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国外学者中,有些人不知道江西省,却知道中国有座庐山,渴望到庐山一游,这说明庐山在国外是颇负盛名的。古往今来,庐山之所以有名,不仅是由于它有清奇灵秀、雄峻高逸的自然景观,还由于它有历史悠久、丰富多彩的人文景观.我国的名山都  相似文献   

2.
苏轼与庐山     
千百年来,庐山以其自然风貌、历史文化与便利的水路交通博得无数诗人的青睐,络绎而来.苏轼于元丰七年来庐.山,写峰岭瀑泉以咏风貌景物,游寺观结交高僧名道,绍圣元年再过庐山.另还题咏庐山物产、庐山历史人物,与庐山有关的唱和诗、赠行诗也时有所用.本文试作归类浅析,并认为这些诗多为精品,随物赋形,形神兼备;纵横议论,无不诙谐,见...  相似文献   

3.
最早题咏庐山的诗是哪首诗,其作者又是谁?这是一个有异议的问题。《豫章诗话》中说,“庐山古石刻,有远公庐山诗”,“此诗为庐山有题咏之始。”这里所说的“远公庐山诗”,即名僧释慧远的《游庐山》一诗(一作《东林杂诗》:崇岩吐清气,幽峋栖神迹。希声奏群籁,响出山溜滴。有客独冥游,运然忘所适。挥手抚云门,灵光安足辟?流心叩百扁,感至理弗隔。孰是腾九霄,不奋冲天翻。妙同趣自均,一悟超三益。这首诗写诗人游庐山,主要写庐山的崇岩幽帕,气清声和,怀灵抱异;独自神游其间,随着山环水转信步而行,“运然忘所适”,完全被山…  相似文献   

4.
地域文化融入华文教育已得到了学术界的普遍认可,但是如何将地域文化融入华文教育却是各持己说,本文认为庐山地域文化渗透到华文教育之中,可以从开设地域文化课程、利用课堂地域文化渗透、加强文化体验、丰富游教形式等方面入手,加强体验式游教.  相似文献   

5.
夏季旅游,以清凉为主。游避暑名山,品名泉沏成的名茶,啜上几口,倦意顿消,还会在精神上得到一种舒展。庐山茶香云雾中庐山云雾茶,形如石松,条索圆直,绿润清亮,水色碧蓝,香味醇厚,鲜甘耐  相似文献   

6.
谢灵运与慧远交游考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谢灵运是晋宋之际的名士兼佛学家,慧远乃庐山高僧。谢灵运“志学之年”便崇拜慧远,发愿“希门人之末”,而且也曾游庐山,见慧远,为檀越,凿池筑台植白莲,应邀撰《佛影铭》。其庐山情结不为不笃挚,但“诚愿弗遂”,最终没有成为慧远的弟子。他与慧远的交往情形比较复杂和特别,若即若离的深层原因乃在于谢灵运诸端“心杂”的个性与思想特征。  相似文献   

7.
文章通过袁宏道诗文的排比对勘,对钱伯城《袁宏道集笺校》、任访秋《袁中郎研究·年谱》中部分诗文的编年进行了纠误补阙,对袁宏道“客吴”,游庐山,游玉泉山、太和山,主试秦中的时空进行了更为具体准确的定位。  相似文献   

8.
贺伟 《老友》2012,(12):32-33
2012年7月3日,"牯岭美国学校校友会"举办的第二期中国文化学习班在庐山开班。20多岁的学员乔治对庐山特别有感情,他的祖母是中国人,在庐山出生、长大,和他祖父在庐山相恋。乔治的祖父杰姆先生与我是朋友,2007年9月去世。去世前他从美国给我寄来一盒磁带,磁带中录的是  相似文献   

9.
以两部前后有继承关系的影片为蓝本,分析了两个问题:第一,新旧《庐山恋》反映的爱情价值观对比:对于1980年版《庐山恋》大家褒大于贬,《庐山恋2010》大家贬大于褒。第二,新旧《庐山恋》反映的权力对爱情造成的影响:1980年版《庐山恋》是政治绑架了爱情,《庐山恋2010》则是物质诱惑了爱情。通过讨论影视旅游中的爱情主题,认为爱情主题需要跌宕起伏、高潮不断的情节。  相似文献   

10.
朱熹之于庐山的贡献,一是复兴了庐山儒学文化秩序,二是打造了白鹿洞书院作为南宋理学传播中心的学术平台,三是有力助推了庐山滨湖理学优势带的发育,最终抬高了庐山的文化层级,使之成为继武夷之后的另一座理学圣山.故庐山与鄱阳湖,不仅是山水的呼应,还是理学的交响.  相似文献   

11.
庐山别墅,无论是从数量还是从美学特征而言都是庐山最具代表性的建筑.庐山别墅的美学价值是从实用价值逐渐发展而来,并最终形成了实用价值与审美价值的统一.庐山别墅的美学意蕴体现在其形式中所蕴含的历史记忆,以及形式中所体现出的当代审美观念的追求.从美学观点来看,只有到了当代,庐山别墅的形式与内容才真正实现了和谐统一.  相似文献   

