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在中国现代文学的发生与发展时期,中国社会正处于由前现代到现代的转换与确立时期,处于各种身份认同的危机之中,人们迫切需要重整性别秩序来组织他们所遭遇的充满断裂与动荡的现代生活,借助现代性别意识形态来解决他们由中国现代性的演变所引发的诸多现代身份危机与困惑问题。  相似文献   

2.
潘金莲,中国古代文人创造出来的文学人物,在几百年的传承与重复中已经成为一种文学母题被不断地重写或再叙。但是,在封建意识形态的掌控之下,潘金莲故事巨大的阐释空间被压抑和束缚,人们的读解系统仍然局限在封建的伦理道德观之上,潘金莲形象只是朝着程式化的方向向前滋长。一直到20世纪的现代中国,在西风的涤荡之下,潘金莲才从一个舞台、民间话语中的符号化的人物中走出,以一个有血有肉、有情有爱的人的形象走向人间,参与不同时代社会话语的构建。  相似文献   

3.
性爱是人类基本的生命体验形式.性爱文明的缔建取决于一个成熟、健全的文化语境与发展机制.性爱意识的解放常常是思想文化嬗变的催化剂.20世纪初期和末期中国社会曾出现两次具有深远历史意义的思想启蒙和文化变革,而由思想启蒙和文化变革引发的性爱价值观的"革命"又毫无例外地被转述到纵情"声色"的文学创作中.本文以"五四"时期和20世纪90年代的性爱文学为聚焦点,先对20世纪中国性爱文学的历史文化语境、性爱话语的生成机制、时代的道德价值理念以及整体创作概况进行历时性的审视,然后在共时态的层面或共通性平台上将20世纪中国性爱文学予以审美类型化的辨析,试图从艺术表现形态上发掘具有价值建构性的因素.  相似文献   

4.
访谈首先讨论了历史真实性问题,区分了两个层次的真实,一是具体的史料的真实,一是以经验为根据进行判断产生的真实感。文学的真实接近后者,是时间性、历史性的存在。其次,历史学科的基本价值除了求真,还在于满足一定的社会功能,寻求一种心理上的确定性。在这个过程中,人们在应用语言、叙事策略等方面皆有主观性的成分,与文学叙事类似。第三,作者和读者产生共识才是文本实现其意义的方式,这是文本的社会功能发挥的途径,因而公众史学的存在有其必要性,就此而言,文学和历史文本可以实现相似的社会功能,公众史学应该更多借鉴文学叙事的方法。  相似文献   

5.
当代欧美文学对现代性问题的关注,主要集中在文学叙事与现代性展开的关系上。因为现代性的展开既是一个历史事件、一种现实进程,也是一个文本事件、一种话语建构。在现代性展开过程中,文学叙事既发挥了建构新现实的功能,又在其参与建构的现实的挤压、制约和影响下,改变了自己的存在形态和整体格局。换言之,现代性进程和文学叙事之间有着一种平行展开、互为因果、互相纠结、互相影响的共生关系。其中主要涉及以下几个方面。  相似文献   

6.
刘文良 《河北学刊》2008,28(3):113-115
生态文学常常通过艺术化的叙事方式来传达题材信息,以便更加充分地凸显其生态主题和增强作品的艺术感染力。建构生态意象,寄寓生态理想;创新叙述视角,激发共鸣效应;巧置多元对话,倾听自然声音等,都是生态文学艺术化叙事的常用方式。  相似文献   

7.
新时期文学的人物画廊中出现了一系列风姿各异的疯癫形象。疯癫人物形象在如何叙事以及叙事效果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小说叙述视角的特殊性、叙述者的不可靠性以及叙述模式的反讽性等等都和作品中的疯癫人物形象具有内在的必然联系。  相似文献   

8.
身体作为爱恨亲仇各种情感的载体,对于富有想象力的作家来说,它是一种指意活动。长期以来,让身体进入写作是文学一直关注的问题,写作指向身体,意味着文学试图将物质的身体转变成指意的身体,这种文学的身体是通过身体记号的方式来实现其叙述价值的,而身体记号的刻录有赖于一个故事的叙述;同时,身体也是文学叙述的基本动力。  相似文献   

9.
20世纪80年代中期兴起的寻根文学与当时的少数民族叙事密切相关,在统一多民族国家框架下,不仅具有身份自觉意识的少数民族作家渴望成为书写本民族历史和文化的主体,为在"现代化"语境中重建本土认同,一些批判主流传统的汉族作家也向边缘族群文化寻根溯源.这种"寻根"书写的意义不在于是否寻找到了实质性的本土资源,而在于它建立了一种质疑任何现成的文化拯救方案的开放性叙事.  相似文献   

10.
流散文学在新世纪的世界文学领域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它体现了本土与异国之间的一种文化张力:相互对抗又相互渗透。从女性主义的社会性别视角来看,西方主流社会对流散作家的种族歧视和偏见是以一种性别的形式将其女性别化、边缘化和文化他者化,使其一直以来都在经历着文化变形的生存体验。因此,流散文学文化身份的建构,首先应该是性别身份的建构,获得平等的国家身份和广泛的社会认同,这也是流散文学改变不平等的社会政治处境,获得平等权利的必要而有效的途径。  相似文献   

