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九七四年夏季的一天,叛徒江青去天津途中,与其文学侍从梁效们忽然摇头晃脑吟诵起《离骚》来了。爱国忧民的伟大诗人屈原与祸国殃民的“四人帮”,在思想人格上毫无相通之处,那么江青从《离骚》中到底发现了什么呢?司马迁说:“屈原之作《离骚》,盖自怨生也。”而江青吟诵《离骚》之时,正是“四届人大”召开前,她拉  相似文献   

2.
《离骚》是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的代表作,是诗人用心血凝成的辉煌诗篇,是我国文学史上空前伟大的抒情诗。它形象地反映了现实,在抨击黑暗现实中,讴歌了诗人终生坚持的理想,从而表现了诗人圣洁的情操。《离骚》作为千古绝唱,其“文辞丽雅,为词赋之宗”,千载之下,确是感人至深,“虽与日月争光可也”。  相似文献   

3.
屈原的《离骚》表现了诗人为崇高理想而献身祖国的战斗精神,表现了诗人深挚的爱国主义情感,也表现了诗人热爱进步、憎恶黑暗的光辉峻洁的人格。鲁迅评《史记》为:“无韵之《离骚》”。可借来作柳宗元《永州八记》(以下简称《八记》)的评语。宋人严羽在《沧浪诗话》  相似文献   

4.
注骚阐微     
《离骚》的作者屈原,不仅是一位伟大的诗人,也是战国后期新兴地主阶级的政治家和思想家。从《天问》可以知道他是一个唯物主义者,从《离骚》可以知道他是一个坚持进步理想的人物。他反对封建的“礼治”和“天命”。在《离骚》一开头,就说他是帝高阳的后代,说他生于寅年寅月寅日,“皇览揆余初度兮,肇锡余以嘉名”,“吾既有此内美兮,又重之以脩能”。按“天命”说,屈原理应“万事皆  相似文献   

5.
“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是鲁迅先生对《史记》史学价值、美学价值的高度概括和精辟评价。“绝唱”者,窃以为“前无古人,后无来者”之意。是就太史公之胆略,《史记》之“实录”精神,及其在中国史学史上的地位诸方面而言的。那么,“无韵之离骚”的意义又是什么?《离骚》这首抒情长诗与经传体的通史《史记》之间到底是何种关系?笼而统之,似乎简单明了,然而比较准确详尽地阐释则似乎又非易事。下面就自己学习过程中的体会,试做一粗浅的回答。一、“千古第一知《骚》者,莫如太史公”。在《楚辞》研究史上,司马迁及其《屈原贾生列传》,是屈原及其《离骚》的第一位研究者,和第一篇学术文章。关于屈原的事迹,先秦典籍不见记载,司马迁的《屈原列传》可视为第一篇记载屈原生平事迹的文章,成了后人研究屈原的最重要的资料。在司马迁笔下,屈原首先是一个具有内政外交才能的政治家。他在楚怀王时为左徒,“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付诸侯”,曾  相似文献   

6.
我国古代伟大爱国诗人屈原的灿烂诗篇,就其审美主要内容而言,是贯穿着爱国忧民愤世嫉俗之“怨”的。这一审美标准在我国古典美学史与古代文学史上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纵观史实,“屈系放逐,乃赋《离骚》”,贾谊贬谪而作《吊屈原赋》,司马迁著《史记》乃“无韵之《离骚》”。自汉以下唐宋而至明清,诗文词赋戏曲小说中所表现的“怨”,的确形成一脉并占主导地位,其中既有针对各自不同时代的黑暗现实发出愤怒之“怨”气,又含有鲜明时代的批判战斗激情。这就是我国古典美学史与古代文学史的光辉传统。屈原,就是站在这个光辉传统上的第一个伟大斗士。本文就此对屈原《离骚》进行如下探讨。  相似文献   

