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46 毫秒
1.
"强单位"社区转型问题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属于石油化工、稀有矿产等大型国有垄断企业的“强单位”社区的顺利转型有助于企业减轻负担,推动地方政府职能转换,培育公民社会和促进基层民主建设。但由于单位制的长期作用和影响,使企业在向社区转移社会保障和调控职能的转型过程中面临行政监管束缚、社区资源瓶颈、社区自我发展能力欠缺等困境。因此,应走渐进式转型道路,通过地方政府和管辖企业的国家部委共同主导,引进多元经济力量和非政府组织的广泛参与,建立有效的利益博弈平台,以推动“强单位”社区顺利转型。  相似文献   

2.
内嵌利益关系网络是城市社区结构诸要素关系的基础。计划经济时期,以单位制为载体的管控式利益网络是“单位—街居制”一元模式的社会基础。改革开放以来,社区结构的异质性不断增强,给内嵌利益关系带来明显变化,形塑了多元治理模式。在仍存留单位制社区、老旧社区、公(廉)租房社区和“村改居”社区,政府运用有针对性的利益管控手段,依然维持政府主导的治理模式;在新型商品房社区,政府缺少有效的利益管控抓手,社区治理模式的形成取决于政府、社会和市场在利益博弈中的行动策略和角色,社区治理亦走向协同治理。  相似文献   

3.
以从属于石油化工、稀有矿产等大型垄断国有企业为代表的"典型单位制"社区,由于制度变迁的环境依赖和路径依赖作用,使企业在向社区释放社会保障职能的转型过程中受到体制惯性、资源约束和社区独立发展能力欠缺等因素的阻碍。因此,应科学规划"典型单位制"的转型目标,遵循渐进式的道路,通过企业所属行政系统和地方政府的共同主导,引进多元经济力量和非政府组织的广泛参与,建立有效的利益博弈平台,逐步实现这类企业所属社区的顺利转型。  相似文献   

4.
张笃堂 《社区》2009,(25):44-46
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伴随着中国走向市场化的进程,传统的单位体制开始趋于消解和变异,单位制社区面临转型,“还经济于市场,还社会于社区”,在“权力下移”的总体背景下,由于其自身特点,单位制社区建设逐渐为人所关注。  相似文献   

5.
失地农民社区拆迁与重建过程中的利益主体主要有地方政府、失地农民、用地单位三者.这三者之间存在着利益博弈,这种地方政府与失地农民、地方政府与用地单位之间两次博弈的格局使失地农民在博弈中经常处于弱势地位,最终形成了非均衡的利益分配格局.文章通过对这三者利益博弈的分析,尝试构建一种新型的利益博弈模型,以确保失地农民社区的拆迁与重建工作顺利运作.  相似文献   

6.
当代中国的城市化与城市现代化过程本质上是一次深刻的社会结构转型。在城市社区层面,随着单位制逐渐解体,城市社区进入了后单位制时期,并表现出新的时代特征:治理形态从“管治”到“自治”、邻里关系从“解体”到“重构”、社会阶层结构的空间分布表现出分异与隔离。  相似文献   

7.
新冠疫情初期社区防控行动迟缓暴露出我国城市社区参与不足、力量薄弱的问题。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城市基层社会治理体制逐渐从以往的"单位制"转向"社区制",尝试走出全能主义国家模式。但在单位制路径依赖和国家强化基层控制的双重影响下,传统单位制并未完全退场,而是通过渗透、吸纳等方式隐性延续,从而形成了中国现行城市社会治理实质上的单位制与社区制并行的模式。"单位制"的隐性延续,使居民、单位、社区三者间的协调机制紊乱、力量分化,社区治理合力难以形成。因此,国家控制力和社区自治力作为决定社会治理形态的关键因素,未来还将在中国的城市持续并行。在社区自治力不足的情况下,如何适当地调整好国家的控制力度,培育社区自治力的适度成长,促进单位制与社区制的良性合作,成为后疫情时代提升城市基层社会治理水平的关键。  相似文献   

