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潘斌 《船山学刊》2022,(1):35-45
王船山礼学与先秦两汉儒学、宋明理学的渊源甚深,特别是与张载的礼学关系密切。船山认为礼是天理的体现,合礼者是天理,不合礼者是人欲;礼与天理相关,亦与人情相系,礼甚至由心而生。船山认为情可能过或不及,而礼可矫正,使其合乎中道。礼是"五常"的范畴之一,而船山将礼从"五常"中抽离出来,并视其为"三纲五常"的大体。在船山的礼学思想体系中,夷夏之辨、人禽之别的根据就是礼治的有无。船山从礼学的角度彰显文化主体意识,还体现在他对佛老和阳明心学的批判态度上。  相似文献   

2.
近几年来,阳明学研究比较热门,而船山学研究表现的相对冷清,相对船山博大的思想体系而言,船山思想研究还有很大的空间。当下学术界关于船山思想研究有四个时新的逻辑层次:船山学的诠释离不开多元文明的视角和自我定位,这关切到中国古典思想诠释困境的反思;在船山看来,学统和道统要和政治保持距离,将教化之权柄放在师儒、学者手中,通过复礼之学统摄克己功夫,构建一种以礼乐为中心的文明政治社会生活形式;船山站在儒家的立场批判释、老,正视"正统"与"异端"的区分,同时也吸收释、老思想,以构建自己的哲学体系;船山学梦体现儒者的使命和担当,本质上是为中华民族和中华文明谋求未来的理论建构和体系建构之事业,与"中国梦"息息相关。在四个时新维度的透视下,船山思想研究获得立体的呈现。  相似文献   

3.
船山学是船山思想和精神品质的学理化体现和体系性呈现,是船山思想和精神品质能够自成体系并长久绵延的内在机理和学术价值之综合凝结。船山学之所以具有跨越时空的独特神韵和魅力,既在于她对中华学术文化或国学特别是中国哲学思想所作出的全面系统的总结,从而显示出一种集大成的学术特质,也在于她在总结中华学术文化的基础上试图促使其别开生面,向前发展,提出了一系列破块启蒙的新命题、新观点和新思想,体现出一种'新故相资而新其故'或革故鼎新的学术品质。  相似文献   

4.
追随萧捷父先生问学30年,对萧先生的船山学方法论略有所窥。值此纪念《船山学刊》创刊90周年之际,我想谈谈对萧先生的船山学方法论的理解。有理解不对的地方,还请师友和同仁们赐教。第一,萧先生治船山之学,首重文本诠释,以此为治船山学之第一要紧事。或曰:此乃海内外船山学界之共识,不足奇。予曰:唯唯,否否。世间固未有不通文义而能治船山之学者,亦未有不精研《船山全书》而能全面准确理解船山者:然而,先生所云之文本诠释,自有其尤重史识和逻辑之特色。其中之重之尤重者,乃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必须区分船山“对旧说之沿袭”与“别开生面之创…  相似文献   

5.
王船山对程朱、陆王之学的批评与修正,同时亦是其克服与超越宋明理学之处。船山对陆王心学杂于佛老、单证心性本体而忽略道德实践的学问倾向表达出强烈的不满,并反对朱子分理气、心性为二,而强调理即是气之理,心与性为一,显示出船山治学的重点已从体证道德本体走向成己成物的道德实践,从一己之成德走向儒家之人文化成,此亦即是船山学的精神所在。  相似文献   

6.
滕海滨  黄熹 《船山学刊》2004,(3):18-21,92
本文认为 ,船山对“气”范畴的新规定并使之上升到本体地位 ,对他重新诠释儒家心性之学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成为其关于心性问题讨论的基石 ,“气”的理念贯穿船山对心性论的理解 ,也是我们理解船山心性论的关键。  相似文献   

7.
虽说内圣外王是程朱理学乃至陆王心学的整体追求,但程朱理学特别是陆王心学确是偏重心性内圣之学,在工夫论上更是偏重简易工夫。船山作为宋明道学的批判反思者,对于这种偏病有深刻的认知和修正。本文即以船山《孟子》诠释为例,通过船山对朱子及其后学和陆王心学偏病的批判,揭示船山《孟子》诠释的政治哲学取向和工夫论上的"学修"内外兼顾立场。  相似文献   

8.
吴震 《中国学术》2003,4(1):171-228
阳明学是一种思想学说,同时也是一种思想运动。良知学说构成了阳明心学的理论核心,但是有关良知学说的种种诠释活动并没有因王阳明的去世而告终结。阳明后学是阳明学运动的延伸和展开。从阳明学到阳明后学,不妨可以理解为是心学运动史上的一个历史事件。  相似文献   

