儒学的研究路径:从“返本开新、内圣外王”转变为“开新返本、新外王新内圣”,初步解决了困扰现代新儒家的世纪性难题“传统儒学现代转换问题”,并在制度层面与深圳市、重庆市建立的“容错机制”相呼应.  相似文献   

15.
现代新儒家伦理道德思想述评武东生具有现代性的道德文化建设,是中国现代化的实践提出的重要课题。如果从鸦片战争算起,这一实践进程已经有了一个半世纪的历史。在现代性道德文化建设过程中,正视传统伦理道德思想对现代人道德生活的实际影响及其应有的作用、意义,一直...  相似文献   

16.
编者的话     
“内圣外王”是中国传统思想中的重要的哲学命题,是研究人生的价值理想与实现这一理想的途径和方法。毛泽东青年时代受到“内圣外王”思想的熏陶,之后又接受西方各种哲学思想的影响,这些对他早期和晚年思想的形成,起  相似文献   

17.
在<新原人>中,冯友兰先生努力吸收西方现代性精神,将个人从传统儒家的群体思维模式中解放出来,突出人在宇宙之中的主体性地位和意义.在此基础上,冯先生对于中国传统的人生哲学的主要观念,进行理性的认知和解释;对人生的意义,进行深度的分析和解读,明确肯定人生价值在于"觉解"的意义世界,从而将自己的人生境界说建立在现代科学理性的基础之上.正是通过这样的建构,冯先生赋予了中国传统的人生哲学以现代性的内容,实现中国传统人生哲学的现代转化.  相似文献   

18.
儒家“以乐修身”思想探微——解读《礼记·乐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礼记·乐记》是先秦儒家乐论思想的集大成之作,礼乐的教化思想是其核心思想。本文试图从心性论基础、乐教的核心、以及"以乐修身"的特点、目的和境界来探析"以乐修身"的思想对个人的道德修养所产生的深远而积极的影响。乐可以治心,使人心灵愉悦,陶冶人的情操,节制人的情欲。借助"以乐传德",乐潜移默化地影响人的情感、性格和意志,提高人的品行,实现追求"内圣外王"的人格的目的,从而达到"和"的最完美的境界。进一步说,"以乐修身"有助于移风易俗,使社会和谐安宁。  相似文献   

19.
孟子的性善论和仁政说构成了其内圣外王思想的基本内涵.孟子的内圣外王之道不但将儒家的内圣之学和外王之道有机地结合与统一起来,而且还体现了鲜明的实践哲学特征.孟子不但使儒家的内圣外王思想在理论上进一步深化,在体系上更加完整,而且还在实践哲学的思想层面上极大地丰富和拓展了儒学的思想内涵,从而使中国传统哲学呈现出的多样态的学术面貌和思想进路.  相似文献   

20.
反思性是西方文化的一种传统,更是现代性的本质特征,中国对西方文明的追求,也就是对现代性所蕴含的反思性的吸纳。反观百年来对儒家学说的盲目过激批判,彻底否定儒家的全盘内容。新世纪站在客观的角度重新审视传统儒家的现代意义,我们会发现传统儒家在当代仍有其普世价值,并且可以和西方的现代性启蒙精神一起为构建新世纪有中国特色中华文化,共同形成相辅相成、相互参照、互补的新局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