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红楼梦》摹尽封建社会女子百态,红楼诸女个性鲜明,各自摇曳生姿,林黛玉更是大观园中具有独一无二的精神气质的女性形象.作为以魏晋才女谢道韫的"咏絮之才"来比喻的红楼才女,林黛玉也如谢道韫一般,盛有林下风致,论及林黛玉的林下风致,不容忽视的是其性格中隐士风度,林黛玉以其超拔的隐士风度超凡脱俗于红楼诸女之中.  相似文献   

2.
从“红楼三钗”到现代女性形象之塑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红楼三钗”(薛宝钗、林黛玉、史湘云)是一组既有异同但又富有艺术生命力的古典悲剧才女,以中华传统文化与女性观的视角来解读,可领略人生另一层面的生命味道。在崇尚女性主义的“她时代”,在“野蛮”“性自由”被少数人当作新女性标签的时下,“红楼三钗”身上所具备的淑女气质和风范,具有特殊的时代意义。现代女性当学习借鉴“红楼三钗”以解析这个时代所流行与负载的东西;新生代“红楼三钗”当用心灵来化解情感困扰以建构生命坐标;时代呼唤新新“红楼三钗”——现代淑女,有独立人格且能不断反省,在事业和家庭中领悟多元化的人生价值。  相似文献   

3.
妇女的文学批评在魏晋南北朝进入了初创时期.首要表征在于从"人物藻鉴"发展为专门的文学批评,并出现了如<与妹刘氏书>等一批论著.特征之二是确立了一种明显具有女性特征的批评范式"以诗论诗,卒章见志":东晋才女谢道韫以其形象化的批评方式深远地影响了时人及后人;早见于<诗经>的"卒章见志"在这一时期有了质的飞跃,两相结合,成为了一种时代风尚.  相似文献   

4.
玄学思潮的兴起,带动了魏晋时期社会风气的转移。崇尚自然、追求个性、向往自由成为时代的风尚,魏晋时期的妇女也深受影响,她们努力冲破名教伦理纲常的束缚,充分发挥自己的才智与风情,呈现出前所未有的精神风貌。一代才女谢道韫更是以其旷达玄远的"林下风气"成为魏晋新女性的典型,深得时人的赏识和敬重。  相似文献   

5.
林黛玉——山黛、薛宝钗——冷绛雪,看这两列人物的名字多么近似!山黛、冷绛雪是清初才子佳人小说《平山冷燕》中的女主角,两位佳人才女。林黛玉、薛宝钗是《红楼梦》中的女主角,也是两位佳人才女。曹雪芹命名自己的女主角与前代小说人物近似,是偶然的巧合吗  相似文献   

6.
旷世奇书<镜花缘>"是一部讨论妇女问题的小说",它以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武则天朝代为叙事背景,尽情描写百名才女的胆识贤智、才能技艺,构筑了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罕有的才女形象群体.小说对才女"才"的抒写较明末清初的佳人及红楼女子均有进步的一面,超越纯属个人素养修为的闺阁闲技,展现了更多的知识学问、实学强技,从而具备更广的社会内容和意义,一定程度上表现出了女性自我价值的实现和独立人格的确立,摆脱了男性附庸的屈尊地位.  相似文献   

7.
平生恨事     
蒋方丹 《社区》2012,(11):26-26
日前看书.读到一代才女张爱玲的人生三恨:一恨鲥鱼多刺。二恨海棠无香,三恨红楼未完。不由感慨万千,才女就是才女,就连人生恨事也与众不同。透出一股嗔和痴。显出万般才与情。  相似文献   

8.
在民国红楼文化思潮的生成中,鲁迅身处林黛玉形象的现代传播与梅兰芳红楼戏的大众接受之间。通过对书上的林黛玉及其社会影响的认知理性辨析,鲁迅洞见了红楼人物形象在民国社会语境下可能出现的文化内涵。鲁迅对民国流行文化中的梅兰芳黛玉旦妆照作出价值理性评估,由此质询中国民众独立的审美能力。鲁迅对梅兰芳戏曲的公开批判是中国现代知识分子表达文化公共理性的重要案例。鲁迅的文化理性表达将为我们理性建构本土文化话语、理性认识民族艺术提供新的反思。  相似文献   

9.
《可乐》2006,(11)
她是《红楼梦》中娇憨痴爱的史湘云吗?蓝沁,这位仅凭第一张大碟就闯进"第五届百事音乐风云榜",同时提名"最佳女歌手"及"最佳新人奖"的才女,在面对《红楼梦》角色选择时,没有选林黛玉,她说:"我最想演史湘云!"如果有可能,蓝沁绝对是史上最性感的史湘云。  相似文献   

