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我国地名译名体系的规范化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地名译名体系存在着全拉丁化和"专名音译,通名意译"这两种做法,这种情形给地名译名带来了混乱。从地名的本质属性、汉语语言和汉语地名的特点来看,两种译名体系各有其存在的理据和利弊。有关部门应该根据国家相关的法规、联合国地名标准会议的有关决议以及我国的地名英译实践,细化译名体系,促进本土地名译名的标准化,尽快结束这种混乱的局面。  相似文献   

2.
人名是特殊词语,是一个民族文化的载体,其中蕴含着多种文化信息。因此,其翻译不同于一般词语的翻译,应特殊对待。但藏语人名被汉译时,由于缺乏统一的译写规则与管理等原因,译者各行其是,造成了一定的混乱,这既不利于交流和藏文化的健康发展,也不利于汉语文的规范。本文就此展开研究,对藏语人名汉译及其规范化问题提出了自己的初步看法,旨在人名翻译趋于规范。  相似文献   

3.
韦达 《广西社会科学》2003,(10):166-168
壮族人的性格是纯朴的、诚实的 ,但也是风趣、幽默的 ,从壮语的va6kut8(歇后语 )里 ,我们可以看到这种性格特点。壮语歇后语通过曲折的表达方式、故意卖关子和善意的挖苦等手段把壮族人的幽默表现得淋漓尽致  相似文献   

4.
黄金龙  高伟 《广州师院学报》2000,21(11):90-96,100
从岭南地名文化的历史特色、地理特色、民族特色、开放性与兼容性等方面,分析了岭南地名文化的主要特征,在此基础上探讨了地名管理上值得注意的一些问题,认为应纠正在地名命名中的不良文化倾向,使岭南地名文化的精华发扬光大。  相似文献   

5.
莎士比亚以其精彩的语言和丰富的修辞手段闻名于世,拟人是莎剧修辞的主要辞格之一,其翻译亦是修辞翻译的一大难题。以莎剧《麦克白》和《李尔王》中的拟人修辞为语料,考察现有译本的相关翻译,以辞格翻译方法模型分析这两个剧本中拟人修辞及其汉译,分析各翻译家的汉译特色,探讨拟人修辞的翻译策略。  相似文献   

6.
宁夏地名特征与地名文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地名是人类社会历史的产物,是人类社会发展阶段由聚落—乡镇—城市的真实写照。地名文化源远流长,它既是历史时期人类向大自然拓荒足迹的反映,又是战乱、迁徙、民族融合的写照。随着疆域的易主、国家的兴替、王朝的更迭,地名也在不断变化之中。宁夏深居祖国腹地,其地名特征表现出了边地文化、生态文化、绿洲文化、山地文化及民族文化等特征。宁夏地名是宁夏自然生态与人文历史形成、发展和演变的真实写照,从而也构成了独具地方特色的地名文化。本文通过对1∶50万的宁夏政区图上1000余个地名分门别类的研究,从更深层面上挖掘出了区域文化的特征,可以为宁夏现阶段行政区划的调整、政区命名等提供参考,有助于当地旅游文化的定位与旅游资源的深度开发,因此,本研究对宁夏经济社会发展有着重要的理论支持、参考价值和现实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7.
佛经汉译的方式由早期的"私译"发展为东晋南北朝时期政府主导的"译场"和译经集团的集体译经,再到隋唐时期官办的翻译馆译经;译本由早期的节译逐步发展为全译;译经主体由以外来僧人为主发展到以本土僧人为主;译经方法由东汉时期的偏于直译到三国西晋时期的重视意译和"格义",再到东晋南北朝时期的"案本而传"和"依实出华",发展到唐代玄奘开创出调和直译与意译的"新译"。  相似文献   

8.
屈辞涉及诸多古地名,后世学者对这些古地名的阐释透露出中国地理文化以及国人地理观的诸种特色,如先秦地理观为基于欧亚大陆板块的世界地理意识,后世基于政治、文化的影响而导致这种地理观念逐渐收缩内倾;包括屈辞在内的先秦文献含有大量外来语词和外来地理概念,其中承载模糊语义者可能为音译外来词;音译词进入中国文化后,随即会有新的相应形声字出现;随着时间的推移,由音译而生的形声字义不断汉化而坐实;外来地名中的意译词不好坐实,故文献岐说相对较少;外来地名所具特征与中土地理地貌相似多者歧说则多;地名的外延会随政治视域的开合而呈现时代烙印,但总体趋势为南北宏阔、东西短视等等.这些特征极富中国性.由屈辞古地名的文献阐释,进而探讨中国古地名之文化特征,这对推进阐释屈辞文本以及正确认识中国文化的整体面貌或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9.
周峰 《河南社会科学》2004,12(3):149-151
近年,我国政区地名变更较多,在政区地名命名和更改时出现了许多重名、层次混乱和名地不符现象,给社会管理、对外交往以及人民生活造成诸多不便。在这种情况下,认清现存的实际问题并分析其形成原因,最终找到解决之方,具有相当的紧迫性和必要性。  相似文献   

