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前,新生代农民工已成为我国农民工的主体,而新生代农民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构建却面临种种挑战,对他们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势在必行。生活化宣传、建设网络文化、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和深化改革,是培育新生代农民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效途径,有助于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有助于促进和谐社会的发展。  相似文献   

2.
刘丽 《河北学刊》2012,32(4):118-122
目前,新生代农民工已成为中国农民工群体的主体.与老一代农民工相比,由于新生代农民工成长的文化背景不同,他们更渴望融入城市社会,但受相关制度和一些传统观念的影响,城市对新生代农民工的社会排斥现象依然存在.这种社会偏见和社会排斥现象的存在极易导致新生代农民工的“内卷化”倾向,从而影响其市民化进程.新生代农民工的“内卷化”倾向主要体现在社会交往、社会流动和社会认同三个方面,而“去内卷化”的路径应从确立城乡一体化发展理念、改革相关制度及提升新生代农民工自身的城市适应力等方面加以探求.  相似文献   

3.
积极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众化在新生代农民工中的推动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主体不明确、方法途径单一化、理论表达方式不够凝练和受教育者群体素质普遍偏低、党员领导干部和企业领导的失职失责造成的不良示范效应是当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众化在新生代农民工中推动面临的主要困境.为解决这一问题,新时期应积极探索有效的推动策略.  相似文献   

4.
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不仅是职业的转化、身份的转变,还是其价值观从传统走向现代的过程.因此,分析新生代农民工的价值观,有助于了解他们的内心世界,对解决新生代农民工问题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对保持整个社会和谐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就业稳定性是衡量就业质量的重要指标,就业稳定性不仅受到个体特征的影响,还受到心理因素的影响.影响新生代农民工就业稳定性的因素更具有多样性,个体特征、社会角色和职业价值观对新生代农民工的就业稳定性具有影响,其中社会角色和职业价值观的影响更为显著,而个体特征对老一代农民工影响更为显著.  相似文献   

6.
中国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问题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丁静 《学术界》2013,(1):215-226,288
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问题的解决,顺应了新生代农民工的意愿,关系到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顺利进行.论文探讨了新生代农民工的概念,揭示了我国新生代农民工的特征,从城镇化水平滞后、制度障碍、居住问题、新生代农民工自身素质、社会参与程度五个方面分析了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存在的问题,最后从推进城镇化进程、加快制度创新、促进新生代农民工在城镇定居、提高新生代农民工的素质、创造社会氛围五个方面,提出促进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的对策.  相似文献   

7.
处于社会转型时期的新生代农民工道德信仰必然会受到城市文明的更为深刻的冲击和震荡。由于他们的综合素养、社会阅历、对城市生活的期望等与现行的户籍制度、城市文化、和城市居民对他们的态度等产生了激烈的碰撞,导致了新生代农民工道德信仰的弱化和扭曲。社会应该从制度革新、组织关怀和文化建设等方面着手来化解他们的道德信仰与现实的矛盾冲突,以实现他们向社会主义道德信仰的渐近和归依。  相似文献   

8.
卢军 《南方论刊》2011,(5):50-52
新生代农民工是实现城乡统筹发展的主体,具有不同于上一代农民工表征的新生代农民工城市融入问题更多地表现为社会文化问题。应以主体人的全面发展作为新生代农民工城市融入的最终目的,通过实施道德矫治,以期增强新生代农民的道德主体意识,使其行为与社会保持协调,促进主体角色转型,最终融入城市。  相似文献   

9.
在新生代农民工群体中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于解决他们市民化进程中的精神困顿、思想困惑和现实困境,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促进他们城市融入,都具有重要意义。可以通过开展多样的活动、营造良好的舆论环境、在管理和服务中进行隐性教育、发挥城市社区功能等途径,对新生代农民工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  相似文献   

10.
新生代农民工政治参与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积极实现新生代农民工政治参与不仅有利于维护社会稳定,也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必然要求.然而,当前我国新生代农民工参与政治的程度却受到城乡二元体制、利益表达机制缺失、自身条件先天不足等因素的制约.为此,可以通过深化户籍制度改革、不断提高新生代农民工自身素质、大力加强新生代农民工政治参与的法制建设、完善新生代农民工利益表达机制等举措来克服新生代农民工参与政治的障碍.  相似文献   

11.
伦理救助是指在救助中关注救助对象自身的能动性,积极开发救助对象自身的道德资源,唤起救助对象心中的道德意识,使救助对象在主流社会道德价值观的统摄下,不断追求自我完善,维护心灵纯洁,消除道德贫困,根治人格异化,最终实现自身和谐、全面发展的一种实践活动.“意义生存”是农民工伦理救助的道德必然,而改变“去道德化生存”现状则是农民工伦理救助的现实诉求.在和谐社会的今天,必须关注农民工的伦理生态,强化伦理救助.  相似文献   

