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蒲松龄在《聊斋志异》中运用浪漫主义笔法将现实人生中的种种以梦幻形式表达出来,创造了一个个扑朔迷离而又扎根现实的梦幻世界。在这些众多的梦境中,有进行道德劝诫的警诫梦,有反映人物情感心理的思绪梦,也有预兆未来生活的预示梦等。这些千姿百态的梦境使故事充满了奇异性,使人读之精彩,感之颇深。梦境在作品中有着重要的艺术作用,梦境深化了人物性格,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反映了社会生活。  相似文献   

2.
《聊斋志异》梦创作类型及意蕴摭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聊斋志异》梦创作千姿百态,寄寓深远,依照梦的内容可以分为预兆梦、思绪梦两大类。梦是人对现实的主观反映,它或者与现实形成强烈的反差,或者直接表现现实,基于梦幻的这个特性,《聊斋志异》梦创作的深层意蕴往往呈现出对理想追慕颂扬和对现实否定批评的两极指向。  相似文献   

3.
《聊斋志异·娇娜》中,娇娜与孔生之间的关系既非单纯的友情,也达不到婚外恋的地步,两人之间的感情经历了三个阶段:从开始的一见钟情;到受阻之后爱情退守而变成了友情;再到雷霆之劫这一危机事件中,埋藏在他们心中的夹杂着爱情的友情瞬间爆发,随着生活重新归于平静,他们不得不再次以友谊的形式继续交往。作者通过塑造孔生与娇那之间错综复杂的情感关系,表达了作者自己对异性感情的深入思考。  相似文献   

4.
植物精怪是中国精怪文化体系中重要的一种类别。《聊斋志异》中的植物精怪多为变成女性的花精,她们与书生发生了缠绵悱恻的爱情。这些植物精怪具有丰富的文化意蕴:牡丹精怪形象体现了作者至情至性的俗世情怀,菊花精怪寄予了作者的审美理想和对自己失意人生的诗意拯救,柳树精怪表达了作者关怀民苦、热心助人的救世理想。  相似文献   

5.
《聊斋志异》是中国文言短篇小说的巅峰之作,蕴含着深厚的文化意蕴。科举题材是《聊斋志异》重要内容之一,与蒲松龄一生的追求息息相关,也投射出蒲松龄作为一个乡村知识分子矛盾的心态:既渴望科举成功又因屡屡失利对科举有些厌倦从而对科举制度的某些弊端进行抨击。  相似文献   

6.
《聊斋志异》有着独特的叙事艺术,在圆形叙事模式展开的故事情节中,作者通过对来——去——来、生——死——生等故事的叙述,在人与花妖狐魅、鬼怪精灵的爱恨纠葛里,蕴含了作者对现实社会的深刻思考和关注,寄予了作者对美好人生的无比向往与追求。  相似文献   

7.
管窥《聊斋志异》中的梦意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聊斋志异》中,蒲松龄通过纷至沓来、五光十色的梦境,使我们看到了在特定环境下那种隐伏于人物潜意识中的瞬息万变的极其复杂的流动状态,特别是隐藏于人物灵魂深处的最为丰富的心理活动。  相似文献   

8.
《聊斋志异》中的大量的梦幻小说体现出了作者复杂错综的宗教思想。这种多种宗教思想的杂糅性与中国古代宗教的发展流变、作者所处的社会时代、个人信仰以及作品的创作方式有着较为紧密的联系。种种宗教思想深刻地阐释了中国古代宗教特有的文化意蕴。  相似文献   

9.
《史记》与《聊斋志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司马迁的《史记》对蒲松龄的《聊斋志异》产生了很大影响。文章从褒贬精神,人物故事、行文笔法、语言风格等几个方面,对其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0.
本文作者自述研究中国古代小说偏重文学事实的考证和文本结构的解析。由此研究《聊斋志异》 ,在深知蒲松龄的生活事迹的基础上 ,解开了《聊斋志异》创作的特征 :宗教迷信的故事模式转化为观照现实世界、抒写人生苦乐的表现形态  相似文献   

