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7 毫秒
1.
朱英 《天津社会科学》2001,4(5):126-131
中国的历史发展至近代,进入了一个充满着变革的转型过渡时代.新的社会群体不断出现,有的成为推动社会变革的进步社会力量,有的则成为阻碍社会发展的落后反动势力,还有的扮演着错综复杂的角色,不能以进步与反动简而言之.中国近代的商人,即是这样一种新兴的群体.对于类似这样在社会变革进程中常常转换角色和地位的复杂群体,当然不能用简单的定性方式作出历史的评判,而应进行具体的论述和分析.本文仅就近代中国商人在社会变革中求稳求变的矛盾心态特点及其具体表现和影响略作论述.  相似文献   

2.
本文以近代文化转型为背景,结合梁启超的文学理论思想,讨论梁启超的戏曲创作特点、戏曲史意义及其对中国近代戏曲变革的影响。文章指出:梁启超在戏曲样式、戏曲题材、戏曲人物、情节与冲突、戏曲语言等各个方面,都对中国古典戏曲进行了探索和革新,这既影响和规定了本世纪初中国戏曲发展的总体风貌和基本走向,对中国戏曲变革作出了杰出贡献,也留下了值得认真总结、深入反思的理论经验和创作教训。梁启超的戏曲创作与他在文学理论、散文、诗词、小说等方面的大胆探索、卓越建树一道,构成了一座中国文学由古代走向现代的标志性高峰,这座高峰承前启后,对20世纪中国文学产生了至今犹在的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3.
留学生和近代中国社会的变革呈现一种相互依存又互相制约的同一性中的良性互动关系。一方面 ,留学生是近代中国社会变革的产物 ,并随着变革的深入发展而不断发展 ,凡是具有现代意义的经济建设和政治革新出现高潮的时期 ,也必然是留学生教育的发展和繁荣时期 ;另一方面 ,留学生以其先进的思想文化和特有的才能 ,不断推进中国社会的变革 ,百年以来许多重要的社会革新运动 ,留学生多在其中发挥了这样那样无法替代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唐靖 《贵州社会科学》2006,7(6):160-163
西方人如何看待近代中国的变革?芮玛丽的<同治中兴>在对中国近代史的审视中透出了西方某些史学家关于近代中国变革的观点,并对同治年间中国社会的各个方面都提出了精辟见解.但作者在这部著作中过分夸大了外国影响对中国的重要性,也过分夸大了儒家或儒教文化对中国社会的影响及对近代化变革的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5.
韩小林 《齐鲁学刊》2004,(1):101-104
戊戌变法是中国近代一次自上而下的政治变革运动,提倡全面向西方学习,并颁布了一系列发展资本主义的法令,对西方近代科学技术在中国的传播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宋晓敏 《理论界》2009,(1):125-126
自由主义是西方资本主义文明发展所依托的重要思想,自近代传入中国,对中国社会也产生巨大的影响.本文通过论述西方自由主义的缘起和近代中国自由主义发展的历史背景以及传播历程,进而分析近代中国社会关于自由主义的争鸣,以期为当前中国社会思想发展提供借鉴和启示.  相似文献   

7.
《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指出,在进行经济体制改革的同时,必须实现观念的变革,“摒弃那些落后的、愚昧的、腐朽的东西;要努力在全社会振奋起积极的、向上的、进取的精神,克服那些安于现状、思想懒惰、俱怕变革、墨守陈规的习惯势力。”这不仅科学地反映了经济体制改革对观念变革的客观要求,而且是历史经验的正确总结。在近代中国的社会变革中,进步思想家们对老子的“守静”、“贵柔”等保守思想的批判,就是近代以来观念变革的一个重要内容,它为当时的社会变革起到了扫清道路的积极作用。回顾这一历史事实,对于我们深刻理解当前进行的经济体制改革和思想观念变革的关系,以及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重要意义都不无裨益。  相似文献   

8.
试论近代中国的地租及其影响因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静  罗秋 《晋阳学刊》2004,25(6):73-75
在国际国内大的环境下,近代中国的地租受着多种因素,诸如自然环境、收租人、收租时期、收租种类等的影响。地租的变化,说明到了近代,封建土地制度对农户的限制已开始减轻,佃农们拥有了相对多的自由。通过对地租及其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可以探究近代中国社会经济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9.
西方文化与近代小说的变革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西方文化的输入对中国近代文学产生了巨大影响。不仅影响了文学观念,也促进了文学创作的变革。近代小说文体的变革主要表现在:小说类型扩大,出现了政治小说、侦探小说、科学小说等;叙事模式出现了限制叙事、第一人称叙事和倒叙等;长篇章回小说体制的冲破;汲取西方小说艺术技巧;环境描写的加强。这一切都为传统型小说向现代型小说过渡奠定了基础,并推动中国小说在近代化进程中跨出新的一步  相似文献   

