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新时期以来,伴随着美学研究的对象从“美”向“审美”的转移,“美学”的学科名称遭到“审美学”的挑战.这些论争对于人们重新认识“美学”的涵义颇富启发意义,但它们主张将“美学”改名为“审美学”,将美学研究的对象仅仅局限在“审美”关系、活动、经验内,否认对“美”的本质、共性、规律的思考、抽象和概括,这却是令人难以苟同的.虽然“美”包含“审美”,“美学”可以译为“审美学”,但作为学科名称,还是保留“美学”的译名更为合适.由于在中文中“美”与“审美”是两个概念,“审美”必须以“美”为存在前提,因此,对“美”的追问是美学研究回避不了的问题.美学就是研究美和审美经验的人文哲学.  相似文献   

2.
审美的文化表征 传统上的美学研究与文化研究是属于两个不同的学科,有着不同的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两者基本上是分离的,至少从学科划分上是如此的。但是,从审美的深层来看,从文化的本质来看,传统上的这种分离又是一种表面现象,实质上它们应该是统一的,不过过去的研究者,没有这种自觉的文化观念。审美文化概念的提出,就是要打通审美与文化的人为划分的界限,而在一个新的高度上进行综合。这种综合是从美学思想发展史上必  相似文献   

3.
郭勇健 《学术月刊》2023,(7):142-151
美学应当具有两个维度,即作为知识/科学的美学和作为生活/文化的美学,或简称为“系统美学”和“审美文化”。系统美学属于“理”的研究,审美文化属于“事”的研究;系统美学的言说方式是美学概念、命题、论证,审美文化的言说方式是审美意识、警句、描述。为美学扩充一个审美文化的维度,就能超越美学的知识论取向,并化解理论与实践的对立。超越美学的知识论取向,并非否定美学是科学或知识,而是主张美学不必囿限于科学或知识。作为知识/科学的美学源于西方,作为生活/文化的美学则是非西方文化也拥有的。在审美文化的意义上,应当承认古代中国已有了美学。“中国美学”同“日本美学”一样,通过美学的审美文化之维而获得合法性。“中国美学”也有两个维度,即古代审美文化的维度和现代系统美学的维度,前者无需索要普遍性,后者亦可追求普遍性。  相似文献   

4.
庄子的“大美”思想是庄子美学思想的核心内容。它曾对后世的文学艺术和美学思想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成为我国传统美学中最具有民族特色的美学思想之一。对此,本文拟从四个方面进行探讨。一、庄子的“大美”与“道”的交融统一《庄子》既是哲学著作又是文学著作,它在诸子散文中独树一帜,有很高的文学成就。庄子的哲学又是美学,庄子的美学同他的哲学是浑然一体的,不可分离,两者交融统一。庄子的很多哲学命题,同时就是美学命题。这是庄子美学的一个基本特征。因此,了解庄子“道”的学说是了解他的美学的关键所在。庄子对于“道”…  相似文献   

5.
饶静 《理论界》2008,(5):172-174
当代文化研究中,强调“审美无区分”有助于美学从审美自治的幻想中走出来,从而使美和艺术更好地发挥认识和批判功能,也有助于实现美学学科的正义。另一方面在审美泛化的年代,文化研究则应在其内部区分文化和艺术,唯有施行“文化区分”,才能使以美学的公正概念来审视文化研究成为可能,是美和艺术对广义文化研究的批判和甄别。  相似文献   

6.
本文从否定本体论出发 ,提出否定主义美学观的三个基本命题 :“美在本体性否定之中”、“美是本体性否定的未完成”、“美学只能说‘不美’和‘丑’” ,它们分别涉及“美何以成为可能”、“美是什么”以及“如何言说美”等基本美学问题 ;文章进而对实践美学与后实践美学作出否定主义批评  相似文献   