10.
自<红楼梦>问世以来,人们一直为两个女主人公薛宝钗和林黛玉孰优孰劣的问题争论不休.但也有人认为薛宝钗和林黛玉都是作者曹雪芹所肯定的正面人物,这就是所谓的"钗黛合一"论.对"钗黛合一"论作一历史的回顾与分析,并由此讨论文学人物评价的标准问题是有意义的.  相似文献   

11.
<女论语>是中唐著名才女,河北人宋若莘、宋若昭姐妹的著作,它以女性视角体现着儒家"礼"的重要思想.明末儒者王相将其选入<女四书>,明末至民国初年对女性的社会化有较大的影响,其成功在当今社会仍有借鉴价值.  相似文献   

12.
名人与柳     
春来柳先知。柳是报春的使者。人们喜爱柳,不仅因其有“东风勾起垂杨柳”的万条绿丝,还因能从“无心插柳柳成阴”的顽强生命力中得到有益的启示。古往今来,不少名人与柳结下了不解之缘。他们或爱柳、种柳,或画柳、咏柳,为我们留下了不少趣闻轶事。晋代才女谢道韫是谢安的侄女。  相似文献   

13.
本文从“隐士”的现象、内蕴和功能诸方面进行分析 ,认定“隐士”是中国文化的一个“原型” ,进而论述废名小说中的主要人物形象程小林、莫须有先生和陈聋子等都有浓厚的隐逸色彩 ,是废名隐逸人格的外化 ,是隐士原型的变形。  相似文献   

14.
在杜甫流离陇西以及西南时所作诸诗中,经常出现汉末著名隐士"庞公"这一意象.它在杜诗中有着颇为复杂的意义,一方面,它反映了杜甫在乱世流离中以隐逸自视的自我意识,是杜甫自我形象的写照;另一方面,基于自觉的家声意识,杜甫又以"儒"否定了自己"庞公"式的隐逸生活,信守自己的人生理想,从而超越了普通士人的隐逸意识.  相似文献   

15.
朱中楣为明宗室之女,也是明末清初著名女词人。特别的身世经历一方面开阔了她的生活视野,一方面也使得她在词的创作上有着宽广的题材,从而造就了其词清疏旷放的林下风致,在明末清初的女性词坛上独出一枝,值得为之一书。  相似文献   

16.
唐诗宋词中有不少的"红楼"诗词,这些诗词中的"红楼"意象内涵丰富,尤其"红楼"意象中鲜明而浓郁的悲情美与<红楼梦>凄迷的悲情意境有密切联系.可以说,曹雪芹是以个人的生命体验"介入"到了唐诗宋词的解读,自觉地将唐诗宋词中"红楼"意象所涵括的各种意态情志融入他的艺术创作之中,这更有助于形成<红楼梦>诗化的意境与风格.  相似文献   

17.
居有竹     
卢青 《社区》2014,(20):60-61
曾文正公家书中言道:“居室前后,须多种竹树,家有一种生气,人受一种清气。”晋朝王子猷借人空宅暂住也要种竹,道是“不可一日无此君”,这就是魏晋风度!杜甫寓居成都浣花溪畔时,他曾手植修竹几千万株,冬夏青翠一片,成为一大名胜。林黛玉独爱潇湘馆的千竿修竹,每日里满怀心事听“凤尾森森,龙吟细细”的竹声。千百年来竹是中国人的至爱,尤其是文人,爱竹成癖者比比皆是,像林黛玉这样清高绝俗的女才子也只有与竹为伴才是最佳的选择。  相似文献   

18.
宋代笔记小说中才女、智女、贤女、恶女形象比较突出。才女、智女、贤女形象展示出宋人温文尔雅、比较柔弱的时代特征。恶女形象则反映了人们对这一社会问题的重视。  相似文献   

19.
清代女性文化有很大发展,才女不仅创作了大量诗词,同时在学术上也有所建树.才女的出现不仅与具体的家庭背景有直接关系,还受到地域文化的影响,如以儒学著称的山东有王照园的<列女传补注>,而注重教化的广东则有李晚芳的<女学言行纂>.因而只有注意到才女文化的地域性特征,才能进一步推进女性文化的研究.  相似文献   

20.
红学界普遍认为林黛玉与贾宝玉的爱情是以共同理想为基础的,称他们是封建社会的一对叛逆者.但林黛玉言行实际上并没表现出叛逆者的特征.宝黛爱情是以林黛玉的清纯爱情观为基础的,林黛玉和薛宝钗的不同在于她接受和尊重宝玉的人生价值观,给宝玉一个人生的"避难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