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何谓民俗学     
何谓民俗学民俗学,是研究民间传统文化的学科。最早由英国学者汤姆斯于1846年提出,用以表示关于民间口头文学的研究,至1877年英国民俗学会成立,才发展为一门独立的学科。不久传入德、法、美国,研究范围亦逐渐扩大,在西方有广狭两义,狭义的民俗学,主要研究...  相似文献   

2.
一九八二年十二月二十四日,北京大学召开了庆祝《歌谣周刊》六十周年纪念会。纪念会由季羡林副校长主持。中文系教授王力、吴组缃、林庚和中文系、社会学系、东语系、经济系、图书馆等单位的中青教教师、研究生和学生出席了会议。中国民间文艺研究会副主席钟敬文、贾芝、马学良,中国民间文艺研会顾问、前《歌谣周刊》主要编辑、八十九岁高龄的常惠老先生,以及兄弟单位的有关同志应邀出席了会议。季羡林副校长在讲话中指出,《歌谣周刊》成立六十周年,是一件重要的事情,值得纪念。在民俗学的研究方面,北京大学带了个头,但是后来没有坚持下去。今天开会,一方面庆祝,另一方面请大家发表宝贵意见,怎样在北大把民俗学研究搞起来。希望把空白学科抓起来,搞上去。钟散文教授在发言中说,《歌谣周刊》是一九二二年创刊的,实际收集歌谣的时间还早,一九一八年就开始了,刘半农、鲁迅、李大钊都参与了这件事。一九二八年中山大学创办了《民俗周刊》,同时成立了民俗学会,举办了民俗学讲  相似文献   

3.
民俗学是以研究民间风俗习惯为对象的一门人文科学。民俗学研究对社会现实关注的范围和程度决定其学科前途和命运。民俗学在外国历史考古中创立,在现实需要中成为“显学”,在关注社会现实中发展。我国具有丰厚的民俗资源,社会环境优越,学术前景广阔。  相似文献   

4.
"口头程式理论"也叫"帕里—洛德理论",源于美国学者帕里对《荷马史诗》演唱和创作传统的理论总结,它由三个结构性单元组成,该理论的核心是"程式"。对于地方歌谣而言它的文本组织形式包含"程式系统",通过分析歌谣语言结构的平行式、韵律特征和频密度,发现新疆民间汉语歌谣文本也有大量的描写程式、句式程式、衬词程式和套语程式,歌谣"主题"的创作图式呈现出口头诗学创作过程中的快速俭省原则。歌谣是民间口头文学的一种,它既有语言现象又有民俗现象,因此,在对歌谣进行语言学实证研究时运用民俗学的相关理论,能更全面而客观地认识其特质.  相似文献   

5.
民俗学简介     
民俗学是一门以民间风俗、传说、口头文学等为研究对象的社会科学、人文科学。它包含着一个民族未曾记录下来的传统。“民俗学’(folklore)一词是十九世纪英国学者汤姆斯(W.J.Thoms)提出来的。对此有两种说法:其一是说他想用这个词去替代一个从拉丁语演化来的术语popular anti-quities(民间流传的古代风俗),另一是说他想用这个词去取代在农民的传统中幸存下来的早期文化的智力“遗留物”(intellectual“remains”)。  相似文献   

6.
文艺民俗学作为一门新学科,还停留在再现式研究阶段,视角显得单一。应置于意识形态、符号以及学科身份等维度下进行观照,同时警惕理论主义。在多维度视角下重建文艺民俗批评的设想,即文艺民俗的审美维度、意识形态维度和符号维度构成文艺民俗批评的三大维度,文艺民俗学研究才会融贯民俗学和文艺学两大学科,形成一门名副其实的新学科。  相似文献   

