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徐会利 《理论界》2020,(1):29-36
在对孟子尽心章的理解上,阳明与朱熹有很大的不同,朱熹是从格物致知角度解释知性与尽心,认为"尽心知性知天"是从知的角度而言,"存心养性事天"是从行的角度而言,"夭寿不贰,修身以俟"是从态度上而言,知性如同格物,尽心如同知至,知性而后才能尽其心。阳明则将孟子尽心章比配三种不同根器之人:生而知之、学而知之、困而知之。"尽心知性知天"是生而知之的圣人才能实现的,"存心养性事天"是学而知之的贤人才能实现的,"夭寿不贰,修身以俟"是困而知之的学者能够做到的。阳明以三种不同根器的人来反对朱熹从格物知至注解此章,用知行合一反驳朱熹从前知后行的角度注解此章。  相似文献   

2.
陈屹 《船山学刊》2022,(4):38-49
明清之际的王船山对孟子的“尽心知性”说,通过区分“心”的两种内涵提出了“知性而后能尽心”和“尽心然后能知性”的两种解释,事实上说明了宋明以来理学和心学的两种不同解释路径。他与陈确、黄宗羲等人兼知行而言尽心,代表了明清之际重力行实践的学风转变。清代的戴震、焦循则突破理学的藩篱,从人文实证主义的方法论视野重新界定了“心”“性”“天”的内涵,充分肯定血气心知的价值和意义,将孟子的仁政和王道思想有机融入“尽心知性”的心性论思想当中。焦循还摒弃了尽心与知性的先后次第争论,进一步提出了尽心与知性的双向生成说。  相似文献   

3.
朱子与阳明对孟子“尽心知性”诠解之不同,从本质上来说是二者在“诚意”问题上偏外与重内的二元对立。船山从文法和逻辑的角度驳斥了朱子“知性”为先“尽心”为后的工夫次序,将其辨正为“非尽心无以知性”,认为“尽心”是“知性”的前提;同时从为学次序和穷理方式上解构了阳明“尽心即是尽性”的内求方式,将其驳正为自明而诚、内外兼修的穷理工夫,从而使“尽心知性”的实现主体由圣人转变为君子。而船山之所以将“尽心知性”重构为“自明善而诚身”的工夫,其旨在于强调“诚身”之实践,以求重返实学、复归圣学,彰显了强烈的原道精神与时代关切。  相似文献   

4.
“尽心知性”和“存心养性”的哲学观蕴含着孟子对心性问题的思考,其与庄子“斋心达性”以及释氏“识心见性”同中存异.心和性实际上均指向善,既强调善的可能前提,即“尽”与“知”,又强调善的达成方式,即“存”与“养”.“尽心知性”是本体论和认识论问题,强调路径,关注“善的先在性”“本能性”;“存心养性”是修养论问题,强调方法,关注“善的可能性”“教化性”.宋儒直承孟子这个心性理论,认为“尽心知性”为“上达”,“存心养性”为“下学”,肯定二者在概念内涵方面的符契之处,同时强调二者在概念外延以及心性进路方面的差别与分殊.孟子心性思想有别于康德的实践理性,对当下社会具有深刻的启示内涵及现实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5.
"性天思想"是一个以"天—命—性—道—教"为心性论基调的思想模式,重点在"性"与"天"。它所要讲的是"性"的起源,所要解释的,是心性问题,以及如何"存养省察"的修养功夫。它系统地解释了宇宙道德生命是上天降命、赋予人性而衍化的原理。人们通过诚、敬之道,尽心、知性、知天,而能以天之德为法则,致力于使道德生命与"天"合而为一,达到形上与形下的超越性统合,己立立人、己达达人、人人成圣成贤的社会终极目标。这也是思孟学派建构道德圆满形态之理想社会的重要实践途径。  相似文献   

6.
"天人合一"思想是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之一,也是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相区别的明显标志.在中国文化"天人合一"基本精神的分析中,人们常常以儒、道两家的"天人合一"思想作为主要内容,并特别注重儒家学派孟子的"尽心知性知天"与道家学派庄子的"无以人灭天"的"天人合一"价值义蕴.然而,孟子的"尽心知性知天"与庄子的"无以人灭天"却具有完全不同的理论基础和思想内容,它们分别显示了儒道"天人合一"思想根本相反的价值取向和理论特色.  相似文献   

