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耿庆伟 《学术界》2015,(1):176-182,326
在"合作化"小说宏大叙事中,女性虽然参加了社会的历史进程并被编织在意识形态话语中,但当国家、民族等概念占据叙事中心的时候,作家的女性书写因无法用心灵去感受女性的真实存在导致女性"他化":性别雄化下性别主体的悬置;形象丑化下的性别角色的遮蔽;情爱叙事中的性别失衡。小说叙事中的政治修辞一方面让这些女性形象获得了被主流话语所认同的新社会新女性的合法身份,另一方面又遭遇了主流政治话语任意编码和随意填充,这些女性因自身主体性的缺乏陷入了被意识形态话语建构起来的虚幻镜像。  相似文献   

2.
南方“流动女性”发达史叙事及其形象的系统建构长期被忽略.梳理这一形象的发展变化,可以窥见现代女性叙事仍然存在自我意识的局限,以及现代性命题下人性的异化;而作为其中叙事的空间和背景,广州、深圳等城市的国际化规划及诉求则影响且限制了文本中女性形象的整体性构建.因此,当下流动女性发达史叙事应在出离完全由资本催生的城市文化中,去寻求现代城市经济网络的有限视角与传统地域延伸无限想象的结合,才能建构起中国南方城市的文化身份和文学景观.  相似文献   

3.
电影百年,女性成为银幕上一道绚丽的风景,但电影在多大程度上还原女性真实的生存状况?本文从女性主义理论和电影叙事实际出发,探讨了1915-1949年问中国电影中的女性形象内涵,对男性导演视角中的女性形象进行女性主义的解读,发现1949年前的中国电影中,女性只不过是作为"被看"的对象,作为客体满足着男性看的欲望.作为银幕上被表达与被隐瞒的对象,她们仍然是无言无奈的.  相似文献   

4.
残雪在其小说中站在女性之立场,运用独特的叙事话语,打破传统男性的叙事模式,从而解构了男性高大、威猛之形象,肯定了女性意识。而残雪义无反顾地摧毁传统的女性形象,则可视为对男权意识的曲折反叛和对女性意识的巧妙张扬。  相似文献   

5.
武则天是被传统思想歪曲的历史人物。唐以后的史家虽无法完全抹杀她政治上的贡献,但却往往以封建正统观念在这位女性政治家的脸上涂抹层层污秽。旧的史剧多以传统的史学观点写成,其中,武则天都是被作为反面形象描写的。在五四以后的戏剧中,武则天的形象逐步由反面转为正面。在这方面作出努力的首先是宋之的、田汉等剧作家。但由  相似文献   

6.
苏奎 《兰州学刊》2009,(7):161-164
对于女性尤其是中年女性的关注是中国现代文学的一个传统,新世纪以来的文学创作承继了这一主题叙事,展现了在新的社会时代背景下,中年女性所承栽的生活困境与灵魂挣扎。文章对新世纪文学中的中年女性主题叙事进行研究,从生存与存在两个角度对众多的中年女性形象进行分析,探讨新的时代情景下的女性命运书写的深度与广度。  相似文献   

7.
20世纪90年代的女性写作抛弃了传统文化和道德的叙事视角,从人性和人的价值高度把一度为传统文化所遗弃和否定的女性/母亲形象推出历史地表。在池莉等人笔下,女性/母亲们为了母爱而在传统的重压与生活的苦难中挣扎,她们的形象不再是完美的,甚或是粗俗和丑陋的。女性写作就是为了叙述或呈现形成粗俗而丑陋的女性/母亲形象的历史和文化成因,以及被种种历史和文化所遮蔽或无视的女性为生存而挣扎的历史,并由此而呈现出女性/母亲形象的现实担当及其生命价值。  相似文献   

8.
《文史哲》2010,(5)
随着战后日本社会的发展与全球化进程的推进,日本女性文学的创作理念、题材、表现手法、技巧等都在悄然地发生着变化。尤其是在社会性别意识、女性解放思想和人本主义理念的影响下,女性的心境写作、身体写作、个人化写作,开始超越传统意义上的婚姻、家庭和伦理道德范畴,用"反常"的手法解构或重塑现实社会中的婚姻形式、夫妻间的权利和义务、妊娠与生育、父母与子女的关系、同性或异性之间的性的关系等。而这一切都取决于宏大叙事、国家叙事等重大题材的淡化,因此,在消费文化背景下带有"个人化"写作特点的日常叙事、欲望叙事就成为日本女性文学发展的一种经常性状态。这种状态越来越受到男性及男性作家的认可和推崇,无形之间影响到男性作家的写作,悄然改变着日本文坛,代表了日本现代文学的发展趋势。从女性史的角度看,这是日本现代女性文学一个突围与建构的过程。  相似文献   

9.
《海上花列传》叙事的近代转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姚玳玫 《学术研究》2003,9(12):139-143
《海上花列传》在晚清结束了“红楼”传统而另辟蹊径,通过相应的叙述策略实施,包括女主男次、叙事主体移位、女性角色的多重虚拟、女性欲望的多元表达和世俗日常化的情境定位等,重新想象并塑造了女性,尤其是狭邪处境中的女性。本文以女性主义批评理论为参照,从小说叙事的角度,就《海上花》的“想象女性”问题展开论述,探究晚清小说女性形象内涵变化的新动向及其现代意蕴。  相似文献   

10.
艺术形象的审美效果与创作主体的视角切入、性别想象密切相关。外在于女性主体的审视者与内在于女性主体的体验者,都以自身的文化心理虚构女性形象,他们的描述和表达赋予形象的性格内涵和角色命运以强烈反差。林黛玉和简·爱在性别叙事的作用下,走向女性从男权社会出走的两极:皈依男性中心毁灭自我的现实和颠覆男性中心确立女性权威的虚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