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党的十七大明确提出建设生态文明的目标,掀起了研究生态文明的热潮。本文首先分析了不同文明形态下人与自然关系的历史变迁,并分析了生态文明的内涵,指出生态文明的核心在于人与自然的和谐,进而分析了人与自然和谐关系的建构模式。在此基础上,提出当前应大力倡导和谐环境教育,塑造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价值观,树立科学、和谐、可持续的协调发展观,遵循社会、经济、自然和生态学规律,发展绿色循环经济等建议。 相似文献
2.
生态文明是重建人与自然关系的必然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林红梅 《南京林业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8(3):113-117,123
生态文明是相对于工业文明导致的种种弊端而提出的新的文明观,我国严重的生态危机需要生态文明的化解,它要求我们要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实现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使人与自然的关系处于和谐发展中。生态文明是重建人与自然关系的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3.
从科技的发展看人与自然关系的演变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从历史的角度分析了人与自然关系演变的科学技术推动力,指出近代以来人类错误的科学技术观是人与自然关系恶化的深层思想根源,提出人类应由古代的农业文明、近代的工业文明走向未来的生态文明,生态文明呼唤生态技术。认为生态技术不能仅仅局限于单一技术与自然之间的生态化和谐,还要实现每一技术之间的生态化和谐,实现"技术生态"。 相似文献
4.
《石河子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1,(1):23-28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是站在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高度,对"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统筹考虑,为顺利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进行的一次重要战略擘画。全会明确指出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在现代化全局中的突出地位。准确把握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意涵,要认识到人的主体性地位和人与自然的辩证关系,认识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是为人类和自然生态系统中的一切生命体谋求福祉的现代化;全面认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作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生动阐释。形成绿色生产方式重要手段、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必要手段的现代化影响。只有不断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进程,领悟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思想,才能推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不断向前发展,最终建成美丽中国。 相似文献
5.
黄展鹏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24(1):24-29
新型冠状病毒疫情从地区间到世界性的大爆发致使国内外学者开展多视角的批判与反思,其中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思考成为论调之一。为了加强思考的科学性和现实性,须在新型冠状病毒疫情背景下重申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关于人与自然的辩证统一关系。倡导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生态文明理念,强化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价值观念,明确生命共同体是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基础,深化"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原则。坚持人与自然可持续发展的生态文明实践取向,实现绿色生产方式的生态内容与交换形式的统一,提倡绿色消费方式的"去贵族化"与"亲生态化",提高生态治理能力并完善生态治理体系。 相似文献
6.
姚永利 《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9(5):145-148
人与自然关系的和谐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课题,人与自然的关系从某种意义上讲就是人类消费行为、消费方式与对自然的开发、利用和破坏的关系。但是人类现有的消费模式是建立在对自然、环境、资源的无偿掠夺的基础上的,结果导致环境污染、资源枯竭、生物多样性减少和自然景观遭受破坏。要消除目前的环境危机,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必须转变消费观念,建立一种全新的消费模式———生态消费模式,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促进可持续发展的实现。 相似文献
7.
方世南 《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1,(1):15-22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指明了我国"十四五"时期生态文明建设实现新进步的重要标志,就是"推动绿色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并提出了促进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的一系列重大战略任务.促进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实质上就是要通过深入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完善生态文明领域统筹协调机制、加快推动绿色低碳发展、坚持资源高效... 相似文献
8.
生态文明建设已成为我国当前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自觉实践。实践的自觉源于理论的自觉。对马克思主义人与自然关系理论的深刻领悟和自觉把握,是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实践的理论根基。在马克思主义视野中,人与自然是内在同一的,是相互建构的,因而是必须和谐发展的。这就意示着,人在实践过程中必须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构建生态文明。 相似文献
9.
王国成 《陕西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9,(4):3-6
早在100多年前,恩格斯以其辩证的方法和前瞻的眼光阐明了人与自然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关系,强调人与自然必须协调发展。随着人类改造自然力量的不断增强,人与自然的矛盾也日益凸显。在这个时候重新学习恩格斯的自然观,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它为当代人类保护自然环境、摆脱生存环境危机,提供了世界观基础和方法论指导。 相似文献
10.
以"人"或"自然"为中心的生态伦理对人与自然共生正义的研究容易陷入抽象主义.从历史唯物主义出发,在劳动中实现人与自然共生正义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实践要求.生态劳动是实现人与自然共生正义的实践手段.基于生态劳动的人与自然共生正义图景,实现从"人"是主体到"人与自然"互为主体、从认识"人"向认识"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从抽象伦理规约向生态实践的全面转向.唯物史观叙事中人与自然的共生正义重构,对推进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实现经济发展的绿色转型以及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具有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相似文献
11.
