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统治河西地区的13年中,面对王莽末年天下大乱、战事四起、民族矛盾激化的河西局势,在大力保境安民、发展经济的同时,窦融采取了"怀辑羌胡"与坚决抗击匈奴并用的民族政策,保持了河西地区的社会稳定、经济发展和丝绸之路的畅通,成为河西发展历史上最好的时期之一。窦融的统治政策,为多民族地区正确处理民族关系、推动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宝贵经验。  相似文献   

2.
两汉之际窦融保据河西的初期,各种物价普遍持续上涨,社会经济的发展深受通货膨胀问题的困扰。及至建武五年以后,河西经济逐渐复兴乃至繁荣。《后汉书》中所描述的河西社会经济面貌主要是窦氏后期的真实景象。  相似文献   

3.
汉武帝时期,西汉在河西击败匈奴并设置河西四郡,之后直至宣帝神爵年间,西汉以敦煌郡为基地,向西与匈奴争夺西域地区的控制权。在此期间,西汉首先经敦煌郡与西域南道,争得了对鄯善的控制权;再屯戍于渠犁、轮台,连通西域北道,同时通过联姻与乌孙结盟,对匈奴在西域东部的势力形成合围之势;之后西汉与匈奴对“车师六国”展开争夺,并形成彼此制衡的状态;最后,随着神爵二年匈奴日逐王归降与汉西域都护的设立,西汉最终赢得了对西域的争夺战。通过对传世文献与出土汉简的考证,我们可以较为清晰与详细地还原这一过程,而处在西域与河西阵地前沿位置的敦煌郡,始终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  相似文献   

4.
窦融谋略谈     
东汉开国元勋窦融具有罕见的智慧。天下大乱时,他以退为进,开发河西,经营实力以自保,善择良机以附骥尾;功成名遂时,他明哲保身,"放远权宠"。窦融是明大体、拥护统一的有识之士;是善于因时察势,认识和抓住稍纵即逝的发展机遇的谋略家;是千古难觅的明哲保身的大智慧者。  相似文献   

5.
窦融谋略谈     
东汉开国元勋窦融具有罕见的智慧.天下大乱时,他以退为进,开发河西,经营实力以自保,善择良机以附骥尾;功成名遂时,他明哲保身,"放远权宠".窦融是明大体、拥护统一的有识之士;是善于因时察势,认识和抓住稍纵即逝的发展机遇的谋略家;是千古难觅的明哲保身的大智慧者.  相似文献   

6.
浑邪休屠族源探赜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浑邪、休屠虽为匈奴部落,但并非匈奴本族。休屠部的形成与河西月氏人有直接关系。河西月氏人中有“酋涂”部,“酋涂”即“休屠”。匈奴打败月氏后,大部分“酋涂”成为匈奴的休屠部,其余则西迁至酒泉一带,成为小月氏之“酋涂”部。霍去病出征河西后,小月氏“酋涂”降汉,成为河西“休屠”的一部分。匈奴浑邪部来自义渠中的“浑邪”部落。“浑邪”即“混邪”。混邪与商周时期的“混夷”有族源关系。混夷衰败后,一部分融入到义渠中,成为义渠浑邪部。义渠被秦国打败后,一部分义渠人北迁,最终被匈奴征服,成为匈奴浑邪部。匈奴休屠、浑邪部的族源虽非匈奴本族,但其首领有可能是匈奴贵族。  相似文献   

7.
贾文丽 《南都学坛》2010,30(4):5-11
两汉时期,河西因地处蒙古高原、青藏高原、中原和西域四大经济、政治区域的结合部,又是交通要冲,地形险要,因而具有重要的军事战略价值。河西归汉后,面对政治形势和地理形势变化的需要,汉朝在河西的防务建设经历了初创和成熟两个阶段。防御措施不断加强,建立河西四郡、属国,增筑居延、休屠塞;作战方略适时调整,以河西军为主力或偏师与多路大军协同作战,使河西的战略前沿地位日益突出,成为汉朝北伐和西征的必经之地。综观汉与匈奴百年作战的历史,汉朝在河西的防御与战略演变起了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汉匈关系的发展演变是两汉时期重要的政治现象,双方强弱位置的转换与两汉时期的政治地理条件关系密切.研究发现汉匈双方不同的自然地理环境对双方综合实力形成有重大意义;阴山、河西走廊等战略要地的得失限制了匈奴势力的发展;长城防御体系的形成则使汉政权获得了战略优势.?#  相似文献   

9.
北朝是中国古代社会和民族发展史上的重要阶段,这一时期,匈奴、鲜卑、羯、氐、羌等北方少数民族与汉民族走向一体化,与此同时,佛教也在北方社会广泛传播。我们认为,作为该时期各族人民共同信仰的佛教,对这次历史上规模最大的民族一体化进程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10.
十六国时期 ,五凉政权割据河西约百余年光景。就在如此短暂的历史时期 ,又在僻陋的河西一隅 ,而且几个割据政权还处在内外纷争的搅扰下 ,河西却保存了大量的文献典籍。涌现出一批儒士学子 ,他们倾注学业 ,勤为著述 ,在中华学术史上留下了不可磨灭的业绩。生成于河西的五凉学术文化 ,作为重要一源 ,加入了隋唐统一混合的文化之中 ,对中国文化的发展起到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从汉简管窥河西四郡市场高维刚武威、张掖、酒泉、敦煌四郡,为武帝击败匈奴后所置。其后为防止匈奴入侵,汉王朝在那里派驻了大量军队屯戍。这个地区军民共处,情况与内地殊异。这里的商品交换是怎样进行的,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本文掇缀有关的汉简材料,再征以相关典...  相似文献   

