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马克思关于宏观调控理论基础问题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社会总供给和总需求的平衡是宏观调控的理论基础和基本目标。西方宏观经济学的总供需平衡理论主要分析总量平衡和价格平衡问题,而忽视结构平衡和实物的平衡,这是西方宏观经济理论的缺陷。马克思的社会总资本的再生产理论,其实质是宏观经济学的基本理论,阐述的是宏观经济平衡和宏观经济运行的理论。马克思关于社会总供需的平衡理论,包括总量平衡与结构平衡,实物平衡和价值平衡,是宏观经济调控的理论基础。宏观调控机制的运用,就是政府运用各种经济杠杆对宏观经济的调控。因此,宏观调控机制运用的主要问题是正确处理政府宏观调控和市场机制的关系。针对当前我国宏观经济现状,选择“硬”政府“软”市场的宏观调控方式是完全适宜的,也是非常必要的。  相似文献   

2.
本文根据90年代我国产业结构调整的任务,使用适当的投资,通过宏观经济模型的计算,逐步实现调整产业结构,且使国民收人生产额和使用额保持基本平衡,为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和协调发展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3.
目前,人们对宏观调控的普遍认识是:宏观调控是指政府对国民经济总量进行的调控,即通过运用各种调控手段使社会总供给与总需求趋干基本平衡。这就是说,“总量平衡”成了宏观调控的根本目的和要求。多年来,这种理论已成为了我国宏观调控实践的指导思想。宏观调控的每一步工作,最终都是为了保持社会总供求的平衡。然而,宏观经济运行的过程和结果告诉我们,以总量平衡为基点的宏观调控,不能消除大起大落和紧缩——膨胀——紧缩的恶性循环,国民经济总难以摆脱颠簸、摇摆的状态,在“快速”发展的背后总是隐藏着“膨胀”或“衰退”的危机…  相似文献   

4.
综合要素生产率与中国经济增长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本文运用西方国家普遍流行的综合要素生产率概念.对我国近40年来的经济增长因素进行实证分析。作者认为,我国经济增长速度并不慢,但高速增长的背后是高投入和低效益。就我国现实增长模式而言,要确保经济有效增长,必须保持适当的增长速度,并以综合要素生产率的一定上升为前提。由此创造一个总量供求基本平衡和结构关系比较协调的经济环境,从而使国民经济逐步走上持续增长和优化发展的轨道。  相似文献   

5.
陈云综合平衡论形成于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丰富和成熟于新中国成立初期国民经济恢复、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基本建立和改革开放的伟大社会实践之中。陈云综合平衡论主要内容包括:经济建设要在稳定中增长,建设规模要与国力相适应;要保持总量平衡和主要结构平衡,促进国民经济要按比例发展;要处理好民生和建设的关系;注重农轻重协调发展,并优先确保农业发展等。陈云综合平衡论是马克思主义和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实践具体结合的思想结晶,是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政治经济学思想的继承与发展。陈云综合平衡论对我国新发展阶段促进共同富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6.
搞好国家宏观经济调控,对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有着深远的历史意义和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论述宏观经济调控的任务是保持总供给和总需求的平衡、产需结构合理、经济平衡发展及协调各方面的经济利益。最后论述了宏观经济调控经常使用的几种主要方法。  相似文献   

7.
当代西方宏观经济学研究的基本方法是总量分析,它以实现社会总供给与总需求的总量平衡为研究的基本格局。然而这种单纯的总量分析却难以说明社会主义宏观经济运动中普遍存在的结构性矛盾。那么,社会主义宏观经济学在总量分析的同时,是否还必须包含结构分析?这种结构分析将涉及哪些研究范围和内容(如经济结构的宏微观如何划分)?它与西方新制度学派的结构分析具有哪些本质差别(如总量结构与制度结构如何区分)?以及总量分析与结构分析的关系是什么?这是本文所要讨论、研究的基本问题。  相似文献   

8.
产品质量:供求平衡不可忽视的制约因素张连如(中国人民大学国民经济管理系)保持社会总供给和总需求的基本平衡,是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客观要求。近年来,有关社会总供求平衡以及为实现这一平衡而进行宏观调控方面的研究,基本上是以价值量上的平衡为目标,...  相似文献   

9.
零售商业景气波动,既是宏观经济增长波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将对宏观经济增长波动产生重大影响,因此,科学地分析零售商业景气波动的基本特征及其对宏观经济增长波动的影响效应,并据以制定应对策略,对于保持整个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协调健康地发展,将是十分重要的。  相似文献   

10.
针对我国当前产业结构矛盾突出的问题,从我国实际出发,以马克思关于价值规律、社会化大生产要求按比例发展、货币金融以及分配对社会生产有反作用的宏观调控理论为指导,促进我国产业结构调整、优化和升级,以保障宏观经济的总量平衡和结构平衡,实现我国经济持续、稳定、快速发展。  相似文献   