12.
由汪国权等人编著的《庐山古今诗词选》是九十年代以来 ,宏扬庐山文化、整理庐山文献的一本引人注目的选本 ,纳入了“庐山风景名胜区旅游丛书”。比较前后两版发现 ,前版中的瑕疵在第二版中并没有得到修正 ,而新增补的篇目在注释等环节上又产生了新的错误  相似文献   

13.
正游罢庐山,返回南昌途中,特意经星子县在五老峰南麓石屏峰下一停,古时我国四大书院之首、盛名远扬的"白鹿洞书院"就在这里。唐贞元元年(公元785年)洛阳人李渤、李涉兄弟在此隐居读书,闲养白鹿,自娱自乐,人称白鹿先生,又引流植花,建造台榭,成了没有"洞"的"白鹿洞"。南唐昇元四年(940年),李氏朝廷在白鹿洞建立学馆,即"庐山国学",又称"白  相似文献   

14.
庐山慧远及其周围僧俗人士在晋宋之际山水审美意识嬗变中扮演了重要角色。与东晋玄学之士将客观景物看作崇尚自然精神之象征不同 ,庐山诸道人《游石门诗序》和慧远《佛影铭并序》反映出兼融中土文化传统与佛教观念的新山水审美观。它一方面兼重物、我和神三极 ,另一方面又强调主观感悟的沟通作用。这种新山水审美观直接影响了宗炳山水画论的形成和谢灵运山水诗创作实践。  相似文献   

15.
贺伟 《老友》2008,(1):11-12
我们敬爱的周恩来总理曾多次来庐山。在70多年前的1937年,周恩来两上庐山与蒋介石谈判;新中国成立后,他作为中共中央副主席、国务院总理,先后三次上庐山参加中共中央召开的会议。周总理在三上庐山期间,他的崇高品行,在庐山人民中流传着许多感人的故事。动人的故事许许多多,每个故事都像五老峰的朝霞那样明丽,像仙人洞的清泉那样晶莹,像含鄱口的松涛那样蕴藉。这里介绍的仅是几个鲜为人知的故事。  相似文献   

16.
敦煌文献中的《庐山远公话》和《叶净能诗》,是两篇宗教文学话本.它们都是佛教徒或道教徒利用民间说话艺术形式进行宗教宣传、神话宗教人物的宣传作品.《庐山远公话》叙东晋名僧惠远的故事,但除了惠远家住雁门、庐山出家的基本框架外,其他绝大部分情节、特别是其主干情节如白庄劫寺、远公为奴、远公与道安论议等都是作者虚构的.这种虚构在正统僧人看来是"诳",但对于文学作品来说,却是非常必要的,是文学的自觉.《叶净能诗》则把初唐至盛唐百余年间的明崇俨、申天师、叶法善、罗公远等著名道士的奇闻轶事都"捏合"在道士叶净能的身上,集中表现他的奇术异能.该话本有些情节写得饶有风趣,宣传教化及娱心两相兼顾.  相似文献   

17.
江西的道教在中国的道教史上书写过辉煌的一页.庐山作为中国著名的旅游胜地,一直是道教名人青睐的活动场所.文章先介绍庐山的整体情况和道教的基本宗旨,说明自然环境和道教产生的密切关系.然后具体地从庐山道教的三个时期:早期传播、中期弘传、后期发展,说明不同发展时期庐山道教的选址和周围环境的关系,进一步说明道教的产生、发展是建立在优美的自然环境基础上的.同时,道教思想的影响也对保护当地的自然环境起着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第二次国共合作与庐山的历史渊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 1937年 2月开始 ,以周恩来为首席代表的中共谈判代表团 ,先后在西安、杭州、庐山和南京四地 ,同国民党蒋介石进行了五次谈判 ,历时达七个月之久。其中 ,在庐山同蒋介石进行了两次非同寻常的谈判。关于五次谈判的情况 ,中共党史文献和有关文史资料均有记载。但对庐山谈判的详情 ,特别是庐山两次谈判对推动第二次国共合作与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所产生的积极影响和作用 ,介绍得不够翔实 ,有些资料就某一事件或情节的表述也不完全一致。笔者在庐山工作多年 ,对这段历史颇感兴趣 ,先后查阅了大量的文献资料 ,还直接参与了庐山周恩来陈列室…  相似文献   

19.
庐山宗教文化在九江文化整体结构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对九江文化的影响巨大而深远.庐山宗教文化的卓越建树,提高了九江·庐山在中国文化史上的地位与影响.儒、释、道共处共荣,在九江·庐山的文化宝库中,留下了十分可贵的精神遗产--"和合"精神.教徒隐士亲和自然的生存方式、行为,启发和深化了九江·庐山文化中亲和自然的意识.  相似文献   

20.
山水文学从胎孕、初澜到高潮之间有一个过渡时期。这期间,庐山高僧慧远因喜好山水而结宇林下,并同一些有相同习尚的隐士交游和徜徉林泉。这种山水之游有感于中而形诸言,就是由慧远领头的山水诗文创作。作为群体的艺术审美活动,慧远和庐山僧俗众人的吟咏山水上承孙绰、许询,下启谢灵运。由于慧远对谢灵运有多方面的影响,他给山水文学高潮的推动力就较之同时代的殷仲文、谢混来得更为直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