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创新思维是创新心理的核心,是部分;创新心理是创新思维的重要基础,是整体。两者相互依存、相互作用。没有创新心理就没有创新思维;没有创新思维,创新心理是不完善的,是静止的。可以说,没有创新心理的撞击,就很难喷发出创新思维的火花,就不可能有创新成果,就不可能加快社会的进步。  相似文献   

2.
任多伦 《创新》2012,6(3):9-16,126
创新是一个系统工程,也是一个创造性的过程,从创新思想到目标的实现存在于各个环节,参与各环节的人以层级分明、分工合作、密切配合,整体性强于个体的思想为出发点,所以创新就必须有组织地进行管理和分工协作,没有分工协作就缺少创新的系统性,而组织在分工协作的运行规则则是一种制度的支撑,而制度的支撑则是一个社会文化精神的体现。概括地讲,文化创新主要解决创新的精神层面的人文环境(思想力),组织创新解决创新方案的执行效率(执行力),制度创新解决创新行为的常规化和持续化(持续力),三者互为支持系统又互为表里,从而形成一个互为牵连、互相促进的创新系统。  相似文献   

3.
4.
企业创新机制浅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崔玲  杨雪莲 《创新》2009,3(11):44-48
企业创新机制的完善是一项复杂长期的系统工程。企业的创新成功,需要企业在发现创新机会、利用环境支持的基础上,合理配置企业的资源,选择创新模式,实现创新绩效。创新机制各构成要素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企业应在清楚地了解创新各个环节主要任务的基础上,结合企业的优势,制定正确的创新决策。  相似文献   

5.
梁琳娜 《社科纵横》2003,18(6):28-29
企业管理创新是企业技术创新活动和制度创新的保证。要进行管理创新 ,必须明确管理创新的内含、原因和进行管理创新的措施。  相似文献   

6.
创新是企业生存和持续发展的动力和源泉,是企业获得竞争优势的战略选择。理论界从多个角度对企业创新问题进行了研究,其中,对企业创新内容的研究在不断完善、系统化;学者们概括了创新型企业的一些基本特征:敏感度、组织学习、解决问题的技能、沟通、冒险意愿、包容性、资源的宽松性、国际化等。研究者们一般从个体、群体、组织和环境四个层面来探讨企业创新问题;量化研究是测量和评估企业创新程度和创新能力的主流方法,国内学者也逐渐采用这些方法来进行研究。  相似文献   

7.
《社科纵横》2018,(10):47-50
创新的基本要素主要包括企业、大学、科研院所、金融部门、政府等。它们在创新动态演化过程中形成生态系统,制度、文化和基础设施等构成了一个地区的创新生态环境。构建创新生态要充分激发企业创新动力,完善企业创新激励机制;发挥市场作用,加强政策引导;建设公共创新平台,优化创新创业环境;探索科技金融创新,打造创新文化氛围。  相似文献   

8.
衡虹  何丽峰 《创新》2013,(3):20-23
当前,建设创新型国家已经成为国家重要的发展战略。工业是国家经济建设的基础,因此,工程创新是创新活动的主战场,是推动创新型国家建设最重要的引擎。作为创新活动的主体,创新团队的培养是自主创新体系建设的根本任务。通过创建工程创新团队素质模型,提高和促进培养工程创新型团队的方式方法,对建设创新型国家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9.
管理创新作为创新体系的子系统,通过科研组织、选题制定、计划实施、过程管理以及成果评价等方面,对促进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学术观点、科研方法创新有着重要作用。科研创新与管理创新相互联系、相互促进,具有协调互动功能。要充分发挥管理创新在科研实践全过程中的积极作用,必须将管理创新纳入科研创新的范畴,在政策导向上予以重视,在评价机制上予以科学认定,通过科研创新与管理创新的互动,推进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和人才走向世界。  相似文献   

10.
科技创新理论、管理和政策的演变,逐渐透视出创新活动中有内在个性的价值、规范、制度等观念,它们把知识、信息、精神等共享性软要素融汇起来,贯穿着功利、工具、物质等排他性的硬性要件,进而整合科技创新的种种因素,生成科技创新的文化氛围、环境和场域,培育科技创新的文化自觉或文化习惯,促进科技创新的持久繁荣和社会的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11.
坚持科学发展观,促进职业教育可持续发展,是实施科教兴国提高国民素质的基本策略.立足我国职业教育现状,借鉴发达国家发展经验,从历史的角度考量中国职业教育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实现职业教育创新的三维视阈在于:1.依据我国有关职业教育发展的法律法规及战略规划,认清职业教育的本质,服务于经济、社会发展,坚持以人为本,树立技术技能和能力本位的终身职业教育观,实现职业教育理念创新.2.通过深化改革,促进政府职能转变,实行"大部制",优化资源配置;通过精准定位,规范适度,保证质量,实现强势发展;通过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扩大"双师型"教师数量,全面提高师资素质,实现职业教育管理创新.3.改变当前职业教育教学模式和学制单一状况,推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导入项目教学,引入公司制,创建校内师训基地,实现职业教育模式创新.  相似文献   