7.
屈原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位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也是忠贞不贰的爱国主义者和伟大的思想家。热烈执着地追求美,为实现“美政”理想毫不妥协地与邪恶势力斗争,是屈原一生的重要内容。政治的失败、生活的不幸造就了伟大诗人的千古佳作。屈原在自己的作品中不仅提出了“美(修、娉)”、“丑”、“美好”、“内美”等一系列美学概念,而且对美的本质、内美与外修的关系以及自然美的特性等重要问题都有比较深刻的反映。《桔颂》不是宏篇巨制,无法和《离骚》相比,但是,从美学研究的角度来看,这篇咏物短诗却包含着极丰富的内涵,比较完整地体现了屈原的基本美学思想。  相似文献   

8.
现有的文学史都讲《离骚》是我国文学浪漫主义的源头,就是说《离骚》是诗人屈原最早自觉地运用浪漫主义的写作方法所创造的文学作品。这个观点在楚辞学界众口一词,早已定巘。但是,人们忽视了《离骚》超现实的浪漫主义艺术表现来源于诗人对“梦”的描述。最早提出《离骚》写梦的是清代学者吴世尚,他说:“‘耿吾既得此中正’,乃入梦之始,其  相似文献   

9.
《离骚》是伟大爱国主义诗人屈原的最重要作品,它本身不仅是一篇光辉的政治抒情长诗,而且对了解屈原的斗爭经历和思想性格,以至于楚国当时的社会现实和政治情况,也都有重要的意义。因此,确定《离骚》的创作年代历来是《楚辞》研究中的一个大问题。古今研究者对此作出了种种不同的结论,本文也拟提出一些不成熟的看法,供研究《楚辞》的同志参考。一《史记·屈原传》最早说到屈原创作《离骚》的时间。传中在记述上官大夫夺稿、进谗,楚怀王怒而疏屈原之后,紧接着说: 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谗谄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故忧愁幽思而作《离  相似文献   

10.
《离骚》是屈原自叙生平的一首长篇政治抒情诗,是我国乃至世界诗史上最伟大的诗篇之一。整首诗是作者匠心构成的一个复杂的思想和艺术的整体,从内容到形式都有它独特的地方,只有屈原那样的诗人,又经历了那样的遭遇,才能够写得出来。齐梁时代的文学批评家刘勰《文心雕龙·辨骚篇》说得完全正确;“不有屈原,岂见《离骚》?”可是对于这样一首长篇政治抒情诗,今天我们要达到对它的比较充分的理解和欣赏,却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相似文献   

11.
“因幻求真”意谓借助幻想的形式来表现生活的真实和作家的思想感情。在中国古代文学中,战国诗人屈原是一位自觉的、典型的先驱。诗人在《离骚》中“上下而求索”,上扣天阍,下求佚女,凤鸟、飘风、云霓为侍从为仪仗,编织出一个神话传说、历史人物和自然现象相互交融的幻想境界,真实感人地抒写了诗人献身祖国的精神。到了南北朝,刘勰在《文心雕龙》中始从理论上总结这一创作现象,他说《离骚》“炜烨  相似文献   

12.
在我国诗歌史上,两首篇幅最长、思想性艺术性都很超绝的长诗,都是悲剧诗。这两篇悲剧长诗,一篇是东汉末年产生的叙事诗《孔雀东南飞》;一篇是公元前三、四世纪之交出现在我国诗坛上的第一个诗人屈原所写的抒情诗《离骚》。一屈原的一生,本身就是一部悲剧。他所生活的楚怀王、楚襄王时代的楚国,也是一幕从强盛到衰亡的悲剧,而《离骚》正是通过对诗人自己命运和遭遇的描写,把这种现实悲剧表  相似文献   