10.
<正> 毛泽东方法论是毛泽东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在马列主义理论的照耀下,在中国新民主主义和社会主义革命及建设的实践中,在批判和继承中国传统思维方式与中国近代先进分子对中国传统思维方式变革思想的过程中产生、形成的。它的产生标志着中国传统思维方式近代变革的基本结束和被超越,标志着中华民族的思维方式进入了以唯物辩证法和历史辩证法为主要特征的阶段。考察中国传统思维方式和中国近代先进分子变革传统思维方式的思想对毛泽东的影响,对认识、把握毛泽东力法论及其特色,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1.
近代是一个急剧变革的历史时代,受时代条件变动的影响,中国历史编纂模式和格局发生了深刻变革.围绕历史编纂与时代条件的关系、历史编纂变革的方向以及史书编纂原则和历史编纂结构的改造等方面,中国近代史家作出了颇富特色的论述和改造,他们的一些论述与思考对推动中国近代历史编纂学的演进和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2.
在内忧外患的接连冲击下,为挽救自身命运,清政府开启了以"师法"西方为中心的近代军事变革,德国以其先进的军事科技赢得清政府的青睐。在武器装备更新、编制体制调整、军事训练和教育上对中国近代军事变革施加了广泛的影响,推动了中国近代军事变革的发展。  相似文献   

13.
传统中国社会政治制度中央集权官僚制,曾被人们认为是前现代社会制度构成中最具现代性因素的部分,很多人据此以为中国将比俄日等国优先步人现代化。然而,自十九世纪中叶始的近代中国社会转型(即从前资本主义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过渡,从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转变)却偏偏一路命途多舛。对外被动挨打赔款割地几致有亡国灭种之虞,内部变革却又艰难困顿痛楚缠身,在通往现代国家的旅途上中国长期颠踬不前。到底是什么原因阻滞着近代中国社会的向前发展呢?本文从对制度的效用分析这一角度,试图说明传统中国政治制度特别是满清政治制度的…  相似文献   

14.
近代中国"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亦给近代中国"夫妇之伦"观念带来空前历史巨变。这种巨变始于明清"后理学"思潮,中经晚清维新主义者大力发明,后在辛亥革命时期被推向高潮。总结该观念的历史巨变,可以得出三点启示:其一,它表明近代中国批判君主专制与批判夫权独尊二者几乎是须臾不可离、并驾齐驱的;其二,近代中国妇女解放思潮作为近代中国人性启蒙思潮,是近代中国"救亡压倒启蒙"大潮中别具一格、不无另类的一道风景;其三,就其思想观念的资源而言,近代中国妇女解放思潮是"外源性"与"内源性"的兼综和统一。显然,这些启示无论是对认识"夫妇之伦"观念的变革,还是对认识整个近代中国思想观念的变革,都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汪康年的政治态度受其所处时代面临的社会环境、思想环境、文化环境、政治环境等全方位多方面的社会心理因素的影响,从传统社会心理方面分析汪康年在近代中国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发生剧烈社会变革情况下其政治态度上的矛盾和反差,并以此观察分析这一时期在野的近代知识分子对于参加国家政治生活的态度和表现,对我们了解这一社会阶层的思想行为特征会有更多的认识.  相似文献   

16.
五四时期的社会状况提供了家庭观念变革的现实土壤 ,先进知识分子群体把家庭视为影响社会变革的重要因素 ,在揭露和批判旧式家庭实质及其习俗的基础上 ,提出了异彩纷呈的家庭观 ,主要有建立小家庭、废除家庭和家庭革命三个不同层次 ,其社会影响也迥然相异。五四婚姻变革思潮虽存在某些局限性 ,但对现代家庭观念的形成和近代妇女解放进程所起的积极作用是不容抹煞的  相似文献   

17.
张鸣岐主政广西时期,中国正值内忧外患时期,为有效地应对西方列强对中国西南的侵略,他采取了一系列的军事变革措施,包括调整军队编制、建立近代军事学堂、发展近代电报系统和铁路网络。这些举措顺应了世界近代军事变革潮流,大幅提升了近代广西的防卫能力,有效地维护了中国西南边疆的安全。  相似文献   

18.
近代传奇杂剧在许多方面反映出中国戏剧从传统戏曲向现代戏剧过渡转换的显著特征 ,形成了独特的面貌。在语言形态上 ,近代传奇杂剧的变革主要呈三种趋势 :报章体语言向传奇杂剧日益深入地渗透 ;西学东渐对传奇杂剧语言愈来愈明显的影响 ;方言在传奇杂剧中的运用比以往更加频繁。这种语言形式变革从一个重要方面展现出传奇杂剧最后一个历史时期的文化特色和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9.
桐城派末流虽然是新文学运动致力批判的对象.但近代桐城派诸人在促进近代文学语言改革、以古文翻译介绍西方文学的努力,确实为中国古典文学向现代的过渡作出了一定的贡献,对新文学运动的产生起到了一定的铺垫作用.  相似文献   

20.
自1990年代起,大批中国近代史料数据库的建立和使用,对中国近代学术史研究产生了深刻影响,无论是在资料整理、史料检索,还是在研究方法上,都为重写中国近代学术史提供了难得的契机.具体而言,数据库的开发利用推动了中国近代学术史资料的系统整理,促进了史料的传播和运用;引起了中国近代学术史史料检索方式的深刻变革,促进了课题的设计和难题的考订;实现了中国近代学术史研究方法的重大突破,促进了数据统计分析方法的引入和运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