7.
“中大民俗学会”在中国民俗学发展中的历史作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本世纪30年代“中大民俗学会”的创立及其刊物《民俗》周刊和民俗系列丛书的相继面世,是中国民俗擘成为独立学科的标志·该会学者对边疆少数民族民俗文化的考察,对外国民俗学派的系统介绍和“民俗学传习班”的开设,揭开了中国民俗学史新的一页;不但拓宽了中国民俗学研究的领域,培养了专门人才,而且普及了本学科的知识,扩大了在国内外的影响,为加速中国民俗学的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并留下了一批珍贵的民俗学文献资料。  相似文献   

8.
五四新文化运动中风行一时的“整理国故”运动,扩大了国学研究的范围,把学术的重心由清末的经史子集扩大到民间文化与社会心理方面,推动了考古学,社会学,心理学等新学科的建设,开创了中国现代学术的新天地,作为新文化运动中心的北京大学,组织发起了全国性的歌谣征集与风俗调查活动,搜集整理了大量原始资料,在此基础上,北大的国学研究乾们结合西民俗学原理,对歌谣与民俗学之间的关系,民俗学的界定以及民俗学的研究方法等方面进行了研究和探讨,使民俗学理论与学术实践实现了有机结俣,最终使中国民俗学以一门新的学科的面貌出现于学术界,北大也因首倡之功而成为我国民俗学的发源地。  相似文献   

9.
周作人的民俗学研究与国民性考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周作人无疑是中国民俗学的一位重要先驱者。他于1913年至1915年间所写的《童话研究》、《儿歌的研究》、《童话略论》,特别是《古童话释义》即是用神话学人类学派的理论研究神话、传说与童话的最初尝试,也是我国最早的民俗学研究成果。五四时期,周作人是北京大学歌谣研究会(后改名为民俗学会)主要领导人之一,由此而开始了我国有组织的  相似文献   

10.
文艺民俗学是介于民俗学和文艺学之间的新兴边缘学科,自十九世纪中期“民俗学”的兴起,为古老的“文艺学”开拓了新的视野,近半个世纪来,已有学者开始用民俗的观点和方法去研究文艺。当前,“文艺民俗学”的提法和论文已见诸书刊,但研究者寥寥,对文艺民俗学的范围、特点、源流和对象等问题,尚未得到应有的探讨。这里不妨抛砖引玉,以就教于大方。  相似文献   

11.
民俗描写是新时期小说创作取得实质性突破的一个方面,一个阵容强大的作家群合力写出了新时期小说史上最为色彩斑烂、最具有民族特色的一页。运用文艺民俗学的理论和方法研究小说创作,是一个具有规律性的新课题。什么是文艺民俗学?文艺民俗学是文艺学与民俗学交叉形成的一门边缘学科,它不仅适用于民间口语文学的研究,而且适用于作家书面文学的研究。人是生活在变异着的民俗之中的。民俗环境是人的生活环境的组成部分,民俗生活是人的生活的组成部分。作家们在构思  相似文献   

12.
蔡元培与民俗学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蔡元培先生是中国民俗学的开拓者与保护人 ,早年即进行了许多民俗调查研究、记述和翻译工作 ,多次留学欧洲时均以民俗学 (民族学 )为主要学习与研究的内容。归国后在北京大学与中央研究院都大力提倡民俗研究 ,对中国民俗学的建立和发展起了关键性的作用 ,在民俗学基本理论与方法上有许多精辟的论述。晚年更专注于民俗研究 ,“颇欲研究民族学以终老”。  相似文献   

13.
什么是国际民俗营销学?为什么需要建立国际民俗营销学?它的研究范围和基本方法如何?本文拟就这些问题,作一初步的探讨。一、国际民俗营销学的含义及其研究对象国际民俗营销学,我们可以说它是民俗学的一个分支,也可以说它是国际营销学的一个分支。它是民俗学与国际营销学的一门交叉性学科。一般的民俗学单纯地研究民俗事象,面对形形色色的民俗事象应采取何种市场营销策略并不是它的研究内容;而一般的国际营销学  相似文献   