9.
李光地一方面"俱言王学",在为学初期质疑程朱理学,对王阳明心学抱有"同情";另一方面又认为"伯安之失大",对王阳明心学展开批判,指出"王学病源"在于"心之即理","王学病根"在于"无善无恶为心之体"。李光地指出王阳明错解了朱熹的"格物穷理"论,并在此基础上批判了王阳明的"良知说"。李光地在批判阳明学的过程中有两个转向:一是由批判王阳明心学转向批判王阳明的其他学说;一是由批判阳明心学转向批判阳明学派。李光地对阳明心学的态度转变原因主要有:明清之际社会环境的巨变、其宦海沉浮的人生历程以及个人的儒学立场尤其是朱子学的立场。  相似文献   

10.
我的易学与船山的易学联系与差异并存,而此种差异与联系在本体诠释思想上的整合更应予以关注。本文首先回顾了船山的生平及其易学的基本时代背景,阐述了"观"卦的哲学方法与本体含义(对此我曾有专文论述)——我认识"观"卦是基于哲学方法学的认识为易学这个体系如何形成、如何建立找一个经验的、现象学的基础,找一个易学内在的,自觉的方法来说明。其次,对船山易学从整体到部分的本体诠释——船山先写《周易外传》再写《周易内传》,显示出的方法论的观点,就是由大体及于细节。《周易》透露的这个大的宇宙框架怎么建立、如何充实,是从外而内,从大而小的。如此才能够去了解六十四卦每一卦的内涵。再次,在本体易学的层面,本文详细阐述了船山哲学中诸如"道器"、"理气"等一些重要范畴的本质内涵及其在整个体系中的重要作用。最后,船山讲,"道之枢,德之牖也",人的本质、本性彰显宇宙的"动",于是,从"动静"、"常变"出发,我讨论了船山怎么从本体易学过渡到本体伦理学。综上,我的基本结论是——船山易学承先启后,继承了宋明理气范畴,重视张载,注重"气",但没有减少对"理"的尊重,与朱子的理学仍然有深刻的内在关联。这是一个本体诠释的认识,也是一个方法论上的评价。  相似文献   

11.
作为陆王心学一脉的关键人物,慈湖学术以不起意、知及仁守为修养工夫,以本心之澄澈清明为工夫境界,在承继其师象山“六经注我”诠释特色的基础上进一步开出了以心解经的诠释路径。在“克己复礼”诠释问题上,陆象山开心学解释之先河,慈湖一反前儒本孟子心学为说,而以“古圣为的”,从诠释之基、诠释之体、诠释之用三个维度建构了独立完整的心学诠释理路,这一解经路线在廓清理学解经之传统、开启心学解经之新视域新思路新方法以及后世阳明及阳明后学的心学建构等方面均产生了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12.
朱子与阳明对孟子“尽心知性”诠解之不同,从本质上来说是二者在“诚意”问题上偏外与重内的二元对立。船山从文法和逻辑的角度驳斥了朱子“知性”为先“尽心”为后的工夫次序,将其辨正为“非尽心无以知性”,认为“尽心”是“知性”的前提;同时从为学次序和穷理方式上解构了阳明“尽心即是尽性”的内求方式,将其驳正为自明而诚、内外兼修的穷理工夫,从而使“尽心知性”的实现主体由圣人转变为君子。而船山之所以将“尽心知性”重构为“自明善而诚身”的工夫,其旨在于强调“诚身”之实践,以求重返实学、复归圣学,彰显了强烈的原道精神与时代关切。  相似文献   

13.
参照和套用西方哲学术语来诠释船山思想是以往船山学研究的主要方法.这一研究方法当然有其合理性和不可磨灭的价值.但是,由于中西方哲学的问题意识、理论框架、学术范式和终极目标有着相当大的差异,以西方哲学的范式或问题意识来审视、解读王船山以及其他中国先哲,不仅会产生隔靴搔痒的遗憾,更可能会让我们无法真正读懂他们的内心世界.而沿着中国先哲自身的问题意识来解读船山,则可能会有新的体悟.这是本人近读陈来先生新作<诠释与重建--王船山的哲学精神>一书所获得的启示.作者用"接着"宋明理学的问题意识来解读船山,在这一独特的问题意识所形成的诠释眼光中,船山思想中原先被忽视的面相在新的意义层面得以彰显了出来.  相似文献   