李庆 《华北电力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3,(6):11-20
生态文明思想是人类自然意识的觉醒,更是人类理性的回归,是人类文明冲破物欲藩篱、以人类智慧呵护人与自然关系的可持续发展觉悟。人类中心主义认为人的生物本能驱使人类为自身利益攫取生态资源,自然选择也使得人类不具有为生态系统整体利益而放弃人类个体利益的可能,但这并非人的全部,人是有理性物种,人的主观意识使他超越了其他物种具有理性选择的能力。生态文明是人类理性超越自身物质局限性,以生态系统整体的视角保护自然,从而最终保护人类自身的文明阶段。人类站在生态文明的思想高度,实现生态整体利益对人类中心利益的超越,生态整体利益本质上仍然是以人类根本利益为目标的,这种人类根本利益是建立在人类理性基础上,而非人类中心主义的感性欲望基础上。农业文明是为了满足人类生存的物质欲望,工业文明是为了满足人类享受的物质欲望,而生态文明是为了满足人类可持续发展的理性选择,生态文明是相对于物质文明的质的飞跃,这个飞跃是建立在农业文明和工业文明生存保障和物质极大丰富基础上,更是建立在人类理性光辉之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思想创造的生态文明发展之路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人类可持续发展之路。 相似文献
12.
生态危机不能简单地归为文化危机,因为作为一个整体的文化可分为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自工业革命以来,文化的发展一直就表现为重科学而轻人文,随着人文文化的日益边缘化,相伴随的也是人与自然关系的持续恶化,所以生态危机实质上更应该是人文危机,从这个意义而言,文化就是人与自然关系的尺度。由此而言,解决生态危机的文化路径也就是构建新的文化:生态文化,一种科学与人文相统一的文化,以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 相似文献
13.
如何认识人与自然关系关系到人类社会能否健康长远的发展。生态文明是人类认识自然的最新理论成果,遵循人、自然、社会和谐发展客观规律的科学认识,重构了人与自然关系。生态文明要求在处理人与自然关系过程中,将增进人民福祉放在突出位置,将可持续发展战略贯穿发展全局,将法治作为全员参与的刚性约束,能够为人民生命健康安全提供有效的保障,实现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与生态保护双向互济,并为构建清洁美丽世界提供了一种全新思路。本文对人与自然关系的历史演进及重构进行了分析阐述。 相似文献
14.
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创造了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重要标志和鲜明特色之一。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的理论来源包括中华优秀传统生态文化、马克思主义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理论以及对西方传统工业化道路的反思。新中国成立以来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经过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不断发展完善,可以在理念现代化、技术现代化以及法治现代化等具体展开,以推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 相似文献
15.
刘洪波 《江苏工业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10(1):6-8
绿色消费是反映可持续发展思想的新型消费,是在传统消费模式给经济——社会——环境——资源复合系统造成了不可估量的损失之后,人类重新审视人与自然的关系,反省原有人与自然的关系,着眼未来发展提出的科学消费模式.作为可持续发展的实现机制之一,绿色消费要求改变人与自然关系中把人的需求摆在中心地位,一切以人的需要而定的人类中心主义,建立一种重视自然生态价值的新型消费. 相似文献
16.
17.
18.
关于人与自然发展关系问题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易培强 《湖南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29(5):38-43
人与自然发展关系的理念已经和正在由人类中心主义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转变。人与自然和谐发展要求对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与自然资源的供给再生、人的经济社会活动与自然生态系统保持相对平衡。中国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要突破若干难点 :破除对GDP增长的迷信 ;矫正失衡的利益关系 ;倡导和实行适度消费和科学、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 ;重视培养全民的生态伦理道德意识 相似文献
19.
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认识前提和物质手段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敬志伟 《中国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20(2):39-42
现代科学技术对自然界的影响作用在速度和强度上的急剧增长,使得人与自然的关系获得了越来越大的社会经济的、政治的和意识形态的意义。实现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我们既要在观念上重建人与自然是相互依存的有机统一体的观念,又要在实践上通过高度发展的科学技术来完善人类自身的认识能力和实践能力。我们应当重新审视人在自然界中的位置和作用,自觉消除人类在改造自然活动中的自我中心主义,从而把资源、环境、人口、技术和制度等因素整合在一个统一的框架之中,重建人与自然界的和谐统一,创立一个可持续发展的文明社会。 相似文献
20.
冯军 《武汉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2)
从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逻辑架构新视角,反思并揭示出在较低层次上的“认识之维”与“欲求之维”均源于人类中心主义以及主客二分观点的近代哲学思维方式,并给予了批判性审视;同时借助现代西方人本哲学的相关见解,从另一维度即“情感之维”,论述了主体与客体、人与自然之间的情感关系,进而认为人与自然的情感关系注定会是人与自然关系的最高形式,在人与自然关系之逻辑架构中处于天高层次。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