12.
为提升大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探索教师指导作用“前移”,引导学生以兴趣小组组建创新团队、培育和凝练小组创意项目,引导学生将创新团队项目与专业课程综合实验项目、“大创”项目、创新创业类比赛、毕业论文(设计)等有机融合,形成以大学生创新团队项目为依托的培养方式和管理模式,对应用型本科创新教育改革进行了探索与实践。  相似文献   

13.
吴勇军 《唐都学刊》2005,21(5):116-118
在知识经济初露端倪的当代社会,创造能力和创造精神得到空前的尊重。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逐渐认识到新世纪需要创新人才,创新人才需要创新教育,创新教育需要创新教育管理来保障。我国教育管理的创新需要从三大方面着力:其一是观念创新,其二是制度创新,其三是管理方法的创新。  相似文献   

14.
针对医药类高职和本科院校在创新创业教育方面存在的八个问题,寻找出解决问题的8种方式和路径.以医学创新思维与TRIZ创新方法统领,对两类院校的创新创业教育的方式方法进行系统集成并进行应用和实践.经过三年的研究和实践,两校在创新创业课程建设、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提升、创新创业师资的培育、大学生创新创业竞赛、与医学专业教育结合、产教融合和服务大湾区社会经济等方面取得了丰硕的成果.研究和实践表明,以医学创新思维与TRIZ创新方法引领和指导医药类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走专创融合、产教融合、本职协同和服务地方社会经济是"双创"教育的一条有效的方式和路径,彰显了广州特色.  相似文献   

15.
朱广学 《社科纵横》2012,(10):4-5,8
邓小平创新思想集中体现在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理论创新表现在三个层面:一是变革已有的理论即革旧布新。二是拓展升华已有的理论即推陈出新。三是创造出一种全新的理论即开拓创新。实践创新表现在两方面即在实践中的再创造和独特创新。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是开辟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这一过程的两个方面,这两方面相互促进,相辅相成。  相似文献   

16.
大学创新教育是当前我国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需要,也是高校建设创新型大学、培育创新型人才的需要。实施创新教育,就是要发现、挖掘学生的创造潜力,启迪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在课堂教学中应将学生作为知识创新的组成部分,培养他们的团队精神,注重提高口头表达能力,鼓励学生准确而客观地认识自我。  相似文献   

17.
完善科技创新法律环境探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科技创新需要良好的法律环境。目前 ,制定科技创新基本法 ,加大科技创新相关法律的创制与修订力度 ,建立健全政府引导和扶持科技创新的法律环境 ,是完善科技创新法律环境的重要举措  相似文献   

18.
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是新时期推动国民经济事业稳定持续发展的内在要求,以创新为第一动力,以人才为第一资源,不断增加科技与人才战略资源的积累,从而为国家综合国力的提高提供全面保障.创新驱动从本质上看就是人才驱动,随着创新型国家建设被作为国家发展战略并全面推进落实,创新型人才缺乏已经制约了这一战略目标的达成.高校是培育人才的主要阵地,必须要牢牢把握人才培养这一重点,认清人才和创新之间密不可分的关系,在创新驱动背景之下,围绕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健全机制、提高意识、优化服务、完善体系,在国家政策的支持和辅助之下,助推人才全面发展,满足社会建设对创新创业人才的要求.  相似文献   

19.
蔡中宏  许鹏奎 《社科纵横》2004,19(1):116-117
本文根据十六大关于“坚持教育创新”的要求 ,联系新世纪我国高等教育发展和人才培养的实际 ,探讨了高等教育观念创新问题 ,对于深化高等教育改革 ,坚持教育创新 ,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0.
范玉 《创新》2014,8(5):68-73
围绕创新投入对创新驱动经济能力的影响,国内外展开了大量研究。文章根据创新投入对全国省市进行聚类,利用中国20002012年的省际面板数据,使用系统广义矩估计方法实证研究了创新成果对经济的驱动能力。结果表明:创新投入的增加并没有带来创新对区域经济驱动能力的提升,对于一些创新投入不足的省市,创新对区域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不大。但是随着创新成果质量的提高,在不同类别的创新投入下,创新对区域经济均产生了正面的推动作用。另外,在影响经济发展的一系列因素中,创新对经济的推动作用依然很弱,提升空间很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