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赞同样态指示词“么”和复数词尾“们”同源于“物”的假设。但认为“物”词义虚化的同时,读音也发生弱化。“弥——每——们”等用字的变换反映了描述轻声音节的习惯的差异。语法形式的用字不同于重读实词用字,不能据韵书音切判定读音。语法形式用字的变换不反映历史音变,不宜用叠置式音变解释。近现代汉语的“么”“们”在方言口语里常读成一个鼻音。注音可写作·m。  相似文献   

2.
文章根据汉藏对音材料以及西夏文与汉文的对音材料,对分布在陕甘宁地区的“拓”姓的读音进行探析,认为“拓”姓是由党项拓跋部族的复姓“拓跋”简化而来,“拓”作为特殊姓氏以及封闭类词,其方言中的读音滞后于与它相同音韵地位的“托”,保留了12世纪末西北方音中的读音风貌。  相似文献   

3.
阮元说:“义从音生也,字从音义造也。”刘师培说:“窃疑草昧初辟,文字未繁,一字仅标以一义,一物仅表以一名。然方言既杂,殊语日滋,或义同而言异,或言一而音殊。乃各本方言,增益新名。”张惟思说:“创语言者非一人,而造文字者亦非一人,各人所见之象不同,所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与夫盲人说象喻日,可以譬说其不一致之情形,正与创语言造文字者同其纷乱,因是一物而有数名,因是一字而有数义。”“方音造字”,这自有清直到“五·  相似文献   

4.
跟传统利用早期历史性条件、晚期历史性条件及现在平面性条件区分大方言、次方言和小方言的做法不同,文章提出利用汉语语音自身层级系统(音节 -音位 -音值)的特征来进行汉语方言的区片划分:用音节层面的音节类(俗称字类)分合标准作为第一层级方言分区的语音标准;用音位层面的音类分合(不造成音节类分合)标准作为第二层级方言分片的语音标准;用音类或音类分合的具体音值(不造成音类和音节类分合)作为第三层级方言小片的语音标准。在权衡同一个层级语音标准的主次方面,我们贯彻以下几条原则:第一,早期的音节类或音类分合比晚期的音节类或音类分合重要,早期的音值特征比晚期的音值特征重要;第二,音节类或音类的合并比音节类或音类的分化重要;第三,大的音节类或音类分合比小的音节类或音类的分合重要;第四,辖字多的音节类或音类分合比辖字少的音节类或音类分合重要;第五,音节类或音类分合规律明显的比分合规律不明显的重要;第六,典型的音值特点比非典型的音值特点重要。  相似文献   

5.
沈文玉 《阴山学刊》2001,14(3):88-90
包头方言的儿化与普通话的儿化相同,在一个音节的末尾附加一个卷舌动作,使这个音节发生语音变化.包头方言的儿话现象随韵母不同呈现不同的变化规律.  相似文献   

6.
漳州方言的文白异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漳州方言是闽南方言内部一支重要的次方言。它在漳州地区所属各县方言中具有代表性,在语音、词汇等方面都有与厦门方言和泉州方言不同的特点。本文着重阐述漳州方言的文白异读现象。文白异读是指同一个来源的字在现代口语跟读书时有不同的直读。漳州方言的文自异读现象尤其严重,口语音和读书音几乎各自形成一个语音系统。其文白异读有着相当整齐的对应规律。一般说来,白读音是由上古(诗经)时代或造成汉字形声字时代直接演变而成;而文读音则是西晋末年至唐代北方读书人移民到漳州时所带来的语音渗入漳州话以后演变出来的。研究漳州方言…  相似文献   

7.
最近读《诸葛亮与五丈原》(刘宏岐著,三秦出版社,2005年出版)一书,发现109—112页罗列了五丈原得名的四种说法后指出“四种说法只能作为参考,各有疑问”。其中110页谈到“五丈原”就是“五状原”即第三种说法时,引述持该种看法者的立论理由是:至于“五丈原”的“丈”字,因为在关中西部方言里一直将“丈”和“状”不分,都读作“zhang”,读音相同。这种将韵头“u”丢失的现象是关中西部方言中一种普遍现象,是古代汉语语音的遗存。就因为“丈”“状”读音相同,因而古人在书写时将“状”写作“丈”也就有可能。读了持第三种说法者关…  相似文献   

8.
会同方言的流摄一等字读音与效摄相同,在流摄的[u]、[a]、[ia]、[au]、[iau]、[u]、[iu]七个今读韵母中,流摄一等的文读音和流摄三等的主流读音[u]、[iu]有不同的性质,流摄读如效摄等的现象反映了中古南北语音的不同,从《切韵》中离析出不同地点的语音系统来,方言中不少难题就会迎刃而解。  相似文献   

9.
一次语文考试中,有这样一道判断选择题:“‘盖儿’的读音,正确的是:A.gaier,B.gair,C.gar。”由于答对的人很少,于是有人写了《“盖儿”怎样注音》一文(见《语言美》总第212期,1990年8月10日三版),作者认为:“‘盖儿’的正确注音应该是:gar。”其实,这一注音并不正确。看来作者是把儿化音节的读音和注音完全等同起来了。  相似文献   

10.
语法化是个连续的渐变的过程,“了”从开始只能跟延续性情状的动词组合到能够和终结性情状、静态性情状的动词组合的过程,就是“了”语法化程度逐步增强的过程。“了”的语法化在语义和读音两方面都体现出一些阶段性的特征,在方言里,“了”语法化的不同阶段有不同的读音形式,一般情况下,语法化程度越高,其读音形式越简单。  相似文献   