13.
屈原是我国古代第一位以文学形象反映政治理想的浪漫主义抒情诗人.也是世界文学发展史上最早的一位才华卓绝的伟大抒情诗人《离骚》是屈原的代表作,是我国古代第一首雄奇壮美、富于独创和个性的抒情诗章.它长篇钜制,全诗三百七十三句,二千四百七十余字.(宋人洪兴祖《楚辞补注》本上375句.2490字.洪庆指出有二句为衍文对于《离骚》的创作时间.古今学者(?)法不一.主要有作于怀王朝和作于顷襄王朝二种认识.  相似文献   

14.
:屈原是我国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 ,《离骚》是他的代表作。《离骚》表现出了屈原的爱国深情和崇高的人格精神。  相似文献   

15.
屈原《离骚》虽然文辞华美,但“游仙”和“求女”两部分的出现却与前文所要抒发的愤懑之情不甚契合,突兀异常,令人费解。而宗教学中的“宗教体验”观念,或可为理解《离骚》提供新的视角。《离骚》中的“游仙”“求女”内容很可能是诗人在记述自己“灵魂出窍”“神游仙境”的“脱体经验”。同时,由于屈原曾多次出现神奇的“脱体经验”,使其心中亦坚信自己乃是下凡辅政的谪仙,若假以法术,死后灵魂一定能够重归天界。  相似文献   

16.
本文对屈原的《离骚》进行精神分析。从香草与飞天的症候出发,探察诗人的焦虑轨迹,从而分析出掩藏于史籍的一场“《离骚》诗祸”,并通过对《惜诵》的精神分析作了印证。文章认为,“《离骚》诗祸”是中国第一大诗祸,《离骚》是屈原诗歌创作的高峰,也是他的创作的分水岭。《离骚》写出了中国文人最痛苦的灵魂,却成了最动人心魄、最具个性的中国和世界最伟大的抒情诗。  相似文献   

17.
《远游》之篇目,虽不见于司马迁的《屈原列传》,然而自东汉王逸以来,学人便一直认为是屈原的作品,班固在《汉书·艺文志》中曾记载“屈原赋二十五篇”,王逸则明确指出这二十五篇是《离骚》、《九歌》(十一篇)、《九章》(九篇),《天问》、《远  相似文献   

18.
《离骚》是我国历史上新兴地主阶级的伟大诗人屈原的代表作,全诗三百七十五旬(“日黄昏以为期”两句计算在内),近二千五百来字。它是屈原诗篇中最长的一篇,也是我国最早的长篇政治抒情诗。这首雄伟壮丽的诗篇,集中表现了屈原的崇高理想和精湛艺术,给后世留下了一份宝贵的文学遗产。不少屈原研究者,在发掘这份遗产中,作出了贡献。可是,过去和近来的一些屈原研究者,不是从分析诗篇的完整形象入  相似文献   

19.
屈原是我国古代第一位伟大诗人,以《离骚》为代表的《楚辞》是他的伟大作品。自汉以来,历代文人学士大都推重屈原和《楚辞》。直至现代,鲁迅在《汉文学史纲要》中还盛称《楚辞》“卓绝一世”。郭沫若更有题为《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的专论,闻一多也有题为《伟大的人民诗人——屈原》的专论,都肯定了屈原和《楚辞》在文学史上的崇高地位。  相似文献   

20.
诗人屈原的一生,是悲剧的一生。《离骚》,则是他悲剧生涯和悲剧精神的艺术再现,是中国文学史上彪炳千古、罕有伦媲的伟大悲剧抒情诗。《离骚》的悲剧特质,早就为人注意。司马迁读之,曾呜咽慨涕,“悲其志”①。严羽也说:“读《骚》之久,方识真味。须歌之抑扬,涕泪满襟,然后为识《离骚》”②,乃强调要把《离骚》当作悲剧作品来欣赏“妙悟”。外国学者也把《离骚》、《九章》等直名为“中国的悲歌”③。因此,从悲剧美学的角度来欣赏、研讨《离骚》,则更有利于把握作品的精神实质和魅力所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