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941年苏联与日本出于各自的战略需要,签订了中立条约。由于该条约是在二战的重要时刻签订的,签订的双方分属于反法西斯力量和法西斯力量,且属于不同的社会制度,因此条约的签订对条约涉及的国家及二战的历史进程均产生了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2.
1941年4月,<苏日中立条约>签订后,经过短暂的愤激、混乱甚至动摇,国民政府高层作出了大体正确的研判与应对,力争将危机带来的破坏降低到较小的程度,引导局势朝有利于坚持大后方抗战、有利于稳定民心士气的方向发展,既未使中苏关系因之恶化,又争得了美国的扩大援助;在舆情汹汹之际,对中共攻击的现象虽有增多,但也受到了一定的控制和限制;并对国际局势的未来走向作出了较为准确的预测.  相似文献   

3.
1941年4月13日,正当法西斯德国加紧侵苏战争前的最后准备,并大举进攻南斯拉夫和希腊之时,苏联同德国的盟国日本签订了中立条约,这是当时国际关系中的重要事件之一,以这一条约为基础的战时苏日关系对二战的进程产生了不应忽视的影响。最近,有的学者撰文对当时苏联在处理苏日关系时所采取的牺牲中国的做法予以揭露和批评,并对苏联同日本签订中立条约的目的及条约本身的作用作出了否定的结论。①我以为,对通过苏日中立条约所反映出来的苏联民族利己主义的行为进行遣责是必要的,但对苏联签订这一条约的历史条件和条约产生的影响则应作具体的、实事求是的分析。  相似文献   

4.
北进、南进政策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日本帝国主义对外侵略扩张的基本国策和争霸世界的战略。中国的抗日战争使日本北进苏联的战略图谋彻底破产;推迟了日本法西斯南进的步伐,减轻了美英在亚太地区的军事压力,在日本冒险南进之后,中国的抗日战争牵制着日本陆军的主力和日军在太平洋战争初期的战略攻势,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相似文献   

5.
《苏日中立条约》对中国抗日战争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五十多年来,《苏日中立条约》(以下简称“条约”)一直是国际史学界争论的热点。在我国,关于“条约”的研究,长期是个禁区,专门研究它的文章一直较少。《苏日中立条约》究竟是怎样一个条约?它的签订对苏日两国各自产生了什么样的影响?它对远东及西南太平洋地区的国际关系特别是对中国的抗日战争带来了什么样的后果?本文拟就这些重要而又严肃的问题作粗略的探讨。(一)“条约”是苏日两国对抗与妥协的产物。苏日两国原有日俄战争的宿怨,又有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的对立,矛盾是尖锐的,对抗是必然的。但是,随着国际形势的日趋恶化…  相似文献   

6.
近代中国的准条约指作为国际法主体的中国国家与作为私主体的外国法人等签订的,以关乎国计民生的借款、铁路、电信、矿物等为主要内容的合同或章程。准条约不是条约却类似条约,形成近代中国不平等条约制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准条约属于国内法上的协议,不是中国国际私法的渊源。其规范的法律关系主要限于经济范畴,是涉外民商事关系的一部分,因而关涉国际私法。准条约在国际私法中具有特殊性:兼具公法与私法性;国家在准条约中的民商事主体地位具有特殊的不平等性;适用的法律主要为国内法。国际私法是近代废约运动中的重要理论依据,把准条约归入国际私法范畴,折射出近代中国的政治及外交生态。  相似文献   

7.
8.
由于腐朽,清政府在1894年的甲午战争中惨败,被迫签订《马关条约》,割地赔款,丧权辱国。长期以来,国人普遍认为:在《马关条约》的签订过程中,李鸿章扮演了不光彩的角色,他是出卖民族利益的罪魁祸首,是卖国贼,是民族败类。然而在整个事件中,李鸿章到底充当了什么角色?本文试图通过解读档案,分析条约的谈判和签订经过,以再现当时的历史,从而准确定位李鸿章在该事件中所扮演的角色。  相似文献   

9.
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日苏关系的演变与苏德战争有着紧密的联系.苏德战争爆发之前,由于苏联极需避免两线战争,全力西顾,日本亦有避免转入可能发生的苏德战争以确保南进之暂时考虑,两国通过谈判缔约使关系得到了改善.苏德战争形势的发展打破了日本待机北进的计划,日苏关系虽受到动摇却未陷入破裂.苏德战争的根本转折,导致日本在日苏关系中陷入被动的外交地位,为苏联参加对日作战创造了前提.  相似文献   