10.
译者从对跨文化意识、英文词汇内涵的掌握度是否照顾到国外受众思维习惯,是否顾忌到翻译中的政治、意识形态因素等角度入手,通过实例分析了中国外宣词汇汉译英现状问题产生的原因,并探索性地提出了一些针对性的解决方案。  相似文献   

11.
本文对海南岛的黎语地名及其特点进行初步的分析 ,并由此探讨黎族的迁移过程。  相似文献   

12.
重庆1048个乡镇级以上地名,总共使用汉字2220字次。使用了595个不同汉字。超过一半的所用汉字用在了地名末尾。这些地名尾字多数是通名汉字。使用次数最多的5个汉字分别是"龙、溪、石、家、山"。重庆地名用字有如下特点:尚"龙",与"龙乡"龙文化;山、溪、石、坪、坝等地名用字反映了重庆的地形地貌特点;"桥"字地名与"桥都"文明;姓氏地名多,是"插占为业"移民政策的结果;通名变专名,现代地名命名方式之一;异体字。  相似文献   

13.
影视片的交流,首先是片名的交流,片名是先行使者,起着宣传引导的作用。在我国文学翻译界颇有建树的许渊冲先生所提出的意美、音美、形美的“三美”原则及其阐述,对外国影视片名的汉译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文章通过列举各种实例分析探讨了“三美”原则在影视片名汉译中的运用。  相似文献   

14.
中 古以 前汉 语一 般 词汇 是 以单 音词 为主 的 词汇 系 统,汉 语一 般 词汇 的 复音 化要 到 中古 以后 才 形成 趋势 ,直到 近 现代 才完 成复 音 化的 过 程。 但是 ,古代 地名 语 词的 复 音化 却远 远早 于 一般 词 汇,从春 秋 战国 发 轫的 地名复 音 化趋 向,只经 过 短短 数百 年,到 两汉 就已 完成 复 音化 的 进程 ,其 中原 因 是由 地名 词内 在 发展 的 规律 造成的 。  相似文献   

15.
麻涌是广东省东莞市下辖的一个行政镇,辖境大体形成于明代早期。该镇境内历史上所产生的诸多地名在经历了初始化、社会化之后基本上传承到了今天,但理据等现在大多已经湮灭难识。本文根据田野调查资料和地方文献,试图对该镇村落名称的得名之由进行探索。  相似文献   

16.
郑成功收复台湾后,出于当时军粮供应紧张,以及为实现其匡复大明江山的战略目标,在台湾推行寓兵于农的屯垦政策,并取得显著成效。既发展了农业生产,保证了军民粮食之需,也推动了台湾社会经济的进步。军队的屯垦区形成许多村落、城镇,促进了闽南文化与社会族群在台的移植及生成;而在明郑军队垦殖过程中,衍生了许多与之相关的地名,留下郑氏军队当年筚路蓝缕、发展农业生产的历史印记,成为台湾开发史上特有的人文现象,也从另一侧面反映出闽台之间同根同源的关系。  相似文献   

17.
孙景超  耿楠 《殷都学刊》2010,31(3):149-152
黄河与河南地名有密切关系,主要反映在以下几个方面:自然区域地名向行政区划的转变,如三河地区;由于与黄河的地理位置关系、环境变化而得名的历史地名与现存地名;因为黄河的改道、决口等导致行政区治所的迁移与行政区划归属的变动。  相似文献   

18.
时代的发展与社会文明程度的提高,向人们提出了一个语言文字的规范化与标准化的课题。1992年11月6日,国务院批转国家语委关于当前语言文字工作请示的通知中指出:“语言文字工作关系到国家的统一、民族的团结、社会的进步和国际的交往,实现语言文字的规范化、标准化,是普及文化教育、发展科学技术、提高工作效率的一项基础工程,对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具有重要意义,必须给予高度的重视。”地名,作为一种专有名词,也面临着规范化与标准化的问题,也应该引起高度重视。自建国以来,我国政府在这方面已经做了大量的工作…  相似文献   

19.
战国秦汉时期传世文献与出土文献中的地名资料都存在讹字、异文等情况。传世文献中地名讹字的原因多是形近致讹,出现讹误的时代各不相同,少数讹误在古文字阶段即已发生,多数产生于隶楷阶段。出土文献可以为校订传世文献地名讹字提供直接证据或者重要的参考,但是不能把通假、省形、形近偏旁混用与真正的讹字混为一谈,同时要注意出土文献也会存在抄写错误。校订地名讹字时,字形因素之外,还需要注意不同时期的用字习惯、误倒、误拆误分、脱字以及地理沿革等各种情况。  相似文献   

20.
《圣经》汉译自有史记载以来已有1300多年的历史,涌现了众多的汉语译本,以及各种方言和少数民族语言译本。对《圣经》汉译版本进行综述将有助于揭示《圣经》汉译活动的历史意义,对《圣经》在中国的翻译和传播形成更为深刻的认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