7.
古代儒家所追求的精神境界是天人合一,或者象冯友兰先生所言,儒家所追求的境界是一种天地境界或哲学境界。从孔子开始,儒家均以人为一种道德性存在,或者说,人的本质应该是道德的。孔子以“仁”为最高的价值目标,仁是比人的肉体生命珍贵得多的东西。真正实现了仁,则“从心所欲不愈矩”。从孟子开始,尤其是到了宋明道学(即理学和心学)则开始把道德价值不断提升,直至实现伦理本体化。孟子认为,人之性是先天赋予我们的,那么,通过“尽心”、“知性”从而达到“知天”,“知天”则为人生的最高境界。孟子曰:“尽其心者,知其性也。…  相似文献   

8.
<正> 凡论及人性,必须回答人性的来源及人性与与物性的区别。宋儒论性,大都继承孟子“尽心知性知天”的先验道德原则,主张人性是与生俱来先天具有的。船山之性论,立足于其天道自然的气本论立场,主张人性是阴阳之气凝聚而成的人的形质所具有的属性,提出“继善成性”的人性来源命题,从而显示出不同于宋儒的特色,  相似文献   

9.
中国哲学非常重视"诚",在《中庸》中它居于核心地位,至宋明甚至被看作极顶字。对于心学来说,诚是天道与人道的交接处,是天人合一的心灵状态与精神境界,至诚具有反身内省、复朴归真、寂然感通、尽心合天诸意涵,远非《大学》八目之一的"诚意"之所指。诚是心灵活动中一天人的枢纽,自诚明,则知性而知天,类似于佛家所谓的开心真如门;自明诚,则向学而力行,类似于佛家所谓的开心生灭门。儒家哲学的可贵之处在于内外兼修。就个体而言,诚者与诚之者不仅可以、而且应该合为一体,亦即合内外之道。  相似文献   

10.
知性在西方的哲学中是一个认识论的概念,是理性在意识中的思辨反思,是感觉知觉的综合而形成的概念能力向度。但一旦当知性所欲求的知识与力的冲动相联系而具有伦理精神,其德性的形成即具有理性主义的特征,或者说,知识与德性之间也形或了概念话语的某种关系的张力,在西方,倾向于德性的理性主义,在东方则是知识的德性主义,或说知性德性、而在中国古代,没有知性的概念,和古希腊一样是以知和智实现向德性的转换。但是由于传统心性儒家赋予知或智以道德情感,心性相融本身已经祛魅知识在德性形成中的作用,甚至其知行合一预示了对道德行为的漠视。而萄予与心性儒宋不同,心无德蕴涵了对知识的渴求和转知成德的期望,其复反其初的知性思维把知识与德性的关系嵌入行为的践援之中,而其现实主义品格、实践理性的精神又隐分了对德性的尊重并且把知识与伪相结合赋予知性分的特埂及其追求义利和谐、德得相通的和一特征。  相似文献   

11.
"性天思想"是一个以"天-命-性-道-教"为心性论基调的思想模式,重点在"性"与"天".它所要讲的是"性"的起源,所要解释的,是心性问题,以及如何"存养省察"的修养功夫.它系统地解释了宇宙道德生命是上天降命、赋予人性而衍化的原理.人们通过诚、敬之道,尽心、知性、知天,而能以天之德为法则,致力于使道德生命与"天"合而为一,达到形上与形下的超越性统合,已立立人、已达达人、人人成圣成贤的社会终极目标.这也是思孟学派建构道德圆满形态之理想社会的重要实践途径.  相似文献   

12.
真理妄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真理”是一个令人敬仰的字眼,岂能随便妄谈?当然,对于真理问题乱发议论、信口雌黄是对真理的亵读,是不对的。但是,于此,我不是做这样的妄谈。“妄”意指“虚妄”,与“真实”相对应。从来认为真理是讲求真实的,而客观真实情况及其内在本质的把握,都是通过感官经验捕捉现象,然后经知性分析与理性综合,抓住本质而获得的。因此,“真理”是感性、知性、理性的认知过程的结果。看来,真理是排斥非理性(广义的)的精神因素的,即意志、感情因素是与真理无缘的。意志行为有明显的主观倾向性,而感情更加具有浓郁的浪漫色彩。为国捐躯…  相似文献   

13.
荀子以知为理想人格的内在品质,体现了儒家理想人格理论的共同特征,在这方面,孔孟荀确实一脉相承。荀子追求理想人格的行本身已蕴涵着知的实践,而知、仁、勇的合一作为理想人格挺立的标志是渗透了知识对勇的指导,在个体的习俗践履、环境教化中理解、把握礼仪规范而形成自己的人格典范,而学的本质在于积善全尽的实现"全、粹、美"的圣人人格境界中把社会伦理风俗转化为对自身德性的造诣。荀子在追求大—圣—神的理想圣人人格中逐情化欲,把理想与现实、历史与现代以知而实现超越与贯通。  相似文献   