12.
新生代农民工群体的精神健康问题在当今社会引起了广泛关注.本研究基于北京和珠三角地区的调查数据,描述了新生代农民工精神健康状况并分析其影响因素.结果显示:新生代农民工群体精神状态欠佳;影响其精神状态的因素主要集中在社会交往层面,其中群体性交往尤为重要.研究认为,从根本上根除“流动劳动力体制”是改善新生代农民工精神健康的关键.在现有条件约束下,通过国家、企业和社区的协同努力,增加新生代农民工的自主性群体交往并进而增强其对城市的社会认同,是解决新生代农民工精神健康问题的可行途径.  相似文献   

13.
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有着完全不同于其他政治文明形态的本质特征,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重要优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新生代农民工逐渐成长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开启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征程的重要力量。提升新生代农民工政治意识文明建设水平既是推进新生代农民工政治文明建设的关键,也是改进社会治理方式、推进农村剩余劳动力市民化、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工程。以机制创新推进新生代农民工的政治意识文明建设,需要政府、社会和新生代农民工积极发挥各自的主体性优势,实现协同发力。具体而言,要着力完善以制度化运行为重点的维权机制、以有效性传递为重点的表达机制和以政治能力为重点的培训机制。  相似文献   

14.
中小企业在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已成为经济发展的大趋势.但近些年来却出现了新生代农民工“民工荒”现象,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中小企业的发展.系统梳理了国内外关于新生代农民工“民工荒”以及中小企业用工策略的研究综述,阐述了河北省新生代农民工“民工荒”的现状,深入探讨了新生代农民工“民工荒”对河北省中小企业用工的影响,对河北省中小企业用工策略进行了实证研究,并提出了新生代农民工“民工荒”视阈下的河北省中小企业用工策略的路径选择.  相似文献   

15.
新生代农民工城市融入中的社会认同考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玉侠  尚晓霞 《浙江社会科学》2012,(6):72-76,82,158
社会认同在新生代农民工的城市融入中至关重要.相比较第一代农民工,新生代农民工在务农经历、教育程度、职业期望、物质和精神要求、市民化意愿等方面有鲜明的群体特征.但目前社会认同困境阻碍着他们的市民化进程,主要表现为制度制约、自身地位制约、社会关系网络制约等.摆脱这一困境,需要政府创造良好环境,城市居民宽容接纳,新生代农民工积极提高自身素质及劳动技能等.只有达到了身份认同、城市认同和自我认同相统一,他们在城市才能感受到“主人翁”归属感,从而加速我国城市化进程.  相似文献   

16.
社区是一个重要的社会结构,是农民工融入城市的社会化组织载体,更是解决新生代农民工城市融入困难的重要突破口。促进新生代农民工尽早尽快融入城市生活,既是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深化和谐社区建设的重要任务,也是维护社会公平正义、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迫切需要。全面分析、评估新生代农民工社区融入优势及困境,从情感融入和行为融入两个方面,结合社会工作专业理念、方法提出自觉融入和组织融入的建议,以期有效推动新生代农民工顺利融入城市社区,共享城市文明。  相似文献   

17.
福斯特阐发了马克思的生态思想,批判了陷当今世界于生态危机的资本主义主张进行人与自然关系的“道德革命”,建立一个真正能够容纳和具有生态道德价值观的社会主义社会.批判和重构是福斯特马克思主义生态道德观的特征.福斯特的自然观、技术观和发展观蕴含着丰富的生态道德思想,能够为构建我国社会主义生态道德思想体系提供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18.
关于推动新生代农民工融入城市相关问题的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6~30岁之间的新生代农民工已经逐步占据中国农民工队伍的主体.无论是考虑到新生代农民工自身需求,还是出于城市发展需要,都有必要逐步推动新生代农民工在城市安家落户.要在提高认识、开展试点的同时,对农民工开展相应培训,并满足其住房和社会保障等方面需求,推动新生代农民工与城市社会融合.  相似文献   

19.
董敬畏 《中州学刊》2022,(10):61-68
随着数字信息技术在中国社会的广泛应用,数字信息技术降低城乡、地区、群体之间信息不对称性的作用逐渐凸显。对于新生代农民工群体而言,他们运用数字技术链接城乡资源,在城市中依托原有关系网络,生成网络圈层并通过这种结群和自组织方式规避风险、寻找认同、追求承认。新生代农民工网络圈层这种结群和自组织方式既是对传统农耕社会“差序格局”的“传统的再发明”,也体现着其城市融入的现实意愿。面对新生代农民工的网络圈层现象,政府和学界需要思考这种结群和自组织背后的主体考量及其影响,即需要在承认新生代农民工群体具有和城市居民同等的民事权利和社会权利的基础上,通过制度完善帮助新生代农民工不断实现对自身正当权益的现实追求,进而规避基于网络圈层而可能产生的各种消极影响和社会风险。  相似文献   

20.
文章经由对新生代农民工访谈笔录的深入考察,着力探讨了基于新生代农民工"教育学定义"和"社会融入与教育培训"的实质、内涵和外延.基于此,推演出作为个案研究的案例表明,新生代农民工的教育学的定义是独特、复杂和具有差异性的,教育培训对新生代农民工来说是向上流动的工具,也是其融入社会的重要工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