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一古典主义的美学和艺术,总是把再现和表现朴素和谐地结合起来,在表现艺术中有丰富的再现、摹拟、写实的因素,在再现艺术中有浓重的主观、表情、写意的成分,再现和表现如胶似漆地纠缠在一起,不象近代艺术和美学那样,把二者分化出比较纯粹的表现艺术(如音乐)和比较纯粹的再现艺术(如绘画)。这是由古典艺术和美学共同的和谐美的本质所决定的。苏东坡曾说过:“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东坡志林》)。其实不止王维如此,应该说整个中国古典的艺术和美学的基本特点也是如此。正如张舜民所说:“诗是无形画,画是有形诗”(《画墁集·跋百之诗画》):叶燮说:“画者,天地无声之诗;诗者,天地无色之画”(《己畦文集》)。诗和画本来是两种不同的艺术形  相似文献   

2.
诗和画是两种不同的艺术 ,画能观而不能言 ,诗能言而不能观。造成这一差异的最直接的因素是两者使用的符号不同 ,表达的方式也不一样。诗以语言文字符号表情达意 ,画则以线条、颜色来表现。中外理论家又指出 :在这两种不同的艺术中还存在着相通之处。“画是一种无声的诗 ,诗是一种有声的画”① 这是十七世纪希腊诗人西摩尼德所言。中国宋代诗人苏轼也指出王维的画是“诗中有画 ,画中有诗”。可见诗、画都在某种程度上冲破了符号局限 ,拓展了表现天地。本文试图从诗画互通的客观条件、主体意识和文本表现三个方面加以探讨。一、客观条件1、毛…  相似文献   

3.
诗与画的关系无论在中国还是在西方,都是为历代文学艺术家们所醉心论辩的话题,中国传统文论中所谓“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诗是无形画,画是有形诗”,似乎侧重突出了诗画艺术的某种同一性;而德国的莱辛则在《拉奥孔》中强调了诗与画的界限与区别。其实苏东坡们未尝不懂得诗与画的区别,莱辛也未尝不注意到诗与画的某种同一,只是侧重点不同而已。诗非画,这已是无庸置辨的公理,诗又如画,原因在于这两种不同类别的艺术通过不同的表达媒介  相似文献   

4.
袁晓薇 《江淮论坛》2000,(1):107-110
诗与画是两种不同的艺术 :前者是通过语言文字反映一定思想感情的时间艺术 ,后者是利用色彩、线条的造型来反映一定思想感情的空间艺术。二者各有所长和所短。“画难画之景 ,以诗凑成 ;吟难吟之诗 ,以画补足。” (南宁吴龙翰《野趣有声画·序》)不仅说明了诗画有结合的必要 ,也说明了它们有结合的可能。纵览中国诗画艺术发展史 ,啸傲林泉、纵情山水的意绪 ,萧寒淡泊、宁静旷远的境界 ,既是诗人们反复吟唱的主题 ,也是画家们乐于描绘的主题。诗涵咏着画意 ,画蕴藏着诗情。以致于有“诗画本一律”① ,“画与诗皆士人陶写性情之事 ,”“故凡可…  相似文献   

5.
“诗中有画”是中国古代艺术所自觉追求的一种境界.“诗中有画”,从实质来讲,就是指诗歌与绘画以不同的物质媒介,创造出了相同的艺术意境.诗的物质形式是时间中延续着的语音,画的物质形式是空间中并列的色彩与线条等造型因素.为了使二者达到“异质同境”的目的,诗人与画家都必须对诗画各自的物质形式进行特殊的功能调节与选择.或者说,这种调节与选择,乃是诗与画相互沟通的基本原因,是二者能够实现异质同境的美学的基础.所以,诗与画各自的表现形式的功能调节与选择,也就成了探索古代诗歌与绘画交叉、综合表现的重要线索和最为有利的研究角度.由这里入手,人们也许有可能窥见“诗中有画”的真正成因,从而对其更为深刻、复杂的文化、历史的背景进行深入的挖掘和探讨.  相似文献   

6.
莱辛的《拉奥孔》是世界美学史上的一部重要著作,它精辟地论说了诗与画这两门艺术的界限和某些艺术规律的同异,一直受到美学界和艺术界的重视。富于诗情画意的我国古典园林是一门综合艺术,可以说是“处于造型艺术和诗歌之间的艺术”。①若将莱辛在《拉奥孔》中的部分论述同园林艺术的一些规律作比较,可以发现西方古典美学和我国传统艺术理论之间还是存在着某些联系。须要说明的是《拉奥孔》的主要论说对象是史诗和故事画,本文在比较时,将其范围稍稍扩大到一般的画(空间艺术)和诗(时间艺术)。这一点,不少学者已作过深入的研究而予以肯定了的,也就作为本文探索的一个基础。  相似文献   

7.
漫谈中国古典诗歌的艺术借鉴——诗的国度与诗的语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诗歌历史很长,而且从没有间断过,为我们留下了丰富的文学遗产。这其中有哪些东西值得思考,可以成为我们的借鉴呢?这里打算从艺术借鉴的角度谈谈这个问题。当然,艺术性与思想性有区别,又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例如我们谈起诗歌艺术时常常会涉及到“境界”,而这个“境界”难道就只是一个单纯的艺术性问题吗?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境界极高,就因为这两句诗寄托了诗人全部的身心,凝结着诗  相似文献   

8.
本文提出的“风俗诗”,是指选取风俗题材并集中表现风俗事象、凸显风俗文化的诗作,它与以风俗事象起兴和借风俗素材抒怀的诗歌有质的不同。中国诗歌发达的《诗经》时代和唐宋时期的诗歌创作表明,风俗诗历史悠久,数量宏巨。作为裹藏着民族文化基因、情感之根和时代精神的风俗表征的“风俗诗”,拥有其他题材的诗歌所难以承载的厚重内涵。风俗诗自鸣天籁的艺术风神,也为追求自然高妙境界的诗人提供了艺术借鉴。唯有独立意义的“风俗诗”,才能使这一类诗歌恰切归位。  相似文献   

9.
一“出位之思”是宫体诗所追求的美学效果之一。尽管诗与画号称姊妹艺术,如宋张舜民所云:“诗是无形画,画是有形诗”。①古希腊时代的西蒙底斯也有类似的说法:“画是静默的诗,诗是语言的画。”②然而实际上诗画各有特点和特长,要达到彼此交融的效果,还是有许多限制的,陆  相似文献   

10.
朱光潜和艾青是中国现代诗美学的两位奠基者。意大利汉学院院长沙巴提尼教授认为朱光潜的美学“是移西方文化之花接中国文化传统之木”,这个见解是符合实际的。 朱光潜在他的《诗论》和其它论著中,宣称他的诗美学是融贯中西的意象——意境说,他采撷了西方的意大利克罗齐《美学原理》的“艺术即直觉”(“直觉”的“意象”)说和中国的王国维《人间词话》的“意境”(“境界”)说,把二者沟通起来,作为他的诗美学的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