14.
以唐君毅、曾昭旭为代表,现代新儒家从理、气与授、受理解船山人性的内涵,并依此诠释船山人性中不善之来源,认为"善"存在于天与人、物"授"与"受"的过程之中,不善也源于此"授受"之际。在此基础上,人当继天道以立人道,最后归于人文化成之世界。在与宋儒的比较中,现代新儒家的诠释凸显了船山人性论的卓绝,他们期望借船山上下、内外贯通的人性论来开启道德主体的外通之路,进而走出现代新儒学的发展困境。  相似文献   

15.
无论从对传统进行彻底清算并重新评估定位,还是从其对中国思想走出传统所做出的创造性贡献来看,最能体现船山之历史地位和作用的,就是他的人性论。它是船山心性哲学的基石。这一方面是因为心性哲学一直是中国传统思想甚至传统文化的核心、精髓和内在生命精神的最集中的表现,一切重要的问题如天人关系、知行关系等等均是通过心性哲学来体现并依靠心性哲学去实现的;另一方面也是因为心性之学正是船山哲学思想的难点和重点,它是船山学的关键所在,也是船山作为理学家并结束理学使之向近代转型的最集中最明确的体现。船山对人生、对社会生…  相似文献   

16.
心广 《船山学刊》2019,(4):43-43
是故圣人尽人道而合天德。合天德者,健以存生之理;尽人道者,动以顺生之几。【出处】《周易外传》卷二,《船山全书》第1册,岳麓书社2011版,第890页。【赏析】这是船山《周易外传》论述"无妄"卦一句带总括性的箴言,深刻地揭示了尽人道与合天德之间的关系,也是船山"珍生""务义"之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观的真诚表白,且凸显了船山之不同于"主静"一系理学家的迥异之处。  相似文献   

17.
道统论是王阳明良知学的重要内容。阳明道统论以“精一之传”为宗旨,阳明认为此道始于尧舜禹之十六字心法,经孔颜(孟)仁学、周程道学而最后为其心学所传承。阳明在极力摒除朱子学于道统之外时,对作为同调的象山、甘泉心学之不够精一皆有所不满,并以明人伦之学极力驳斥心学为禅学之诬评。阳明道统论有其动态发展历程,其若干“出格”之论体现了阳明学的理论创新与儒学传统、理学共识之间同异交错的紧张关系:“颜子没而圣学亡”作为阳明早年未定之说,实质上是对宋儒所揭示的颜孟之别这一道统分判的接续;孔子九千镒之论与“夫子贤于尧舜”之传统实相背离,体现了阳明学因病发药所隐含的矫枉过正之处。阳明的道统论呈现了阳明学与朱子学的继承发展关系,也表明道统论依然是儒学未来发展所必须面对之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18.
<正> 光芒烛天,芳菲匝地。衡岳钟灵,昭苏环宇。近世以降,伴随着我国近代化和现代化的曲折征程,船山之学启迪了数代不同思潮的思想家和学者——由曾国藩、郭嵩焘,而谭嗣同、梁启超、章太炎,而毛泽东、侯外庐,而熊十力、贺麟、唐君毅,等等。所以者何?根本原因乃在于船山学为人们提供了与时代走向相契接的思想资源。然而我们却不能对淹博如海的船山学术思想作维度单一的诠解,否则无法解释何以不同流派的学人—一洋  相似文献   

19.
船山在《尚书引义》中提出了气有不善、性有不善的看法。而在其两年之后撰写的《读四书大全说》中,船山即对这种看法进行了修正,认为性无不善,这种认识贯彻于之后他学术的始终。由性本善而用有不善的看法到性始终为善的这个转变不仅可以扭转其体用观的扞格不通,而且更为重要的是,由其人性论的这个转变导致了其"工夫"修养论与宋儒在侧重点上有很大的不同。即不是气与性之不善,不善是由于主体在与外界交往过程中不能善于驾驭情势与正确对待的结果,不善的结果主要由主体负责。船山之意是要人当下就负起改变自己的责任来,一刻也不能拖延;而且船山也坚信人在当下能改变自己(此类似佛教的前念迷即烦恼,后念悟即智慧)。  相似文献   

20.
邓辉 《船山学刊》2001,(1):41-48
船山历史哲学思想对船山来说极其重要,船山历史哲学思想研究也因此深受海内外众多学者的重视。然而,船山历史哲学思想的研究仍然存在着许多问题,这突出表现在船山历史哲学基本性质的判别上。众学者各执一词,争论不休,难以达成共识。在某些具体问题上,学者们的观点往往大相径庭,令人无所适从。本文拟就船山历史哲学这一领域做一综合论述,彰显诸贤哲的功业,揭示其不足之处,并分析其原因,进而提出解决办法或继续深入研究船山历史哲学的构想。一 若从船山的大部分著作写定算起,船山之学湮没近两百年不彰,直至19世纪下半叶才逐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