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社会科学论坛》2010,(22):F0002-F0002
邓子平,男,1948年7月生,河北大名人。1982年毕业于河北大学中文系。先后担任河北教育出版社编辑室主任、副总编辑、社长兼总编辑。相继策划、组织和编辑了《英语》《语文》《中华民间文学史》等一批中小学新课标教材和普通高校规划教材;  相似文献   

2.
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社长兼总编辑赵喜民同志,是一个有胆识、有魄力的开拓型出版家。他不图官位图事业,带领出版社的同志们艰苦创业、改革创新,使出版社旧貌换新颜,令世人刮目相看。他永远不知满足,“一切从零开始”,为探索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出版道路做出了有益的贡献。 一、艰苦创业,勇担风险 赵喜民同志出生在西安郊区一个贫苦的农民家庭里。他16岁参加革命,17岁加入中国共产党。他参加过土地改革,担任过土改工作队长。后来调到青海省工作,历任青海省委宣传部理论处处长、团省委副书记、《青海日报》社副社长兼副总编辑、自治州副州长等。后又调任陕西  相似文献   

3.
匡亚明教授,江苏丹阳人,1906年生。1926年夏考入上海大学中文系,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此后长期从事教育和党的理论、新闻、宣传工作。历任《日日新报》主笔、《大众日报》社社长兼总编辑、华东政治研究院院长、中共华东局宣传部常务副部长、吉林大学校长、南京大学校长;现任南京大学名誉校长、吉林大学名誉教授、山东大学和曲阜师大兼职教授、中国孔子基金会会长,南京大学中国思想家研究中心名誉主  相似文献   

4.
《学术界》2011,(6)
2011年6月4日,由《云梦学刊》和《学术界》联合主办的学术大师与当代学术发展论坛在安徽省合肥市举行。来自《中国社会科学报》、《复旦学报》、《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论坛》、《江淮论坛》、《安徽大学学报》、《学术界》、《云梦学刊》以及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南京大学、上海大学、山东大学、昆明理工大学、安徽省社会科学院、安徽人民出版社、安徽大学、安徽农业大学、湖南理工学院等单位的30多位学者参加了论坛。学术界杂志社社长兼总编辑袁玉立主持开幕式,湖南理工学院党委副书记、《云梦学刊》主编余三定和《复旦学报》主  相似文献   

5.
祝宏 《学术界》2001,(5):285-286
学术刊物自当成为学者的家园 ,成为学人之间、学者读者之间联系的桥梁 ,成为学人推进社会进步的喉舌 ,因此 ,见到改版后的第一期《学术界》 ,见到社长兼总编辑的袁玉立先生的大手笔 ,颇有“如隔三秋”的感觉。然欣喜之余 ,心中不无担忧 ,好自好矣 ,能长久否 ?学界“居大不易”啊 !此种担忧 ,即便皖中我想当时也非一两人。而正也期望这颗幼苗茁壮成长 ,我每期都认真地读它。差不多两年了 ,新版《学术界》一期期的如期面世了 ,于光远、王元化、张岱年、程千帆、钟敬文、季羡林、任继愈、蔡尚思……一个一个大家 ,从书斋中走上了《学术界》。对…  相似文献   

6.
回首与热望     
<正> 《广东社会科学》创刊100期了,值得庆贺!现任社长兼总编嘱我写几句话,虽一再推辞,但经他再三恳请,也只好应允了。写什么呢?就写甜、酸、苦、辣吧! 甜——我原本决意离开政坛潜心学术研究,但由于受组织调遣于1995年起接任本刊主编,历时近8年。这期间,各级领导对本刊给予具体指导和大力支持,广东和国内外的专家学者、学  相似文献   

7.
一在我国近代文学中,苏曼殊是个有才华有影响的作家。可是近三十年来很少有人提到他了。而为批判继承近代文学遗产,对于苏曼殊其人及其作品,便有重新认识和评价的必要。苏曼殊,原名戬,字子谷,后名玄瑛。原籍广东香山县。一八八四年出生于日本横滨,一九一八年病殁于上海,年仅三十五岁。他通晓英文日文和梵文,工诗善画,对中外文学及内典都有研究。他的著译颇多,出版有诗歌集(如柳无忌编辑的《苏曼殊诗集》)、小说集(如最早由广益书局出版的《断鸿零雁记》单行本,卢冀野编辑的《曼殊小说集》),散文《燕子龛随笔》(收入周瘦鹃编辑的《燕子龛残稿》)、《岭海幽光录》;译文有《娑罗海滨遁迹记》(收入柳无忌编辑的《曼殊逸著两种》),《拜伦诗选》、《惨世界》、《潮音》、《文学因缘》等,版本很多。而柳亚子编辑的《苏曼  相似文献   

