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78 毫秒
1.
本文拟在对 2 0世纪叶燮诗歌理论研究作一宏观审视概说之后 ,就其理论中的理事情、才胆识力、源流正变、因革沿创、形象思维等核心概念的研究略作评论举要 ,揭示异议歧见 ,并且考察研究不足 ,以便把这方面的研究向前推进  相似文献   

2.
陈伯海 《社会科学》2006,(4):150-163
传统的中国诗学有其独特的诗史观,它是围绕"诗体正变"问题而展开的.这一观念自酝酿以至成熟,大致经历了由"风雅正变"到"质文代变"再到"诗体正变"几个阶段."诗体正变"说的特点一是将诗歌演变的历程归结为诗体流变,力图从诗歌体式变化的角度来显示诗歌创作的盛衰和时代风气的转移;二是讲"源流正变",且多带有"伸正诎变"的倾向;三是不忽视各种内因与外因对诗歌发展的推动作用,而将其影响落实到诗体变迁上来.近代进化论史学观确立后,"诗体正变"说受到冷落,但其中蕴藏着的丰富的历史经验仍值得认真总结与借鉴.  相似文献   

3.
"正变系乎诗"——试论叶燮对"诗体代变"的原创性阐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传统诗学的正变观念,无论是"崇正"还是"主变"都坚守二元对立的思维方式来阐释诗体的正变。叶燮却能突破传统,以"主变"为策略,用历时性的眼光,在诗体延绵不断的发展链中,肯定正体与变体的循环及其相对性特征,打破正体的永恒性,消解了正与变的对立;同时,又以共时性的视角,大胆地质疑正变传统,颠覆了正体决定变体的关系,解构传统的"崇正"观念,表达了在诗歌创作中追求自由的精神,并且在清初"崇正"诗风的语境中发出自己不同的声音。  相似文献   

4.
杨晖 《船山学刊》2008,(1):38-41
“通变”与“正变”是中国传统诗学的重要范畴,而刘勰的“通变”与叶燮的“正变”各自在两个范畴中占有突出的地位。他们的思想虽然前后相隔一千多年,但其诗学思想提出的历史语境,针对的问题以及表达的形式等三个方面的相似性特征,使两者的比较获得了可能性。  相似文献   

5.
"正变"源起于兵书的"奇正",汉代转向诗学,后经唐、宋、明等的丰富与发展,直到清代终结,是中国传统诗学的重要内容.从汉儒的"风雅正变"开始,无论是"崇正"还是"主变",正变思想都没有摆脱二元对立的思维方式.本文试图通过对"正变"的萌芽、诗学转向及其流变的梳理,呈现正变思想的丰富内涵,认为清初诗论家叶燮创造性地模糊正变的边界,消解它们的对立,宣告传统正变观念的终结,为诗歌创作的自由提供了合法性依据.  相似文献   

6.
贺严 《文史哲》2007,(4):134-140
沈德潜一生于唐诗用力甚多,唐诗在其诗学理论中占有重要地位。沈德潜重视诗歌史的梳理,也特别注重各时代诗歌所具有的"诗教"之用。唐诗是他对诗歌史进行溯源辨流的起点,也是其考察诗道兴衰的关结点。通过对诗歌史源流正变的清理,沈德潜将唐诗在诗歌自然流变史中的地位和其在诗道兴衰史中的地位结合在了一起进行考察。在诗歌的自然流变中,唐诗虽然处于诗歌发展之流,但又是诗歌之盛;在"诗教"传统中,它又传承了诗教之正。因此,在沈德潜的诗学体系中,唐诗获得了崇高的诗史定位。  相似文献   

7.
叶燮《原诗》以消解二元对立的方式,颠覆传统诗学或“崇正”或“主变”的观念,具有重要的诗学意义。以往的研究中没能区分“变”的多重含义,将动词的“变化”与名词的“变体”混淆起来,甚至以“变化”代替“变体”,造成了误读,直接影响到对《原诗》正变思想的全面理解和正确评价。  相似文献   

8.
乔力 《天府新论》1994,(3):57-63
明诗正变论──有关衍展进程的描述与文化特质之剖析乔力本文所说的“正”、“变”,并非揄扬褒贬的主观式判断,它只是描述整个明代诗歌发展过程所使用的客观术语。这牵涉到具体评论方法、标准。本文拟对之作些探索。一中国诗歌在悠久的发展过程中,构建起相对稳定连续性...  相似文献   

9.
"正变"是中国诗学特有的关于诗歌发展的概念.钱谦益的诗体"正变"观,既有"系乎诗"的方面,支持诗体的独创,倡导"代有其人,人有其传";又有"系乎时"的方面,强调诗体与时代之间的对应关系,期待具有明朗和雅之声调、丰沛深厚之情感内蕴的盛世之音的出现.  相似文献   

10.
"正变"论格调论是最为核心的理论命题,它决定着一个作家品第的高下优劣.杜诗"正变"一直是明清格调论关注的焦点,明代格调论从伸"正"诎"变"的视角出发,将杜甫置于"大家"之尴尬地位;清代格调论则从杜甫人格与诗格的多维标举中,圆满地解决了杜诗"正"与"变"的问题.杜诗"正变"具有重要的诗学要义,它体现了明清格调论不同的思维模式,反映了明清格调派唐诗观的发展演变和审美观念的时代变迁.  相似文献   