14.
如何界定民与俗是中外民俗学史上一直争论的话题.传统的民与俗及其关系的界定导致了民俗研究中对民俗主体--民的长期忽视.事实上,民与俗辩证地构成了民俗这个文化综合体的两个方面.作为民俗文化事象的主要创造者和承载者,民俗主体应受到特别的关注,不论是学术上还是人文上,这不仅是民俗学者应持有的立场和观点,也是应具备的学术品格和人文素养.更是当下转型时期民俗学学科最好的意义和价值体现.  相似文献   

15.
民俗学的取向是历史还是现实?民俗学的对象是罕见的奇风异俗还是普通的大众生活文化?关键在于正确认识作为民俗主体的“民”。为了利于国内学者讨论上述问题时作参考,我们描述了较有成就的英美民俗学界对“民”的认识过程:一是从本民族到本种族再到全人类,二是从乡民到市民再到每个人、每种群体。总之,随着民俗学在世界的发展,“民”的范围不断在扩展,而那种把“民”定为乡下人、古人的理论可能已经不合时宜了。  相似文献   

16.
民俗学正尝试着对社会现象进行“民俗学式”的探讨,发挥其“经世济民”的学术品格,成为一门“当下之学”。民俗主义视角下的“旅游化”是民俗文化在时代语境下“应用”的有效动力机制。以恩施民歌《六口茶》为例,在大众旅游的时代背景下,完成了乡野民歌到地方旅游名片的完美过渡,是民俗主义与旅游相结合的典范,对民歌旅游等民俗旅游的开发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7.
中国民间文艺学经过百年的发展后,却在上个世纪末遭遇了“低谷”和“困境”,其学科在人文学科领域不断被边缘化.作为一门独立学科,民间文艺学遭遇到了合法性危机,即民间文艺学本位缺失.随着国家学科的调整,对民间文学的研究更是被“误置”于民俗学之中,说是“误置”,其原因在于研究者忽略了民间文学的文学性质.而文学学术本质上的核心——创作理论、文学形式以及审美研究,也同样是民间文学研究中的本位“立身”之处.确立“审美”乃是民间文艺学的“立身之本”和本位所在,是“危机”中的民间文艺学学科建设一条新思路.  相似文献   

18.
中国民俗学学派价值论 ,需要从中国学者对民俗与民间文学的“价值探索”中梳理。中国人的价值观源于中国人的生活实践 ,源于儒、道、墨学术精英的学说 ,源于中国民俗民间文学。随着对民俗与民间文学研究的发展、深化 ,中国民俗学学派价值论的研究 ,也将发展、深化。  相似文献   

19.
人类口头与非物质遗产研究过伟中国民俗学学派方法论(上)(1.1)姜彬《东海岛屿文化与民俗》序论(1.6)彭恒礼杨树史诗之谜与族群记忆——汉民族没有史诗的深层原因探析(1.14)王晶红中国影视艺术中的本土“叙事话语”试探(1.19)张静陈建宪略论中国动画的民间文学传统(1.22)林莹秋20世纪中国新诗与民间歌谣关系的缘起(1.25)过伟中国民俗学学派方法论(下)(2.1)陈勤建当代七月七“小人节”的祭拜特色和源流——浙江温岭石塘箬山与台南、高雄七夕祭的比较(2.5)余达佳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2.10)陈摩人郭凤翔冼太夫人与俚族女权社会——兼…  相似文献   

20.
高丙中以为民俗有其"作为传统、历史现象"的一面,却又因"随着时代发展"传统民俗的"消逝".主张取消民俗的"传统性"标准,拓展民俗概念的内涵.关于民俗之"民",高氏以为"任何人都有自己的生活世界",在"生活世界"里"任何群体的人都是'民'".他还抽掉了"传统性"对民俗的规定,实现了对"俗"的内涵最大量扩充.本人认为高氏对民俗概念的扩充违背了学术研究实事求是的原则;其对民俗之"民"和民俗之"俗"的解释会使民俗研究对象失去独特性或封闭性,使民俗学失去作为一门学科的基本依据.本人以为民俗研究的对象主要是社会中、下层文化,是一个民族的传承文化.我国拥有丰富的民俗资源,将保证民俗研究的长盛不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