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 毫秒
1.
赖山阳所著的《日本外史》,在中日两国思想史、史学史上发生过积极的影响。但在我国至今未有评论赖山阳及其《日本外史》的论著问世。本文从赖山阳的简历和著述、《日本外史》在日本的影响、山阳史学的特点及其评价、《日本外史》在中日史学交流史上的地位等几个方面对赖山阳及其《日本外史》作个评析。赖山阳的《日本外史》,正是日本史学按中国史学传统编写、并在日本开始摆脱中国史学传统前夕的日本史著的一部代表作。同时,由于其在中国的翻刻流传,对中国以后接受日本明治维新后的文明史观等资产阶级新史学有着一定的催化作用。  相似文献   

2.
史注作为史学的组成部分,与史学发展相表里。魏晋南北朝时期,随着史学的兴盛发达,注史受到学者的普遍重视,注史方式冲破了经学家注经,不对经文作修正补充,侧重阐发文字语义的束缚,走上浩征博引,补史籍之阙文,或正历史记载的谬误。在中国史学发展史上写下了新的一页,对后世注史方式发生过深远的影响。因此,对这一时期的史注进行探讨,不仅对魏晋南北朝史学和中国史注的研究有所裨益,就是对古籍整理工作,也可提供借鉴。以下就这一时期的史注分为:一、重要的发展,二、丰富的内容,三、显著的特点,四、实用的价值四方面加以论述,以期引玉。  相似文献   

3.
萧梁史学是魏晋南北朝史学发展的高峰。由于深受其时代的影响,显示出许多不同于他朝的显著特色。但长期以来,史学史的研究者对这一极具特色而又颇堪研究的史学发展时期未予以足够的重视。有感于此,本文着重从分析萧梁时代特点入手,对其史学发展的特点作一番深入详实的探究,并阐述说明其史学在文化百花中独盛是由多方面因素造成的,最后指出它在中国史学史上是一个继承前代、导启后世的过渡时期。  相似文献   

4.
我国唐代政书的崛兴,是一个很值得史学史研究者重视的问题。政书崛兴于公元9世纪的唐代中期,其原因需从多方面具体分析,其在史学史上的深远影响,也应给予正确的评价。政书,是记述数代或一代典章制度的史籍,是政府各部门规章制度本身的记录,是各项政治、经济、文化政策和它实行情况的著作。政书这一名称,从中国目录学史上说,是《四  相似文献   

5.
略谈中国少数民族史学史的定义、研究对象及史料范围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 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多民族国家,秦汉以后更成为不断发展的统一多民族国家.中国历史是以汉族为主体的各民族共同创造的历史,因而记载和研究汉族以外各民族历史的少数民族史学发展也具有悠久的传统,成为中华民族史学宝库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国史学史上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早在上个世纪80年代中期,著名历史学家白寿彝先生就提出建立中华民族整体史学史的构想.  相似文献   

6.
作为戊戌变法时期富于哲学气质的思想家,谭嗣同力图糅合古今中外的思想学术构建自己的思想体系,史学思想是其中的一个方面。进化论的历史哲学、唯意志论的历史动力论和“民史”思想构成了谭嗣同史学思想的主要面貌,在中国近代史学发展史上占有一定的地位。   相似文献   

7.
金毓黻1944年出版的《中国史学史》是一部名著,在中国史学史的学科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本文揭示了该书的撰述经过,分析了作者的写作旨趣,论述了它的成就和不足,认为它是中国史学史学科初步形成的重要标志之一。  相似文献   

8.
中国近代史学方法述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国近代史学以梁启超首倡的“新史学”即资产阶级史学为正统。它主导史学领域期间,中国史学有很大发展。近代“新史学”史家们创造了许多有价值的史学方法,其中有新意且成型的如:比较研究法、归纳研究法、历史统计研究法、二重证据法、语言文字比较研究法、诗文证史研究法、碑志证史研究法、“大胆假设、小心求证”方法、“历史演进”考辨法、史书章节编纂法、借助“引得”寻检史料方法等。中国近代史学方法,具有历史进步性,也带有时代局限性;在我国史学方法发展史上有一定地位,起过承上启下、承外启中的历史作用  相似文献   

9.
对世纪末史学反思的再反思(2)雷戈三、理论缺陷由于历史学理性基础的崩溃,史学理论便愈发不可收拾地趋于一元和独新。所以迄今为止,中国当代史学史上还没有产生一位真正具有自己风格和体系的史学理论家。历史学的附庸性在史学理论家身上表现得最为突出和醒目。史学理...  相似文献   

10.
试论汉唐史学中的家学传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中国史学史上,家学传统是一个特点。这个特点在汉唐史学中表现得尤为突出。一汉唐史学中的家学传统,首先表现在父子相传,子承父业,往往把史学当作一种重大的、严肃的事业看待而矢志不移。在著名的《二十四史》中,汉唐时期产生的《史记》、《汉书》、《梁书》、《陈书》、《北齐书》、《南史》、《北史》等历史著作,都是和这种  相似文献   