14.
徐佳佳 《船山学刊》2019,(5):106-112
'知、仁、勇'作为孔子所崇尚的'三达德',对我国民族精神的塑造产生了深远影响,具有赓续与升华的价值与意义。道德共识是道德继承与发展的基石,论证'三达德'的赓续与升华应在道德共识的视域中展开。'知、仁、勇'内涵的抽象价值、呈现的具体规范及其依托的'五伦'社会关系,符合道德共识形成的理论基础、现实载体及相对独立性的特征,因而具备赓续的可能性。辩证地挖掘'知、仁、勇'的内在精神价值、发展地分析维系其独立性的'五伦'关系变化、结合新时代的客观状况实现其创造性发展与创新性转变,则是'三达德'升华的可行性路径。  相似文献   

15.
古希腊时期,哲学以考察世界、为人类生活提供更好的实践指导为己任,但近代以来哲学的形而上学化却让它脱离了真实的生活世界而沉浸于对本质实在问题的追问当中。进入20世纪,哲学家们开始放弃过去的讨论方式,其中尤以后期维特根斯坦、胡塞尔、海德格尔、伽达默尔等人的态度最为鲜明,他们努力把哲学的反思对象拉回到未被做出形而上解读的生活世界,实现从"解释"世界到"理解"世界的哲学问题转向,体现了一种现象高于本质的反本质主义倾向。  相似文献   

16.
村干部代表谁?——应然视域下村干部角色与行为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永刚  毕伟 《兰州学刊》2010,(12):69-72
村干部的角色问题已成为学界的热门话题,但是迄今为止,学界在这一问题上依然众说纷纭,尚未达成共识。综合学界现有研究成果发现,关于村干部角色与行为的研究多属于实然性分析与对实然角色的诠释,而应然性分析与应然角色却鲜有人问津。为此,笔者愿在借鉴学界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村干部角色与行为做一应然性分析,以求得对村干部应然角色的合理解释。  相似文献   

17.
断言心灵的规范性研究也是心灵哲学的组成部分,既有学理的根据,又有事实的根据。中国心灵哲学同时具有求真性和规范性双重品格,当然后一品格居主导地位,贯穿于中国博大精深的心灵哲学的始终。它着力探讨我们应怎样对待我们自己所拥有的心理,怎样让我们喜欢的心理产生和存在,以及怎样让有害的心理得到灭除。它追求的不是让心灵永恒,而是要让对人有害、不利的心得到减轻直至灭除。在揭示成圣的先天根据、内在机制、原理和实现途径的过程中,它深入到了心灵深处,致力于尽心知性,同时兼及对命、理、道、材的探讨。中国心灵哲学在发挥价值论作用的同时,从特定侧面助推着对心的求真性认知。  相似文献   

18.
关于"实事求是",毛泽东同志曾从方法论角度对它作出过科学解释.他说:"'实事'就是客观存在的一切事物,'是'就是客观事物内部联系,即规律性,'求'就是我们去研究"(《毛泽东选集》第3卷,第759页).这个解释体现着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是我们理解"实事求是"的理论依据.先就"实事"而论,不仅要从其本原意义上作唯物主义的理解,更应当要从辩证法方面把握.从  相似文献   

19.
田丰 《船山学刊》2019,(5):45-50
王船山认为并不存在一个绝对客观化且没有人的理解与实践参与的物性,物性一定是在人的合用性指引中向人显现。'道'乃人应事接物之道,不能等同为'理'或自然物性。'器'是在人的世界中向人显现的物,随着人生存方式的变化,才有相应之器被纳入人的视域,由此而有当然之则与器之道。天之道必待人而成之,此之谓'尽器',人接事应物合宜,道器方能会通于至诚而极尽其变化。  相似文献   

20.
实践智慧作为一种内在于人的观念形态,主要体现于知、行统一的过程中,表现在以成已成物为目标的价值追求之中.在解释世界和变革世界、认识自我和成就自我的过程中,如何认识世界和自身,如何“化理论为方法,化理论为德性”,实现“转识成智”,沟通知识与存在,达致理想的实现?默会认识作为认识世界的知识和把握世界的方法,在其中具有重要而独特的作用,主要表现在:沉思默会不仅是一种重要的认知方式,是形成明晰之知或名言之知的基础,同时它也是主体把握世界存在和自身之在的内在根据,是形成实践智慧的重要环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