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置身于世界头号金元帝国,我才发现“钱”在这里作为动情因素,会使每个身在美国的人通过挣钱,最大限度地发掘自己的潜能,而金钱在一定意义上也并不是美国人全部和唯一的目的。生命不息就要挣钱经人介绍,我在安娜小姐家落了户,称她小姐,是因她已经75岁了,却没结婚而已。有幸的是,安娜是个朴实、快乐的美国老太太,每天给我准备好早餐(伙食费算入房租),她便出门,下午2、3点才返回。我对她的作息时间始终纳闷,在国内,这样年龄的老太太已多半与儿孙共享天伦。一个意外的机会,我在一家自助餐馆吃饭,发现上饮料的服务员竟是安娜,…  相似文献   

2.
早在黑格尔时代,人们就已经对人的命运做过种种预测,虽然那仅仅是在某些有限的领域内的预测。然而在今天,这样的预测就不再是重要的了。在黑格尔看来,历史的发展原则表现为各种“体系”,表现为对必然性的理解上。这些体系和对必然性的理解已经被进行研究工作时所使用的假设(working hypotheses)所代替了。现代人被迫在进步并不一定会到来这  相似文献   

3.
西方死亡态度研究综述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本文着重介绍西方国家在死亡及死亡态度研究方面取得的成果.对于死亡的定义,不同的学科从各自的研究角度出发,有着不同的理解.关于死亡态度的内涵,由于其复杂性以及研究者使用不同的研究工具,他们的结论也各不相同,但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死亡恐惧与焦虑、死亡逃避、死亡接受.  相似文献   

4.
《求是学刊》2017,(1):34-42
与其他存在哲学家不同,卡尔·雅斯贝尔斯的死亡观并没有囿于关于死亡的总体的、存在概念的定义,而是直面死亡,探讨人对死亡的各种态度。围绕这些不同态度,他进一步深入分析了人之中死亡所无法摧毁的可能根据,即生存的自由这一人的不死的可能性根据。雅斯贝尔斯把死亡界定为人的存在无可逃避的边缘境况,并揭示了人面对死亡所能采取的两种态度:第一,可以把死亡体验为灰飞烟灭、化为乌有,从而把死亡当作虚妄的终结来了结;第二,可以把死亡体验为超然于生与死的东西,从而把死亡当作借以体验无制约的东西的契机。最终,对死亡的理解和解释取决于每个人对死亡抱有怎样的意识,采取怎样的态度。作为单纯的此在,我们必然会死,但是,作为意识到自身自由的生存,我们绝不会死。  相似文献   

5.
论人对意义的主体性决定李亚明语言因有意义而存在。由于意义在人的认识结构中具有特殊的地位,因此,怎样看待意义,便关系到怎样看待认识的问题。从这个意义上说,我们甚至可以认为,有什么样的意义论,便有什么样的认识论。与其相应,近代语言哲学所注重的意义问题促进...  相似文献   

6.
论人对意义的主体性决定李亚明语言因有意义而存在。由于意义在人的认识结构中具有特殊的地位,因此,怎样看待意义,便关系到怎样看待认识的问题。从这个意义上说,我们甚而可以认为,有什么样的意义论,便有什么样的认识论,与其相应,近代语言哲学所注重的意义问题促进...  相似文献   

7.
冯从吾为晚明著名的理学家、教育家,是关学在明代的集大成者。其学术特点是继承了关学重会通的优良传统,做到了远接孔孟之真精神,近将程朱陆王而一之,而“其于异端是非之界,则辨之不遗余力”。冯从吾对道家进行了比较系统全面的批判,其学术观念站在儒家的立场上,是完全成立的,也是有一定道理的,但不客观,不科学,因为他看不到道家思想的积极方面。冯从吾对道家的批判,是冯从吾区别于其他理学家的一个学术特色,具有一定的研究价值。冯从吾对道家的批判,对于我们今天一分为二地科学客观全面地正确理解和深刻把握道家思想的深刻内涵,特别是对理解道家思想的消极历史影响有一定帮助。  相似文献   

8.
本文拟以传统社会中国人的法律态度为切入点,对传统社会中的中国人法律心理进行梳理分析和新的诠释. 所谓态度,是个体对一定对象所持有的评价和行为倾向.现代社会心理学普遍认为态度具有三个要素,即认知、情感和行为意向.有关态度成分的"三元论"的观点正反映了人类心理现象的知、情、意三大要素.这里我们也以此为分析框架,从知、情、意三个层次对传统社会中中国人的法律态度进行探讨,将法律态度的心理内容划分为:  相似文献   