11.
“唐宋之争”与朱彝尊、查慎行宋诗观探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明清文学流派纷呈,各流派或宗唐,或崇宋,围绕尊唐尊宋、唐诗宋诗孰优孰劣等问题产生诸多争议,唐宋之争成为明清文学史上一大公案。朱彝尊的诗学观主要是尊唐黜宋,以唐诗为源为正为盛,以宋诗为流为变为衰,呈现出的是一种传统的源流正变的文学史观,强调伸正黜变。晚年其对宋诗态度虽有所缓解,但仍认为宋诗不能成为诗坛主流。查慎行与朱彝尊有表亲关系,两人经常诗文唱和,在对待宋诗问题上,查慎行不同于朱彝尊,朱彝尊认为唐宋诗是继承关系,查慎行对唐宋诗的认识则经历了一个比较长的变化过程。最初,查慎行认为唐宋诗是继承关系,后来逐渐认识到宋唐诗是并列关系。查慎行改变了长期以来所流行的以唐论宋模式,提出唐宋互参的模式,对后世产生很大影响。此外,与朱彝尊排斥宋诗不同,查慎行以宋诗为尊,诗学苏轼、陆游,尊宋而不废唐,兼法唐宋,以高超的创作成就使浙诗派呈现出独特的宋诗特质。  相似文献   

12.
何世剑 《河北学刊》2012,32(5):96-100
明代著名文学家、大学者杨慎崇法六朝,他对庾信诗赋的接受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杨慎“推源辨体”,在编纂《五言律祖》等选集时发现了“庾信体”诗文的审美价值,接续杜甫重新阐释了庾信诗赋“清新”、“老成”的内涵.二、杨慎接受庾信“缘情绮靡”写作观念,以性情为诗,主张诗文“新变”,肯定“民间文艺”的价值,并且模仿庾信诗赋进行写作,故其诗文呈现出“绮靡”风格.三、杨慎作为学者,进行“知识考古”,他在音韵、训诂、考据等方面对庾信诗赋词句、典实出处等多有辨析,对庾信写作技艺及后世对庾信意象、技法的接受也作了细致爬梳.  相似文献   

13.
中国当代诗歌五十年文化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从文化角度对半个世纪以来中国当代诗歌的创作进行了较深入的研究.本文认为十七年时期诗歌如潮似涌的歌功颂德,和文化的大一统规范密切相关;“文革”时期出现的“工农兵诗歌运动”、“领袖诗词”的风行和”天安门诗歌运动”,根本上是当时“文革文化”的反应与折射;新时期诗歌的由兴至衰,则表现出从文化的觉醒到文化迷惘的转变.由此,本文对中国当代诗歌的兴衰原因提出了一些新的看法和解释.  相似文献   

14.
"纽约派"诗歌作为二战后重要的文学诗歌流派,其兴起和繁荣必然会受到历史环境的影响,同时也对美国文学和历史发展产生了不小的影响.从"纽约派"诗歌的历史文化建构入手,主要涉及城市建构、时代建构和文化建构三方面,为探究美国后现代诗歌与历史发展的关系提供了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5.
在东晋礼乐之衰和晋宋之交礼乐之兴的背景下, 礼乐兴衰变化对诗歌发展有着重要影响.礼乐复兴促成了刘宋诗歌创作的繁荣, 包括诗歌题材的扩大、 内容的丰富、 宫廷诗风的形成、 诗歌语言和形式的更新、 诗乐联系的紧密及文人乐府诗创作的繁荣等. 这些都是对以玄言诗为主导的东晋诗坛的反拨,促进了南朝诗歌基本美学风貌的形成, "诗运转关" 也由此而生.  相似文献   

16.
程刚 《北方论丛》2012,(1):15-19
与宋诗以人文意象为主的特点不同,杨万里的诗歌以自然意象为主,此一特征与杨万里的哲学思想具有一致性。杨万里是"气本论"的思想家,不同于程颐、朱熹的"理先气后",他主张"道措于物",其易学方法最大的特点是"以史证易"。杨万里的思想具有重视特殊、具体、现实的一面。杨万里的诗歌自然意象远大于人文意象,特称意象远远多于泛称意象,与杨万里的思想趋向一致。  相似文献   

17.
进入新世纪以来,随着人们物质生活条件的提高、网络化的普及、诗人群体的扩大以及新的生活方式的产生,新世纪诗歌在上个世纪90年代的基础上有进一步的发展,并且具有明显的新特点——这其中尤以小资趣味最具代表性;新世纪诗歌中小资趣味的产生是社会经济的发展、诗人创作氛围的变化等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并且就目前来看,新世纪诗歌中的小资趣味在网络诗歌、新一代诗人群体的诗歌以及女性诗人的诗歌中表现得最为明显。  相似文献   

18.
现代中国的象征主义诗歌批评始于20 年代中期李金发创作的出现,30 年代达到理论分析的高度,40 年代“九叶”理论家再把它推向新的层次  相似文献   

19.
晚清时期,黄遵宪、梁启超等提倡"诗界革命",中国诗歌开始由旧体诗向新体诗转型。"新名词"入诗不仅给我们带来了新的思想观念,而且导致中国旧体诗严密的文体体系出现松动、崩溃的趋势;对言文合一与民谣的大力提倡,使白话进入诗歌,打破了传统的言文分离、文言诗歌一统天下的局面,出现了大批的通俗体诗歌;"以文为诗"的方法打破了传统诗歌与散文之间的明晰界限,赋予诗歌以散文的特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