8.
社区建设与社区整合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社区建设,意在整合单位制解体后的城市居民和承接由单位剥离出来的诸多社会功能,其最终目标是实现社区整合,处理好社区建设与社区整合的关系,是社区建设的关键。  相似文献   

9.
王爱华 《国际公关》2022,(9):124-127
对社区治理的理解离不开对社区的理解,我国社区治理制度传统也是理解社区治理的重要考量。从社区的本质出发,从以社区治理的单位制为主辅以街居制、街居制为主到社区制转型的演变。笔者认为,社区治理是社区居民主体化过程,是社区治理对象关系化过程。在社区治理情境下,开放空间会议技术的价值理念、运行机制、两脚法则、四体技术等确保其能够发挥重塑“主体”和“关系”的功能,因而成为了一种社区治理形式。  相似文献   

10.
随着"后单位时代"到来,"单位制建党"封闭式的管理单位已经无法与开放的社会结构相契合,需要变革党建方式为基层治理赋能.基于对北京市S社区的考察发现,S社区通过独创的"育网式"工作法协调支委关系、整合社区内部各要素培育社区自主性发展根基,实现结构性嵌入.通过党组织的指引作用与党员的带头作用,辅之以多元化活动的开展让基层党组织更好地协同各方利益点,使社区拥有自组织性集体,实现功能性协同.通过"结构性嵌入"与"功能性协同"实现各种要素的整合,构建管理与服务秩序,体现出新时代基层党建引领社区治理"嵌入式协同"的新型治理模式.  相似文献   

11.
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伴随着中国走向市场化的进程,传统的单位体制开始趋于消解和变异,单位制社区面临转型,"还经济于市场,还社会于社区",在"权力下移"的总体背景下,由于其自身特点,单位制社区建设逐渐为人所关  相似文献   

12.
何康 《社区》2006,(12)
在“单位制”向“社区制”转化的过程中,很多原来自给自足的单位制社区,在失去了单位的强势支撑后,一时无法适应“社区社会化”的发展趋势。对于这种社区,是实施“一刀切”,让企业彻底地与社区分离?还是由单位继续给予适当的支持和优惠,帮助社区加强自身的造血功能,已成为许多单位型社区面临的问题。单位的“强势”与政府的“弱势”形成鲜明的对比位于山东省东营市河口区的仙河社区是胜利油田下属的一个典型的单位型社区。社区的主体是胜利油田管理局下的桩西采油厂、孤东采油厂和海洋钻井开发公司三家二级单位。社区以这三家单位为主,在一…  相似文献   

13.
体制改革前,中国社会特有的单位体制塑造了以单位为基础的城市居住空间的分异,随着社会的转型,特别是住房商品化体制的确立,原有的"单位化"城市居住结构发生了极大的转变,中国城市居住空间被重塑为以阶层为导向的分异结构.本研究通过对一家具有典型意义的国有企业单位社区的田野考察发现,在中国城市空间结构的重构与再生产过程中,许多类似的传统单位制社区已从"单位化"城市居住空间中的基本单元逐渐演变为住房商品化体制下城市居住空间阶层化分异格局中的底层聚集区.如何实现这类社区的重建与新生,将是城市发展与治理中必须考虑的问题.  相似文献   

14.
[提要]城市社区微治理随着我国精细化治理理念的发展而逐渐兴起,这一治理模式更加聚焦于社区日常事务,弥补了传统治理在治理末端的高成本、低效能的不足。而在微治理模式运行过程中,主体间的协同与博弈是影响微治理效率的主要因素,深刻透视博弈逻辑可知,主体参与成本与获利间的收益率是影响微治理主体博弈行为策略的主要动因。据此尝试将“成本-收益”作为主体博弈类型划分指标,将微治理主体博弈归纳为矛盾削减型博弈、共利共享型博弈、利益均衡型博弈以及冲突凸显型博弈四种。而利益失衡、责任分散、公共精神孱弱以及制度保障缺失围绕“成本-收益”主轴,进一步导致了微治理主体在博弈过程中呈现出目标、责任、价值与秩序的多重博弈。为进一步弱化主体间对抗性博弈,提升治理的合作与协同,应在凝聚治理目标与厘清治理需求的基础上,完善利益表达机制,并不断培育社区公共精神的内化形态,以拓展主体合作的发展空间,使微治理这一“邻里合作治理”模式得到有效发展。  相似文献   