7.
在传统美学领域内,千歧百异的美学命题似乎从来就是相互排斥相互对抗的,能否寻找一片“超越”于美学本体论和认识论的层面,重新来审视一下传统美学中关于美的本性和根源的命题、关于美感的本性和来源的问题。本文从一种元美学的立场出发,对作为一种审美陈述的审美评价进行结构性的分析,并进而考查审美评价的形式结构和关于美是什么的命题的形式结构之间的关系。提出用审美语词进行三元化的描述,以指称三元化的事实,并把各种美学命题间的差异归结为概念和描述的差异,以此来在相互对垒的鸿沟上架设一座能飞渡的桥梁,把过去相互排斥对抗的关系转换成能够相互并行不悖的相容关系。  相似文献   

8.
第一个难点:美学本体论原则的确定。近四十年我们看到的所有关于美的定义性命题中,几乎都存在两种倾向,一是把“美”当作为一个直接可达的终极对象加以认识,二是把美学建立在哲学认识论基础之上。前者实质上是以“美”的理论终极性,取消了事实上必然存在的“美”所体现的生命活动和体验之过程性。作为一个终极问题,“美”不仅是人类认识上的终极,而且更主要地是人的生命意义的终极;不过,它又并非直接可达的终极领域。因此,作为从感性通向理性的生命过程的描述,美的定义性命题最终不是为了确立“美是什么”的认识  相似文献   

9.
江立中 《云梦学刊》2005,26(2):38-41
屈原作品在美学上最显著的特征,就是典型形象的“异采”美。我们读屈原作品,必须紧扣一个“异”字,才能淋漓尽致地感受到作品深层的意蕴美和形式上的创造美。屈骚的“异采”美,是战国后期我国社会审美水平发展的必然结果。  相似文献   

10.
吴红兵 《理论界》2007,(8):218-219
“博喻”是超越词句层面,稻戒“篇章隐喻”的主要手段。博喻事件是作为命题行为和隐喻行为双重体现的一个经验完形。博喻事件的同一律产生完形感知,形成篇章的事件框架;其组模式产生原型效应并制约着篇章中命题发展的维度。命题修辞就是建立一种新的语义切题从而将这一横组合变异简化,而这一切题又从纵聚合的词汇变异得到保障。命题修辞的功能推进范围限于在最大陌生化和最大物化这两极之间选择一个合适的参照点。博喻的美学功能在形态上表现为动态美、静态美和完形美。  相似文献   

11.
"荚是道德的象征",是康德在第三批判中提出的新的美学定义或命题,其实就是美学学科的一种新的理论形态.第三批判由"美学一目的论"二重结构组合起来,其组合的内部线索,许多专家感到难以理解与把握.其实,康德在三大批判中设计的两套原理:"构成性原理-范导性原理"与"决定的判断力-反省的判断力",把先验体系置于最高层面上统辖起来.其中"反省判断力"别具一格.处于先验体系最高的视点上,以"道德目的论/道德神学"的超感性存在与普遍立法-对形式感性立法,通向"美是道德的象征",并转折向下与感性的"形式的合目的性"衔接起来,从而沟通"美学-目的论"(或"自由-自然"),使三大批判体系最后达到和谐统一.这便是"美是道德的象征"在先验体系中的构架性意义和作用.亦是美学学科新形态的确证.  相似文献   

12.
“启蒙辩证法”的两个命题,“神话已经是启蒙,启蒙蜕变为神话”,分别表达了对启蒙的肯定与否定态度。将理解的重心放在第二个命题上,则会得出阿多诺、霍克海默全然抛弃启蒙事业的结论,而对该辩证法的完整理解告诉我们,“启蒙辩证法”正是要将启蒙从它的“盲目统治”的扭曲形式中拯救出来,最终给出一个积极的、救赎性的启蒙概念。由此出发,文章最终将阿多诺、尼采一并解释为康德式启蒙事业的同盟军。  相似文献   

13.
易菲 《船山学刊》2011,(4):105-108
“大巧若拙”是老子思想中一个重要的哲学美学命题,这一命题着重凸显“巧”和“拙”的辩证统一关系,强调一种古朴、天真、自然而然之美。本文试图通过对“巧”与“大巧”、“大巧”与“拙”的概念进行深入辨析,进一步揭示“大巧若拙”的美学内涵。  相似文献   

