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93 毫秒
1.
琅琊王氏是汉晋以来门阀士族政治的典型代表 ,研究琅琊王氏家族成员之仕宦历史 ,无疑是我们考察琅琊王氏家族政治乃至门阀士族政治历史的重要参照。琅琊王氏政治源起于西汉昭帝时期 ,至曹魏后期西晋初年已经初步形成以宗族关系为基础的家族政治体系。世人以及朝廷对琅琊王氏的认可 ,基本上限定于伦常与政治这样两个层面 ,鉴于此 ,琅琊王氏成员之道德人格与政治才智 ,也便成为历代史家以及研究者所关注的焦点。本文从仕宦源流与道德人格的角度探讨了琅琊王氏在西汉中叶、魏晋之交的伦常政治状况 ,力求为琅琊王氏家族政治历史的系统研究做一些基础的工作。  相似文献   

2.
东汉末年至魏晋时期,太原王氏居地屡有迁移。东汉末年居晋阳,时值乱世,因当时由并州向邺强行迁徒人口,族人乃移居野王县。曹丕登基,迁都洛阳,“令天下听内徙”;黄初二年前后,太原王氏由野王迁至洛阳。西晋末年,社会动荡,北方大族先后南迁,永嘉年间,王氏家族大部分相继迁往建邺,恰逢琅琊王司马睿网罗天下人才之机,王氏家族又与新的政治势力结合,继而获得自身的政治地位。  相似文献   

3.
明后期至清朝年间,民间宗教广泛兴起,道教在与民间宗教的互动中发生了嬗变。研究这段历史时期中的道教女性问题,就会发现道教女性的显性减少与隐性增多,这一现象的出现正是道教在民间宗教中融合与扩散的体现。  相似文献   

4.
陈众喜论     
陈众喜是清道光年间民间宗教世界中的著名宗教家.本文从陈众喜所信长生教、他的传道生涯以及所著<众喜粗言宝卷>三个方面,论述了这位由富家子弟而成为民间宗教领袖的传奇一生,以及对后世下层民众信仰世界的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5.
张骁飞 《殷都学刊》2010,31(1):65-72
本文对南宋著名学者王应麟所属四明竹林王氏家族及其文学间的关系进行了考察。文章从考述竹林王氏历代成员生平、人际网络、婚姻关系出发,概括总结了王氏家族的性格、门风、文学、文化成就,并对其与以王应麟为首的王氏家族文学形成、衰败的关系进行了较为合理的分析。  相似文献   

6.
在永嘉之乱南迁浪潮中,太原王氏家族王柔、王泽两大宗支族人大部分迁往建邺。王柔宗支中的王沉后裔王浚却留在了北方,据《华芳墓志》与《王温墓志》记载,王浚有庶子五人,嫡子二人,庶女二人,嫡女三人。其居地,王浚在其父死后与王泽宗支别居,后因王浚封地与任官于幽州,在北方战乱不已的情况下,永康年间举家迁徙于幽州;永兴元年(304),王浚母姑儿孙具聚集于幽州;至建兴二年(314),王浚被石勒所杀,其庶子之子王准率族人迁往乐浪;至北魏时期,在统治者"辟召贤良方略"政策的感召下,王氏后裔又在王评的率领下于北魏兴安二年(453)迁往平城(今山西大同市东)。后随北魏迁都,徙居洛阳。  相似文献   

7.
蒋海怒 《东南学术》2007,(2):156-161
在对民间宗教的哲学研究作出理论反思基础上,文章着重探讨了民间宗教概念体系的“亚哲学”和“超观念”特征。认为,“精英宗教”和“民间宗教”虽然共享着同一套哲学概念,但却在不同的话语结构中理解它们,精英宗教教化越彰显其“正统性”(orthodoxy),民间宗教文化就在相反的路径上,将同一个的术语存放在背谬的逻辑模态里反抗它们,民间宗教的“融合”意识就是这种哲学观念的教化和反抗逻辑的例证。追寻民间宗教对儒释道等正统宗教观念的反抗和重构的轨迹,清理儒释道三教在民间宗教观念中受容的历史物列,可以使我们更为清楚地辨识古代宗教中“屈服的知识”和某些隐秘的思想断层。  相似文献   

8.
与制度化宗教不同,中国民间宗教有其独特的特点,中国乡土农村目前所存在的烧香拜佛、风水、占卜、"择良辰吉日"的信仰和仪式行为,也是种宗教体系,属于民间宗教的范畴。这些观念和行为不全是所谓的"迷信",从一定意义上说,也不全是所谓的"理性的敌人"。从民间宗教的功能的角度来看,民间宗教有着其存在的意义。  相似文献   

9.
王阳明思想性格中具有儒道互补、亦儒亦道的突出特点,这一特点与其家族文化背景有着深刻的关系。王阳明自有明以来数代祖先均儒道杂糅,富有道风,道家文化的影响一直时隐时显地呈现于王氏的家族文化之中,成为其重要的家族文化传统。这种传统形成的主要原因,首先是受南宋以来“士的地方化”倾向的影响;其次,它是明代浓厚的崇道风气影响下的产物;此外,它也是明代道教进一步世俗化、不断融入民间社会的反映。  相似文献   