15.
杜吹剑 《社区》2014,(18):13-13
在计划经济时代,城市社区由一个个“单位”组成,所有的城市居民都是“单位人”,城市社区居民自治扮演的基本是“拾遗补阙”的角色。改革开放后,单位制逐渐解体,如何加强对无所属单位的人口的管理,成为城市基层政府面临的新问题,于是,单纯从便于管理的角度出发,块状网格人为划分成“社区”,“社区化管理”由此应运而生。旧有的行政色彩较浓的居委会,在某种意义上也被“激活”并实现更新换代,基层政府对社区建设的热情也逐渐高涨。  相似文献   

16.
城镇化推进下的“过渡型社区”成为城乡分治的模糊地带,利益和资源的不断输入,使得其治理主体和治理场域发生重构。基层治理视角下的村民自治被“分利性”进行价值侵占。就如何厘清“过渡型社区”利益博弈秩序中,出现“弱治理强分利”与“强治理弱分利”两种分化样态的内在机理与演化过程。基于绍兴安置社区、武汉城中村两地治理实践经验表明,在“国家 市场 社会”三重结构化关系中,社会治理单元在“城乡转变”过程中呈现出分利制度异化、农民利益外显、基层治理弱化等具体表征。其中治理主体、治理对象在“国家 市场 社会”场域耦合中形塑出的治理取向,揭示出国家基层治理现代化转型的多元面向。  相似文献   

17.
社区治理结构研究的主要成果集中体现在单位制理论与社区治理结构转型、社区治理结构模式、社区组织网络中的重要关系等方面。围绕社区治理结构,学术界提出三类模式,即强政府、强社会的政府主导型治理模式、社区主导与政府支持的小政府、大社会的社区自治型治理模式、政府推动与社区自治相结合的合作型治理模式。  相似文献   

18.
社区自治是指社区公共事务由利益相关的居民进行民主管理的制度。20世纪90年代,面对社会结构的急速转型、传统街居制的弱化以及单位人社会的解体,国家提出了社区建设的社会发展思路,开启了社区自治的发展模式。以安徽省铜陵市开创的区直管社区的"铜陵模式"为例,综合分析其社区自治的运行,厘清其价值和意义。  相似文献   

19.
“城乡连续统”框架下新型城镇化社区样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河南省新乡市Z社区的“深描”,作者从生活空间变迁及社区治理模式转型两个维度展示了一种新型城镇化社区样态,首先,将新型城镇化进程中人口聚落模式置于“城乡连续统”框架下,抽象出此类社区的基本特征,即动力机制市场化、基础设施及公共服务一体化、生计模式多元化、社区基层建设“新型单位化”;其次,不同于学术界既有城乡人口迁徙聚落模式,Z社区在动力机制、组织转型和生计变迁等维度均有其特殊性,并指出其与传统新农村社区的区别和联系;最后,作为中原地区一种特殊的人口聚居模式,Z社区是特定社会历史条件下的产物,面临“走出个案”式困境,因此,作者从新型城镇化社区应然样态、地方性知识和本土治理资源、农村土地经营模式和农村土地制度等维度引发进一步学术思考。  相似文献   

20.
张雷 《社区》2017,(31):1-1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探索出了一条独具特色的社会主义国家社区发展道路。从“街居制”到“枉区制”,人们生活的社区既不是计划经济时代单位制管理型社区,也非完全意义上的“自组织社会”,而是“党委领导,政府负责,居民自治,社会协同,法治保障”的包容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