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法的本质应为法的精神所统领,法的精神应以人权概括之。从法哲学角度。法的目的和归宿在于人权,法只是保障和维护人权的手段;从法治吏角度,法治发展的历史就是人权从各个侧面展开直至最后集成的历史。  相似文献   

2.
面对我国现代人格发展的复杂问题,从现代法文化角度予以洞见:现代人格在完整的逻辑层面不仅是平等的人格伦理原则的宣示,而且是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制度定位;是平等、民主、自由、法治、人权等一系列现代意识和文化精神的自觉和实践;甚至是一种以平等为坐标的现代法治工程和历史运动.但在实践层面的近百年中国现代史进程中,经历了文化启蒙、政治革命、经济发展、道德理想提升等人格发展历史路径.这种历史和逻辑产生若即若离的现象令人思索.今天,在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指导下,现代法治运动是我国现代人格发展的根本路径选择.  相似文献   

3.
我国刑事诉讼人权保障立法方面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文志 《北方论丛》2006,(4):141-148
"人权入宪"标志着我国的人权进入了一个新的里程碑,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必将极大地推动我国人权建设的全面发展.与宪法人权保障的水平相比较,我国刑事诉讼立法中人权的保障手段相当滞后.这种状况与中央提出的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要求相距甚远,亦不适应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要求.因此,必须对现行刑事诉讼法进行修订.修订刑事诉讼法必须牢固树立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全面贯彻落实宪法确立的"尊重和保护人权"原则,彻底清除我国刑事诉讼立法中人权保障方面的弊端,从立法上科学设置人权保障制度,进一步推动我国刑事诉讼制度的文明与民主,维护公平正义.  相似文献   

4.
方也媛 《天府新论》2015,(2):112-117
少数民族习惯法对本族群民众仍然拥有强大的影响力和约束力,虽然习惯法与罪刑法定原则之间存在冲突,但如果通过强制适用制定法的方式来革除习惯法的使用,必然会对司法实践造成不良的影响。习惯法重视实质理性,这与罪刑法定原则实质侧面有共通之处。从这个角度出发寻求调适路径,引导少数民族人民接受现代自由民主、人权保障的法治精神,才是彻底解决习惯法与罪刑法定原则冲突之道。  相似文献   

5.
转型时期社会面临着巨大的挑战,人们权利、法治意识和自由、平等观念不断增强,人权保障与权力制约意识不断高涨,利益失衡导致的社会矛盾与问题不断加剧。而城市法治精神是城市人们对法治理想及其价值目标的主观把握、对法治的认识、情感和意志等各种心理要素的有机综合。完善的城市法治精神能有效引导人们自发、自觉地向民主、人权、平等、正义、秩序等法治方向发展,能妥善协调和消解社会矛盾,促进城市和谐发展。要实现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转型,必须努力构建城市法治精神。  相似文献   

6.
通过沿着礼的涵义、特征、历史沿革、作用和地位分析思路,从法律性的角度概括"礼"现象的普遍、变动表现,并与法进行相似性比较,证明"礼"具备法律性,并合理解释"礼"与现代法之间存在差异的客观原因。从而以新的视角深化对中国传统法精神的认识,诠释中国传统法的历史与现状,明确我国在促进和谐法治文明、建立现代法治体系过程中,对待传统法继承问题的态度。  相似文献   

7.
朱文雁 《东岳论丛》2005,26(2):200-201
人权概念最早出现于西方,但是,"这绝不意味着人权概念只能产生于西方,而且只能是西方的.更不意味着人权起源的解释必定囿于西方人的价值观方法论"[1].它的发生具有"人类共同性",它所蕴涵的关于增进人类和谐的深刻道理,与深深根植于儒家思想的中国传统法律文化有着某种意义上的默契.在研究中国传统文化、尤其是儒家文化与人权思想的关系时,从权利的内在精神及其历史发展的角度可以展开一条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8.
唐静 《兰州学刊》2007,4(10):42-44
从市民社会的词源、特征和历史演变来看, 市民社会与民主宪政和法治精神紧密联系在一起.市民社会培育了宪政文化, 孕育了法治精神, 形成了社会权力, 消解了国家压力.因此, 宪政与法治的实现离不开市民社会的培育和成熟.  相似文献   

9.
彭中礼 《学术探索》2008,3(1):133-135
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从法哲学的视野来看,科学发展观是一种丰富人权价值涵属的法哲学方法论;科学发展观是一种促进社会正义实现的法哲学方法论;科学发展观是一种深蕴法治思维的法哲学方法论。分析科学发展观作为方法论的法哲学意义,是在新的历史阶段对马克思主义法哲学的一次重大创新。  相似文献   

10.
在我国社会转型中,贫富差距的扩大、社会分层的日益明显,使弱势群体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为此,本文从法律和社会的角度,论证了法治社会下弱势群体法律保护的必要性,分析了弱势群体人权保护的现状,并提出保护弱势群体基本人权的措施及建议。  相似文献   