11.
《聊斋志异》是古代文言小说的压卷之作,文坛名士围绕它的评点层出不穷。在诸家评点中,以王士禛、何守奇、但明伦、冯镇峦四家对后世的影响最大。四家之中,王评过于简略,何评流于泛泛,但评似作品导读,唯冯镇峦的评点理论特质最为鲜明。他"有意作文"的创作立场、简练含蓄的评点话语、贯穿文本与历史的宏观视角等批评方法,为人们深入发掘《聊斋志异》的文化魅力提供了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12.
《聊斋志异》中的女性形象,或为轻解罗裳夜伴枕席的人生知己,或为扶危救困排忧解难的再造父母,可谓顾盼生情、光彩照人,熔铸了作者的理想和愿望、思想和品格,但她们的存在始终是为了满足男子的诸种需要:落拓时为红颜知己,孤寂时为性伙伴,贫穷时为招财树,困窘时做救难菩萨和延嗣工具。蒲氏借她们传达出一种现实世界无法明言的女性期待。  相似文献   

13.
在我国侠的观念不是一成不变的,到清代还有把虽然没有武艺但出手帮助人的行为称作侠的现象。蒲松龄的《聊斋志异》对侠的概念有所拓展,他描写了一些手不能提,肩不能挑,但是以助人为乐的形象;另外还描写了大量以情为因而出手助人的形象,可以成为"情侠"。这些形象有的以纯情助人,不图索取;有的则把行侠和爱情结合在一起,帮助人则是其主要目的;个别侠义之士为人延续宗祧而又贞洁自守,是对封建礼教的大胆突破。至于蒲松龄肯定"以性行侠"的提法则是值得商榷的。  相似文献   

14.
在<聊斋志异>中蒲松龄提出了一种崇尚"知己之爱"的爱情观,他认为知已之爱的寻求必须立足于理性与感性的结合,从实实在在的现实感情出发,以缔结婚姻为最终目的;知己的酬答是不计利害的无私奉献,是永久、恒定的贞定;知己之爱的割舍是对对方心灵攀爬的结果,是灵魂深处痛楚的抉择.蒲氏的"知已之爱"的爱情观系统、完整,对今天的人们仍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5.
民俗是深植于民间的一种传承文化 ,有着久远的历史和深厚的民众基础。本文通过对《聊斋志异》中关于民间异类崇拜信仰的总结与分析 ,认为其中对异类崇拜信仰的描写深化了作品的主题 ,丰富了作品的思想。  相似文献   

16.
《聊斋志异》是文言小说 ,却有着浓郁的民间情趣 ,有着浓厚的民间基础。这种民间性源于作品对魏晋六朝志怪小说与唐传奇题材写法的吸收和改造、作品的民间来源、蒲松龄本人的思想和性格特点等方面。  相似文献   

17.
蒲松龄是小说家,也是诗人。此文选取聊斋诗八首,小加讲析,以见其对读书生活、对朋辈亲友、对社会现实、对古代女性之情感;兼赏其模山范水、书情写怀、体人察物、手挥目送之艺境。  相似文献   

18.
文章概括了《聊斋志异》中悲剧性结局的柔弱女子的 4种生存环境 ,一是丧失劳动权 ;二是女性丧失管理权和财产权 ;第 3种情况是在婚姻中没有自主权 ;第 4种状况是女性的心理优势逐渐弱化乃至丧失。  相似文献   

19.
通过大量材料的列举分析,对蒲松龄《聊斋俚曲集》中"撮"、"腔子"、"分头"、"圆成"四个词语的确切含义进行了较为深入全面的考释,对《汉语大词典》等大型辞书及其他著作就"撮"等词语解释的漏误和不当进行了补充及辨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