8.
沂中同志写的《日本空海和尚来到福州的始末》一文(登本刊1983年第三期),深入探索空海和尚来到福州的经过,是很有价值的文章.但文中一些史实,我们认为有出入,特提出商榷.一、长溪赤岸位置,据《福宁府志》、《霞浦县志》记载,系在今霞浦县城关东十华里的赤岸大队,而《始末》却注为在今福建霞浦县南三十里,这显然把温麻旧县治(今古县村),误为长溪赤岸.二、把福州官员开始理所当然地不允许空海一行登陆,误认为也不许在赤岸镇登陆.查《日本后纪》,内记载第十七次"遣唐使"第一船于八月十日漂抵长溪赤岸,即受到县令胡延沂等相迎.胡等并告诉他们,从陆路走就是国家太平之日亦嫌"山谷险隘,担行不稳",劝他们"回船向州".此言此情,至为友好.该船在海上遇风漂流三十四天才漂抵赤岸,已水尽粮绝,人疲力尽,让他们上岸休整,也是理所当然的事.他  相似文献   

9.
郁达夫酷爱藏书,他先后在北京、上海、杭州、福州、新加坡等地工作、生活过.无论身处何方,他都要购买大量的书籍,并加以研读、评点.1936年郁达夫应福建省政府主席陈仪之邀前往福建,在寓居福州的时期内,继续他的藏书行为,先后购买了《紫桃轩杂缀》、《词苑丛谈》、《知新录》、《闽中十子诗钞》、《赏雨茅屋诗集》、《闽产录异》等图书数十种,并做了相当精到的点评.在藏书、品书的过程中,郁达夫还结识了福州的藏书家沈祖牟、陈几士、林汾贻等人,并结下了深厚的友谊.  相似文献   

10.
郭沫若的第一首新诗,发表于一九一九年九月十一日的《时事新报》副刊《学灯》上,从此郭老诗兴勃发,成为一代诗人。郭老在《我的作诗的经过》中说:“那时的《学灯》编辑是郭绍虞,我本不认识,但我的诗寄去不久便发表了出来。”郭绍虞同志在《关于文学研究会的成立》一文中说;“但我不敢掠人家之美,因为我没有在上海《时事新报》当过《学灯》编辑”。这是郭绍虞第四次表示否认自己是《学灯》编辑了。茅盾同志一九一九年也在《时事新报》做过编辑,据他回答笔者说,当时郭绍虞不在《学灯》编辑部,而是在北  相似文献   

11.
许先生,最近你主编的十一卷本的《华夏审美风尚史》一书荣获国家图书大奖,加之你新任社长兼总编的《社会科学报》在2002年改版中一炮打响,获得读者的广泛好评,这可谓双喜临门,在开始我们的谈话前,我得先向你表示祝贺。谢谢。这是我和我的朋友、同事共同努力的成果,我只是在其中做了些力所能及的工作,当然也贯穿了自己的一些想法。  相似文献   

12.
1988~2002年,《福州年鉴》(曾称《福州统计年鉴》、《福州经济年鉴》)由福州市统计局承办,而《福州市志》由福州市方志委主编,二者分离,各编各的。2003年,《福州年鉴》归福州市方志委主编,二者统一领导,统一认识,统一要求。三年来,福州方志委着力于年鉴与方志编纂的科学衔接。  相似文献   

13.
历史的尘埃曾经封没过这样一位作家——他著译等身,门类齐全,新诗、短篇、中长篇、散文、杂文、话剧、翻译,给后人留下了一千万字的文学财富;他编辑经历长达三十八年,先后编辑过《新奉化》、《申报·自由谈》、《鲁迅风》、《文艺报》及印尼文的《民主日报》等十四种报刊,主编或编辑过四种丛书,并为第一套二十卷本《鲁迅全集》倾注全副心力;他还写有大量文艺评沦,著有我国在四十年代到五十年代最有影响的文学理论专著《文学读本》和《文学论稿》,并在文艺理论领域里提出过许多震慑人心的见解;他还是一位杰出的社会活动家、外交家、“大众情人”、印尼史学家。他就是堪与鲁迅、郭沫若、茅盾、巴金、老舍为侪的我国杰出的无产阶级文学勇将王任叔(巴人)。  相似文献   

