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唐双宁 《中华魂》2014,(3):34-39
气质,宋张载《语录钞》云:“为学大益,在自求变化气质”。现代西方心理学的气质是指人的心理素质、内在修养的外在行为总和,一般是指人的个性特点、风格气度。人的气质是先天与后天的统一,内在与外在的统一,率真与理智的统一。  相似文献   

2.
曹丕的“文气”说在中国文学批评史上是一个重要问题,占有重要位置,引人注目.郭绍虞认为,“文以气为主”的“气”是指“才气”,“公干有选气”的“气”指“语气”。(《中国文学批评史》44页)罗报泽认为,曹丕的“气”,“合则为一,分则为二,‘文以气为主’之‘气’,及‘徐子有齐气’、‘公干有逸气’之‘气’,则指先天的才气及体气而言”。(《中国文学批评史》一分册165页)敏泽认为,“以气论文,则始于曹丕,他所说的‘气’,就是作者的气质和才性.”(《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上册154页)李泽厚、刘纲纪认为,曹丕所说的“气…  相似文献   

3.
在中国传统书法美学中,“气”作为审美范畴的重要标准,一直影响着历代书法家、评论家、鉴赏家、收藏家的审美观念和艺术行为.请人刘熙载曾有一段精采耐人寻味的“气”论:“凡论书气,以士气为上.若妇气、兵气、村气、市气、匠气、腐气、伦气、江湖气、门客气、酒肉气、蔬笋气,皆士之弃也.”在法翰的古籍书论中,在观赏鉴评书作中,论者、览者、书者多用“气”字作为审美的标准加以评说,如通常使用的“气”的词语有:气韵生动气质俱佳气象万千气度雄伟气脉通连气势非凡气宙融和气势磅底气逾霄汉神气逸气意气风气雅气灵气俊气仙气上气…  相似文献   

4.
一、“儒雅”的含义 “儒雅”一词的意义,《现代汉语大词典》解释为两义:1.学识精深。2.气度温文尔雅。其实这两义也是互为因果关系的。只有学识精深,才能真正做到气度温文尔雅;而气度温文尔雅,则是学识深湛的外在表现。儒雅风度,不是装腔作势、故作高深,不是掉书袋、乱矫情。儒雅是骨子里的东西,真正儒雅的人,一举手、一投足,就能体现出来,无需刻意表现。  相似文献   

5.
小钱大快乐     
裘山山 《社区》2011,(23):60-61
我一直以为,一个人花钱的气度并不和挣钱的多少成正比。所谓“能挣也能花”的是少数。多数情况是不能挣但能花。能挣却舍不得花。比如我,虽说不是富婆,但比起身边几个朋友来,算是收入高的,可我在花钱上的气度比她们小多了。我若是哪天买了件比较贵的衣服,  相似文献   

6.
“清”范畴是中国古典文学批评中一个重要的理论范畴,在这一理论范畴的流变过程中,我国第一部才性理论专著《人物志》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人物志》中的“清”主要有三种含义:指阴阳之气或五行之气交合时的一种理想状态;指人的道德,用以形容人高尚的道德;指道家思想的清静无为。  相似文献   

7.
先秦“元气”论认为,“气”是宇宙演化进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是天地万物发展变化的根源和动力,“气”也能解释人的生命现象。而到汉代“元气”论被发扬光大了,在“元气”论中,哲学与自然科学进一步交融渗透,“元气”论被借鉴和引进到汉代天文学、医学、音乐学之中,“元气”论被王允引入文学理论也就构成了他的禀气论,曹丕将“元气”论和禀气论融入文学批评,构建了他的“文气”说。  相似文献   

8.
【主题解读】 气度,决定了一个人的高度。气度很像是一种高营养成分,一旦拥有了它,将给你的人生带来一种高层次的人格和品质。上天总赋予胜者非凡气度,而赐予气度非凡者以胜利。  相似文献   

9.
《阅读与作文》2007,(6):12-13
气 汽 qì 错例: 汽体、气车。 诊断: 这两个字容易用错。“气”和“汽”读音相同,字形为包含关系。“气”是独体字,泛指“没有形状、体积,自由散布的物体。”如:“大气”“空气”“氧气”。“汽”是形声字,它的形旁是“三点水”,跟水有关,原义指“液体或固体受热变成的气体”。如“汽水”、“汽车”。[第一段]  相似文献   

10.
清代乾嘉时期性灵派著名诗人张问陶主张,诗人只有崇真、缘情、举气、思变、仗灵,才能创作出“性灵”诗。其中“崇真”是诗歌创作的基础,“缘情”是诗歌创作的本质,“举气”是诗人的创作个性,“思变”是诗歌的艺术风格,“仗灵”则是指诗歌创作要依靠灵感。真、情、气、变、灵缺一不可,构成了张问陶独具卓见的诗歌创作理论体系。  相似文献   