14.
“美是真与善的桥梁”、“美在自由”、“美是无目的性与合目的性的统一”是德国古典美学申的三个基本命题。前者在认识与实践之间发现了独特的情感领域,中者在理论上实现了感性与理性的辩证统一,后者抓住了自觉性与非自觉性相结合的创作和欣赏规律。分析和理解这三个命题,并梳理出其对后世所产生的深远影响,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  相似文献   

15.
和谐观与人类美学思想的形成具有密切联系,“美在和谐”成为中西美学思想产生的第一个命题。和谐作为一种秩序原理和关系范畴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在美学史上人们把社会和谐与个人全面自由发展联系在了一起。因此,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正是人文关怀和审美理想的体现。  相似文献   

16.
对环境美学影响较大的美学派别主要是分析美学和现象学美学,此外就是康德美学,其显著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康德美学的核心概念“无功利性”激发了伯林特环境美学的“交融模式”,后者正是在批判前者的基础上提出并加以论证的,这很大程度上丰富了环境美学对于审美模式的探讨;二是自然灾害的欣赏是否可能、如何可能是环境美学面临的一个难题,康德的崇高理论成为解决这一难题的重要理论资源。从美学理论的深层思路来说,康德美学对于环境美学还有三个方面潜在的影响:一是康德的自然审美理论(包括自然美与自然崇高)为环境美学构建提供了理论原型;二是康德美学的“自然审美—艺术审美”二元结构为当代环境美学提供了基本思路,启发环境美学家们通过对比自然欣赏与艺术欣赏的异同来展开理论论证;三是康德哲学的“物自身”概念激发环境美学家戈德洛维奇、齐藤百合子等提出了“如其本然地欣赏自然”命题,为环境美学走向以生态伦理为基础的生态美学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17.
对唯美主义的讨论在国际和国内学界已非新鲜,但在当今这个不乏“审美”的时代,重访唯美主义倒有些必要,因为,在这个问题上的误解实在太多。当年鲍姆嘉滕在《美学》一书中给美学的定义是:美学作为自由艺术的理论、低级认识论、美的思维的艺术和与理性类似的思维的艺术是感性认识的科学。他认为,美学的目的是感性认识本身的完善,而这完善也就是美1。简言之,美学是认识论,是思维的艺术,是科学。这里,美、美学的独立,仰仗的是理性认识能力对它的接纳。在此意义上,美学虽成了一门独立学科,但美本身并不是一个独立的价值维度,美的价值取决于感性认…  相似文献   

18.
“美学冷下去了,文化学热起来了”,这是时下的议论。其实美学与文化学并不存在学科间的屏障,它们是相辅相成的。美国著名美学家托马斯·门罗在他的《走向科学的美学》一书中曾写道:“文化的范围在19世纪和20世纪的扩大,对近代美学产生了革命性的影响,美学不仅具有国际性,而且涉及各种文化之间的相互关系。”并说美国美学的发展,从根本上来说,“是美国文化本身的某些倾向的逐步成熟所造成的。”因为美的规律,审美活动的规律是由社会文化现象  相似文献   

19.
马克思、恩格斯有没有美学体系,这是一个尚待探讨的问题。但他们有自己的美学思想,却是无可争议的。在劳动学说中,马克思提出了一个著名的命题:“劳动创造了美”。稍加留意就会看出,他们有关美的论述,都是这一命题的阐发,都和这一命题一脉相承。可以毫不夸张地说,这一命题就是马克思主义美学思想的纲领。  相似文献   

20.
<正> 中国先秦美学在总体上明显表现出以“和为美”的理论特征。“和”,简言之,就是相异要素的谐和、一致,这样,“和为美”这个概念本身就蕴涵着形成差异的因素。因为,“和”是一个很不确定的概念,“和”本身并未指明具体指哪些要素的相和,所以,我国先秦美学在以“和为美”的共同理论特征下,就显出百家争鸣、各持一说的局面。但是,就在对“和为美”具体要素的探寻中,又不是漫无边际地任意立就一说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