10.
中国的民间信仰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的民间信仰探讨罗伟虹民间信仰是流传于中国民间的一种信仰心理和信仰行为。在我国,信仰系统宗教的人所占比例并不高。而民间信仰却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是构成中国汉民族信仰心理的重要方面。正是这种分散的、不系统的、不登大雅之堂的民间信仰,数千年来潜移默化地...  相似文献   

11.
秦艳 《晋阳学刊》2009,(6):86-91
宋代女性通过各种途径了解到佛教教义,种种原因又促使大量女性最终皈依佛教。不过,不同年龄层次、不同生活时期的宋代女性,她们的佛教信仰状况存在着差异。同时,作为家庭、社会的重要成员,宋代女性的佛教信仰行为又不可避免地对其家庭、对社会产生不同层面的影响。此外,与以往时期信佛女性相比,宋代信佛女性既与她们有相似之处,也具有这个时期自身的特色。  相似文献   

12.
现在的周公研究多依据《尚书》中的周初诰辞,而对武王克商以前的周公事迹几乎无人问津。其实,《逸周书》保存了大量这一时期的周公事迹,由于种种原因,该书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书中记载周公与武王谋划倾商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他们继承文王的政治经验,也体现了周公早期的思想主张。我们认真体会春秋时人说到的“文武之政”,将《逸周书》与《尚书》进行比较,注意周公思想的整体性与阶段性的特征,就能够更好地理解《逸周书》的记载。  相似文献   

13.
王学振的博士学位论文《民族主义与中国文学的现代转型及话语嬗变(晚清至民国)》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于2011年6月正式出版了。该书视角独特,材料丰富,结论新颖,体现出很强的创新性,堪称中国近现代文学研究的一块璀璨夺目的“五色石”。  相似文献   

14.
王宏林 《殷都学刊》2008,29(4):67-70
王安石晚年创作在宋代即深受推崇,但两宋所论各有侧重。北宋人强调其风格的深婉不迫,南宋人则特意强调绝句这种体裁的典范意义。严羽《沧浪诗话》以“王荆公体”来代指王安石晚年绝句,乃是立足于南宋习论。“王荆公体”的诗学渊源主要是老杜和晚唐诸家,由此导致严羽认为“王荆公体”不如唐人,这也体现出严羽诗论“宗唐贬宋”的特点。  相似文献   

15.
赵艳喜 《殷都学刊》2008,29(2):62-66,156
宋初,举朝上下弥漫着一股崇尚白居易的风气,宋诗也以“白体”开始了自己的发展历程。一直以来,学者多关注宋初文学最高成就的代表诗人王禹偁对白居易的学习,然而王禹偁却推崇另一位诗人“须知文集里,全似白公诗”,此即当时一位颇受皇帝重用、位高权重又喜好赋咏的李昉。李昉在宋初堪称白居易最忠实的追随者。与王禹偁受困于仕途的坎坷磨折不同,李昉更有条件追仿白居易的闲适生活和闲适诗风,由此也成为宋初主流风尚接受白居易的代表,代表着王禹偁之前宋初“白体”的真正风貌。  相似文献   

16.
王邦直是明朝具有一定成就的音乐家与政论家,在中国古代音乐史与文化史上都占有一定位置。但是,对王邦直的生平情况目前还知之甚少。借助方志与族谱等资料,对王邦直的里籍进行深入考证,根据翔实的资料提出王邦直祖籍即墨王乾,但他主要生活在即墨县城很可能就是即墨东关,并在此完成了《律吕正声》的著述。  相似文献   

17.
宋代民间的养老,在中国古代社会的养老模式中颇具代表性。两宋王朝民间养老的形成,主要表现为两点,即民间养老有了法律上的保障、完善的侍丁制度。宋代民间养老的形成有其特殊的社会原因,同居大家庭的重新形成、孝文化的推广以及政府养老政策鼓励等,最终使得民间养老蔚然成风。民间家庭养老风气的形成一方面维护了两宋王朝的统治,另一方面使得老人们的生活质量有所提高,同时,提升了整个社会的伦理道德,并对后世民间养老模式的形成产生了积极影响。  相似文献   

18.
王若虚《尚书义粹》解经有鲜明特色,于章节之中每每分纲领条目,阐说铺陈敷衍,辞非体要。提倡义理解经,以探究《尚书》经世价值为宗旨。训诂方法上注重上下文内在联系,释辞义不以义界而往往排比事类为解,并于训诂中融入个人思想,反映出鲜明的宋学特色。王若虚经学方法与思想与宋儒展现为同一脉络,由此《尚书义粹》可以揭示宋金文化交流之面向。  相似文献   

19.
王菊芹 《殷都学刊》2008,29(2):151-156
安阳是殷之都城,至今仍流传着关于殷商的美丽传说。本文从概况、类型、分布、流传等多方面对安阳的殷商传说作个介绍,并试着分析其特点、成因及相关内容。  相似文献   

20.
韩清玉 《兰州学刊》2010,(8):164-166,172
王国维美学的核心和灵魂是艺术自律思想,其形成一方面借鉴了道家的美学精神,建基于对中国古典艺术观念的反思;一方面受益于西方美学资源,特别是康德的审美自律思想。王国维的艺术自律思想主要体现在审美心理、艺术形式本体论、美学价值论三个维度,其思想用审美性架起了从中国古典美学到现代美学的桥梁。王国维并没有走向"为艺术而艺术"的极端,而是从美育的视角把艺术自律与人的精神自由联系在一起,其理论充满了辩证色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