9.
李振连 《探求》2000,(4):22-24
笔者认为,在广东,要深入开展“两思”教育,就必须努力思考“做一个什么样的广东人”的问题,换言之,即当代广东人应该建构起什么样的精神世界。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是人类精神中最珍贵的、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从现实的期盼和未来的发展来说,从广东率先基本实现并继续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要求出发,必须建构起融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于一体的当代广东人的精神世界。这将是广东两个文明建设不断向前发展的不竭动力。 一、对当代广东人科学精神的审视 科学精神作为贯穿和支配人类认识自然、适应自然和变革自然活动的理想、追求、价值准则和…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以社会展望为视角阐明:中国的现代化进步必须以提高现代人的整体素质和生活质量为基础和动力,迎来一个“人的质量”开发的新时代。作者在“人的质量”内涵及其意义的基础上,系统揭示了人的质量开发在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战略价值,进而提出了面向21世纪的中国人的质量开发的五大方式特征。  相似文献   

11.
生命及其意义——人的自我寻找与发现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本文从历史和逻辑的角度探讨并解析了人寻找和发现自己生命及其意义的过程。认为,在今天关注和研究生命及其意义这个论题,具有重大的现实和理论意义。首先,它可以突破哲学人学研究的传统思路和框架,为哲学人学研究开辟一个新天地,深入把握人类个体、群体、族类三者之间的关系;其次,只有进行这一研究,才能跟上人类自身发展的步伐并满足人类进一步提升自己的需要,为解决当代人的“意义危机”问题提供可资借鉴的思想和思路;最后,这一研究还非常有助于我们理解人类内部和人类与大自然的关系,树立现代生命观和生态观,从根本上确立敬重天地万物、守护人类家园的意识  相似文献   

12.
13.
从《红楼梦》中士人形象看曹雪芹对儒家的态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儒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儒家教化在塑造传统中国人特别是读书人灵魂方面,作用至深至远.甄士隐、贾雨村和贾政是<红楼梦>中着墨较多的士人形象,伟大作家、思想家曹雪芹在这三个文学形象中寄寓了非常深刻的文化寓意.甄士隐是深受宋明理学浸染的士人,此人具有理学家所高倡的"内圣"人格,但同时又是个严重脱离现实生活、毫无治事本领的废人;贾雨村是儒家思想文化与科举制度结合之下产生出来的士人代表,其特点是知行不一,虚伪无耻;贾政是儒家"礼"文化化育出来的士人,品格端正,但因循守旧,不周世用.曹雪芹通过这三个士人形象的塑造,表达了对儒家文化的反思与批判.  相似文献   

14.
杜甫的一生,正处在唐帝国由盛而衰 的时期,处在一个烽烟四起、胡骑纵横的 时期。那时,万里河山没有一片净土,到处都是刀光剑影,都是泪水和哭声。至今 读着杜甫的诗篇,昔日的惨象犹如历历在 目,诗人对不义战争的痛恨与渴望和平的 呼声,还似在耳边回响。 唐明皇是个好大喜功的人。他为了在 南诏显示自己声威,为了从吐蕃得到名 马,竟不顾人民的死活,不惜连年对边境 大举用兵。“边庭流血成海水,武皇开边 意未巳。”(《兵车行》)就是对他这种穷 兵黩武暴行的写照。同时,他宠用渔阳节 度使安禄山,对安的胡作非为充耳不闻, 结果,“主将位益崇,气…  相似文献   

15.
吴承恩是明代著名的古典神话小说 《西游记》的作者。由于吴承恩的思想中具有比较突出的民主倾向,因而使《西游记》成为一部具有强烈人民性的古典文学作品。 但是,有些《西游记》的研究者根据小说。的前七回描写了孙悟空大闹天宫的故事,就认为吴承恩具有对封建统治的“叛逆思想”;有的甚至断言,吴承恩,“对于历史上的和当时的人民起义。不仅是了解的,而且是关心的,同情的”①我认为这样的结论是和吴承恩的阶级地位、政治立场大相径庭的。这里仅就吴承恩对农民起义的态度问题,谈一点不、成熟意见。 吴承恩生“活在明王朝中后期”(1500一1582…  相似文献   