11.
法治的人文关怀,是指在法的制定和法的实施的过程中对人权的充分而全面有效的法治保障.我国社会主义法治与人文关怀的关心人的生存与发展本质是一致的,这种人文关怀是社会主义法治的特征和力量源泉.注重人文关怀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特征.人文关怀是马克思主义社会治理的核心理念之一.在法治中强化人文精神的内涵,有助于理想的、科学的法治人格的确立.我国应当积极探索强化社会主义法治人文关怀的途径和方式.  相似文献   

12.
从法治的核心和本质角度讲,法治主要是为了保护人权和制约权力。法治与国家主权的结合要考察法治理论与主权理论的结合,我们就不能不谈及霍布斯和洛克。霍布斯法治理论的逻辑起点是他所谓的自然状态,即一切人对一切人的战争状态,在其中,个体之间的脑力和体力差别不至于大到使这人能要求获得人家不能像他一样要求的任何利益;人们  相似文献   

13.
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中国,集体人权遭到来自国内和国外的粗暴践踏,胡适从进化论和实用主义的理论前提出发,认为法治是集体人权保障的根本手段,集体主义原则是处理个体人权与集体人权关系的价值标准。胡适的集体人权思想的形成和发展,表征了胡适对集体人权保障的艰难探索。这种理论探索产生了巨大的历史影响,对当代中国的集体人权建设也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4.
罢工权在我国现行法律中没有直接的对应条款,这导致实务操作中的无法可依。然而,从法释义的角度上观察,罢工权有其存在的法权依据;从罢工权的人权属性视角观察,罢工权是法治发展的需求;从罢工权存在的功利视角观察,罢工权在劳资政三方利益博弈中不断发展。  相似文献   

15.
社会控制论作为一种法学理论在研究中常常被片面地理解,这对于法治和人权的发展都是不利的.为此从分析澄清社会控制的主体、系统构成和维度问题入手,进而提出通过法律来设定"人权"作为基本的目标,利用指引、支持、规惩、扶持等复合的方式,对公权力领域和私权力领域实行两维的社会控制.希望结合我国现行的法律及其制度,探讨人权秩序化和走向法治的途径.  相似文献   

16.
法治现代化与法治精神具有依存性、统一性和互动性.法治精神是法治现代化的必备要素,一个成熟的法治社会必须具备精神和制度两方面的因素,即具有法治的精神和反映法治精神的制度.缺乏法治精神,无论制度如何完善,都不可能是成熟的法治社会.而且,法治现代化建构的路径是一条从法治精神到法治社会,再从法治社会到和谐社会的路径.和谐社会作为高层次的法治社会,作为法治现代化进程中的理想社会,同样需要以法治精神为基石.  相似文献   

17.
法治国家的公民应当具有法治精神.法治精神的生长、发育和成熟既是一个自然历史过程,同时又是人们有意识地选择和培育的结果.法治教育是培育公民法治精神最直接、有效的途径.我们应当转变观念,明确目标,恰当安排法治宣传教育的内容,改革具体的教育形式和方法,重视法治理论研究成果的应用,充分发挥其在公民法治精神形成方面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8.
中国现代法治国的构建与路径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法治作为一种治国方略和价值追求自古有之,但不同时代有着不同的精神内核.从其概念的提出到思想的阐发以至现代法治理论的形成,法治精神及法治国思想得到了明确系统的表述.本文试图通过对法治及法治国概念历史的考察,归纳出现代法治国的基本内核,从而考量当代中国的现实和法治国目标,分析我国在建设现代法治国家中的有利条件和阻碍因素,思考有效推进中国法治国进程的路径选择.  相似文献   

19.
文章探讨了沈家本清末修律的爱国主义理想目标和求实精神,涵化西方法文化的价值选择;论证了沈家本以情理主义、罪刑法定主义、法治主义为涵化西方法文化的联结点,熔铸人类法文化具有普遍性的法律精神,作为清末修律的理论武器。文章从清末修律保留皇室特权和封建伦理尊卑贵贱等级因素,指出沈家本未能汲收西方资产阶级“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人权”和“个人本位”法律精神的局限。  相似文献   

20.
在以公诉方式追究犯罪的现代刑事诉讼体系中 ,面对强大的国家公诉机关 ,犯罪嫌疑人和被告人成为人权保护的关注对象 ;但是人们却忽视了针对被害人的人权保护。我国《刑事诉讼法》排斥附带精神损害赔偿诉讼 ,就是漠视被害人人权保护的具体体现。本文分析了排斥刑事附带精神损害赔偿诉讼的弊端 ,并从人权保护的平衡角度 ,论述了刑事附带精神损害赔偿诉讼的理论根据及其可行性和诉讼范围的设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