12.
汉晋时期河西大姓的特点和历史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运用敦煌文书,考古资料和历史文献记载,阐述了两汉魏晋时期河西豪强大族势力产生晚而发展稳定快速,成份比较复杂,自保心理强的特点。比较系统的分析了河西大族与河西诸割据势力之间相互依赖、相互影响的关系。同时,对汉晋时期河西大姓的历史作用进行了探讨,认为河西大族对河西经济的发展,对当地少数民族封建化,对促进民族融合和在保存发扬我国古代传统文化等方面起了一定的积极的历史作用。  相似文献   

13.
苏武牧羊北海故地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依据地理、人文等多项资料,考订匈奴囚禁苏武的北海应为甘肃省民勤县境内的白亭海.民勤位于源出祁连山的石羊河尾闾,古时积水成巨浸,名白亭海,或简称白海.北海或为白海之误.当时匈奴政治中心统万城,位于现在陕西省靖边县境内.苏武囚禁地应适当偏离政治中心又不过于隔绝,才便于发挥政治筹码的作用.白亭海去统万城大约4日马程.而去贝加尔湖快马也要10天以上.霍去病率大军讨伐匈奴大获全胜,夺取了祁连山和焉支山地带,匈奴受重创.但此役只"断匈奴右臂",并未使匈奴遁迹河西,地处祁连山以北100多公里的白亭海仍为匈奴所盘踞,并囚禁苏武于此.  相似文献   

14.
匈奴作为我国北方的一个非常强大的民族,曾经在历史舞台上活动了数百年之久。在我国北方广大地区,至今仍有许多地名被认为是以匈奴民族的语言命名的。国内、外许多学者都对这些地名进行着研究和探讨。座落在甘肃省河西走廊山丹县与永昌县之间的焉支山,便被认为是以匈奴语命名的地名之一而被广泛地进行着研讨。这种研讨,无疑对我国北方古代民族史,特别是匈奴史的深入研究,具有非常实际的意义。然而,迄今尚不能断言匈  相似文献   

15.
匈奴单于位继承基本经历了“父死子继——兄终弟及——传弟与传子相结合的混合继承”的过程。这三个阶段是一个清晰发展脉络,后一种是前一种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前一种制度运行过程中所产生的问题,对匈奴社会不同时期政权的稳定起到一定作用。实际上匈奴单于位继承的性质是世袭制为主,世选制为辅,匈奴单于位继承以这种方式进行了几百年...  相似文献   

16.
乌孙,是汉代我国西北地区有影响的少数民族之一。她原居甘肃河西地区,后来西迁伊犁河流域,是汉武帝为实现“断匈奴右臂”战略所争取的主要西域部族之一,汉宣帝时隶属汉朝,对汉朝在西域和匈奴斗争起过重要作用。因此对她进行研究,无疑是很重要的课题。  相似文献   

17.
公元123年,北匈奴联合车师频繁侵扰汉朝河西四郡。敦煌太守张珰在朝中保守派势力占上风的情况下,勇于上书,策略性地提出解决西域问题的上、中、下三策。上策主张立即进兵蒲类海讨伐北匈奴,中策为屯驻柳中的延缓之计,下策是放弃交河城。汉朝政府经过慎重抉择,最终采纳中策。张珰"三策"为汉朝政府正确决策及时提供可行方案,阻止了事态的进一步恶化,对有效推动西域问题的解决起到了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8.
河西汉塞是伴随着汉武帝攻伐匈奴的战争而构筑的,在河西汉塞的构筑过程中,丝绸之路得以畅通。汉王朝建立的边塞防御体系,保障了丝绸之路的畅通,推进了欧亚交通及经济文化的交流。  相似文献   

19.
凉州是河西走廊重镇,地理位置独特,自然条件优越,自古以来就是少数民族聚居之地。自汉辟河西四郡以来,这里成为中西经济、文化交流的驿站,佛教在这里广泛传播并发展。西夏政权的建立者是党项羌人,西夏统治者信仰并重视发展佛教,并把藏传佛教作为西夏的国教,藏传佛教对党项西夏政权影响深远。凉州藏传佛教是西夏佛教的重要组成部分,藏传佛教在凉州的传播有深厚的佛教文化基础、民族基础和历史渊源。其对西夏及后世佛教的发展起过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20.
<正> 西域之称始于汉、自来是指玉门关以西,巴尔喀什湖以东,以南的广大地区,后世泛指葱岭以西诸国,在汉武帝时本为三十六国,至哀、平二帝始析为五十五国.本文所举,主要是指我国境内的新疆一带(狭义的西域)而言.这里是一个多民族地区,先后活动于历史舞台的有乌孙、匈奴、塞、月氏、呼揭、柔然、鲜卑、铁勒,突厥、回鹘、蒙古等族,其中乌孙、匈奴在秦汉西域史上,居有重要的历史地位.本文所述主要是汉唐时期内地与西域这些民族的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