10.
欧盟27国领导人在2007年12月13日正式签署了《里斯本条约》,旨在取代此前因法荷全民公决失利而陷入危机的《欧盟宪法条约》,该条约应在所有成员国批准后于2009年1月1日即下次欧洲议会选举前生效。本文首先分析《里斯本条约》与现行《尼斯条约》,尤其是与《欧盟宪法条约》相比带来的新变化,然后探讨《里斯本条约》能否如欧盟政治精英所期望的那样,令欧盟决策更透明、民主和高效。  相似文献   

11.
《中导条约》是美苏在冷战时期签署的核军备控制条约。自2007年起,俄罗斯开始要求将条约从美俄双边扩展为全球多边,并得到美国支持。2014年7月,美俄就《中导条约》履约问题产生争议,导致条约未来出现不确定性。在此背景下,美学术界再度提出将《中导条约》全球化,引起国际社会关注。美俄推动《中导条约》全球化既有历史根源又有现实地缘安全因素,既有可能采取维持条约基本框架而直接扩大条约限制范围,也有可能采取所谓双轨策略,以威胁退约或修改条约来促使拥有陆基中程导弹的第三国加入条约。但是,美俄推动《中导条约》全球化将遭遇一系列阻碍,其实现前景十分渺茫。  相似文献   

12.
本文分析了从“九一八事变”到武汉失陷期间,国际政治与中国抗战局势的关系。论证了在国际政治制约和影响下,国共两党于“华北事变”前后对日对内政策的分歧斗争、发展变化及其原因;论证了抗战初期,尽管国共两党抗战路线不同,却能基本上团结一致对外的国际与国内的政治原因;强调了中共提出和坚持的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原则,对于巩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坚持持久抗战并取得最后胜利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3.
《中国电影》是抗战时期的大后方出版的唯一一本电影学术刊物,具有鲜明的专业性与权威性。内行办刊的编辑理念、“电影抗战”的编辑立场、灵活的编辑策略成为《中国电影》的编辑思想。在这种编辑思想的指引下,《中国电影》刊发了大量关于电影的功用、电影的国策、中国电影应走什么路线、农村电影的制作、纪录电影的价值、如何借鉴苏联电影经验等为主题的讨论,成为匡助大后方建构抗战动员话语的重要介质和战时“电影救亡”的缩影。  相似文献   

14.
割让台湾,是清政府腐败无能之举,也是近代中国积贫积弱的惨痛教训。日军占领台湾的过程,就是台湾军民展现自己英勇不屈精神的流血牺牲过程。  相似文献   

15.
由于清政府的禁教政策、闭关政策和中国的传统文化,早期美国赴华传教士在中国的活动困难重重,举步维艰。因此,主张强硬政策,鼓动社会舆论,以及强迫清廷签定不平等条约的活动,贯穿了美国赴华传教士早期活动的始终。  相似文献   

16.
<阿约>强调了在欧盟层面协调和一致化移民及难民政策的必要性,并创建了难民基金、确立了难民遣返政策等一系列欧盟层面上的共同政策,为欧盟共同难民政策的最终形成奠定了制度框架和基础.  相似文献   

17.
根据1895年4月17日清政府与日本政府签订的《马关条约》约定,中日双方于1895年5月8日在烟台换约。本文依据当时有关当事人留下的文字资料,对换约地的选定、双方换约大臣的确定、双方围绕换约问题展开的交涉以及国际社会的干预、换约完成的具体时间和具体的换约地点,一一进行了考证,力求还原历史原貌。  相似文献   

18.
《中国抗战画史》是由国民党中央通讯社战地特派记者曹聚仁撰文、舒宗侨配图,上海联合画报社1947年5月出版的一部全面记录中国八年抗战始末的战史。曹聚仁从日本社会、文化与民族性入手,细致地剖析了日本军国主义发动侵华战争的根源及战争胜负的深层因素。该书存信史、究成败、诫来者,显示了作者化繁为简的史笔和高屋建瓴的史眼。曹聚仁的日本观,在近代以来中国认知日本的文化链条上具有承前启后的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9.
《中英会议印藏条约》划定了中印两国边界线,印度认为该条约仅仅是双方划界的基础,而非实际的界限。条约解释历史渊源是罗马法,理论渊源是逻辑和善意、公平。基于其历史渊源和理论渊源,条约解释方法形成了主观主义和客观主义两个主要学派。《维也纳条约法公约》是各种理论和方法的妥协调和,以客观主义理论和文义解释方法占据优先地位。根据《维也纳条约法公约》,无论运用文义解释方法和目的解释方法,《中英会议印藏条约》都清晰地划定了中国西藏和锡金之间的边界。印度的主张是不能成立的,违背了善意原则。  相似文献   

20.
本文对援华抗日的苏联志愿飞行员的人数、路线.组织及功绩进行考述评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