11.
南昌方言中有“狼抗”一词,现代普通语汇已不再使用。但此词汇习见于魏晋六朝典籍,形容狼后脚站立,上身前倾,张扬凶狠的样子。譬之于人,喻人桀骜不驯、格不群,富有攻击性,难为世人所容,与今南昌方言“狼抗”语义正合。此外,六朝口语词另有“”一语,形容身体粗大、笨拙,后人因“”与“狼抗”读音相同而将其混淆,但实际上二者的语义和语源完全不同。  相似文献   

12.
林州方言属晋语邯新片,其入声字读音较为复杂,有促声、舒声和舒促两读三种读音。本文使用参照析层法,参照移民史和周边内黄、邯郸和长治三点方言,离析出林州方言中存在中原官话、晋语邯新片及上党片三个不同的历史层次。林州方言入声字的复杂读音与林州历史上复杂的移民来源和方言接触有关,是方言接触层叠的结果。  相似文献   

13.
古溪母字"苦裤哭窟"在关中的许多方言中都有文白两种读音,文读音为k‘u,白读音可以分为fu、p‘u两种类型。本文在实地调查的基础上进一步摸清"苦裤哭窟"两种白读音类型的地域分布,并分析其白读音的形成原因。  相似文献   

14.
潮汕方言中有不少所谓有音无字的口语词,其中一些往往是常用词。这些词多有本字,但其常用字音与口语词读音相去甚远,一般人很难把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不同读音联系在一起。本文考释了27个口语中常用的"有音无字"音节的本字。这些音节通常保留了古代不同历史层次的读音,是研究汉语语音的重要资料。  相似文献   

15.
<正> 一、客家的形成《嘉应州志》(下文均简称《州志》)卷7《方言》载:嘉应州及所属兴宁、长乐(五华)、平远、镇平(蕉岭)四县,并潮属之大埔、丰顺二县,惠州府属之连平、永安(紫金)、龙川、河源、长宁(新丰)、和平、归善(惠州)、博罗一州七县,其土音皆可相通,广州人谓以上各州县人为客家,谓其话为客话.梅州之人,多来自汀赣.《州志》卷8《礼俗》谓:“今之土著,多来自元明,大抵多由汀州之宁化,其间亦有由赣州来者,其传次约在二十余世.”又云:“考宋之前土著日少,而汀赣侨寓者日多.考《长宁县志》方言有二,一客家音,一水源音.相传建邑时,人自福建(汀州)来此者为客家,自江右(赣州)来者为水源.”而今已不分,统称客话.  相似文献   

16.
张振林 《学术研究》2007,(1):153-158
通过汉族与兄弟民族的关系、早期复音词和联绵词产生的背景、汉语方言状况和语言间相互影响的规律等的分析,作者认为,汉语本质是音节性的,不存在复辅音;从词汇学看,缓读析言是早期单音词发展为复音词的主要来源;从语音学看,先秦广泛存在的缓读析言和急读合音体现了国产反切术的语言基础和群众基础,同时推动了语音的分化发展,在一个原音基础上分离出前音、后音,增加了介音,在文字上表现为同一个字变成多音字,同一个声符多个读音。  相似文献   

17.
古田方言否定词语合音现象初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古田县位于福建省宁德地区西部,与屏南、罗源、宁德、闽清、建瓯、南平等县(市)为邻。古田话是属于以福州话为代表的闽东方言。本文主要探讨古田方言否定词语合音规律、类型,以及合音与否跟否定词、音节数、口语还是书面语有关等问题。一古田方言否定词语合音与否跟否定词有关。古田方言否定词有“*&(鼻音,受后面发音部位的影响念m、n、)”、“毛m33”、“未mui213”三个,其中“*&”、“未”只跟动词性词语组合,“毛”只跟动词性、名词性词语组合。只有否定词“*&”与动词构成的否定词语才可读合音。…  相似文献   

18.
在汉语方言中,阴平pha音节无字词在大部分西南官话及其邻近方言和部分中原官话、兰银官话中都有分布。在此基础上探寻该无字词的本字,认为该无字词确无本字,它与“腐”是同源词。  相似文献   

19.
首批入选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广东西秦戏,源自明代西北地区的西秦腔,具有极高的文化保护和学术研究价值。西秦戏能够根植广东,原因有三:首先,西秦戏传入之初,广东还没有成熟的纯方言戏剧;其次,明清两代,官话的推广,使得官话念白、官话行腔的西秦戏可以被广东的观众欣赏和接受,而海陆丰方言中的文读音与西秦戏所讲的官话的相似,为当地保存西秦戏成为可能;再次,与北方"听戏"的习惯不同,南方一开始走的就是唱、做并重的路子,形成了南方观众"看戏"的习惯,即使有部分语言障碍,也不妨碍观看。  相似文献   

20.
李小华 《殷都学刊》2013,34(1):106-110
在现代汉语普通话中,表处置的标记词多用介词“把”、“将”,也可用“拿”;在客家方言中,表处置的标记在各地方言中表现不同.通过考察闽粤赣三省客家方言的处置标记——“将、将把、拿、得、帮、同、和、捉”及其处置句,可以揭示其内部的一致性,并探讨其差异、特征与来源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