16.
马克思哲学内在地蕴含着人学维度,但又不能把它等同或归结为人本主义.长期以来,马克思哲学中人的维度之所以被遮蔽,是因为传统教科书所奉行的哲学解释框架的固有缺陷.只有站在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论高度,才能对人的问题求得合理的解答.马克思在《巴黎手稿》《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德意志意识形态》等早期著述中,分别从实践和社会关系两种视角对人的本质做了规定.这是两个不同而又互相关联的视角,如果说实践是人区别于动物的“类本质”或一级本质,那么由实践活动所形成和派生的社会关系就是人的二级本质或次生本质.实践作为人的“类本质”有两种基本含义:一是指人的现实的实践活动,即历史地发展着的物质资料的生产活动;二是指作为历史运动最高目的的、符合人的自由本性的活动,即“自由自觉的活动”或“自由王国”.它们都是马克思意义上的“人类学”概念,前者可称为“历史人类学”,后者可称为“哲学人类学”.广义的历史唯物主义必须涵盖这两种意义的“人类学”概念,否则就难以避免“经济决定论”的指控.而按照“经济决定论”的解释,马克思哲学中人的维度将始终处于被遮蔽之中,不可能获得内在肯定和确认.  相似文献   

17.
论唐诗人与道士交游的范型及其诗学意义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李乃龙 《唐都学刊》2000,16(3):56-62
送人入道、送道士归山和山中访道是唐代诗人与道士交游的三种主要方式。从入道者的身份看,可分为宫人、官人、处士、佛徒和平民五种。他们入道的原因各不相同,诗人对此的反应则以肯定为主。诗人与道士交游有学道问医、名士雅集和虚拟游仙等现实需要和心理代偿等原因。仙为“人在山上貌”的观念和道士在山中修炼这一事实使访道求仙成为诗人创作山水诗的因缘。  相似文献   

18.
法律规定,防卫过当要负刑事责任,但应从轻或减轻处罚,对这一立法精神没有争议。但是,由于刑法分则没有防卫过当罪的条款,那么对于防卫过当致人死亡应定何种罪名,在司法实践中,往往认识不一。大体有以下三种意见。一是定故意伤害(致死)罪;二是定故意杀人罪;三是一般应定过失杀人罪。笔者同意第三种意见。那么,防卫过当致人死亡,是故意伤害致死呢,还是过失致人死亡呢?笔者认为是后者。因为。防卫过当属于正当防卫范畴,是以正当防卫为前提的,是防卫人出于防卫的目的,为了制止其正在进行的不法侵害,而采取的相应措施和手段,只是在造成后果上超过了必要限度。防卫过当致人死亡,从其合法性上来看,应该肯定  相似文献   

19.
李雄鹰  杨玲 《社科纵横》2004,19(2):35-36
社会态度是社会心理学重要研究领域之一 ,是由认知、情感、意向三因素构成的、比较持久的个人内在结构。社会态度的研究是人们解释复杂社会心理现象的重要突破口。在一项有关女性吸毒的研究中 ,吸毒与女性社会态度变化的关系以及社会态度结构的复杂性、矛盾性和抗变性引起了研究者的注意。文章应用社会态度的有关理论 ,分析了吸毒女性社会态度的形成、特点及其改变。  相似文献   

20.
希腊人的ontology的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适 《浙江学刊》2002,(4):5-10
自罗素及逻辑实证主义者从语义和逻辑上向历来的哲学ontology(本体论)发起挑战,接着海德格尔又从存在主义角度对ontology提出新诠释主张,向他认为是误释的传统观点提出了根本性的挑战以来,至今已近百年。与之相关,中国学者中研究西方哲学的人们,也一直对如何理解西方哲学的ontologh和如何在汉语中翻译σν(being)这个根本范畴,感到很大的困惑,进行着讨论。在半个世纪以前,陈康先生对把它译成“存在”或“有”的译法提出了不同意见,认为只有理解和翻译成“是”才合乎希腊文σν的原文,近年来王太庆、汪子嵩先生又以一些新的论点论证重申了陈康的意见,引起了许多讨论。由于哲学作为。ontology(研究σν的学问)原创于古希腊,因此上述讨论就不仅深入于希腊哲学的全部和方方面面,而且涉及语言、逻辑、历史、生活和全盘文化的研讨。它产生了若干重要的成就,也留下了许多有待继续研究的问题。中西学者在当代都十分关心这个源于希腊哲学的根本问题,实在有其深刻的时代的背景和原因。它正是我们关注的原创文化智慧同当代现实关系问题的一个重要部分。由于希腊哲学是我的专业和以往研究较多的领域,因此,在这里,我就想结合自己对上述有关ontology的讨论所作的研究和思考,对希腊哲学对我们中国人所可能具有的重大意义,对有关原创文化研究的问题,谈点自己的意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