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直写笔者对<一方水土>的阅读体验,认为该著最突出的艺术特点是融多种文体于同一个长篇,是运用多种文体来表达情感事件的"变奏",是大胆而成功的"跨文体写作"的艺术尝试.  相似文献   

2.
论中国古代公案小说与古代判词的文体融合及其美学品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苗怀明 《齐鲁学刊》2001,(1):109-115
判词是一种司法文体,经过漫长时期的发育演进,在唐代发展完备并完成其文学化的转型过程,形成了自身特有的文学品格,成为一种新的文学体裁。到宋元时期,它开始与此时发展成熟的中国古代公案小说联姻,并在明代孕育出一种形式独特的书判体公案小说。判词在公案小说中有如下独特的美学品格和表现功能:一是有卒章显志、强化主题的功能;二是小说情节发展的一个重要环节;三是在作品中起着结构上的组织作用。  相似文献   

3.
张炜的中篇小说创作主要在文体创新、语言去蔽和生命美学三方面进行艺术建构和自我超越,《蘑菇七种》《瀛洲思絮录》做了极具难度的文体创新和艺术探索;《你好!本林同志》无疑是语言去蔽、重构语言的典范之作;《护秋之夜》《葡萄园》则在浸润于鲜活饱满的生命实相中建构独特的生命美学。本文选取张炜这五部代表性中篇小说作品,在文学批评史原有的阐释基础上勉力尝试一种新的再阐释,以期更大地打开张炜文学世界的审美空间和精神空间。  相似文献   

4.
晚年孙犁在散文创作实践中,突显了其独特的文体风格。文章以《耕堂劫后十种》为研究对象,对孙犁晚年散文创作文体的交融性给予关照,从文体互渗、散文的理趣追求、语言的文白交错,分析其散文的艺术魅力和艺术旨趣。  相似文献   

5.
在网络文化和图像时代横行的今天,当下的汉语写作源头越来越窄,写作的过程越来越程式化,写作的诗意逐渐散失,写作的个性不断被泯灭。汉语写作应该具有一双穿透"假象"的慧眼,绕过"时髦"的陷阱,从体验美学范畴中拓展开来,通过重新注重体验生活,丰富写作的源头;体验经历,搭建写作的过程;体验情感,营造写作的诗意;体验深刻,塑造写作的个性,从而构建未来汉语写作的生命走向。  相似文献   

6.
李钧 《齐鲁学刊》2012,(2):146-149
黄碧云的小说以零度情感的黑色写作,直达人生本质,创造了一种残酷美学风格,揭出了香港"幻灭的一代"的世纪病。她站在存在主义的女性主义立场,以异化、非理性、敌意为武器,全面颠覆传统权威和男权社会;她以最前卫的观念、返魅式的叙事、女巫般的原创语言,突破了现实主义与现代主义小说的局限,使中国当代小说在观念、形式和语言上真正步入了后现代状态。  相似文献   

7.
论20世纪90年代中国散文的文体变革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本文从文体的角度 ,对 2 0世纪 90年代的中国散文进行了宏观的描述和微观的分析。在考察了文体的历史演变后 ,文章从“文类文体”、“语体文体”、“主体文体”、“时代文体”四个层面对文体进行了新的界说 ,并以此为理论基点探讨了 90年代散文文体的变革 :一是“时代文体”的形成及其“破体” ;二是因“主体文体”的解放而带来的散文观念和艺术思维的改变 ;三是自由随意、侧重于感觉化、潜沉的隐喻和反讽的语体取代了过去浅显僵硬的“诗化”语言。最后 ,文章还探讨了文体研究的意义 ,并对散文文体的“自由”和“不自由”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8.
论余秋雨历史文化散文中的写作姿态及其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余秋雨在历史文化散文中所持的写作姿态 ,是其作品具有厚重的文化底蕴和高远的境界、格调的决定性因素。论文以此为角度 ,试图从可贵良知的贯注、文化生命的感悟和真性真情的抒写三个方面 ,全面论述余秋雨散文写作姿态所涵盖的具体要素、特点、成因及其价值 ;指出这种写作姿态不仅成就了余秋雨 ,而且对提高国内当下散文创作的质量与境界也具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9.
维特根斯坦对20世纪西方美学的主要贡献在于:通过对传统美学的语言清洗,促成着西方现代美学的语言学转向;提供了一种具有文化相对主义的思维范式,从而给西方现代美学以深刻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皮元珍 《江汉论坛》2002,3(11):83-87
任何文学作品,就主观因素而言,大致都是“情性所铄,陶染所凝”。所谓“文如其人”,在很大程度上是就语言风格而言的。嵇康作为正始文坛的佼佼者,他为人磊落,为文亦自然。他始终用率真的情感,对抗虚伪与黑暗,用清峻的笔法,展示自由无拘的人生,从而使得其诗文语言呈现出独特的美学风貌,成为其高洁人格的艺术再现。  相似文献   

11.
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耶利内克的小说与戏剧不是对既有现实的现实主义描摹,也不是对词与物相统一的传统语言的承袭。她从负面的角度描写丑陋和荒谬,旨在通过模仿事物的对立面来表现事物的本性,是以否定的形式摧毁经验现实来警醒和疗救这个社会。耶利内克作品中对性与婚姻的大胆切入、对政治和家乡的辛辣讽刺、对语言和表现形式的突破革新,都是其创作中否定美学的表现,这样的表现手法可看作新的认识途径,最终实现文学的社会批判价值。  相似文献   