11.
二次革命失败后。革命党领袖人物多流亡日本,如何看待失败、计虑未来,黄兴在这方面表现了一个革命家气度恢宏的气慨;在反袁护国斗争中、他“愿随国人后竭诚罄力,扶翼共和,勉尽义务,不居权位”。使之名垂青史。  相似文献   

12.
以“气”论文,在中国素有传统。所谓“气”,一方面是指人的精神、意志所产生的内驱力;一方面是指作品内容通过语言形式表现出来的气势。两者有因果关系。韩愈说:“气,水也;言,浮物也。水大而物之浮者大小毕浮。气之与言犹是也,气盛则言之短长与声之高下皆宜。”文章之气是在语言流畅得宜的前提下产生的;而语言的流畅得宜,则  相似文献   

13.
<正> 主体和主体作用问题,是中国哲学界近几年来的一个热点.本文就此谈些个人看法. 一、主体的本质规定性什么是主体?“主体是人”①,“人始终是主体”②,是“自然的、肉体的、感性的、对象性的存在物”③.这里的“人”是指什么?是指“个人”还是指“一般人”?是指人的思维还是指思维着的人?对这些问题,长期以来有一个代表性的公式:主体=人=个人=  相似文献   

14.
古人论文,常以“气”作标准。“文以气为主”,曹丕《典论·论文》中以气衡文的这句名言,历来为文论家们所称引,被他们视作评价作品的一根重要标尺。古人所谓“气”,常常可指两个方面的内容:一个是指作家本身俊爽超迈的品格修养,  相似文献   

15.
孟子是先秦诸子百家的代表人物之一,提出“人性本善”的观点。《孟子》中有关于“平旦之气”和“夜气”的描述,这不仅反映了孟子“人性本善”的论点,同时也反映了“人性本善”的真正含义:“人性本善”并不是指人生而有之,而是一种向善的选择。  相似文献   

16.
中国的翻译学传统本质上是一个文章学的传统。严复的“译事三难信达雅”是从文章学的角度对译者提出了要求。“信达雅”的实质就是传统文章学要求的“德学才”。“译文三合义体气”是对“译事三难信达雅”的继承和发展,同样也从文章学的角度,对翻译过程和译文质量的检验提出了更具体、可操作的要求。“义”指的是译文和原文在意义上的契合,“体”指的是译文和原文在文体和形式上的契合,“气”指的是译文和原文在气势和文章内脉上的契合。“信达雅”是译者条件“,义体气”既是翻译原则,又是翻译标准。  相似文献   

17.
《阅读与作文》2007,(11):23-26
《水浒传》、《三国演义》、《西游记》虽非一人所作,但有一个共同点,就是书中统帅群雄的几位老大,宋江、刘备、唐僧,都是平常人看来的窝囊废,没有什么人格魅力,更无一丝英雄气度。宋江武艺不如一寻常的地煞星,计谋不如吴用等人,而为一百单八将之首.民间奚落刘备的江山——是哭来的,一遇到危险就痛哭流涕,演一曲“悲情秀”;  相似文献   

18.
“气”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一个典型的复合型范畴,是构成中国古典哲学、文艺学、中医学的基础。“气”范畴的解读与翻译不仅仅是一个语言问题,更应该是一个文化问题。从“气”一词内涵意义的历史演变过程和它的各种英译形式意义侧重点对比分析指出,对于特殊文化词的翻译,采用包通法提出的“异化创化”翻译策略,可以保留中华民族的文化的独特性和多样性,使文化间平等交流。  相似文献   

19.
从宇宙生成论的角度而言,《庄子》的生死观是以“道”为根本、以“气变”为中介、以“物化”为现象和以迫退为目的的人生终仇视照.在生成序列上,气分为元气、阴阳和火气三个阶次、物分为人(或天地)与万物两个阶次,并且有阴阳生人、天地和六气生万物的相应失系。因此,气变与物化是对生死观抽象与表象的两种表述。  相似文献   

20.
“气”孳乳新义或新词的方式:内部引申产生新义;联合同义语素孳生新词旧义;前加修饰语素衍生新词新义。除“上位-下位”“整体-部分”“个体-集群”三组常规转喻外,“气”词语语义之间还存在“微观-宏观”“物质-精神”“静态-动态”三组对立转喻,这是矛盾一体观思维方式的反映。自然之气孕育人之气,故以自然之“气”转喻人之“气”;人之气孕育文之气,故以人之“气”转喻文之“气”。同时,以认知自然的图式认知人,故以自然之“气”隐喻人之“气”;以认知人的图式认知文,故以人之“气”隐喻文之“气”。如此人之“气”语义链和文之“气”语义链都是“转喻+隐喻”双重认知叠加的结果,其转喻和隐喻认知都是“自然·人·文”一体观思维方式的反映,是原始一元本原论(尤其气本原论)在语义层面的留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