11.
先秦史学的一个重要特征是史学与政治的紧密结合,而《吕氏春秋》正是这种结合的典范。本文探讨了该书通过对历史的研究,总结经验教训,提出的一系列为秦统一天下服务的政治观点,揭示了该书在史学史和政治学史上的突出地位  相似文献   

12.
作为史学理论的一个重要构成部分,史学批评指的是对史学实践活动及其理论形态的反思,它包括对史学现象、史学家、史籍、史学理论、史学思潮及史学批评自身的考察、反思与审视。而作为史学批评的一个重要历史阶段,肇始于先秦时期的中国古代史学批评经历了一个由萌芽、发展、成熟、到繁荣兴旺的成长历程。在这漫长的历史发展进程中,刘勰的《文心雕龙·史传》篇不能不说是一篇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史评论著。这篇在史学批评史上具有奠基意义的史评专著,从理论上第一次较为全面、系统地提出了自己的史学批评思想,从而奠定  相似文献   

13.
抗战时期的马克思主义史学,不仅在中国现代史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而且有力地配合了党领导的各项抗战任务,成为这一伟大的民族解放运动的组成部分。本文就其在抗战中的作用试作如下探讨。 第一,宣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和优良传统,增强民族自信心,坚定抗日决心。 抗战爆发时,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尚处草创阶段,在史学界及普通人们的思想认  相似文献   

14.
中国体育史学史研究管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体育史学史作为一门新兴交叉学科,主要研究体育史学自身发展的历史。我国体育史学史研究涉及众多学科门类,形成了以体育学和历史学为主线,以哲学、经济学、管理学、社会学等学科为辅助的综合化研究理路。论及中国体育史学史研究的中心论题,这既来源于对我国体育史发展不平衡的归因分析,也涉及体育史学史建构的基本问题。我国体育有没有自身运动发展的历史脉络,关键在于探讨体育史学史研究命题缘起问题;我国体育的实践禀性是否拥有史学的居所,重点在于围绕中国体育史学史归属作出研判;当前体育学科发展史能否代表体育史全部,任务在于观瞻中国体育史学史的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15.
马骕编纂的《绎史》是中国史学史上的一部名著。《绎史》在资料选取、甄别、整理方面有鲜明的特点:一是广搜博采,援据浩博;二是对不同的史料采取不同的取舍标准;三是疑则传疑,认真考订;四是征引资料,注明出处。在史书体裁上,《绎史》以纪事本末体为中心,同时又熔编年、纪传、典制、学案诸种体裁于一炉,在历史编纂学上有重大突破。《绎史》反映出马骕丰富的史学思想,重变通,察民隐;重视人才在历史中的作用,强调人事;重视时势对历史变化的影响;以朴素唯物的观点看待上古历史等。所有这些,都是清初史学史上值得重视的方面。  相似文献   

16.
对中国政治制度史的研究,一直是史学研究中的一个重要课题。为此,史学家们曾做过极大努力,取得了许多重要成果。这些成果为进一步研究中国政治制度史奠定了基础,当然也给以后的研究带来一定难度。但是,付永聚、任怀国、岳宗敏三位先生所著《中国政治制度论纲》(以下...  相似文献   

17.
中国的西方史学史研究始于20世纪20年代,先贤李大钊为此作出了开创性的贡献,60年代前期是它的奠立时期,至中国新时期已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为了中国的西方史学史研究的开拓创新,当下必须重新认识它的重要性,即它的理论意义与学术价值。注重史学思想、并重历史观与史学观、关注西方史学史之史、重视中西史学交流史和马克思主义史学史的研究等项,是本文作者近年来思考或正在付诸实践的建设路径。在这行进过程中,当然需要唯物史观的指引,反之唯物史观也应充分汲取西方史学的学术成果以丰富自己,在互动与回应中实现各自的发展。  相似文献   

18.
吴漫 《南都学坛》2012,32(5):30-37
明代的宋史研究成果众多,凡123种,两千多卷,较多地彰显了时代和学术的要求,具有鲜明的历史特点,并与宋代《春秋》学、清代元史学等一起构成中国史学史上特殊的史学现象。明人宋史著述在史料学、编纂学、历史思想,以及考察历史的视野等方面,均取得了突出成就,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成为中国学术史、史学史以及宋史研究领域的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19.
新世纪的史学史应该怎样发展,这里提出三条思路,一是对传统史学的总结,这方面还有很多工作要做。史学史应当重视文献目录学,但显然又不能局限在那样的范围内讨论中国史学史的发展。改革开放20多年来,史学史研究已经取得了重...  相似文献   

20.
史学与政治不可分离,史学的政治化是普遍存在的。因为史学是在政治生活中生长的;政治的发展激励着史学的昌盛;史学史上那些表面不容于政治的史学家政治情结更浓;被人们所称道似乎与政治史对立的文化史关注域外史、社会生活史和下层人民史,实际上是现代政治权力的扩张。政治是史学的永恒主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