12.
王磊  刘明 《兰州学刊》2005,(1):263-265
文体序列既在文学发展的过程中形成,又制约着文学发展的历史轨迹和风格特征.深入理解和把握中国古代文体序列的特点及其文化成因,对于建构民族特色的文学批评体系,具有十分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3.
假传指以拟人的手法为器、物立传的一类相对独立的文体,包含虚实两个层面:实的层面指假传描写了器物的形制功用、发展历史、文化内涵等博物知识;虚的层面指假传塑造了生动的人物,并以虚构人物的品格和经历来影射现实文人的境遇,表达文人的情致和追求。假传通过以实写虚、以虚写实的创作方式使得虚实交融,体现了文人高雅的审美趣味和高尚的品格追求。虚实二元特质是假传的灵魂,但也制约了假传文体的发展。  相似文献   

14.
《东岳论丛》2021,(2):107-117
全球化背景下人口与文化的跨族群流动融合使文化的民族性边界变得模糊,一些跨地区、跨族群的华语作家的写作因而表现出文化认同、身份认同的困惑,比如海外华人作家严歌苓和张翎,香港作家李碧华,以及跨越藏汉文化边界的大陆作家阿来等,在他们的作品中,书写了文化“杂交”的第三空间,解构二元对立的价值判断,却因为没有稳定统一的文化认同而产生边缘的或幽怨的文化心态,因为身份认同的困惑而在小说中创造了一系列非同常人的具有精神症候的人物形象。作家自身尝试过解决文化症候之道,由小说改编的影视剧则进一步提出解决之道:以中华文化为主体认同,以儒家伦理为价值准则,以血缘亲情为凝聚力,以“团圆”“和合”精神来迎接“游子”归来,构建团结统一的中华民族共同体,展现中华民族文化的包容与自信。这种文化认同、文化自信也是全球化时代跨族群文化交流时应具备的一种文化心态。  相似文献   

15.
颜水生 《东岳论丛》2023,(1):98-104+192
新世纪中国长篇小说表现出鲜明的跨媒介特征。作家借鉴绘画艺术构造了“万象在旁”和“有色之画”的境界,通过声音描摹构造了“群籁参差”和“无声之乐”的境界,通过镶嵌诗词曲赋达成“温故知新”和“诗骚之境”。由于绘画、音乐和诗词曲赋都有浓烈的抒情特征,小说中的画面、声音和诗词曲赋既能加强小说的叙事作用,又能增强小说的抒情效果。新世纪长篇小说是统摄绘画、声音和诗词曲赋的艺术整体。在长篇小说中融入绘画、音乐和诗词曲赋的技术和艺术,不仅体现了新世纪中国作家努力与世界文学对话的攀登精神,也表现了新世纪中国作家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探索精神。  相似文献   

16.
中国生态美学建立在作为中国传统文化底色的水文化的根基之上,而与植根于盐文化的西方传统美学有很大的不同,表现为一种植根于水文化而极富水的意蕴的生命活动论生态美学形态,并由此构成其独有的原生性特质。这种特质在中国独具特色的山水诗、山水画、山水建筑与山水园林等山水艺术中得以具体体现,呈现出特有的生态智慧与美学魅力,这为中国美学的建设发展提供了丰富的传统资源。我们不能割裂传统而一味地盲目追随西方话语,否则就会造成话语建构中的根性失落与根基错位,而应从中国传统文化与现实需要出发,加强本土理论资源与文化传统的深入开掘,使植根于中国水文化传统而富有原生性特质的生命活动论生态美学,在当前生态文明的新时代焕发出新的活力。  相似文献   

17.
张爱玲的日常化写作姿态 ,是由商业化社会对文人的世俗化改造 ,以及她独特的历史观和沉迷于日常生活并细致体味的个性心理等因素综合形成的。其散文既写丰富而广泛的形而下的日常生活 ,又对日常生活进行形而上的透视 ,并将之升华为对传统理想价值观的解构。这主要表现在以世俗实用的眼光来消解文学艺术的诗性与神性、消解历史、圣人、英雄的崇高神圣以及消解有关女性的神话等三方面。  相似文献   

18.
新闻语言的美学特征表现为准确美、简洁美、新鲜美、朴素美、形式美  相似文献   

19.
席建彬 《东岳论丛》2020,(2):98-104
朱自清散文的诗化表明了一种与诗歌、小说的跨文体融合,表情达意更趋形象和自由。诗化反映出文类"规范"的移位,写景、叙事发生转化,言说的"片段"化指向开放的结构秩序以及"随便一点"的文体特性,在不同文体元素和表述之间形成功能性调适。这类互动、交汇中的审美融合,是现代抒情文体的共同征候,昭示出文学体验的诗性取向以及散文体式的现代转变。  相似文献   

20.
陈剑晖先生的《论散文的诗性语言》一文力图以诗歌为圭臬来探讨散文的审美特征,存在商榷之处。首先,把散文的语言特征归结为感性化、隐喻、陌生化、音乐性等诗性特征,背离了散文最基本的本体特征。其次,不合格律“如同说话一样”的散文语言并非是审美性缺失,而是显示了作家自我的人格特征,张扬了人的一种自由。再次,作为文学体裁的散文文体是在白话取代了文言、崇尚人的自由这样一种现代文化语境中形成的,它的发展并不需要从传统的诗性语言中获取资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