11.
20世纪中国文学的发生与发展,都是在文学现代化的另一个维度——市场文化和文学消费的语境中进行的.因此,文学生产与读者消费诉求的关系,作家作品在文化图书市场上的命运,文学的消费价值,成为全面而客观地考察和评价20世纪中国文学的重要视角.本文着重以最具有图书出版物特性、与大众读者文学消费最为密切的长篇小说为例,宏观考察各个历史阶段文学消费与文学存在和发展的关系,试图敞开一直被意识形态或“纯文学”的文学史所遮蔽的20世纪处于文学生产与文学消费现实关系中的“文学事实”,凸显时代社会的经济体制、传媒出版、大众读者、图书市场对于20世纪文学生存和发展的制约与影响,以期建立20世纪中国文学的新的评价标准,即在确立文学作品的价值时,将社会的影响和读者的文学消费状况作为评判的一个重要维度.  相似文献   

12.
20世纪中国报告文学总的历程,是从茅盾所期望的小说化路子折向夏衍《包身工》那种“论文式的‘报告文学’”的写法。其理论的发展,是从与相关文体的比较中,辩识其特征,到围绕新闻性与文学性的矛盾,特别对能否适度虚构与合理想象的问题,展开长期的论争,最终走到因否定报告文学的新闻性与文学性而无法认识这一文体的地步。实践进一步揭示,报告文学是散文中时代感最强的写人记事并可以直接加入作者议论的一种文体。它的本质特征是史实性,它可以由狭义散文向广义散文作一定程度的延伸。  相似文献   

13.
百年中国文论述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谢冕 《东南学术》2000,(1):25-38
文学评论既指文学的“评”,也指文学的“论”,这是驱动文学发展的双翼。中国文学评论作为一个现代学科,出现于近代。近代文论的改良主义主张致力于“言文合一”的新文体的推进,其目的在于以文“觉民”。五四新文学运动从语言工具革命深入到人的文学的提倡。革命文学促进了中国新文学的转向,四十年代是革命文学的广泛实践、理论也趋于完备的时期。工农兵文艺是革命文艺的继续,它完成了文学的一体制。  相似文献   

14.
20世纪中国文学思潮跌宕起伏、繁复多变,但其中一些结构要素形成的矛盾运动以及由此产生的张力关系大体上决定了百年文学的运动轨迹和基本形态.本文集中论析两个方面,即文学嬗递中自由选择与规范约束、多元并举与趋同一体的潮涨潮落;文论对创作的促进与促退作用和它们之间的平衡与失衡状态.  相似文献   

15.
姚楠 《学术研究》2004,(5):120-125
20世纪中国文学史是对原来中国现代文学史和中国当代文学史的重新组合 ,这是基于文学史发展和学术研究的需要所作的一次主动调整。整合后的名称 ,具有特指性、严密性、客观性与新颖性。这一新的学科建设 ,给中国现代文学、中国当代文学的学术研究提出了新课题。在 2 1世纪初 ,2 0世纪中国文学史即是中国现代文学史的同义语。  相似文献   

16.
以20世纪中国家作家的小说创作为考察对象,纵观近百年中国现当代文学的艺术形式发展变化,论述20世纪中国作家的形式感追求、小说创作实践、文学表现形式在新世纪的发展可能性,将有助于更加全面地了解和认识20世纪中国文学的特点与得失,以及作家在艺术探索道路上付出的艰辛和走过的漫漫历程。  相似文献   

17.
20世纪中国文学史研究方法论反思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张政文 《文史哲》2002,(6):17-21
2 0世纪中国百年的文学史研究可归纳为三种基本类型 :经验实证方法论类型、理论逻辑方法论类型、文化阐释方法论类型。经验实证方法将文学事实何在作为文学史研究的基本对象 ,将描述文学事实、建立有关文学史知识体系为研究的根本目的 ,但却忽视了文学史研究的人文特征 ,具有自然科学性质。理论逻辑方法将探索文学现象何以存在做为文学史研究的基本任务 ,力图在复杂的社会关系、理论体系和普遍精神逻辑中找寻寓藏于文学现象背后却又决定着文学发展的各种规律 ,但却常常忽视了文学史的历史复杂性和文学本位性。文化阐释方法将文学史研究判定为研究对象与研究主体在现时态中相互建构的个体对话过程 ,强调研究主体的个性文化功能和阐释效应 ,但其研究的知识性、有效性难以得到普遍的确立  相似文献   

18.
二十世纪中国文学的“底层叙述”呈现出三种方式:“底层”被视为待启蒙的对象.“底层”被作为民族生命力的源泉或知识分子的精神家园,“底层”被当作政治动员的对象和推进革命的主体。这三种方式的交织构成了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基本发展脉络之一。  相似文献   

19.
唐金海  张喜田 《学术研究》2005,12(11):122-125
20世纪中国文学社团、流派的形成与发展是与作家吸收中外文化营养与公共关怀分不开的。传统的载道观使作家关注现实,随时代而变;抒情写志传统使文学社团、流派沿着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的道路齐头并进;而西方的现实主义、浪漫主义、现代主义思潮也成为这些社团产生与发展的精神酵素,各种因素相互作用,也使这些文学社团流派形成了自己的特色。  相似文献   

20.
"秩序"(order)是构成文本世界维度和文化语义场所的一个至关重要的因素,并因其具有直立的结构性隐喻特点而蕴含了地质学般的深刻寓意.不过,"秩序"在不同的叙事文类中所承担的功能和蕴含的意义也不尽相同.学者们对叙事文本中"秩序"一词的理解和使用并不一致.本文以顾彬的<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史>为例,从叙事学的角度,分别阐释"秩序"和"秩序"项下的时空、连接、嵌入与忽略三个层面及其意义,并且认为这种对"秩序"的新认识能够帮助我们看到更多、更深刻的叙事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