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缪建军  朱慧玲 《职业》2022,(7):21-23
企业新型学徒制是校企合作背景下,校企通过深度合作,共同培养企业员工综合技能素质的一种新型人才培养模式.本文以如皋市江海高级技工学校为例,从校企合作层面,通过校企融合、企校双师联合、工学结合等做法,探索企业新型学徒制技能人才培养的基本路径.  相似文献   

2.
杨文艳 《职业》2018,(32):7-8
技能人才培养以“行业企业用人质量和数量需求为出发点,以对口优质就业创业为落脚点”,校企合作产教融合是技工教育的历史优势,也是技工教育的最大特点.从历史发展沿革来说,技工院校大部分侧重于为加工制造业培养生产一线的技能劳动者,这与新中国背景下重工业体系建设以及改革开放以来轻工业蓬勃发展的时代需求是紧密相关的.目前我国经济建设已经基本解决了“从无到有”的问题,迈入了一个“从有到好”的新阶段,由此,产业升级调整是历史的必然,深化校企合作产教融合,提高技能人才培养质量也是历史的必然要求.  相似文献   

3.
卜立新 《职业》2013,(5):20-21
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是技能人才培养的有效途径,也是职业学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核心内容。承德技师学院(承德工业学校)近几年在这方面进行了不懈的探索与实践。校企合作方式有校企互为基地形式,赋予全新理念的订单培养、企业冠名、合作培训的形式,还有以教学工厂(校办企业)为基地实施的全真培训,以及校企合作集团化办学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  相似文献   

4.
王子杰  马伶伶  陈立勇 《职业》2016,(14):21-23
党中央国务院提出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服务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战略任务。但同时我们应当看到,我国关于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建设工作还处于规划阶段,充分发挥各级政府管理部门、行业企业、中高等职业院校、高等院校和社会各界的职能和改革创新的积极性,科学发展现代职业教育,完善“服务需求、开放融合、衔接贯通”的技能人才培养体系,搭建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的“立交桥”,构建技术技能强国,势在必行。本文以技师学院为依托,对推进“引厂入校”合作模式、探索“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深化技工教育集团化办学、促进中高职协调发展、实现职业教育终身化等方面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5.
苏剑策 《职业》2016,(5):19-20
世界技能大赛有着"世界技能奥林匹克"的美誉,代表着职业技能发展的前沿水平,其影响力受到各国的重视.本文结合备战世界技能大赛过程、我国参赛情况以及技能人才培养现状,分析世界技能大赛对我国职业院校人才培养的几点启示,提出如何尽快转换世赛成果,推进职业教育改革和人才培养改革的思路与建议.  相似文献   

6.
吕雯 《公关世界》2022,(20):60-61
“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模式是高等职业院校培养人才的重要途径。学校和企业要充分利用各自的优势,共同构建高职英语类实用课程体系。本文将从“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视角出发,分析当前企业对高职应用型英语人才培养的策略,并具体考虑制定英语专业人才培养计划的综合要素,从专业知识、实用技能、合作路径三方面论述,以满足社会企业对高职英语人才的需求,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相似文献   

7.
李尤举 《职业》2011,(20):48-49
技能人才的成长规律决定了技工院校必须推行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在《关于大力推进技工院校改革发展的意见》中也明确指出:"校企合作既是技工院校发展的方向,也是技工院校的一项基本办学制度。"  相似文献   

8.
胡红燕 《职业》2023,(20):55-58
2022年3月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出台《推进技工院校工学一体化技能人才培养模式实施方案》(以下简称《实施方案》),提出力争“十四五”末实现“百千万”目标,明确了技工院校提高技能人才培养质量的必要性,帮助学生从学校到就业岗位紧密衔接。为实现《实施方案》提出的目标,本文通过对工学一体化技能人才培养模式实施的关键点进行提炼,探索技工院校培养工学一体化技能人才的路径,以供同行参考。  相似文献   

9.
康玉忠 《职业》2014,(32):19-20
2010年,广东科学技术职业学院作为国家骨干高职院校,从我国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对技术技能人才高质量要求出发,为了突破校企合作的体制机制障碍,坚持走"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道路,借鉴了国际上职业教育成功典范——新加坡"教学工厂"模式和德国"双元制"模式,提出了以"教学企业"为主基地的"校企双主体"人才培养新理念,以校企合作的教学企业为平台,校企在"产、学、研"方面进行深度合作,取得了突出成效。  相似文献   