14.
许翼心 《学术研究》2007,(7):153-157
郑贯公是辛亥革命准备时期一位重要的民主革命派宣传家。1900年至1906年间,他先后参与六家报刊的编辑,其中包括:创办并主编第一家海外留学生期刊《开智录》,主编近代报纸的第一个文艺副刊《中国日报·鼓吹录》,创办和主编第一家文艺性革命小报《有所谓报》。他率先将通俗文艺引入报刊,并编撰了最早的一部政治小说《瑞士建国志》,创作了大量反帝反封建的新粤讴。他堪称中国近代报业怪杰,文界革命急先锋。  相似文献   

15.
《江汉论坛》2001,(8):96
高放,马克思主义理论家,中国人民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祖籍福建长乐,1927年出生于福州,1946年毕业于福州英华中学,后肄业于北京大学政治系,1948年为解放区华北大学研究生,1949年起从事政治理论教育工作。1950年中国人民大学创办伊始,一直执教至今。他是我国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学科的奠基人和带头人之一。历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中国国际共运史学会常务理事、副会长和顾问,中国政治体制改革研究会副会长,《国际共产主义运动》杂志和《国际共运史研究》杂志主编,中国社会科学院和北京市社会科…  相似文献   

16.
由共青团四川省委主办《四川省青少年年鉴》编辑委员会组织编辑的四川省第一部以青少年事务为特定内容的大型年刊《四川青少年年鉴》于2004年9月下旬正式出版发行。  相似文献   

17.
本人大学毕业后在学术上接触的第一件大事,就是筹备和参加1962年纪念王船山逝世270周年学术讨论会:会前写论文、赴济南接专家、开会时任小组讨论学术秘书、会后整理专家学者讲学稿。文化革命后,我参与了船山学社的重建并且一直担任副社长、社长,参与了1982年以来一系列王船山学术研讨会的筹备和组织工作;1984年至1989年担任《船山学报》主编,学报停刊后我曾力促其恢复,在《船山学刊》创刊后,又先后担任副主编、执行编委、编委会副主任等,长期为刊物进行编辑、审稿工作;在《船山全书》编辑过程中,我曾参与收集船山手稿、马宗霍校勘记,与中华书局联系船山著作校勘稿的转让,对全书的编辑工作起了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8.
二十年代初,活跃于中国文坛的文学研究会中,有两位影响极大的散文作家,一个是以《寄小读者》闻名于世的冰心,一个就是以《踪迹》、《背影》脍炙人口的朱自清.朱自清本是诗人,早年从事诗创作,“五四”时期即写新诗,他的第一首诗《光明》就是在北京大学读书时代写的.一九二二年创作,二三年发表的长诗《毁灭》在当时诗坛上产生了很大影响,一九二四年出版了诗文集《踪迹》.一九二五年任清华大学教授后,创作转向散文,一九二八年出版散文集《背影》,成为一代散文大家.正是由于他是诗人,因而他的散文就充满着浓郁的诗意,郁达夫在《中国新文学大系·散文二集<导言>》中说:“朱自清虽则是一个诗人,可是他的散文,仍能够满贮着一种诗意”.  相似文献   

19.
为了把握编辑学的神髓──陶同《编辑思维学》补缀小议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把握编辑学的神髓──陶同《编辑思维学》补缀小议赵航1967年,日本出版学会会长清水英夫在世界上首倡应创立出版学。按他的解释,第一位的是要研究编辑现象。1972年,以其专著《现代出版学》的出版,再次呼吁。然而,就在清水这部充满着开拓热情的论文集中,...  相似文献   

20.
李普先生     
看他的信就知道,他是一个痛快人:周实先生:示悉。《书屋》亦到,谢谢!我写文章甚少。1993年以来努力写写短文,要感谢黄伟经兄(周实注:黄伟经,1932年生,广东梅县人,原《随笔》杂志主编)的"提拔",他是主要的组织者与鼓舞者。另一位是杨奇兄(周实注:杨奇,1922年生,广东中山人,曾任广东省新闻出版局局长、香港《大公报》社长等职)。我太孤陋寡闻,最近才知道有个《书屋》,向李冰封兄(周实注:李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