11.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七个五年计划的建议》其核心思想是“坚持社会总需求和总供给的基本平衡,使积累和消费保持恰当的比例”,而使得我国的经济建设持续、稳定、协调地发展,人民生活逐步得到提高。深刻理解这一基本原则,必须切实弄清下述几个方面的关系。  相似文献   

12.
客观分析改革开放18年来中国经济发展的基本特征,综合运用长期宏观经济总量预测模型,地区宏观经济预测模型、人口—经济协调发展预测模型和工业所有制结构演化预测模型等,定量预测中国1997—2010年经济与人口发展的主要指标。预测结果表明,未来14年中国人口总量将在增长速度递减情形下递增,经济发展将迎来又一高峰:市场经济体制基本形成并步入规范化运行轨道,国有企业及其与之配套的其他改革基本完成,所有制结构、产业结构较大变化;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的矛盾不会根本改变,但沿海与内地经济相对差距较大的速度将缩小和减缓。  相似文献   

13.
中共十四大和八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以来,我国经济增长势头强劲,形势发展令人鼓舞;但经济发展中也显现出固定资产投资过猛,金融形势趋紧,通货膨胀压力加大等问题。为使我国经济又快又好地发展,必须深化改革,加快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本文拟就建构市场经济体制与国民经济高速协调运行的关系问题,谈谈我们的看法。一企业是国民经济的基本单元。微观经济的协调是关系着整个国民经济协调运行的基础性条件。要实现我国60年代经济的高速协调发展,首先必须转换国有企业经营机制,使所有企业都走上市场,以市场为基础实现微观经济的平衡与…  相似文献   

14.
“九五”时期,我国国民经济保持 了快速健康的发展,各项社会事业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人民生活整体上实现了由温饱向小康的历史跨越。农业作为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克服了前所未有的困难和挑战,保持了稳定发展的势头,为维护社会稳定和推动各项改革事业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长期短缺的农产品供给实现了总量平衡,丰年有余;农业生产结构适应市场需求的变化逐步调整和优化;农业商品化程度提高,“九五”计划确定的主要目标基本实现,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步入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 一、“九五”农业发展的主 要成就 (一)农业生产稳定增…  相似文献   

15.
社会总供给与社会总需求的宏观总量平衡,对于国民经济的协调发展具有全局性的效应。自觉地调节总供给与总需求的关系,使之保持平衡,是宏观经济调控的一个基本方面。一、社会总供给与社会总需求的平衡及其目标社会的总供给和总需求,也就是社会最终产品的供给和需求。在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的条件下,社会同样不可能直接进行实物分配,统一的社会最终产品的运行分解为实物运行和价值运行两个相对独立的过程。  相似文献   

16.
马克思的宏观经济分析理论体现了总量平衡与结构平衡,价值平衡与实物平衡,现象描述与本质分析的统一,这些特点使其较之西方经济学的宏观经济分析具有某些优越之处,对于解决当前我国经济的结构性矛盾具有内容上的直接应用价值和方法论上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7.
经济结构的平衡是集约型再生产的主要特征之一,是提高经济发展水平和社会生产效率的重要因素。因此,从国民经济总体的宏观经济水平来分析再生产问题,具有重大的理论与实践意义。本文评论的专著所反映的正是从宏观经济水平来研究社会主义生产平衡的结果。它根据经济  相似文献   

18.
中国价格改革经过13年的努力,已取得显著成效,市场价格体制已开始居优势地位。但价格关系还未理顺,价格管理体制,包括价格形成机制和调控机制还很不健全,改革的任务还很繁重。应该认真总结经验教训,进一步推进价格改革,力争在本世纪末基本理顺价格关系,建立起同社会主义有计划商品经济新体制相适应的价格形成机制与运行机制。经过治理整顿,我国宏观经济已恢复稳定和平衡,通货膨胀已得到有效控制,整个国民经济已大体进入正常发展的阶段。只要我们基本上按照“八五”计划纲要定下的盘子,持续、稳定、协调发展经济,经济就不会重新过热,可以保持总量的大体平衡,即具备加快价格改革的比较宽松的环境。  相似文献   

19.
宏观调控法是代表国家或政府对经济进行宏观调控或规制的主体即调控主体从社会公共利益出发,为了实现宏观经济变量的基本平衡和经济结构的优化,引导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协调发展,对国民经济所进行的总体调节和控制。采信平行论的观点,结合我国现有的经济体制现实背景,讨论宏观调控法的秩序与利益价值冲突和价值定位问题。  相似文献   

20.
保持社会总供需平衡是财政宏观调控的重要目标。在我国双重转轨时期,社会总供需的失衡既表现为总量的失衡,也表现为结构的失衡。在总量失衡时,财政一方面要降低潜在总需求,提高企业和居民等部门的志愿储蓄,另一方面要通过税收优惠、财政投融资和财政补贴等手段,提高潜在总供给。在结构失衡时,财政要对那些属于国民经济的重大结构和比例,以及有可能影响全局的一些重要“瓶颈”产业进行调控,促进结构平衡。为此,财政一要提高两个比重,增强财政调控能力;二要处理好它与计委、中央银行的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