10.
陈伟江  潘立强 《职业》2020,(10):30-31
在深入调研的基础上,针对部分技工院校在办学与人才培养上存在的问题,如目标不明、定位不准、方法不当等,本文着重探讨了技工院校应培养什么样的人,为谁培养和怎样培养人才的问题.笔者指出技工院校是社会主义学校,应培养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应加强思想引领,在育人设计等各环节下工夫;应引入学习机制,在课堂上求质量;应注重文化熏陶,在潜移默化中提升素质上花精力;应强化技能训练,在校企合作、产教融合上下力气等,以实现人才培养的目的.  相似文献   

11.
《中国制造2025》对技能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新的需求,职业教育要抓住机遇,及时变革,调整人才的培养方向和培养目标,打造大批能够胜任现代制造业的复合型技能人才.本文针对"中国制造2025"背景下职业教育人才培养存在的现实问题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12.
李玉珍 《职业》2016,(33):48-49
为准确把握河北省果蔬花卉生产技术专业人才需求的状况和趋势,了解当前衡水市大园艺企业生产岗位的技能需求特点,进一步确定果蔬花卉生产技术专业的定位和人才培养目标,笔者开展了社会调研.通过广泛调查,收集数据并进行分析,得出结论,提出改革建议,即专业方向定位,确定蔬菜生产、果树生产和花卉生产三个专业方向;明确培养目标;改革人才培养模式等.本文根据调研结果对如何依据市场需求定位人才培养目标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3.
徐标 《职业》2017,(29):45-46
新时期,以核心技能为导向构建高技能人才培养体系已经成为职业教育发展的主流方向和必然趋势.核心技能是一种可迁移的、从事所有职业都必须具备的核心素养与基本能力.本文结合技工院校教育发展现状,从构建一体化教学体系、营造就业型校园文化和加强职业化环境建设三方面入手,探讨如何以核心技能为导向构建高技能人才培养体系的策略,以此为相关教育主体提供有益参考与借鉴.  相似文献   

14.
王岚  王会霞 《职业》2023,(18):93-96
“一带一路”给高校带来了更宽广的国际交流平台、更多的就业机会、更大的国际影响力等机遇,同时,也对人才需求提出了新要求。高校应在准确定位人才培养目标的基础上,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注重与国内外学校和企业的合作交流,以及重视学生的多元综合技能的培养。  相似文献   

15.
朱秀娟 《职业》2014,(30):21-22
本文探索在工业化、信息化两化融合要求下,通过学校、企业的深度合作与教师、师傅的联合传授,对学生以技能培养为主的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在现有机制下,面对我国政策力度支持不够、企业积极性不高、推进难度大等困难,实行"一个主抓、两个依托、三项灵活"重要举措,深入研究并实践面向高职学生和企业员工两种生源,实现校企合作教育人才培养新途径,取得良好效果。  相似文献   

16.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升级和变化,社会分工和企业需求也在不断地调整,如何为社会和用人单位培养出适应社会发展的优秀技术技能型人才是职业院校的首要任务。在职业院校人才培养的道路上,"校企合作"是最为常见的一种人才培养路径。本文从我国职业学院校企合作的主要内涵入手,分析了在校企合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了校企合作人才培养的主要思路。  相似文献   

17.
优化中高职衔接的顶层设计是满足不同层次、不同类型技术技能人才需求的根本保障,但中高职人才培养衔接建构现状令人担忧.本文以应用电子技术专业为例,在职业能力素质模型视域下探讨了中高职人才培养目标、专业设置、课程建设、教学过程等衔接体系和运行机制.  相似文献   

18.
王京红 《职业》2023,(8):54-57
本文分析了目前在技工院校技能人才培养中融入劳动精神、工匠精神的现状与不足,阐述了在技工院校人才培养中融入劳动精神、工匠精神培养的重要性、必然性和可行性,以北京电子信息技师学院学生培养为典型案例,提出了关于在技能人才培养中融入劳动精神、工匠精神的几种途径。  相似文献   

19.
周大勇 《职业》2014,(8):16
日前,荆门技师学院国家级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师资队伍建设暨2014年春季师资培训活动拉开了序幕。本次培训以"创新技能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职业能力培养机制,提高师资队伍管理水平"为主题,旨在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学院全体教职工参加了此次培训。培训会上,人社部职业技能鉴定中心研发室副研究员许远做了《职业发展与技能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专题讲座,  相似文献   

20.
飞机制造技术专业人才是中航工业飞机制造集团公司急需的技术技能人才.专业建设是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保障,是高职学院教育教学工作重点.本文从专业建设背景、专业建设内容、专业建设结果三个方面进行分析研究,对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具有重要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